<p class="ql-block"> 初秋的南京,梧桐葉剛?cè)旧蠝\黃,空氣里卻彌漫著一種沉甸甸的肅穆。沿著水西門大街向西,車流漸稀,行人的腳步也不自覺放慢,當(dāng)那面灰黑色的花崗巖墻壁映入眼簾時,連風(fēng)都仿佛屏住了呼吸——這里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jì)念館。無需刻意尋找,那股從歷史深處漫溢而出的悲愴,早已在百米之外織成一張無形的網(wǎng),將每一個前來憑吊的人輕輕籠罩。</p> <p class="ql-block"> 紀(jì)念館的入口很低調(diào),沒有宏偉的門楣,只有一道窄窄的通道,像一條通往深淵的隧道。拾級而下時,腳下的青石板似乎還殘留著八十多年前的余溫,又或許是冰冷——1937年12月的南京,正是在這樣的寒意里,遭遇了一場持續(xù)六周的人間浩劫。</p> <p class="ql-block"> 講解員的聲音壓得很低,帶著難以掩飾的沉重:“這不是一個冰冷的數(shù)字,而是三十萬個鮮活的生命,是三十萬個破碎的家庭?!睙艄饣璋担瑝Ρ谏贤渡涑鲆粡垙埛狐S的老照片,有天真爛漫的孩童笑臉,有夫妻相依的溫情瞬間,可下一秒,畫面便被戰(zhàn)火撕裂,只剩下斷壁殘?jiān)c絕望的哭嚎。</p> <p class="ql-block"> 序廳中央,一面巨大的黑色花崗巖墻上,“300000”這個觸目驚心的數(shù)字被深刻其上,每一個“0”都像一只空洞的眼,凝視著前來的人們。</p> <p class="ql-block"> 最讓人揪心的是“萬人坑”遺址。透過厚厚的玻璃向下望去,層層疊疊的白骨無序地堆積著,有的顱骨上帶著清晰的彈孔,有的肢骨被利器砍斷,還有幾具幼小的骨架蜷縮在成人骨架的懷抱里——那是母親最后的庇護(hù)。泥土里混雜著破碎的布料,時光將它們?nèi)境闪伺c大地相近的顏色,卻染不去上面凝固的悲傷。站在遺址前,周遭的一切仿佛都靜止了,只能聽到自己沉重的呼吸聲,與八十多年前那些消逝的生命進(jìn)行著跨越時空的對話。</p> <p class="ql-block"> 展廳里彌漫著淡淡的消毒水味,混合著舊物特有的霉味,那是歷史留下的氣息。玻璃展柜里,一件件文物沉默地訴說著當(dāng)年的慘狀:一只被彈片擊穿的棉鞋,鞋面上還留著暗紅色的血漬,仿佛能看到它的主人在逃亡中踉蹌倒地的瞬間;一把生銹的菜刀,刀刃上布滿缺口,或許曾是某個父親為保護(hù)家人而舉起的最后武器;還有一堆殘缺的孩童玩具,小木馬的漆皮早已剝落,布娃娃的胳膊不翼而飛,它們的小主人,再也沒能回到溫暖的家。</p> <p class="ql-block"> “12秒”的水滴聲在展廳里格外清晰。每隔12秒,一滴水便從高空落下,砸在一塊刻有遇難者姓名的石板上,同時,墻上的照片就會切換一張。講解員說:“在南京大屠殺期間,平均每12秒就有一位同胞遇害?!边@冰冷的計(jì)時,像一把鈍刀,反復(fù)切割著參觀者的心。當(dāng)?shù)谝话俚嗡温鋾r,意味著又有100位同胞永遠(yuǎn)離開了這個世界,而這樣的“100”,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重復(fù)了三千次。</p> <p class="ql-block"> 穿過“萬人坑”遺址,展廳的光線漸漸明亮了些,這里陳列著幸存者的證詞與遺物。墻上的照片里,老人們的臉上刻滿了皺紋,眼神里卻藏著難以磨滅的記憶。一位名叫李秀英的老人,在懷孕期間被日軍刺傷三十多處,腹中胎兒不幸夭折,但她奇跡般地活了下來。展柜里放著她當(dāng)年穿的血衣,暗紅色的血跡早已干涸,卻依然能讓人感受到那份撕心裂肺的痛。</p> <p class="ql-block"> 還有一位幸存者叫夏淑琴,當(dāng)年她只有8歲,全家七口人中有五口被日軍殺害,她和妹妹被刺數(shù)刀后僥幸存活。在視頻里,滿頭白發(fā)的夏淑琴老人顫抖著講述往事,說到親人遇害的場景時,她幾度哽咽,淚水從布滿皺紋的眼角滑落?!拔矣肋h(yuǎn)忘不了那一天,日軍闖進(jìn)家門時,爸爸媽媽把我們藏在床底下,可他們還是被發(fā)現(xiàn)了……”老人的聲音不大,卻像重錘一樣敲在每個人的心上。</p> <p class="ql-block"> 在一面玻璃柜里,放著一本厚厚的簽名簿,上面是來自世界各地參觀者的留言。有小學(xué)生稚嫩的筆跡:“我一定要好好學(xué)習(xí),讓祖國變得更強(qiáng)大,不讓這樣的事情再發(fā)生。”有外國友人的感慨:“戰(zhàn)爭是全人類的災(zāi)難,我們必須銘記歷史,珍惜和平?!边€有老兵的留言:“作為一名軍人,我深知和平的可貴,愿以吾輩之熱血,護(hù)家國之安寧?!边@些文字,或許樸素,卻承載著人們對歷史的反思與對和平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展廳里有一面“幸存者墻”,上面鑲嵌著數(shù)百位幸存者的照片。他們中有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有正值壯年的漢子,也有年輕的姑娘。隨著時間的推移,墻上的照片一張張被灰色覆蓋——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jīng)離世。講解員說,目前在世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已不足百人,“他們是歷史的活見證,每一位老人的離去,都意味著一段直接的記憶永遠(yuǎn)消失了?!?lt;/p> <p class="ql-block"> 離開紀(jì)念館時,夕陽正緩緩落下,給灰黑色的墻壁鍍上了一層暖色?;赝亲聊慕ㄖ闹邪俑薪患?。南京大屠殺是一段無法愈合的傷痕,它刻在南京的土地上,刻在中華民族的記憶里,也刻在人類文明的史冊上。我們銘記這段歷史,不是為了延續(xù)仇恨,而是為了警惕戰(zhàn)爭的殘酷;不是為了沉溺于悲傷,而是為了從中汲取力量。</p> <p class="ql-block"> 廣場周圍種植著許多雪松,它們高大挺拔,象征著生命的頑強(qiáng)。樹下,幾位老人帶著孩子在散步,孩子們的笑聲清脆悅耳,與遠(yuǎn)處紀(jì)念館內(nèi)的肅穆形成了奇妙的和諧。一位母親指著不遠(yuǎn)處的紀(jì)念館,輕聲對孩子說:“那里記錄著一段可怕的歷史,我們要記住它,不是為了仇恨,而是為了永遠(yuǎn)不再經(jīng)歷那樣的痛苦。”</p> <p class="ql-block"> 紀(jì)念館的出口處,是一片開闊的和平廣場。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名為“和平女神”的雕像,女神雙手高舉,仿佛在向上天祈求和平。陽光灑在雕像上,鍍上了一層溫暖的金邊,與紀(jì)念館內(nèi)的沉重形成了鮮明對比。</p> <p class="ql-block"> 走出紀(jì)念館的大門,街道上車水馬龍,行人步履匆匆,一派祥和的景象。這和平的日常,正是無數(shù)遇難同胞當(dāng)年所期盼的。夕陽下,和平女神雕像的影子被拉得很長,仿佛在向遠(yuǎn)方延伸。那是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呼喚,是對未來的美好期許。愿血色的烙印永遠(yuǎn)警醒世人,愿和平的微光永遠(yuǎn)照亮人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講解詞:</p><p class="ql-block"> 各位參觀者,大家好。歡迎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jì)念館。此刻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承載著一段沉重到無法言說的歷史。接下來,請大家隨我一起,懷著肅穆與敬畏之心,走進(jìn)1937年那個寒冬的南京,去觸摸歷史的傷痕,也去感受一個民族對和平的永恒守望。</p><p class="ql-block"> 序廳:凝固的數(shù)字與無聲的吶喊</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我們所處的是序廳,眼前這面黑色花崗巖墻上,“300000”這個數(shù)字被深深鐫刻。這不是一串普通的數(shù)字,它代表著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期間,在南京這座城市被侵華日軍殘忍殺害的遇難同胞總數(shù)。每一個數(shù)字背后,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一個破碎的家庭。</p><p class="ql-block"> 大家可以注意到展廳內(nèi)的光線較為昏暗,這是為了營造一種肅穆的氛圍,讓我們能更沉靜地面對這段歷史。耳邊傳來的“滴答”聲,是“12秒計(jì)時裝置”——在南京大屠殺期間,平均每12秒就有一位同胞遇害。每一滴水滴落,墻上就會切換一張遇難者的照片,這是歷史在以最直白的方式告訴我們:這場災(zāi)難,真實(shí)到觸目驚心。</p><p class="ql-block"> 第一展區(qū):淪陷的古都與人間地獄</p><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侵華日軍進(jìn)城后,隨即展開了長達(dá)六周的燒殺搶掠,將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都變成了人間地獄。</p><p class="ql-block"> 暴行的見證:</p><p class="ql-block"> 展柜里的文物,是這段歷史最有力的證人:</p><p class="ql-block"> 這只被彈片擊穿的棉鞋,鞋面上的暗紅色血漬早已凝固,但我們仿佛能看到它的主人在逃亡中倒下的瞬間;</p><p class="ql-block"> 這把布滿缺口的菜刀,或許曾是一位父親為保護(hù)家人而舉起的最后武器,卻終究沒能抵擋住侵略者的屠刀;</p><p class="ql-block"> 這些殘缺的孩童玩具——掉了胳膊的布娃娃、漆皮剝落的小木馬,它們的小主人再也沒能回到溫暖的家。</p><p class="ql-block"> “萬人坑”遺址:</p><p class="ql-block"> 前方是“萬人坑”遺址展區(qū)。透過玻璃,大家可以看到層層疊疊的白骨,它們無序地堆積在泥土中。有的顱骨上有清晰的彈孔,有的肢骨被利器砍斷,還有幾具幼小的骨架蜷縮在成人骨架的懷抱里——那是母親在生命最后一刻,對孩子最后的庇護(hù)。</p><p class="ql-block"> 這些遺骸是1984年紀(jì)念館建設(shè)時發(fā)掘的,它們用最沉默的方式,控訴著日軍的暴行。截至目前,南京已發(fā)現(xiàn)20余處類似的遇難同胞叢葬地,每一處都是一段血淚史。</p><p class="ql-block"> 第二展區(qū):幸存者的記憶與歷史的證言:</p><p class="ql-block"> 黑暗中總有微光,在這場浩劫里,少數(shù)人僥幸存活,成為歷史的“活見證”。</p><p class="ql-block"> 幸存者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墻上這些照片里的老人,都是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p><p class="ql-block"> 李秀英老人,當(dāng)年懷孕的她被日軍刺傷37處,腹中胎兒夭折,她卻奇跡般存活,展柜里的血衣正是她當(dāng)年的見證;</p><p class="ql-block"> 夏淑琴老人,8歲時全家7口人遇害5口,她和妹妹被刺數(shù)刀后在尸體堆里存活,如今已是滿頭白發(fā)的她,每次回憶往事仍會淚流滿面。</p><p class="ql-block"> 幸存者墻與證言:</p><p class="ql-block"> 這面“幸存者墻”上,鑲嵌著數(shù)百位幸存者的照片。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照片被灰色覆蓋——他們中許多人已離世,目前在世的幸存者已不足百人。他們的離去,意味著一段直接記憶的消失,這也是我們必須銘記歷史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展柜里的日記、書信、影像資料,來自中外目擊者:有留在南京的外國傳教士記錄的《拉貝日記》《魏特琳日記》,有當(dāng)時記者的現(xiàn)場報道,還有日軍士兵自己留下的家書與照片。這些跨越國籍的證言,共同拼湊出了那段不容篡改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第三展區(qū):銘記與反思,和平的守望</p><p class="ql-block"> 歷史不該只停留在傷痛,更應(yīng)成為我們走向未來的警示。</p><p class="ql-block"> 歷史的審判:</p><p class="ql-block"> 這里展示的是戰(zhàn)后對日本戰(zhàn)犯的審判資料。1946年,遠(yuǎn)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審判戰(zhàn)犯軍事法庭對南京大屠殺慘案進(jìn)行了正義的審判,認(rèn)定侵華日軍在南京的暴行是“現(xiàn)代史上破天荒的殘暴記錄”。這些審判,是對遇難者的告慰,也是對和平的捍衛(wèi)。</p><p class="ql-block"> 和平的呼喚:</p><p class="ql-block"> 走出展廳,我們來到和平廣場。廣場中央的“和平女神”雕像,雙手高舉,象征著人類對和平的渴望。周圍的雪松高大挺拔,代表著生命的頑強(qiáng)與不屈。</p><p class="ql-block"> 這片“紫金草花園”有著特殊的意義:紫金草(二月蘭)是當(dāng)年一位日本士兵從南京帶回日本種植的,他的兒子后來將種子送回南京,讓這種花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共同向往和平的象征。每年春天,淡紫色的紫金草綻放時,仿佛在訴說:戰(zhàn)爭的傷痛應(yīng)被銘記,但仇恨不應(yīng)延續(xù)。</p><p class="ql-block"> 尾聲: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p><p class="ql-block"> 各位參觀者,今天的參觀即將結(jié)束。站在這里回望,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銘記南京大屠殺,不是為了延續(xù)仇恨,而是為了警惕戰(zhàn)爭的殘酷;不是為了沉溺悲傷,而是為了珍惜眼前的和平。正如紀(jì)念館墻上所寫:“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chuàng)未來?!痹肝覀儙е@份沉重的記憶,共同守護(hù)來之不易的和平,讓歷史的悲劇永遠(yuǎn)不再重演。</p><p class="ql-block"> 感謝大家的參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