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清真大寺,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回民區(qū)通道南街28號,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是呼和浩特市建筑年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占地面積約4000多平方米,整體坐東朝西,為一處獨立的三進院落。寺門3間,正上方懸掛“清真大寺”橫匾。</p> <p class="ql-block">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歷經雍正、乾隆、同治、光緒及民國多次修繕與擴建。1933年增建標志性建筑望月樓,形成現今三進院落的格局。2013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望月樓:高約33-36米,六角形磚木塔樓,頂部設月牙燈。用于齋月望月確定封齋時間,登頂可俯瞰舊城景觀。</p> <p class="ql-block">禮拜大殿:主體建筑,面闊5間、進深5間,可容納500人禮拜。屋頂以勾連搭形式連接四座攢尖亭頂,正門設三座拱門及月臺,裝飾阿拉伯經文與花草紋飾。</p> <p class="ql-block">清真大寺的宗教與社會功能,持續(xù)作為禮拜場所,保留齋月望月等傳統(tǒng),同時成為研究回族歷史與建筑藝術的重要載體。</p> <p class="ql-block">清真大寺內藏有《古蘭經》三十卷,是研究伊斯蘭教的重要文獻。還存碑六面,其中“清重刻洪武御制回輝教百字號碑”和“重修綏遠清真大寺碑”有較大研究價值。</p> <p class="ql-block">一進院:過廳彩繪麥加“克爾白”天房圖,供禮拜前小憩。</p> <p class="ql-block">二進院:北側為接待室,節(jié)日慶典活動在此舉行。</p> <p class="ql-block">三進院:設沐浴室、水房、庫房及辦公處。</p> <p class="ql-block">清真大寺建筑的磚雕、木雕以花卉、幾何紋飾為主(如梅蘭竹菊與葡萄藤蔓),避免偶像崇拜,體現伊斯蘭禁忌。</p> <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多元文化交融,建筑風格見證漢、伊斯蘭及西洋元素的融合,如中式勾連搭屋頂與阿拉伯拱門、經文裝飾的結合。</p> <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清真大寺以三百年歷史凝練了民族遷徙、商貿發(fā)展與宗教藝術的縮影,其獨特的建筑語言與深厚的文化底蘊,使之成為草原絲路上不可錯過的文明地標。</p> <p class="ql-block">傍晚我們走進大清真寺旁邊的“寬巷子”,他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區(qū)的民族美食街,其緊鄰清真大寺。</p> <p class="ql-block">寬巷子民族特色美食,以伊斯蘭風味小吃為主,保留百年老字號店鋪,例如萬盛永醬牛肉店(百年老字號)鐵兆義肉食店、王記元宵店(50-100年老字號)必嘗小吃:稍麥:羊肉餡為主,皮薄汁多,被游客評價“比烏海更美味”。焙子:傳統(tǒng)烤餅,外酥內軟,可夾醬牛肉或奶制品。奶皮卷/酸奶:特色奶制品,推薦搭配酸梅湯解膩。油香、馓子、麻葉:經典清真面食。</p> <p class="ql-block">呼和浩特清真大寺旁的寬巷子,融合伊斯蘭文化與市井美食的特色街區(qū),適合我們體驗民族風味與建筑風情。</p> <p class="ql-block">寬巷子周邊的夜景,燈紅酒綠,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十分熱鬧。</p> <p class="ql-block">清真大寺夜景的正門,面闊3間,歇山頂,懸掛“清真大寺”橫匾及“國泰”“民安”四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