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新奧爾松科考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冰蓋浮游北極天,旗飄萬國聚科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玄光躍宇頻生幻,白夜侵霜不見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脊搜年追遠古,冰湖取髓證流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世界邊緣經緯定,無聲訊電探大千。</p> <div><br></div>新奧爾松是位于挪威斯瓦爾巴德群島北部的科考小鎮(zhèn)(北緯78°55′),無常住居民,僅有郵局、機場等基礎設施及短期駐留的科研人員。該地區(qū)被冰川、苔原環(huán)繞,建有全球最北的無土栽培溫室,因《斯瓦爾巴條約》成為北極國際科研樞紐,挪威、中國、德國等10余國在此設立考察站,形成“小聯(lián)合國”格局。<div><br></div><div>破冰游輪??吭谛聤W爾松的簡易碼頭。</div> 新奧爾松原為1916年建立的煤礦小鎮(zhèn),1963年礦場關閉后轉型為科研基地。2004年中國在此建成北極黃河站,開展大氣、冰川等研究。近年挪威通過《新奧爾松戰(zhàn)略》限制締約國科考權限,引發(fā)國際爭議?,F(xiàn)存歷史遺跡包括世界最北鐵路、郵局及大理石礦遺址,科考活動集中于極光、生態(tài)等領域,實行嚴格環(huán)保管理措施。 當年用于運送所開采礦石的火車。 小鎮(zhèn)的告示牌 巨大的冰川在山谷間奔瀉,層巒疊嶂的山脈寸草不生,大地顯得格外蒼涼,整個小鎮(zhèn)就只有60幾幢房子。這就是地處北緯78度55分的新奧爾松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聽介紹說這里沒有常住居民,來得大都是旅游和考察人員,但新奧爾松郵局、酒吧、小賣部、碼頭、機場一應俱全,只是因為"村民"稀少,酒吧和小賣部都是定期開放。讓人無法想象的是,這里竟然還有一個透明的"玻璃溫室",里面生長著無土栽培的綠色蔬菜,在荒涼的新奧爾松,這抹綠意顯得格外親切。 <p class="ql-block">挪威探險家羅爾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他是人類歷史上首位抵達南極點的探險家(1911年),同時也是首次穿越西北航道、乘飛艇飛越北極的極地先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詠阿蒙森雕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極英魂化碧銅,北極獨步破長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霜痕鐫面凝剛毅,雪爪留痕證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碑底暗鐫征歲字,襟前獨抱遠征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沉雄靜矗觀滄海,萬古極光耀此雄。</p> 根據(jù)《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很多國家都有權利在這里開發(fā)研究,該群島是在北極圈內建立常年科學考察站的最好選擇。是理想的國際北極合作研究基地,這里集中了挪威、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日本、韓國等國家的野外觀測和考察站,便于開展國際合作研究與交流,共享必要的野外作業(yè)實驗條件和觀測數(shù)據(jù)資料。這里是極隙區(qū),是研究高空大氣物理尤其是極光的理想之地。斯瓦爾巴德群島是世界上保持原生自然的最后幾個島嶼之一,新奧爾松由大峽灣、冰川、冰磧巖、冰川河流、山和一個典型的苔原生態(tài)系統(tǒng)所包圍,其地形地貌、地層系統(tǒng)、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復雜多樣性為海洋、大氣、冰川與海冰、生物生態(tài)、地質、大地測量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了天然的場所,所以這里就成了科考基地了。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這里設立了科學考察站。中國也于2004年在這里設立了“中國北極黃河站”,小鎮(zhèn)不遠處有一個大型考察站,步行需20多分鐘,來回需1個小時,部分國家近期也準備在這里建站,這個小鎮(zhèn)將來也許會越來越熱鬧。而在這個小鎮(zhèn)對面的海灣里,有一個當年開采大理石的礦山遺址。 <p class="ql-block">考察隊的宿舍</p> 考察隊宿舍門口懸掛的動物骨骼,用于裝飾。 這個小鎮(zhèn)實在是太小了,不到30分鐘就可以走遍了。 <p class="ql-block">巖石下的小屋,可能是早期考察隊建的。</p> 最早建設的用于大氣考察的鐵塔。 <p class="ql-block">這張鐵牌紀念了人類航空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壯舉 — 首次跨極點洲際飛行。</p><h3><b>人物:</b></h3><p class="ql-block">羅爾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p><p class="ql-block">林肯·埃爾斯沃思(Lincoln Ellsworth)</p><p class="ql-block">翁貝托·諾比勒(Umberto Nobile)</p><p class="ql-block">及“挪威號”(Norge N1)飛艇全體機組</p><p class="ql-block"><b>時間:</b>1926年5月</p><p class="ql-block"><b>航線:</b>從歐洲飛越北極點直達北美洲</p><p class="ql-block">這次飛行 首次實現(xiàn)人類從歐洲經北極點到北美的連續(xù)飛行, 開辟了極地航線(Opening the Polar Route)。飛行從斯匹次卑爾根(Spitsbergen)起飛(5月11日)→ 阿拉斯加(Alaska)著陸(5月14日),持續(xù)飛行 70小時,跨越 5300公里。此次飛行是挪、美、意三國合作的里程碑。阿蒙森(挪威)與埃爾斯沃思(美國)也因此鞏固了極地探險傳奇地位。</p><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紀念碑銘文</b></h3><p class="ql-block">"Honouring a glorious achievement of human endeavour"(致敬人類奮斗的光輝成就)</p> <p class="ql-block">中國北極科考站 — 黃河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北極黃河站門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朱門遙對北極穹,玉獸昂昂鎮(zhèn)冽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板壁殷紅融雪色,銘牌素白刻勛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混血文字標疆界,極地新碑貫漢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萬里炎黃滄溟志,冰原長耀赤鱗龍。</p> 1925年,時任中國北洋政府國務總理段祺瑞派遣特使于法國巴黎代表中國政府簽署《斯瓦爾巴條約》。該協(xié)議長期有效,賦予所有中國公民自由進出該地、無需簽證即可在島上從事任何非軍事活動之權利。中國公民可以持有效旅行證件免簽進入該地,并在此長期居留、從事正當?shù)膶W習工作和生產經營活動,而無需向任何國家或地區(qū)政府申請許可文件。中國科學院依照上述條約于2004年7月在該地建立黃河站,開展北極科學考察工作。 韓國的科考站 <p class="ql-block">新奧爾松還有一個講述小鎮(zhèn)歷史的博物館。講述了新奧爾松從采礦小鎮(zhèn)到科考小鎮(zhèn)的變遷歷史。博物館里面主要是新奧爾松發(fā)展歷史的圖片,以及少量的實物。</p> 從新奧爾松小鎮(zhèn)遠眺周邊,景色十分“養(yǎng)眼”。 部分文字來源于網絡和元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