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登封觀星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心向往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今天終于來到了這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這里就是天地之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今天我就站在了這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站在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地之中</p> <p class="ql-block">登封市觀星臺不僅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天文臺建筑,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天文古跡之一。</p><p class="ql-block">觀星臺從西周延續(xù)至明清,有數(shù)千年歷史,建筑年代橫跨元明清三朝。</p><p class="ql-block">建筑群自南至北由照壁、大門、戟門、周公測景臺、周公祠、觀星臺、帝堯殿等建筑組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天何所沓?十二焉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日月安屬?列星安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屈原《天問》</b></p><p class="ql-block">早在上古時代,在大地上俯仰生息的人們便開始在晴朗的夜晚遙望星空。</p><p class="ql-block">當為人們提供光與熱的太陽在天際隱去,暗含著許多奧秘的萬千星辰與在圓缺之間切換的月亮,便開始遵循著一定的軌跡在天際流轉。</p> <p class="ql-block">然而,當?shù)谝粋€人將天上星辰的更替與地上人們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的時候,原本遙遠而美麗的宇宙,便瞬間變化成投注于人類身上的巨大陰影。</p><p class="ql-block">月亮的晦朔究竟意味著什么?星辰的變化是否會影響政治權力的更迭?當人們的眼光再放遠些,白日里自天際劃過的太陽,是否也暗藏著些許奧秘?</p> <p class="ql-block">為了探究這些天體的運動軌跡,人們修建起高聳的觀象臺。借由它,行官們夜測天象,試圖自這些龐大的信息中解開星星傳達的秘密。</p><p class="ql-block">而中國目前現(xiàn)存的最早的觀象臺,便坐落在河南,登封。</p> <p class="ql-block">星星究竟想告訴我們什么?</p><p class="ql-block">它似乎與四季更迭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卻又因為人們對生死的恐懼,隱隱約約暗示著生命的輪回。</p><p class="ql-block">而對信奉“天授君權”的中國古代的帝王來說,這一份來自天空的信息,總是與權力的更迭有著神秘的聯(lián)系。</p> <p class="ql-block">為此,由于觀象臺“與天地溝通”的特性,歷朝歷代在建立觀象臺時都慎之又慎,每一座觀象臺的位置都經(jīng)過了反復的斟酌,基本都在它所屬朝代的政治中心附近。</p><p class="ql-block">建于元代的這座觀星臺,為什么會坐落在登封呢?</p><p class="ql-block">這還得從古人所相信的“天地之中”觀念說起。</p><p class="ql-block">受限于數(shù)據(jù)的積累與工具的缺乏,在古人的認識中,一度有過一種“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天地觀。</p> <p class="ql-block">在這個闡釋里,大地是一個平面,而天像一個蓋子一樣籠罩著大地。</p><p class="ql-block">既然天地為“圓方”,那么便有中心可尋。以此為依照,人們逐漸找到了“天地之中”的概念。</p><p class="ql-block">雖然,隨著人們對天地認識的進一步加深,“天圓地方”的概念也有了變化,但“天地之中”依舊深深影響著之后歷史的發(fā)展。</p><p class="ql-block">在“中”的指導下,有了中國幾千年歷史演進過程里對“居中”的執(zhí)念。我們對自己國家的稱呼 ——“中國”,足以證明這一觀念影響之深遠。</p><p class="ql-block">不過,中國畢竟是一個很廣的范圍,哪里又稱得上“天地之中”呢?</p><p class="ql-block">周公給出的答案是,禹都“陽城”。</p> <p class="ql-block">周公祠大殿前有一尊青石柱,柱上刻有"周公測景臺"五個朱紅大字,測景臺的"景"字古時與"影"字通假,實為周公測影臺。</p><p class="ql-block">據(jù)李城《通志》記載,測景臺"在登封縣東南古陽城縣內。周公定此地為土中,立圭測日以驗四時之氣"。</p><p class="ql-block">所以,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周公姬旦就在這里立柱為圭測日影,制定古老的節(jié)氣歷法。</p><p class="ql-block">周公測影臺原為土圭,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換以石圭,石圭通高3.91米,分上下兩部分。</p> <p class="ql-block">下部是方形的石座,上小下大呈梯形,名曰"圭",高1.95米。上部為長方形石柱,名曰"表",高約1.965米,合唐開元尺8尺。</p><p class="ql-block">石表北面距石座上面北邊沿37厘米左右,約合唐開元尺1.5尺。</p><p class="ql-block">8尺之表,夏至之日,影長是1.5尺,從而推算出當時測影所在地的緯度為北緯34.3度。</p> <p class="ql-block">這一天中午太陽的影長正好與石座北上沿的長度吻合,石座四周都看不到影子,故又稱此臺為"沒影臺"。</p><p class="ql-block">用周公測影臺觀測日影必須在每天的日中。日復一日,天天測影,把每天測量的影長數(shù)據(jù)一一記錄下來,根據(jù)每天日中日影的變化,從而找出季節(jié)的變化規(guī)律。</p> <p class="ql-block">周公祠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是一座面闊三間,帶卷棚磚木結構的硬山式建筑,1975年進行了落架翻修。</p><p class="ql-block">祠內有周公(姬旦)像。</p> <p class="ql-block">到了元代,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1231-1316),采用把測量石圭放大數(shù)倍的辦法,來提高精度,制作了一個大型石圭、石表,那就是周公殿后就是磚石砌筑的觀星臺。</p><p class="ql-block"> 觀 星 臺</p><p class="ql-block">元世祖忽必烈統(tǒng)一中國后,任用郭守敬和王恂進行歷法改革。郭守敬是個重實踐的人,他首先提出"歷之本在于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的正確主張。</p> <p class="ql-block">在歷法改革中經(jīng)他創(chuàng)造的天文儀器有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玲瓏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景符、窺幾、日月食儀、星晷和定時儀等多種,其中最重要的是簡儀和高表。</p><p class="ql-block">當時他在全國從北緯15度到北緯65度這一廣大地區(qū)設立了27座天文觀測站。觀星臺就是當時全國的中心觀測站。</p> <p class="ql-block">日晷林修建于2018年冬,是蘇州市古代天文計時研究所復制安裝,主要包括渾儀、簡儀、黃道經(jīng)緯儀及清華大學日晷、北京大學日晷等測量計時儀器二十余件。日晷林是國內外現(xiàn)存日晷的聚集地,也是了解日晷型制、體驗日晷計時功能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經(jīng)過“立表測影”的測定,登封終于被正式認定為天地之中所在。在之后千年間,中國天文的發(fā)展史上,登封也擁有了自己的位置。</p><p class="ql-block">自西周以來,登封便成為了古人測量天文測量的最佳選擇,歷代都有天文官在這里進行天文觀測、編制歷法。</p><p class="ql-block">即使是在其他地方取得的數(shù)據(jù),也要“遙取陽城數(shù)據(jù)為準”。</p> <p class="ql-block">自西周以來,登封便成為了古人測量天文測量的最佳選擇,歷代都有天文官在這里進行天文觀測、編制歷法。</p><p class="ql-block">即使是在其他地方取得的數(shù)據(jù),也要“遙取陽城數(shù)據(jù)為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守敬與同行們一起在元朝的疆域范圍內,從北緯15°的南海,到北緯65°的“北海”為止,建立了27個天文臺和觀測臺。</p><p class="ql-block">“設監(jiān)侯官一十四員,分道而出,東至高麗,西極滇池,南逾朱崖,北盡鐵勒,四海測驗,凡二十七所?!?lt;/p><p class="ql-block">其中,登封的觀星臺則作為“四海測驗”活動的中心觀測臺站,是當時27座觀象臺中唯一的一座為“高表測影”這一方式建起高臺的觀測站。</p> <p class="ql-block">于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隨著時間的變化,太陽位置在改變,竿子的影子也在地面位移。此時若在竿子下方布置一個“平面”,即可以在這個平面上記載影子變化的規(guī)律。</p><p class="ql-block">觀星臺就是以這種原理運作的,它于至元十三年開始修建,是一座依照傳統(tǒng)天文儀器“圭表”而修建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在地面上的人們,記錄每天日影的變化,實際上就是在記錄地球公轉的軌跡,公轉一周為一年,所以根據(jù)日影在石圭上的長短的變化,就可以推算出一年四季的時令變化。</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存觀星臺創(chuàng)建于元朝初年,距今約700年,通高12.62米,相當于石表,臺頂各邊長8米,臺基各邊長16.7米,上小下大,形似覆斗。</p><p class="ql-block">臺頂有一處安放各種儀器便于進行操作的小室。</p> <p class="ql-block">臺北正中上下垂直的凹槽前36厘米處,自南至北有36塊方青石接連鋪設在地面上,</p><p class="ql-block">形成長31.196米、寬0.53米的石圭,石圭中部刻有兩條平行水槽,來測水平和日影,此圭俗稱"量天尺"。</p> <p class="ql-block">在測影時,在高表表槽上沿、小室窗口下沿處置一根"橫梁",石圭上加置一個"景符"("橫梁"與"景符"均為其輔助儀器),南北移動景符,尋找從表端投下的梁影、日影,移動景符,使梁影平分日影,即可求出當天的晷長度。</p><p class="ql-block">因梁影細實,日象清晰明亮,所測量誤差極小。郭守敬通過實地測驗,掌握了日月、星辰和地球的運轉規(guī)律,測定出二十四節(jié)氣,特別是夏至和冬至、春分和秋分的精確時刻。推算出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為365.2425日,并制定出《授時歷》頒布全國執(zhí)行。</p> <p class="ql-block">郭守敬在700年前測定一個回歸年的時間,和現(xiàn)代科學測定的一個回歸年時間只差26秒,與現(xiàn)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格里高利歷》分秒不差。</p><p class="ql-block">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布的《格里高利歷》,比中國的《授時歷》晚了300年。由此可見中國元朝歷法的精確與先進程度。</p> <p class="ql-block">除測量日影的功能之外,當年的觀星臺可能還有觀測星象等設施。</p><p class="ql-block">元初進行"四海測驗"時,在此地觀測北極星的記錄已載人《元史·天文志》中:"河南府陽城,北極出地三十四度太弱。"("太弱"為古代一度的十二分之八)。</p> <p class="ql-block">這一天中午太陽的影長正好與石座北上沿的長度吻合,石座四周都看不到影子,故又稱此臺為"沒影臺"。</p><p class="ql-block">用周公測影臺觀測日影必須在每天的日中。日復一日,天天測影,把每天測量的影長數(shù)據(jù)一一記錄下來,根據(jù)每天日中日影的變化,從而找出季節(jié)的變化規(guī)律。</p> <p class="ql-block">周公把表影最長的那一天定為"冬至",這一天中午,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天最短。</p><p class="ql-block">把表影最短的一天定為"夏至",這一天日中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天最長。</p><p class="ql-block">把這一年中日中日影最長的一天,到下一年日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的周期,即地球繞太陽一周,定為一個"回歸年"。</p> <p class="ql-block">在一年中把兩個日中影長相等、晝夜時刻相同的日子,分別定為"春分"與"秋分",加上上述冬至、夏至,就是一年中的"二分""二至"。后逐步總結出二十四節(jié)氣,服務于人類的生產(chǎn)活動。</p><p class="ql-block">但由于石圭、表比較小,測影畢竟不是那么準確,測量誤差比較大。</p> <p class="ql-block">白天不見星空,不是因為白天星空消失了,而是太陽光過強,將其他行星的光亮完全掩蓋,只有背向太陽時,浩瀚的宇宙才會出現(xiàn)在眼前。</p><p class="ql-block">千百年來,一代代人仰望星辰,經(jīng)過了無數(shù)次校勘比對,才大致了解了星空的奧秘。</p><p class="ql-block">宇宙中有無盡的恒星存在,距離地球近的星星顯得大,遠離地球的星星顯得小。表現(xiàn)在星空,就是明暗有別。古人無法探知星星距離地球的遠近,就只能把星空當成一個球面(即天圓地方中的“天圓”)</p><p class="ql-block">我們將星星所在的“球”稱為天球。觀星,就是在球內看球面,看球面的星星有什么變化。</p> <p class="ql-block">漫長的時光里,誰是第一個在華夏大地上仰望星空的人?我們早已不得而知。但只要我們來到觀象臺上,一代代古人佇立于那星空下的身影,總是會變得無比清晰。</p><p class="ql-block">在燦爛的星空之下,唯有這古老的建筑,歷經(jīng)風霜,巍然挺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