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唱大戲,接姑娘、請女婿,小外孫子也要去,不去、不去、偏要去……”(中國北方兒童歌謠),好像這首兒童歌謠就是為我這樣的孩子編寫的,我就是那個小外孫子。幼年時父母工作忙,經(jīng)常把我寄托在姥姥家,特別是上幼兒園和小學(xué)時的寒暑假期,幾乎都是在姥姥家度過的。</p> <p class="ql-block">上幼兒園時的本文作者。</p> <p class="ql-block">姥姥、姥爺那一代從大清朝走過來的人,雖然不是在旗的,但幸運(yùn)的是姥姥年幼時沒有纏足,因此一雙大腳跟著姥爺走遍京城的飯館和戲園子,聽?wèi)蚴撬麄兩钪泻苤匾囊患隆?lt;/p> 強(qiáng)國之夢靠共和,精神享受聽京戲 <p class="ql-block">這些年我們常說的“徽班進(jìn)京200年”,算是京劇正式走入中國文化舞臺。京劇(皮黃)形成于1860年前后,“大清”的前期,多一半是聽昆腔、弋陽腔及梆子腔,宮廷中多聽前兩者,民間聽的多是梆子和曲子等地方戲曲。</p> <p class="ql-block">從大清晚期到民國北洋政府的建立,常年居住在京城里的人主要的文化生活是聽京戲。那時候“京劇”被稱作“京戲”,“聽?wèi)颉币辉~是北京人的語言習(xí)慣,就是上戲院看京劇,也要說是“聽?wèi)蛉チ恕薄?lt;/p> <p class="ql-block">“看”和“聽”這一字之差,關(guān)系甚大。過去的老戲畢竟以唱為主,“唱念做打”四項(xiàng)基本功,“唱”是首位,唱腔的藝術(shù)感染力,是表達(dá)劇中人物心曲的關(guān)鍵。戲園子里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老戲迷聽文戲時,時而閉著眼睛,凝神危坐,微微地?fù)u晃著腦袋,手指輕輕地敲著板眼,聚精會神地欣賞那臺上的唱腔,遇到一聲韻味十足的唱,會猛地從丹田里吼出一聲“好!”若是發(fā)現(xiàn)唱出了錯,便毫不容情地來一聲倒好,不難看出老戲迷看戲,更在乎的往往是聽覺感受。</p> <p class="ql-block">從皇親國戚、達(dá)官顯貴到拉洋車、修鞋匠、縫窮的……老北京人幾乎沒有不愛聽?wèi)虻模患胰酥灰菕绎喌美魉?,坐上洋車出門,除了探親訪友,最重要的兩件事,一個是“下館子”,另一件事就是“上戲園子”。去山東館子吃“煙臺海錯(海貨)”用的動詞是“下”,上戲園子聽?wèi)?,用的動詞是“上”,藝術(shù)享受與美食抉擇之間孰高孰低不言自明。常言道“民以食為天”,莫非“戲大于天”?記得小時候在姥姥家,曾偶然聽到來串門聊天的人說過這樣的話,“寧丟二畝地,不誤一出戲”。</p> <p class="ql-block">除了上戲園子聽?wèi)?,人們閑下來也在家里聽留聲機(jī),名角的唱段都收藏在78轉(zhuǎn)的黑膠唱片中,聽其聲如見其人。那時候的京戲名角,就是今天提起他們的名字依然是如雷貫耳。</p> <p class="ql-block">姥爺是山東人,拉得一手好京胡,前清時經(jīng)常出入王府,為王府里的格格、貝勒們操琴伴奏,清朝末年在京城也算是小有名氣。姥爺和他的家鄉(xiāng)人一樣,是一個很自律的工商業(yè)者,有個必須遵守的“三不”鐵律,就是“不抽大煙、不納妾、不下海(不做專業(yè)京戲琴師)”。</p> <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后,提倡“五族共和、滿漢平等”,民國帶來了一個經(jīng)濟(jì)上升的年代,姥爺?shù)纳庖彩羌t紅火火,帶著姥姥上戲園子聽?wèi)?,是他們那個時代的最高規(guī)格的精神生活,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天花板級的享受”,這種精神享受一直延續(xù)到民國二十六(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p> <p class="ql-block">再去戲園子聽?wèi)騽t是八年之后。1945年抗戰(zhàn)勝利,梅蘭芳剃須登臺,在慶祝大會上演出了《刺虎》,姥爺已經(jīng)不在了,姥姥、媽媽和全家人重新回歸“京戲迷”的隊(duì)伍。老一輩人對于京戲的熱愛影響了下一代,直至延續(xù)到他們的孫輩,就是我們這一代,對于國粹藝術(shù)京劇依然心存敬畏之情,喜愛并欣賞。</p> <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家里能夠安裝自來水,有話匣子(收音機(jī))能夠隨時打開聽京戲的人家不算太多。有的商家在柜臺上擺放一臺話匣子,從開門營業(yè)到上閘板打烊,那話匣子選臺的旋鈕,不斷被忙于售貨的伙計轉(zhuǎn)動,為顧客們選擇電臺播出的京戲唱段和相聲,以此來吸引客源。這或許也是老北京人習(xí)慣說的“聽京戲”一語的另一種解讀。</p> 地方新戲百花奪艷,傳統(tǒng)京劇一壓群芳 <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后,各戲曲劇種的恢復(fù)與改革,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景象,其中評劇藝術(shù)家審時度勢,配合婚姻法的頒布公演了《劉巧兒》、《小女婿》、《小二黑結(jié)婚》等現(xiàn)代評劇,小白玉霜、新鳳霞還將現(xiàn)代評劇帶到朝鮮,作為慰問志愿軍的演出大戲。</p> <p class="ql-block">由于政治宣傳的需要,話匣子每天播出的現(xiàn)代評劇新戲一時火爆京城,北京城里的街道積極分子通知各家各戶開會時,已不再一步三搖邊走邊唱 “蘇三離了洪洞縣……”(京戲《蘇三起解》),而改唱評劇“我十九,他十一,事事樣樣他不懂滴……”(評戲《小女婿》)。一時間,梅蘭芳的《霸王別姬》、《天女散花》,馬連良的《借東風(fēng)》、《空城計》似乎受到了冷落。對此,姥姥看法不同,她說:“(蹦蹦戲(評戲)演不過京戲,等《婚姻法》普及了,該離婚的都離了,想結(jié)婚的也結(jié)了,電臺就不再播《小女婿》了,還是得聽馬連良的《甘露寺》。”當(dāng)年在中央機(jī)關(guān)工作,負(fù)責(zé)推廣和宣傳《婚姻法》的媽媽還和姥姥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執(zhí)。</p> <p class="ql-block">在中央領(lǐng)導(dǎo)關(guān)注下,加之媽媽和她的同事們的不懈努力,1956年評劇《劉巧兒》被拍成戲曲電影正式公映,遺憾的是《小女婿》雖然在長影已經(jīng)進(jìn)入拍攝階段,最終胎死腹中,未能完成攝制與剪輯,更談不上發(fā)行公演了。讓姥姥和媽媽高興的是,一年以后,1957年山東老家的一個地方劇種,呂劇《李二嫂改嫁》被長影拍成戲曲電影,配合《婚姻法》的宣傳和落實(shí),在全國公映。</p><p class="ql-block">這一年北京電影制片廠還發(fā)行公映了著名演員馬連良、譚富英、葉盛蘭、裘盛戎、袁世海、蕭長華等主演的京劇電影《群英會》??赐觌娪啊度河?,姥姥一連說了三聲“好”!媽媽說“群英會”這三個字有兩種解讀,一是演員陣容群英薈萃,二是亂世英雄輩出……我那時年紀(jì)小,還沒有感悟到自己就生活在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在群英會中馬連良扮演諸葛亮。</p> <p class="ql-block">在群英會中,葉盛蘭扮演周瑜。</p> <p class="ql-block">在群英會中裘盛戎扮演黃蓋。</p> <p class="ql-block">電影《群英會》在中南海放映之后,1959年2月1日(農(nóng)歷戊戍年臘月卄四日)喜愛京劇的毛澤東主席邀請北京京劇團(tuán)和中國京劇院,在中南海懷仁堂為國家領(lǐng)導(dǎo)人聯(lián)合演出與《群英會》故事情節(jié)相似的京劇《赤壁之戰(zhàn)》。同樣還是馬連良、譚富英、葉盛蘭、裘盛戎、袁世海等主演。同樣是《三國演義》中的一段故事,《群英會》的“會”為聚合、會合之意,《赤壁之戰(zhàn)》的“戰(zhàn)”為戰(zhàn)爭、爭斗之意。</p> <p class="ql-block">1959年2月1日在中南海懷仁堂演出《赤壁之戰(zhàn)》入場券。</p> <p class="ql-block">在中南海懷仁堂演出,京劇赤壁之戰(zhàn)的演員表按出場次序。</p> <p class="ql-block">這一年我上小學(xué)三年級,咱們國家還發(fā)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劉少奇被選為國家主席。</p> 新北京有新生活,新蓋劇場演新戲 <p class="ql-block">我跟著姥姥和媽媽聽京戲,去的最多的戲園子是長安戲院,那是解放初期50年代我剛上幼兒園的時候。長安戲院在今天的西單十字路口的東南角,坐南朝北,它的西側(cè)還有一家西餐廳,有時候跟著爸爸媽媽去長安戲院,可以先吃西餐后聽京戲,一次外出就吸收了中西兩種文化</p> <p class="ql-block">當(dāng)時我最喜歡的一出戲是《龍?zhí)鄂U駱》(又名《四杰村》),那是在廣和戲院看的,打得還挺熱鬧,不亞于《十八羅漢斗悟空》。不過,我一直沒鬧清楚這是哪朝哪代的故事,小孩就是看個熱鬧。很久以后才知道,那講的是發(fā)生在清朝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1955年北京市政府在護(hù)國寺馬路對面蓋了人民劇場,專為演出京劇。我們家不僅是那里的第一批觀眾,還是那里的???。</p> <p class="ql-block">1956年,我已在幼兒園上大班,這一年在人民劇場看了幾出大戲,記憶最深的是張春華主演的《三盜九龍杯》。這場戲后沒幾天,張春華在演出中腳踝受傷,不得不停演。劇中他扮演的楊香武,人稱江洋大盜,三次潛入皇宮盜九龍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不喜歡楊香武了,也不喜歡金鏢黃三泰,反倒喜歡他們的對手《盜御馬》中的綠林好漢竇爾敦。我記得曾在護(hù)國寺廟會買了一個竇爾敦的花臉(硬紙做的臉譜面具),上小學(xué)二年級時,我還去榮寶齋買了一張手繪竇爾敦的臉譜畫。</p> <p class="ql-block">京劇連環(huán)套中的人物竇爾敦的臉譜。</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0, 0, 0);">姥姥說看戲就得看“角”、看“首場”,不論什么戲,</span> <span style="color:rgb(0, 0, 0);">頭一炮必須打響,所以演員特賣力氣。</span> <span style="color:rgb(0, 0, 0);">直到今天我看話劇、聽歌劇、看舞蹈都看首場,第二場的效果往往不如首場。</span></p> <p class="ql-block">記得當(dāng)時有一個講述蒙古青年牧民不畏強(qiáng)暴,勇敢捍衛(wèi)愛情的新編京劇《三座山》,也是在人民劇場看的。雖然全家人都喜歡傳統(tǒng)戲,對新編的京戲不太感興趣,但因?yàn)槭鞘讏鲅莩?,我們還是決定去看。當(dāng)時我每天聽孫敬修爺爺在收音機(jī)里講《西游記》,心想這“三座山”里,有景山、萬壽山,可能得有一座花果山……</p> <p class="ql-block">《三座山》劇照,云燕銘扮演南斯勒瑪(左)張云溪扮演云登。</p> <p class="ql-block">京劇《三座山》劇情介紹。</p> <p class="ql-block">這是我第一次自己一個人去給全家人買戲票,坐在售票處窗口里的售票員拿出一個夾在硬紙板上的座位分布圖,給了我一支筆,讓我在圖上用筆勾上想買的座位,然后付錢拿票。拿著戲票回家的路上,我覺得自己長大了!</p> <p class="ql-block">自己一個人去買戲票時的本文作者。</p> <p class="ql-block">人民劇場的正對面是古剎護(hù)國寺,當(dāng)時北京的護(hù)國寺廟會和白塔寺廟會非常有名。借著人民劇場的影響力,西城區(qū)文化主管部門在護(hù)國寺的東南角還修建了一個很小的劇場,就叫“護(hù)國寺小劇場”,提供給一些民間的小劇團(tuán)在那里演出京劇,一張票只是三、五毛錢,比電影票貴不了多少,演的都是小戲,就是今天我們說的折子戲,和在人民劇場、長安戲院看大戲,不是一個感覺。</p> <p class="ql-block">前門外肉市的廣和樓建于明末,是京城最早、最出名的戲樓。從廣和樓到人民劇場,戲園子變劇院,人們從“聽京戲”過渡到“看京劇”,逐步改變著對這一傳統(tǒng)藝術(shù)的認(rèn)知觀念。</p><p class="ql-block">上小學(xué)之后我就經(jīng)常自己一個人去聽京戲、看京劇。而且學(xué)會在報紙上找出對當(dāng)時正在上演京劇的各種評論。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離國粹京劇又近了一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