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紅寶石公主號郵輪的11天航程中,阿拉斯加的神秘面紗被緩緩揭開。即便行程短暫,僅能觸及這片土地的冰山一角,卻已足夠讓人驚嘆于它的壯闊與傳奇。</p><p class="ql-block">阿拉斯加是美國面積最大的州,總面積達171.7854萬平方公里,占美國本土面積的五分之一以上,比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面積還要大。</p><p class="ql-block">它的國家公園體系堪稱“自然瑰寶”:擁有8座國家公園,數(shù)量在美國各州中名列前茅,占國家公園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其中,德納里國家公園坐擁北美最高峰——德納里峰(海拔6193米),園內(nèi)保存著完整的北極苔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冰川灣國家公園更是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chǎn),這里有16處潮汐冰川,巨大的冰體崩裂墜入海中的景象震撼人心。</p><p class="ql-block">從地理上看,阿拉斯加與美國本土并不相連,兩者之間隔著加拿大。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讓阿拉斯加既保留了北美大陸的原始風貌,又融合了北極地區(qū)的極致景觀。</p><p class="ql-block">這片廣袤的土地曾是沙俄的領土,1867年,美國以720萬美元的價格從沙俄手中購得阿拉斯加,平均每英畝僅需2美分。這樁在當時被嘲諷為“西沃德的蠢事”的交易,后來被證明是美國歷史上最劃算的領土收購之一。</p><p class="ql-block">世界上最大的非極地冰川——馬拉斯皮納冰川就位于阿拉斯加,它的面積約5800平方公里,相當于兩個盧森堡的大小。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阿拉斯加的冰川正以驚人的速度消退,部分冰川的年退縮速率已超過10米,以朱諾冰原為例,其每秒有5萬加侖的水由冰川融化形成。冰川融化形成的融水不僅改變著當?shù)氐牡孛?,也對全球海平面上升產(chǎn)生著影響,其中25%的影響來自阿拉斯加。</p><p class="ql-block">阿拉斯加,這片“人類最后的處女地”,用它的遼闊、原始與脆弱,訴說著自然的偉大與人類的責任。每一次冰川的崩裂、每一座山峰的沉默、每一寸土地的呼吸,都在書寫著地球最北境的傳奇。</p><p class="ql-block">今天,讓我們首先走進阿拉斯加的門戶——三文魚之都凱奇坎,見識三文魚(鮭魚)那無比悲壯的生命輪回和那不可思議的生命旅程。</p> <p class="ql-block">凱奇坎位于阿拉斯加州最南端,是該州第一座城市和第三大港都,名稱源于克林基特族印第安語“射中的鷲翼”。作為阿拉斯加門戶城市,其經(jīng)濟基礎形成于19世紀末的金、銀、銅礦開采及鮭魚產(chǎn)業(yè),擁有“世界鮭魚之都”稱號。城市景觀融合19世紀末建筑風格與自然風貌,保留大量原住民圖騰柱形成獨特的“圖騰之城”特色。每年秋季的鮭魚回游和保存完好的濱海歷史街區(qū)小溪街成為核心旅游景觀。</p> <p class="ql-block">作為阿拉斯加最早建立的定居點,凱奇坎在1898-1901年期間因金、銀、銅礦開發(fā)形成經(jīng)濟基礎。依托豐富的鮭魚資源,20世紀初成為全球最大的鮭魚加工基地,奠定了“世界鮭魚之都”的地位?,F(xiàn)存歷史建筑多為19世紀末期風格,A字形屋頂和彩色木結構形成獨特的濱海城市風貌。</p> <p class="ql-block">小溪街作為最具代表性的歷史街區(qū),保留著淘金時期木結構建筑群,倒映水面的木屋與穿梭的游輪構成經(jīng)典畫面。瑞德冰川距市區(qū)僅45公里,可通過小型水上飛機快速抵達 。露天劇場定期舉辦伐木工人競技表演,復原19世紀末伐木作業(yè)場景 。2024年郵輪數(shù)據(jù)顯示,科奇坎年均接待游客量突破50萬人次。</p> <p class="ql-block">小溪街上布滿出售當?shù)靥厣男∩唐泛褪止に嚻?,當然,最吸引人的還數(shù)三文魚制作的食品,如煙熏三文魚等。</p> <p class="ql-block">在凱奇坎最常見的裝飾就是三文魚與熊,這是居民家門口兩只萌熊的根雕。</p> <p class="ql-block">傳統(tǒng)的水上木屋與現(xiàn)代的超級郵輪,構成凱奇坎的經(jīng)典畫面。</p> <p class="ql-block">這幢粉色的建筑有著特殊的含義,因為三文魚的標志色就是粉色,作為世界三文魚之都,這份粉色的榮耀就理所當然的給予了當?shù)劓?zhèn)政府。</p> <p class="ql-block">這幢綠色建筑,是展現(xiàn)當年“水上紅燈區(qū)”的小型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湍急的溪流蜿蜒而來,穿過小溪街流向下游,溪水中三文魚的身影不斷涌現(xiàn)。</p> <p class="ql-block">溪流經(jīng)過這座木橋,后面就是凱奇坎的核心景區(qū)——小溪街,溪流到了這里水面開闊,水勢平緩,可以更清晰的看到逆流而上的三文魚,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賞。</p> <p class="ql-block">幾條三文魚躲在溪流的小水灣里,養(yǎng)精蓄銳,然后繼續(xù)逆襲。</p> <p class="ql-block">三文魚的生命之環(huán):從淡水孵化到海洋成長,最終逆流洄游至出生地產(chǎn)卵繁殖的完整循環(huán)。</p><p class="ql-block">產(chǎn)卵:雌性三文魚會在沙礫中找到一處位置,挖出一個淺淺的凹坑(稱為“紅點”),然后將卵產(chǎn)入其中。雄性三文魚則在附近等待,然后迅速游近以釋放。當雌性將所有的卵產(chǎn)下后,它會守護這些卵直到生命終結。產(chǎn)卵期的三文魚已經(jīng)數(shù)周甚至數(shù)月沒有進食,它們將能量用于躲避捕食,逆流而上以及產(chǎn)卵。</p> <p class="ql-block">從卵到小蛙魚的生命歷程:如果條件合適,且它們被保護在沙礫巢穴內(nèi),卵就會孵化,幼魚帶著其獨特的卵囊破殼而出。當它們用盡了卵囊中的能量補給,生長并發(fā)育成仔魚后,它們會從沙礫中鉆出來。這是它們最容易被捕食的生命階段。如果它們能躲過這一劫,它們就會繼續(xù)覓食并更全面地發(fā)育,直到達到所謂的成魚階段。這一階段的持續(xù)時間因各種鮭魚的種類而異。</p> <p class="ql-block">從淡水到咸水:當幼鮭游向海洋時,它們開始經(jīng)歷“幼鮭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它們會從生理上發(fā)生轉變,以適應從淡水中生活到咸水中生活。這些“幼鮭”可能會在河口停留數(shù)天到數(shù)周,以覓食、適應環(huán)境,并準備進入海洋。這一轉變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它們的皮膚顏色如何變得更為淺淡,以便在海洋中更好的隱蔽自己。</p> <p class="ql-block">海洋中的生命:蒼鷺、魚鷹、鷹和其他鳥類將出海途中的三文魚視為捕食目標。在河口,它們是海豹、海鷗、鴨子、水獺和更大魚類的獵物。一旦進入大海,如果它們能躲避捕食者(包括人類),它們就會覓食和成熟,直到它們遷移回它們的家鄉(xiāng),完成它們的生存周期。</p> <p class="ql-block">回歸家園:在海洋中成熟后,三文魚會回到它們出生的溪流中。從咸水轉向淡水后,它們再次轉變,進入生命中的最后階段。這包括長出更鋒利的大牙,以便在產(chǎn)卵場與競爭對手博斗。它們的所有努力如今都聚集于繁殖這一唯一目標。</p> <p class="ql-block">三文魚的生命循環(huán)是一次不可思議的旅程</p><p class="ql-block">我們對鮭魚的遠程洄游深感著迷,既驚嘆于它們所跨越的遙遠距離,也敬畏于它們看似奇跡般地準確回到它們從卵囊孵化為魚卵的地球上的特定地點。盡管我們對這些洄游的理解尚不全面,但我們知道鮭魚并不需要導航上的奇跡和運氣就能抵達家園。</p> <p class="ql-block">殘酷的數(shù)字游戲</p><p class="ql-block">所有太平洋鮭魚都有著共同的洄游、成熟和繁殖模式,這些模式將鮭魚與它們的溪流緊密相連,并促使它們在海洋中茁壯成長。在這些生存機制中,最顯著的是數(shù)量優(yōu)勢,因為從受精卵發(fā)育到產(chǎn)卵者是一場數(shù)字游戲。這對于一個健康的年度洄游所需的每條成熟鮭魚而言,有數(shù)千枚受精卵未能完成其生命周期。</p><p class="ql-block">最終能順利完成生命周期的三文魚只有百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離開淡水</p><p class="ql-block">從它們破殼而出的那一刻起,鮭魚就以我們?nèi)祟惡粑鼤r同樣的敏銳感知著水的流動、質地和氣息。數(shù)百萬年的基因傳承決定了它們的生命歷程的這一階段必然向下游游動,而對于一條年幼的鮭魚來說,向下游無疑是一個明確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找到自己的路</p><p class="ql-block">三文魚常常成群結隊地遷徙,以抵御捕食者,特別是它們在海洋中的早期階段。大多數(shù)三文魚會迅速游向近海,因為那里意味著較少的捕食者。它們在那里覓食和生長,以磷蝦為食,并最終以較小的魚類為食。但它們并非簡單地跟隨獵物以進行導航。盡管關于三文魚在海洋中的遷徒行為仍有許多未知,但它們顯然以某種方式確定方向,并以特定的游動模式最終導向它們的歸途。關于三文魚導航能力的“天體”、“太陽”和聲納解釋都曾被探索過,但在科學研究的進程中,這些解釋大都被否定了。大多數(shù)魚類研究者現(xiàn)在提出了一種電磁解決方案,以解開海洋鮭魚洄游之謎。地球的磁場產(chǎn)生一個無限細分的、呈弧形的極低電壓電流網(wǎng)格。鮭魚和其他能夠探測到這種電流的生物很可能能夠通過追蹤網(wǎng)格上的弧線來找到回家的路。</p> <p class="ql-block">海上生活</p><p class="ql-block">雖然一些鮭魚留在沿海水域,但大多數(shù)會向北遷移到更富繞的近海覓食地。根據(jù)它們的物種和所屬的流域,鮭魚在海上的覓食和生長需要長達五年,鮭魚在海中需要兩到四年,粉鮭和科霍鮭魚在十四到十八個月之間。國王鮭魚2-3年。每一種鮭魚都是由它自己的生物鐘驅動的,它會在什么時候回家完成它們的生存周期。</p> <p class="ql-block">返回家園</p><p class="ql-block">當鮭魚游近其原生溪流的入??跁r,它們會調(diào)整自身的導航感知能力,以捕捉溫度變化、水流情況,以及鐫刻在遺傳密碼中的來自特定流域的獨特氣味組合。鮭魚的嗅覺敏銳度比狗高出數(shù)千倍。通過嗅覺,鮭魚很可能能檢測到萬億分之一單位,或者用馬提尼酒作類比,大致相當于在50萬桶杜松子酒中檢測到一滴苦艾酒。在它們出生的溪流中,它們繼續(xù)躲避捕食者,直到最終產(chǎn)卵。這段旅程結束了,而下一代的旅程即將開啟。</p> <p class="ql-block">每年秋季科奇坎溪見證大規(guī)模鮭魚回游奇觀,魚群溯溪而上穿越市中心返回出生地 。市區(qū)建有鮭魚孵化場和加工廠集群,延續(xù)著每年處理數(shù)萬噸鮭魚的產(chǎn)業(yè)傳統(tǒng)。2024年數(shù)據(jù)顯示,鮭魚相關產(chǎn)業(yè)仍占城市經(jīng)濟總量重要部分。</p> <p class="ql-block">看得到,抓不住,可望而不可及。</p> <p class="ql-block">溪流中的垂釣者。</p> <p class="ql-block">這個小伙子向游客展示他徒手抓獲的三文魚,但他也告知游客,他將馬上將這條魚放歸溪流,因為他抓獲的是一條雌性三文魚。這也是當?shù)鼐用駥ι鷳B(tài)保護的自覺意識。</p> <p class="ql-block">不服氣的小男孩:沒有我高</p> <p class="ql-block">三文魚的輪回,是自然寫就的悲壯史詩。它們用99%的犧牲鋪就1%的延續(xù),用不計代價的歸途詮釋著“故鄉(xiāng)”與“使命”的重量。這份悲壯教會我們:生命的偉大從不在于存活的概率,而在于對本能的堅守、對目標的執(zhí)著,以及在絕境中迸發(fā)的韌性。它更提醒人類,每一個物種的存續(xù)都藏著自然的智慧與平衡,敬畏生命的輪回,守護它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便是守護地球最動人的生命詩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