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孝婦河由博山群泉發(fā)源后,流經(jīng)膠濟鐵路南側(cè)接納范陽河,此下近段水域被稱為黃土崖,也曾修建馬尚水庫,2018年被改建為孝婦河濕地公園。歲月悠悠,此處多數(shù)水上建筑被拆除消失。蓄水時,有些橋梁水閘遺址被淹沒于水下,難以尋覓。汛期期間,因公園不蓄水,遺址顯露水面。</p><p class="ql-block"> 濕地公園噴泉北側(cè),曾是我的故鄉(xiāng),在此 生活近二十年。近日,幾次游園,得見水中遺址,不由地勾起回憶,思緒萬千,情懷滿滿。</p> 人工水渠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處一九六五年以前并無此渠。此前一年七月因孝婦河決口,大水曾淹沒馬尚、房鎮(zhèn)、大張、新城等地農(nóng)田,六五年建渠排澇澆田。眼前的水渠進口處的閘門,書有“總干進水閘”五個大字,傳說是原淄博五中校長、淄博書法家王一川的墨寶?,F(xiàn)在的水渠,早已失去它的功能,經(jīng)改建成為一條景觀小河。</p><p class="ql-block"> 眼望此水渠,又想起當(dāng)年在水渠中撈水草,被瓦塊劃破膝蓋的情景。至今仍留有一小疤痕,心中身體中都留有抹不掉的記憶和印記。</p> 警訊鐘 <p class="ql-block"> 發(fā)水時報警之用,記得此鐘在離此地不遠的小水閘上方大壩之上。小時候到壩下游泳前,還忘不了用手掌拍它幾下,聽聽響聲(因聲音不大,不會引人注意)。建濕地公園時遷移至此。目前在濕地公園,只有它與進水閘是建園前的老物件老建筑。它們默默地立在園中一隅,向游人訴說著公園的歷史,證實著“黃土崖”曾經(jīng)的存在,可算是歷史文物吧。</p> 小攔河閘遺址 <p class="ql-block"> 此處原是一座十幾孔的小水闡,閘上可走行人。該閘建成后蓄水稱作馬尚水庫,天旱時可蓄水澆田。我故鄉(xiāng)曾多受益,也是我童年時經(jīng)常游泳的地方。難忘的是原山東農(nóng)業(yè)機械學(xué)院(山東理工大學(xué)的前身)一學(xué)生在此被淹死,人被沖入閘下,被撈上后,慘不忍睹。歲月悠悠,現(xiàn)在只剩下一段破敗的壩體。</p> 大水閘遺址 <p class="ql-block"> 此處是攔河大閘舊址,當(dāng)年建成后,雄偉壯觀,閘上有路,南北走向,汽車可通,南到小套村,北通和平路(原濟青公路),閘北東側(cè)設(shè)有閘志銘碑刻,對建閘情況予以記錄。攔洪大水閘建成后,又把攔洪排澇和灌溉問題,提升了一個新的檔次。后來,因建濕地公園,大水閘被拆除,成為了歷史,留在記憶之中。(下圖前兩張照片,是2004年春節(jié)和2005年春節(jié)我在大閘的留影)</p> 原山大橋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原山大道,從大橋至張周路一段,原是我村一條南北大街。建路后把老村東西一分為二。路西區(qū)域已建成高檔小區(qū),路東村址沒有開發(fā),只留斷壁殘垣,新村已在張周路與原山大道路口東北區(qū)域建成高樓數(shù)座。站在橋頭,向北望去,思緒萬千,兒時的歲月如是昨天,悲喜交集。悲的是,老村舊宅不復(fù)存在,心情不免有些傷感,而今新村又建成高檔社區(qū),村民都已搬進樓房,居住條件與城里居民無二,又有欣喜之感。</p> 匯川橋遺址 <p class="ql-block"> 匯川橋為清乾隆年間建造,是一座南北走向石梁五孔小橋,長27米,寬4米。低矮,汛期發(fā)水,經(jīng)常被淹沒。橋面窄,兩部汽車不能交匯。但卻連接老濟青公路,曾為交通運輸發(fā)揮了重要作。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快速,此橋成為瓶頸,在它西側(cè)不遠處,建造了文革大橋。匯川橋70年代被拆除。記憶最深刻的是,汛期中,當(dāng)水下落露出橋面時,可站在橋上撈柴草。也曾見過,有人過橋時,不慎落水,被我村村民施救的事例。真是往事如煙,現(xiàn)在回憶,仍歷歷在目。</p> 文革大橋遺址 <p class="ql-block"> 文革大橋建于1967年,長103米,寬8米,據(jù)傳當(dāng)時是山東省首座鋼筋水泥立柱大橋。峻工測試承重力時,把多塊鋼錠放在橋面上,由精密儀器測出數(shù)據(jù),當(dāng)時聽人說這儀器非常精準,就是在32開白紙上用鋼筆劃一道杠,也能測出它的重量。當(dāng)年峻工后,一時成為網(wǎng)紅打卡地,也是附近村莊男女戀愛相約的首選之地。我曾為它搬過鋼錠,推過河沙,出過力,流過汗,感情頗深。</p> 白蛇溝 <p class="ql-block"> 南北走向,穿過孝婦河,它的形成無官方記載。從我記事開始,就聽老人講,它是明代朱元璋率兵路過,千軍萬馬踏踩而成。白蛇溝是一條季節(jié)性壕溝,夏秋兩季溝內(nèi)見水,為河溝兩側(cè)村莊排澇起了重要作用。至今河南還見身影,河北早已不見蹤跡。</p><p class="ql-block"> 記得小時候,白蛇溝東西兩側(cè),盡是黃土高崖,流入孝婦河后,向西不遠,就是一處沙灘和一個小島,是夏日,我們逮魚、曬太陽、玩沙之處。站在此處,見景生情,小時候玩水的情景,又浮現(xiàn)在眼前。</p> 膠濟鐵路橋 <p class="ql-block"> 兒時記憶,此地段是一座東西方向的鋼架結(jié)構(gòu)的鐵橋,是德國人為掠奪山東資源而建。單車道,無車時,行人可通行。因是單車道,西行火車在馬尚站等信號,東行火車在涯莊站等候。上小學(xué)時,在冬天有時為撿鐵路邊上灑落的焦炭,也多次走過此橋。</p><p class="ql-block"> 前幾年,鋼架橋已過百年,為安全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拆除其橋,在其遺址處北側(cè),先后建成成兩座鋼筋水泥橋,通高速列車,開創(chuàng)了世界休閑公園通高速火車的先例。站在橋邊看高速列車飛馳而過,由衷地贊嘆時代的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老橋橋墩)</p> 懸索橋 <p class="ql-block"> 建濕地公園在老鐵路橋遺址北面,建造的懸索橋,成為一處景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