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稱:大鄭</p><p class="ql-block">美篇號:9472689</p><p class="ql-block">探秘景點:澳門圣保祿大教堂遺址</p> <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29日,長途旅行騎游旅行第156天,跨國界旅行第67天,騎游香港第10天,騎游深圳珠海第6天,入境澳門第一天,探秘澳門圣保祿大教堂遺址。</p><p class="ql-block">上午9:30分左右騎行至珠海拱北口岸排隊準備邊檢進入澳門海關,在這里只需要出事港澳通行證和邊關簽證就可以通過關閘了。然后通過關閘邊檢大樓進入澳門特別行政區(qū)花地瑪堂區(qū),繼續(xù)前行,來到澳門特別行政區(qū)花王堂區(qū)大三巴港,游覽探秘大三巴牌坊。</p> 澳門花地瑪堂區(qū) <p class="ql-block">澳門花地瑪堂區(qū)的主要海關相關設施為?外港客運碼頭?,該碼頭位于澳門半島海港前地,是花地瑪堂區(qū)內(nèi)的出入境口岸,設有海關檢查室等設施?。</p><p class="ql-block">?澳門半島海港前地(花地瑪堂區(qū))</p><p class="ql-block">功能——提供往返香港、廣州、深圳等地的航線,配備海關、出入境檢查及貴賓廳等設施?。</p><p class="ql-block">?拱北海關?——位于珠海市香洲區(qū),與澳門隔關閘相鄰,屬于內(nèi)地海關機構?。</p><p class="ql-block">花地瑪堂區(qū)作為澳門人口密度最高的區(qū)域,其海關職能主要通過外港客運碼頭實現(xiàn),而澳門半島其他海關服務可能涉及跨區(qū)協(xié)作。</p> 澳門圣保祿大教堂遺址 <p class="ql-block">澳門圣保祿大教堂遺址是澳門歷史城區(qū)的核心組成部分,現(xiàn)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其前壁立面(俗稱“大三巴牌坊”)是現(xiàn)存唯一遺跡,具有重要歷史和文化價值。 </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與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位于澳門大巴街附近山丘,原為遠東最大天主教堂之一,1602年奠基,1637年竣工。牌坊高25.5米,融合意大利巴洛克風格與東方美學,頂部銅鴿象征圣靈,石雕細節(jié)包含耶穌受難場景、圣母像等宗教元素。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命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1835年火災后僅存前壁,因其形似中式牌坊得名“大三巴”。“三巴”是“圣保祿 ”(S?o Paulo)之譯音,前冠以“大”字,用于區(qū)別另一座小三巴教堂。本地人因教堂前壁形似中國傳統(tǒng)牌坊,將之稱為“大三巴牌坊”。<span style="font-size:18px;">1991年大規(guī)模維修后,遺址后方建成天主教藝術博物館,成為兼具歷史與現(xiàn)代文化的地標。</span></p> <p class="ql-block">大三巴牌坊是澳門標志性建筑之一,是圣保祿大教堂(又稱“天主之母”教堂)正面前壁遺址,也是澳門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位于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qū)花王堂區(qū)炮臺山下,大三巴牌坊的前身圣保祿教堂,</p><p class="ql-block">大三巴牌坊融合了東西方建筑藝術的精華,是一個中西文化交融的藝術品,又稱“立體的圣經(jīng)”。</p><p class="ql-block">2005年,大三巴牌坊與“澳門歷史城區(qū)”的其他21棟建筑物文物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大三巴牌坊的建筑設計采用意大利巴洛克風格,而其中雕刻又具有東方特色?牌坊總共有五層,主要以花崗巖建成,寬23米,高26米,坊前有68級石階,三至五層漸收構成一底邊寬為8.5米的三角形山花。牌坊上嵌有耶穌會圣徒、圣母像、天使浮雕以及耶穌圣龕等雕刻,也有石獅、漢字以及日本的菊花雕刻等東方元素,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長期受到中外建筑人士的高度評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細節(jié)布局——</span></p><p class="ql-block">第一層大三巴牌坊第一層有三道入口,并有十枝愛奧尼柱式支撐及裝飾墻面,大門兩側各三支,側門一邊各兩支;正中間的主門門楣上寫有拉丁文“MATER DEI”,意為“天主圣母”,表示教堂供奉的是圣母瑪利亞;兩側的門楣則是由字母組成的“I”“H”“S”圖案,是拉丁文“Jesus Hominum Salvator”的簡寫,意為“耶穌是人類的救主”,也是耶穌會的標志。</p><p class="ql-block">第二層的主題是“使徒的使命”,四周分立了四個耶穌會圣徒的塑像,這些塑像從左至右分別是耶穌會第三任會長博爾吉亞、羅耀拉、沙勿略、青年學生主保貢薩格,每個銅像的底座均有代表其名字的字母。墻壁則由十枝科林斯柱式及三個窗口組成,窗楣上均有七朵玫瑰花浮雕裝飾,中間窗口側兩柱間以棕欖樹裝飾,側窗洞兩邊柱間對稱設有壁龕,分別置有四位天主教圣人的銅像。</p><p class="ql-block">第三層是裝飾最豐富的一層,其主題是“圣母的慈愛”,墻中央設有一深凹的拱形壁龕安放了一座圣母瑪利亞的銅像,兩側各有三個天使浮雕。各柱間均以淺浮雕裝飾綴以七頭龍;璧柱左側是智慧之樹和一只七頭怪獸,其上有一圣母浮雕,側有中文“圣母踏龍頭”字樣,而右邊對稱位置上則是精神之泉及一只西式帆船,左邊則是一魔鬼浮雕,中文則是“鬼是誘人為惡”,此層最外側兩塊墻身有兩條帶有圓頂之方尖柱,而墻側則設有中國舞獅造型的滴水獅子。</p><p class="ql-block">第四層 第四層的主題是“人類的救贖”,中間是耶穌圣龕,兩側有耶穌受難的刑具浮雕,往外由四枝混合式壁柱組成,柱間用天使淺浮雕點綴,柱兩邊有弧形山墻。</p><p class="ql-block"> 第五層的主題是“天主創(chuàng)造宇宙”,以鴿子代表的“圣靈”位于三角楣中央,周圍刻有象征天際的太陽、月亮和星星。此外,楣頂還有一枚鐵質(zhì)的天主教信仰標志的十字架</p> 天主教堂藝術博物館及墓室 <p class="ql-block">天主教藝術博物館和墓室天主教藝術博物館,建于1996年10月23日,位于大三巴牌坊后的圣保祿大教堂(天主之母教堂)遺址內(nèi)。1990年至1996年間,澳門政府對圣保祿大教堂遺址進行考古、修復和再利用工程,并在昔日圣保祿大教堂主祭壇的位置,建造了墓室和天主教藝術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墓室中央為一座花崗巖墓穴的遺址,兩側墻壁上的納骨龕內(nèi)安放著日本和越南殉教者的骸骨。墓室西側是天主教藝術博物館,館內(nèi)的展品是澳門多間教堂和修院收藏的天主教藝術精品,包括詮釋圣方濟各事跡的四幅油畫,以及耶穌受難像、圣像雕塑、禮拜器物等。其中最吸引人的是油畫《圣彌額爾大天神》,這幅油畫是自圣保祿學院被焚毀后唯一留存至今的油畫藝術品。</p> <p class="ql-block">2005年,包括大三巴牌坊在內(nèi)的20余處歷史建筑組成的“澳門歷史城區(qū)”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建筑布局總體結構大三巴牌坊造型為意大利教堂式樣,與西班牙型接近,屬于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特色。它是在耶穌會建筑藝術的基礎上修建的,是耶穌會基督教藝術在遠東發(fā)展的結晶。</p><p class="ql-block">從建筑史學上來看,屬于文藝復興建筑式樣和巴洛克建筑式樣的混合體。上下可分為五層,頂層兩側分別雕有太陽、月亮、星辰,最頂上立著一個象征天主教的十字架。其余幾層也分別鑲嵌、雕刻著一些形態(tài)各異的基督教藝術群像,立有圣徒塑像、圣嬰雕像以及圣母像,并用40多根圓石柱裝飾。同時,由于教堂是由意大利籍的耶穌會神父設計、日本天主教徒工匠協(xié)助建造,使得教堂融入了許多東方建筑的元素,例如中國的石獅、漢字以及日本的菊花雕刻等元素。</p> 圣保祿大炮臺 <p class="ql-block">大炮臺又名圣保祿炮臺,澳門居民多稱為“大炮臺”。位于澳門半島的中心位置,海拔高度53米。建于1617年,至1626年建成,采用歐洲“星形要塞”的平面設計,修筑于2000平方米的不規(guī)則四邊形上,每個角均建有棱堡,其火炮射程覆蓋整個澳門半島。是當時澳門防御系統(tǒng)的核心,構成一個覆蓋東西海岸的寬大炮火防衛(wèi)網(wǎng)。大炮臺的大門朝南,早期入口為火藥儲存庫,上層的中央是一座三層高的塔樓,每一層都裝備火炮,旁邊另有四排房子,為澳督及官兵的營房,宿舍兩側有臺階與下層入口處相連。后將營房改建為氣象臺,1996年9月,當?shù)卣謱庀笈_原址改建為澳門博物館,于1998年落成啟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耶穌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大三巴牌坊的諸多雕刻中有耶穌會的標志,耶穌文化色彩濃郁。在大三巴牌坊的頂層有一個象征天主教標志的十字架,第二三層分別放有耶穌會圣徒塑像,以及圣母瑪利亞的雕塑。其前身圣保祿教堂所屬的圣保祿學院就是為了拓展耶穌會的傳教事業(yè),培養(yǎng)更多的傳教士而得以建立的。該學院為包括日本、韓國、中國內(nèi)地等在內(nèi)的遠東地區(qū)培養(yǎng)了大批傳教士,有力推動了遠東地區(qū)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獲得該學院的學位是傳教士進入中國傳教的條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化價值——</span></p><p class="ql-block">大三巴牌坊是“澳門八景”中最具代表性的景點之一,為圣寶祿教堂前壁遺址,建筑風格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筑的色彩,體現(xiàn)出東西藝術的交融。大三巴牌坊的雕刻和鑲嵌較為精細,是一個中西文化交融的藝術品,單獨大三巴牌坊的造價在三百年前就達到三萬兩銀。</p><p class="ql-block">牌坊前有68級石階,這種在教堂前修建長階梯的做法是耶穌會建筑的獨特風格,旨在希望所有信徒在步入教堂之前都懷有崇敬之心,這一設計也與中式建筑有著相似之處。牌坊上下都鑲嵌、雕刻著一些形態(tài)各異的基督教藝術群像,并用40多根圓石柱裝飾,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長期收到中外建筑人士的高度評價。</p> <p class="ql-block">大牌坊不僅僅是一座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澳門未來發(fā)展的啟示。在這座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里,來自全球的不同文化和思想繼續(xù)在這片土地上碰撞、交流和融合。無論是從旅游業(yè)還是從文化教育領域,這座建筑的存在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人們:歷史是根基,而多樣性則是推動城市前行的動力。</p><p class="ql-block">從大牌坊的殘垣斷壁中,我們看到了堅韌的文化遺產(chǎn),也看到了人類共同歷史的記憶。這座飽經(jīng)滄桑的建筑遺跡不僅是一個文物,更是一個充滿著希望和包容精神的象征。未來的澳門,如何在繼續(xù)弘揚歷史傳統(tǒng)的同時,打造更具包容性和多樣性的社會,或許從這座大牌坊中我們能夠找到些許答案。</p> <p class="ql-block">無論是從建筑藝術還是歷史文化的角度來看,澳門大牌坊都無疑是一個充滿故事和智慧的遺跡。它見證了澳門的繁榮與興衰,展現(xiàn)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也為未來的我們提供了無盡的啟發(fā)和思考。游覽大牌坊不僅僅是一次視覺上的享受,它更是一段跨越時空的文化旅程。讓我們帶著敬畏與好奇心,走近這座偉大的建筑,探尋澳門獨特的文化之根。</p> 聖母雪地殿 <p class="ql-block">聖母雪地殿祀奉雪地聖母,其建築風格和建於十七世紀的葡萄牙小教堂相同。主堂呈長方形,其長為16米,寬4.7米,兩側牆身較為厚大且有扶壁,以承托筒拱結構的屋頂,但屋頂外形則為坡屋頂,以紅瓦鋪設,主祭壇右側設有一祭衣房,唱詩臺則在門口上層,極為狹窄。教堂立面設計較為簡單,兩邊壁柱加上三角形山花。</p><p class="ql-block">在教堂正入口的地上有一一墓碑,刻有“管理者的遺體,於1687年榮葬於此,這不是因為他有功,而是有運氣也。1720年立”。</p> 東辛洋砲臺大鐘 <p class="ql-block">教堂外還有一個銅鐘,刻有“此鐘為澳門市最高首長,狄西亞總隊長於1707年為東望洋山聖母隱修院而製”和“於1824年重鑄”。</p> 圣彌額爾小唐 <p class="ql-block">圣彌額爾小堂是位于澳門圣味基墳場(舊西洋墳場)內(nèi)的天主教堂,始建于1875年,1898年與1948年歷經(jīng)重修,為澳門保存最完好的哥特式風格建筑之一。其外墻以粉綠與白色線條搭配,立面鐘塔、尖券及雉堞裝飾呈現(xiàn)典型哥特式特征,內(nèi)部設有描繪耶穌故事的彩色玻璃窗及供奉天使長彌額爾的祭壇,并保留木樓梯、唱詩席與吊鐘等歷史構件。</p><p class="ql-block">建筑內(nèi)配備冷氣系統(tǒng),為澳門罕見案例。教堂所在的圣味基墳場始建于1854年,與望廈新墳場共同構成澳門歷史墓園景觀。小堂每日開放時間為上午8時至下午6時,作為澳門歷史城區(qū)宗教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筑特色與文化融合背景凸顯了澳門東西方文化交匯的歷史價值。</p> <p class="ql-block">傍晚入住澳門特別行政區(qū),花地瑪堂區(qū)亞馬喇土腰64號C號怡南大廈,住宿費¥85人民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