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巴黎雅吹》節(jié)慶篇 紀念“世界攝影日”

三宜散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巴黎雅吹》節(jié)慶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紀念“世界攝影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壽平 文/ 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年的8月19日是“世界攝影日”(World Photography Day),是屬于全世界攝影師及攝影愛好者的節(jié)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一天是國際性紀念達蓋爾銀版攝影法列為公共產權的節(jié)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839年8月19日,法國科學院購買下了由畫家路易·達蓋爾發(fā)明的銀版攝影法專利,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簽署法令,將銀版攝影法列為公共產權,把它作為法國的“慷慨禮物”獻給全世界,人們可以自由使用該技術。為了紀念這個重要的日子,人們便把8月19日確定為世界攝影日,旨在慶祝攝影技術在藝術、工藝、科學和歷史發(fā)展中的重要貢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鑒于達蓋爾對攝影技術的巨大貢獻,他被后人尊稱為“攝影之父”。在發(fā)明銀版攝影法之前,各種照相技術都是嘗試性的,并未走向實用階段。而銀版攝影法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用的照相技術,它迅速在世界范圍普及開來,在19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被世界各國廣泛使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是一名業(yè)余攝影愛好者,最早接觸照相機是在1964年初。在陽朔中學時,同學廖木生的父親廖洪輝有一臺相機,相機名字記不清了,好像是捷克產的折疊式相機(內框調節(jié)可拍8幅、12幅、16幅),是他父親以前買的二手貨。廖木生將相機拿來,當時我們幾個人湊錢買了一卷120膠卷,用這臺相機在陽朔公園拍照,有多張的背景是公園的紀念塔。這處建筑是1946年建的,四面有題字,記得上面有“碧血丹心”、“浩氣長存”等題字,一面還有“桂林會戰(zhàn)陣亡將士名單”等。此碑在文革時被拆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當時與廖木生、麥孝成、梁顯全、陸書德等幾位同學互相學習拍攝。膠卷由我拿去陽朔照相館沖洗,當時在此工作的呂阿姨是40班同學孫海桂的母親,她接收膠卷后在收據上寫“沖菲林”一卷,并寫上來取的日期。我接過一看,上面沒寫膠卷而寫成菲林,我以為是寫錯了,便用手指出,誰知這位呂阿姨大叫一聲,“菲林就是膠卷”!嚇了我一跳,趕緊拿起單子跑路。哈哈,幾十年后還記憶猶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來才知道膠卷的“菲林”是英文“film”的音譯,其發(fā)音在粵語中更接近“fei lam”,“film”作為專業(yè)術語被直接音譯為“菲林”,并逐漸成為膠卷的代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膠卷沖洗后,我們自己學印相,指導老師是教物理的鐘金祥。印相紙、顯影、定影藥都是從桂林買來,由大家湊錢。當時有不少同學的畢業(yè)照都是我們這一幫人沖印的。由于經常停電,鐘老師還教我們用大煤油燈作光源,用紅布作燈罩,玻璃板將底片和裁好的相紙夾好,取下紅燈罩,用一小鬧鐘讀秒計時,經多次對比后取最佳值曝光,然后顯影、定影,晾干成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革開始后,我于1966年9月下鄉(xiāng)在葡萄紅旗生產隊,曾借用廖木生同學的那臺相機用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其中拍了一卷陽朔軍民“接寶片”的現場實景,還為知青隊的幾位朋友拍照,也拍了一些風景片??上н@些照片及底片存放的箱子,在1983年時,被白蟻蛀壞了,除少數殘缺的幾張照片外,其余全壞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早期的攝影愛好,一直伴隨到老,由膠片時代進入數碼時代,再到當前的AI智能時代。由于年紀大了,單反相機用得很少,大多是用手機拍攝了,沒有什么藝術追求,只是記錄生活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值此“世界攝影日”之際,我將在美篇平臺上發(fā)的有關攝影的文章截圖附后,供對攝影感興趣的美友按題搜索閱讀。另附上十幾張以前拍攝的老照片,留個紀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8月19日于巴黎東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筆者約3歲時在老家大門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4年4月11日,祖父與我(左)和兩位弟弟合影,照片后面是祖父題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祖父李紹庚的題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5年和兩個弟弟一個堂妹影(最小)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4年5月,與同學廖木生、麥孝成、梁顯全在陽朔公園紀念塔前合影,人物已不清晰,后面的紀念塔文革時拆掉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4年7月,陽朔中學原41班同學合影。筆者(左二),后排右二 梁顯全,右三為麥孝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排右二為物理老師鐘金祥,四排中為筆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4年筆者與同學麥孝成(左)、梁顯全(中)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4年8月19日,發(fā)的紀念美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筆者于1985年前后攝的陽朔至桂林公共汽車站,一群老外在用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1年4月攝的金龍橋(后拆了)</span></p> <p class="ql-block">約1988年攝的漓江小游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同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1年攝于漓江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1年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1年攝遇龍河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2年與香港攝影師譚伯平和朋友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1年圣誕節(jié)與美國紐約布魯克斯攝影學院李保羅教授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8年與美國攝影師黃光寰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8年8月,簡慶福先生在我家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與攝影大師簡慶福先生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2年7月,我的《荷之韻》攝影展,與德國一位畫家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與法國朋友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8年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與朱憲民先合影,朱憲民先生是中國藝術攝影學會主席,資深攝影家,當時在中國文化中心開個人影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筆者1977年在青厄上拍攝陽朔示范農場(以前叫潘莊)景色,圖中大建筑曾是徐悲鴻1936年暫住之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同上)遠處是穿巖大榕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90年的瀑水渡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7年的瀑水渡渡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8年5月在大榕樹下拍鳳樓村一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8年5月攝的穿巖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6年10月攝的穿巖河邊小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8年10月,貴州鎮(zhèn)遠舞陽河上的纖夫。</span></p> <p class="ql-block">1993年11月,陽朔田家河小景?,F已變鬧市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下是我在美篇平臺上發(fā)表的有關攝影的文章截圖,可按題目搜索閱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第一次專題攝影展覽《荷之韻》》,可按此題目搜索閱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的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