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游記之十一 <p class="ql-block">離開日喀則已是第三日。昨夜宿于仲巴縣,心頭始終縈繞著未能成行的珠峰之憾,因時間和天氣原因,仰望世界之巔的夙愿終成泡影。此刻,心中正堅定地指向下一個朝圣地:岡仁波齊。那是我行前攻略中標(biāo)紅的終極坐標(biāo)。然而,規(guī)劃時的疏忽,竟讓吉隆鎮(zhèn)的幽谷與希夏邦馬峰的雪影悄然從路旁溜走。途中偶遇自吉隆而出的旅人,聽他描述那里的景致,心中有些遺憾,“來一趟很不容易,凡是順路的地方,一定不能落下”, 他的這番話語,提醒我在后幾天的行程中,一定要合理安排,不能“一錯再錯”。</p> <p class="ql-block">車子喘息著,在群山的脊背上艱難攀爬??滋评飞?、扎沙拉山、查藏拉山、馬攸木拉山……一座座埡口如同沉默的巨人,被我們逐一拋在身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沿著雅魯藏布江上游蜿蜒,又跨過當(dāng)雄藏布江的淺流,視野驟然開闊,闖入一片無垠的荒原。大地枯槁,車窗之外,唯有蒼茫一片的寂寥延伸至天際,仿佛世界的盡頭。當(dāng)單調(diào)的黃色成為主旋律,路旁相伴的湖泊便成了最慷慨的饋贈。佩古錯的藍、公珠措的綠、瑪旁雍錯的圣潔、拉昂錯的詭秘,還有無數(shù)叫不出名字的“措”,或如寶石鑲嵌,或似明鏡鋪陳,在亙古荒原上閃爍著攝人心魄的光芒,美得令人屏息,讓我們真正領(lǐng)略到神秘高原的“一措再措”。從仲巴縣到塔欽鎮(zhèn),三百三十公里路途,我們走走停停,快門聲與驚嘆聲交織,疲憊被一路的美景與歡笑溫柔稀釋。</p> <p class="ql-block">然而,就在這荒原畫卷似乎要凝固成永恒的單色時,驀然間,那道熟悉的冷峻雪線再次劃破視野——仿佛大地盡頭無聲亮起的寒刃,撕裂了無邊的蒼黃。我們繼續(xù)翻越最后的埡口,穿越幽深的峽谷,顛簸著,凝望著。鉛灰色的厚重云層仿佛被一只無形巨手撕扯,終于裂開一道縫隙。就在那縫隙深處,一座金字塔形的巨大山體,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yán),若隱若現(xiàn)。它靜默、突兀,如同自蒼穹直刺而下的神錐,帶著亙古的寒意與不可言說的力量,瞬間攫住了所有人的目光。身旁的司機伙伴,聲音低沉卻清晰:“快看,前面有座雪山?!?lt;/p> <p class="ql-block">岡仁波齊位于阿里地區(qū)普蘭縣,與印度、尼泊爾接壤,是岡底斯山脈的主峰。海拔 6656 米,因獨特的金字塔狀聞名,山頂終年積雪,向陽面巨大冰槽形似藏傳佛教的 “萬” 字符。它被藏傳佛教、印度教、苯教、耆那教四大宗教視為“世界中心” ,這座金字塔般的雪峰是藏傳佛教的須彌山象征、印度教濕婆的居所、苯教的眾神之山,也是耆那教的解脫圣地,四大宗教共同認(rèn)可的精神坐標(biāo)。它靜臥于青藏高原西北部,被印度河、恒河等文明母親河環(huán)繞,同時也是獅泉河、象泉河、馬泉河、孔雀河的發(fā)源地。身處數(shù)條巨大山脈交匯處的地理特質(zhì),每年 5-10 月吸引全球信徒前來轉(zhuǎn)山,這種流傳千年的靈性傳說與綿延不絕的轉(zhuǎn)山傳統(tǒng),讓這座雪山超越國度,跨越地域,跨越信仰的神圣圖騰,在每一道雪峰的光影里,都回響著深山圣湖對心靈的呼喚。</p> <p class="ql-block">五月的風(fēng),裹挾著高原特有的料峭寒意,猛地灌入車窗。我不由自主地微微一顫。這冷冽的氣流不僅拂過皮膚,更似直接拂過震顫的心靈。就在那一顫之間,那金字塔般聳峙、刺破云層的山影,仿佛帶著神祇的印記,以一種不容抗拒的姿態(tài),無聲地、深深地烙入我的意識深處——岡仁波齊! 一個名字,帶著千鈞的分量,轟然墜落在心湖,激起滔天巨浪。所有的舟車勞頓,所有的計劃未遂,在此刻都微不足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影橫亙于前,是無聲的箴言,以無法言喻的莊嚴(yán),訴說著它為何被藏傳佛教、印度教、苯教、耆那教共同奉為“世界中心”的亙古緣由,以及作為獅泉河、象泉河、馬泉河、孔雀河——這四條孕育生命的圣河源頭的無上神圣。這絕不僅僅是一座由冰雪和巖石構(gòu)成的物理存在。它是大地之上凝結(jié)的、關(guān)于宇宙秩序、生命源頭與終極神圣的恢弘想象,是穿越時空、直抵人心的精神圖騰。我終于站在了它的面前。</p> <p class="ql-block">下午三點,抵達神山腳下的塔欽鎮(zhèn),這里是為轉(zhuǎn)山者提供補給的大本營,旺季來臨之前,這里顯得格外冷清,多數(shù)旅店鐵門緊閉,唯有幾家簡樸茶館飄出酥油茶香氣。我們導(dǎo)航到神山停車場,在售票處購票后,搭上一輛座椅磨得發(fā)亮的破舊面包車。發(fā)動機轟鳴著駛過坑洼的砂石路,揚起的塵土在陽光中織成金色網(wǎng)幕。藏族司機用不太流利的漢語解釋“正在修路,明年就通柏油路了?!碑?dāng)面包車在色雄經(jīng)幡廣場停下時,紅、黃、藍、白、綠五色經(jīng)幡漫天翻卷,八萬面風(fēng)馬旗在風(fēng)中獵獵作響,它們構(gòu)成的空間矩陣,仿佛將經(jīng)咒都封印在了這4700米海拔的高空,似有一種量子糾纏般的神秘力量。我舉起相機,快門聲驚起了渡鴉,那黑色的翅影掠過金字塔狀的山體,更添幾分神秘色彩。</p> 神山售票處臨時停車場一角 <p class="ql-block">關(guān)于岡仁波齊的神秘,除了在網(wǎng)絡(luò)上分享的大量信息外,源于我對藏文化的深深敬仰,此前,認(rèn)真拜讀了《華夏地理》雜志社編著的《西藏 世界圍繞著岡仁波齊》。這本書以巍峨神圣的岡仁波齊峰為核心,精妙地融合了自然地理、宗教歷史、文化遺產(chǎn)與朝圣實踐的多重維度,深刻揭示了其作為“世界中心”的豐富象征意義。書中清晰地展現(xiàn)了岡仁波齊不僅是壯麗的地理坐標(biāo),更是孕育文明的源頭活水,它所孕育的四大水系滋養(yǎng)著下游廣闊的流域文明,印證了自然與人類社會的深刻關(guān)聯(lián)。同時,岡仁波齊超越了單一文化的界限,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圖騰,象征著對神圣、永恒與生命源頭的普遍追尋。通過剖析“岡錯”(岡仁波齊周邊的冰川湖泊系統(tǒng))這一獨特生態(tài)概念,書中深刻闡釋了藏族同胞對自然的敬畏與其虔誠信仰之間的深層紐帶,揭示了生態(tài)保護意識如何植根于宗教信仰。對朝圣者艱苦旅程的生動描繪,正是“神圣即日常”這一藏文化核心特質(zhì)的絕佳體現(xiàn),信仰已內(nèi)化為生活本身,平凡的行動因信念而充滿意義。此外,書中引述的米拉日巴斗法傳說,不僅是一個精彩故事,更深刻揭示了藏地歷史上不同宗教思想相遇、碰撞并最終走向融合與調(diào)適的生動過程,展現(xiàn)了藏文化強大的包容力。閱讀此書,不僅讓我對岡仁波齊的壯美與神圣有了更立體的認(rèn)知,更讓我深刻體會到藏文化中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哲學(xué)智慧、信仰與生活水乳交融的獨特魅力,加深了我對這片雪域高原的敬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每年藏歷四月十五日(對應(yīng)公歷 5 月 25 日左右),都會在這里舉辦薩嘎達瓦節(jié),舉行盛大的經(jīng)幡更換儀式,豎起巨型經(jīng)幡,標(biāo)志著轉(zhuǎn)山季的正式開始。色雄經(jīng)幡廣場會有幾萬只經(jīng)幡在風(fēng)中獵獵作響,象征著對神靈的敬意和對眾生的祝福。參加轉(zhuǎn)山的人數(shù)可達數(shù)千人,其中既有來自西藏本地的信徒,也有印度、尼泊爾等國的朝圣者。轉(zhuǎn)山者從塔欽出發(fā),途經(jīng)色雄經(jīng)幡廣場、曲古寺等地,最終返回起點。沿途可觀賞到神山的壯美風(fēng)光,并參與煨桑、掛經(jīng)幡等儀式,場面極為壯觀。</p> <p class="ql-block">這個時間還沒有到轉(zhuǎn)山季,廣場上零星轉(zhuǎn)山者的身影在稀薄陽光中顯得格外單薄。我們沿著轉(zhuǎn)山路向山腳探尋,兩條小路在眼前分叉,一條沿著山脊陡峭向上,另一條則通向河谷深處的象泉河。行至山脊數(shù)百米處,忽然看見河谷里有幾個圓滾滾的身影 ,兩只土撥鼠站立前爪向轉(zhuǎn)山者討食,憨態(tài)可掬。我們隨即改道,踩著碎石下到溝底,象泉河水清澈見底,河底鵝卵石在水流中折射微光,遠(yuǎn)處岡仁波齊揭開半幅面紗,山體倒映河面,仿佛與大地血脈相連。</p> <p class="ql-block">我沿著河邊向上慢慢行走,一座掛滿經(jīng)幡的木橋橫跨兩岸。橋欄上的經(jīng)幡已被風(fēng)雨侵蝕得褪色,卻依然固執(zhí)地舞動著。左岸的山體呈褐紅色,崖壁突兀嶙峋,那里是經(jīng)幡廣場天葬臺,陡峭巖壁宛如天然祭壇,訴說著生死輪回的奧秘。右岸懸崖與岡仁波齊隔河對峙。河岸邊有好幾處黑色的灰燼,竟發(fā)現(xiàn)其中混著兩條沾滿泥土的藏式項鏈,想必是當(dāng)?shù)夭孛窦漓胂热说募榔?。此刻,河水的流淌聲忽然變得肅穆,仿佛在為這些逝去的靈魂唱著安魂曲。</p> <p class="ql-block">行走間,一塊外形酷似神山的扁平白石映入眼簾,外形很像岡仁波齊神山,表面的紋路竟與山體輪廓驚人地相似,一圈圈淺痕如同轉(zhuǎn)山者經(jīng)年累月踏出的小徑,我小心翼翼將其收入行囊。</p> <p class="ql-block">正當(dāng)寒意浸透衣衫時,天邊的云層突然裂開一道縫隙,夕陽如金色的熔巖傾瀉而下,岡仁波齊的山頂瞬間被染成璀璨的赤紅,山體的輪廓在光影中愈發(fā)雄偉,仿佛神靈在剎那間顯露出尊榮。我屏息按下快門,將這瞬間定格在鏡頭與記憶深處。 </p> <p class="ql-block">我們原路返回乘車點,此時,氣溫跌至零下,經(jīng)幡在勁風(fēng)中發(fā)出凄厲呼嘯?;氐剿J鎮(zhèn)已是晚上九點,找了好幾家旅店尚未營業(yè),最終不得不接受現(xiàn)實,我和同伴蜷縮在各自的車廂里,另外兩位伙伴則幸運地住進一家小賓館。狹小車廂里,體溫漸被寒冷蠶食,唯有背包里的石頭仿佛帶著神山的溫度。</p> <p class="ql-block">大風(fēng)搖動著車身,在這夜深人靜的時刻,讓我突然明白,所謂朝圣,從來不是走向遠(yuǎn)方的終點,而是讓心靈安放在無垠大地上,山河的皺褶里,遇見那個更遼闊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次日清晨,我們來到瑪旁雍錯。晨光中的圣湖湛藍如鏡,岡仁波齊雪峰倒映其中,形成天地間最純凈的鏡像。湖邊吉烏寺依山而建,紅墻白瓦在赭紅色山體映襯下,宛如微型布達拉宮,相傳蓮花生大師曾在此修行,寺內(nèi)洞穴留存著古老壁畫。沿湖漫步,偶遇轉(zhuǎn)湖信徒三步一叩首,額頭觸地?fù)P起的塵埃在湖光山色中格外神圣。</p> <p class="ql-block">與瑪旁雍錯一堤之隔的拉昂錯,呈現(xiàn)截然不同的氣質(zhì)。這片咸水湖被稱為 “鬼湖”,湖水墨藍如漆,無風(fēng)時也泛著細(xì)碎漣漪,暗藏?zé)o數(shù)神秘故事。兩湖雖有地下水道相連,卻一淡一咸、一靜一詭,恰似自然書寫的辯證哲學(xué)——神圣與凡俗、純凈與混沌,在天地間并存。</p> <p class="ql-block">離開圣湖時,岡仁波齊漸成天邊小點,瑪旁雍錯的波光卻仍在眼前流轉(zhuǎn)。古格王朝的召喚更讓我心動,而神山圣湖的壯美與永恒,讓所有憂慮在純凈自然面前悄然化解?;蛟S,這便是西藏的魅力 ,它用歷史的厚重叩擊心靈,又以自然的浩瀚給予慰藉,讓每一位來訪者帶著塵埃而來,揣著凈心而歸。</p> <p class="ql-block">如今,那塊來自岡仁波齊的石頭靜臥家中櫥柜。每當(dāng)目光掠過,耳邊便響起經(jīng)幡呼嘯、河水低吟,以及神山腳下那個等待日落的黃昏。那些在寒冷與顛簸中度過的時光,那些與自然和信仰對話的瞬間,那些蒼涼與壯闊的雪山大地,讓我始終相信,天地間總有一些存在,值得我們跨越萬水千山,赴一場心靈的朝圣。而所有朝圣者帶走的,從來不是風(fēng)景,而是山河在靈魂深處烙下的永恒密碼。</p> <h3><font color="#9b9b9b"><i>下期:古格王朝 凝固在峭壁上的史詩</i></font><i></i><i></i></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