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那個夏夜,父親放下茶杯時,杯底與木桌碰撞的輕響,至今仍在我耳邊震顫。 他鄭重地對我們兄妹說,"你們也不小了,這件事應(yīng)該讓你們知道。"</p><p class="ql-block"> 他說,曾經(jīng)兩次和死神擦肩而過。有一次飛行中突然遇到狂風(fēng)和氣流,飛機就像一片小樹葉,被狂風(fēng)裹挾著以最快的速度向一座雪山山峰撞去,眼看著峭壁瞬間沖到了眼前,他們嚇得頭皮發(fā)炸雙眼暴突,拼死命拉操縱桿,滿載抗日物資的飛機咆哮嘶吼著終于升高,逃過了這一劫?! ?lt;/p><p class="ql-block"> 還有一次,那天怎么就發(fā)起高燒來了?42度多,渾身滾燙視力模糊,頭暈眼花走路踉蹌,怎么能夠值班去飛行呢?本來,父親他們是絕不能請假的,因每一次飛行都有可能是此生的最后一次絕飛,誰該來代替你呢?但是一位年輕的美國飛行報務(wù)員站了出來,代替父親值班。也就是在那天傍晚傳來噩耗,那架滿載抗日物資的C-47運輸機失事,在茫茫雪山中消失,后來知道,三位美國飛行員全部遇難……</p><p class="ql-block"> “為什么是美國飛行員?你為什么和美國人一起飛行?在哪兒飛?那是什么地方?”小學(xué)三年級的我不甘心地問。只見父親的瞳孔在燈下收縮,仿佛又看見那堵?lián)涿娑鴣淼谋鶋?,他什么都不說了。更痛的記憶藏在他的沉默里——那個替他踏上死亡航班的美國青年,連名字都成了不能言說的禁忌。在"打倒美帝"的紅色浪潮里,這段往事被深深埋進冰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1937-1942年,日本侵略者的炮火燒碎了山河。隨著香港、印度支那、蘇聯(lián)和滇緬公路四條國際補給線相繼被日軍切斷,中華民族命懸一線。1942年5月中緬戰(zhàn)區(qū)的美軍司令史迪威發(fā)給美國陸軍部的電報說:"蔣告訴我,如果三個月內(nèi)不能重新打通緬甸補給線,中國將被迫退出戰(zhàn)爭。"</p><p class="ql-block"> 羅斯福總統(tǒng)誓言開辟新通道:"我們必須幫助中國進行現(xiàn)在的卓越抗戰(zhàn)和以后必然來到的反攻,因為這是打敗日本的一個重要因素?!?lt;/p><p class="ql-block"> 在哪里還能開辟新通道?</p><p class="ql-block"> "只能飛越喜馬拉雅!" </p><p class="ql-block"> 當(dāng)這個瘋狂的建議被宋子文和中國航空公司總經(jīng)理邦德提出時,美國將軍們摔了咖啡杯:"你們是要用運輸機去撞珠穆朗瑪峰嗎?" </p><p class="ql-block"> 但大家都知道,如果戰(zhàn)略援助再運不進來,奄奄一息的中華民族就會陷入絕境。</p><p class="ql-block"> 這條被稱作"駝峰航線"的空中走廊,平均海拔4500-7000米,是當(dāng)時世界上最危險的航線,是上帝的棄地。美軍稱其為"軍官的墓地","寡婦航線"。飛行員要面對零下40℃的極寒、5米厚的濃霧、未經(jīng)測繪的冰川和每分鐘700米的狂暴氣流。C-47運輸機只能在陳舊地圖和簡陋羅盤指引下盲飛,就連準(zhǔn)確的天氣預(yù)報也無法獲得。</p><p class="ql-block"> 1941年11月,在日寇全面封鎖下,喜馬拉雅山幾億年的沉寂被隆隆的轟鳴聲打碎。</p><p class="ql-block"> 世界航空史上最艱難、最兇險、也是最昂貴的空運——耗費6噸汽油才能運送1噸汽油的駝峰航線艱難地誕生了。</p><p class="ql-block"> 飛越駝峰對于飛行人員而言是近乎自殺式的航程。</p><p class="ql-block"> 1943年的一個夜晚,30架盤旋在濃霧中的飛機僅18架幸存。 7架著陸時墜毀,5架無法降落在空中耗盡燃料被放棄。</p><p class="ql-block"> 一滴汽油一滴血!這是那個時期毫不夸張的口號。</p><p class="ql-block"> 由于失事的飛機太多,在航道的山谷中散落著很多墜機碎片。天氣晴朗時,在陽光照射下,這些碎片在閃閃發(fā)光,竟然成為了后續(xù)飛行員的恐怖導(dǎo)航參照!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呼嘯前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年來,中美兩國犧牲了1600多名飛行員,損失了609架飛機,平均兩天就損失一架飛機。但他們完成了8萬架次飛行,運送了70萬噸前線急缺的抗日物資和3.3萬官兵。</p><p class="ql-block"> 直到現(xiàn)在,還有1500多名中美飛行員長眠在喜馬拉雅峽谷中,無法找到他們的遺體。</p> <p class="ql-block"> 父親始終沒說的名字,或許就在那1500具未尋回的遺骸中。他們躺在冰川里,依然保持著緊握操縱桿的姿勢,像一尊尊飛翔的雕塑。我想,替父親值班的這位青年一定有著湛藍的眼睛,金色的頭發(fā),或許口袋里還揣著未婚妻的照片,上面印留著他的吻痕。</p><p class="ql-block"> 他也是我的父親。如果有機會去喜馬拉雅,我會在冰川前長跪不起。祈禱他們的來生平安幸福, 祈禱世界和平,再不要有戰(zhàn)爭。</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2017年,我擔(dān)任導(dǎo)演和撰稿的電視紀(jì)錄片《悲壯的駝峰空運》在香港進行首映。參加首映式的有很多是駝峰空運飛行人員的二代。</p> <p class="ql-block">我在首映會上發(fā)言,熱淚盈眶。</p> <p class="ql-block"> 這是我的發(fā)言稿片段:</p><p class="ql-block"> ″在參與這個工作之前,我一直無法把自己的父親還有我們的父親,和英雄劃等號,我爸爸是那么的平常普通,除了對工作近乎苛刻的認(rèn)真負責(zé),就是對生活和老媽的愛。 每周從首都機場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抱住媽媽溫情地親吻,而且并不避諱孩子們。這么浪漫的老爸,還有從小就熟悉的那么多叔叔伯伯等,都是英俊瀟灑的紳士,大玩家,我們的媽媽們都是風(fēng)華絕代的淑女,他們怎么會是叱咤沙場的英雄?</p><p class="ql-block"> 后來開始對視頻進行撰稿,才真正深入了進去,一年多來,穿越時空回到血雨腥風(fēng)的二戰(zhàn)時期,每日徘徊在這場人類大榮大辱的浩劫中。</p><p class="ql-block"> 我進一步了解了我們的爸爸們,在這場戰(zhàn)爭中怎樣奇跡般地從大男孩蛻變?yōu)橛率?,體悟著他們溫暖熱烈悲愴的心路歷程??吹剿麄冇米约旱娜跞醯募绨驌?dān)起了民族的危亡,看到他們生命的血淚閃爍在喜馬拉雅,如此,爸爸軍團在我心中逐漸清晰、高大、偉岸。我終于明白了,原來英雄不是口號更不是符號,就是我們最親愛的爸爸。十年浩劫中他們備受摧殘侮辱,但對這片熱土愛心不變。</p><p class="ql-block"> 我是個女兒家,反戰(zhàn)反殺戮,以前最不愿意看的就是戰(zhàn)爭片,也不愿意面對抗戰(zhàn)時期中國的受屈辱歷史。但此時必須逼著自己去了解,隨著大量的閱讀和深入的了解,知道了二戰(zhàn)時期中日有二十二次血雨腥風(fēng)的大會戰(zhàn),淞滬會戰(zhàn)、太原會戰(zhàn)、武漢會戰(zhàn)、南京保衛(wèi)戰(zhàn)等等,國軍將士陣亡了322萬之多!但是在影視作品中,除了血戰(zhàn)臺兒莊,到現(xiàn)在還沒有看到表現(xiàn)國軍抗日的影視大作品出現(xiàn),而我們父輩的事跡被塵封了七十年!</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越發(fā)地覺得自己肩上的擔(dān)子千斤萬斤重!我的一位同事說:“這樣的二戰(zhàn)內(nèi)容,如果在西方早就不知出了多少作品給予謳歌了!你們這部作品其實是一個重大題材的領(lǐng)銜之作和創(chuàng)作淵源!”</p><p class="ql-block"> 也許,我們懷念父輩的時候,只能寫一些自己小小的家事。但正是父輩的命運和后來的結(jié)局,才是時代真實的血脈。那些能寫的和不能寫的,與時代的大背景融合起來,就是真實的中國近代史,現(xiàn)代史。</p><p class="ql-block"> 還原歷史真相,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殘暴罪行,讓真正的英雄永垂青史,就成了我,還有我們二代們當(dāng)仁不讓的責(zé)任?!?lt;/p><p class="ql-block"> 在整理父輩的飛行日志時,我的手指曾多次在鍵盤上停滯——那些記錄日軍掃射跳傘飛行員的文字,那些記載戰(zhàn)友在冰峰上凍成雕塑的照片,讓我的血液至今都會凝固。這種刻骨銘心的痛,是任何歲月都無法沖淡的傷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1997年,電視臺給我下達了一個任務(wù),去采訪一個在幫助中國植樹治沙的日本鬼子遠山正瑛,他是日本的治沙英雄,國際治沙專家。</p><p class="ql-block"> 接受這個任務(wù)時,手中的采訪本突然變得異常沉重。我似乎看到了駝峰航線的墜機殘骸、重慶大轟炸的焦土、3500萬同胞的累累白骨,刺刀砍下孩子頭顱血液噴射的瞬間——那些亡靈的質(zhì)問在黑暗中回蕩:你要為敵人歌功頌德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火車停在包頭站時,我的指甲已經(jīng)掐進了掌心。窗外掠過的防護林帶在夕陽中投下細長的陰影,恍若無數(shù)未愈的傷痕。我面臨著這樣的矛盾:不可愈合的歷史創(chuàng)傷與人類環(huán)境保護事業(yè)的碰撞,它們在一起擰巴打架。作為抗日戰(zhàn)士的后代,我該從什么角度來拍攝這位日本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臨行前查閱資料時,一個關(guān)鍵信息震撼了我:遠山正瑛能在恩格貝創(chuàng)造奇跡,全因一位中國伯樂的堅持——他叫王明海。</p><p class="ql-block"> 時間回溯到1989年。時任鄂爾多斯羊絨集團副總裁的王明海帶隊考察恩格貝,原計劃在此建立絨山羊繁殖基地。但眼前景象令人絕望:黃沙漫天,寸草不生。集團投入600萬巨資治沙(相當(dāng)于如今近億元),卻如泥牛入海。當(dāng)總部決定撤離時,王明海卻像被沙漠施了咒——他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這個倔強的內(nèi)蒙漢子做出了驚人決定:辭去副總裁職務(wù),獨自背負150萬元債務(wù)(約合現(xiàn)今2500萬元),與政府簽下30萬畝沙漠的治理合約。在所有人都認(rèn)為他瘋了的時候,他卻要讓這片蒼老的沙漠,重新煥發(fā)少女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讓這片吞噬一切的荒漠產(chǎn)生2500萬價值?這簡直是要向死神討債。</p> <p class="ql-block">王明海</p> <p class="ql-block"> 展開恩格貝的氣象檔案,每一個數(shù)據(jù)都在訴說這片土地的絕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里的時間被極端氣溫切割——夏季正午,沙粒會燙熟雞蛋(地表62℃);冬季深夜,呼出的水汽瞬間凝成冰晶(-32℃)。全年降水量還不夠浸透一件襯衫(250mm),其中大半都隨著暴雨匆匆逃走,剩下的剛落地就被饑渴的空氣吞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風(fēng)是這里永恒的暴君。它時而輕佻地卷起沙礫(5米/秒),時而狂暴地撕扯帳篷(28米/秒)。每年有50多天,它裹挾著整個沙漠移動,黃沙軍團以每天3厘米的速度(年推進5-10米)向600公里外的北京逼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土壤,不過是磨碎的巖石。有機質(zhì)只有0.3%,堿性比肥皂水還強(pH9.0)。中國科學(xué)院專家曾苦笑著計算:在這里種活一棵梭梭,相當(dāng)于在北京城培育一片森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當(dāng)王明海團隊正以愚公移山之勢改造著這片荒漠——推平沙丘、筑壩攔洪,硬是在黃沙中劈出碧波蕩漾的水庫,又在洪水沖刷出的溝壑間淤出海綿田時,命運的齒輪開始轉(zhuǎn)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年春天,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政府主席布赫將一位特殊的客人引薦到恩格貝。遠山正瑛,這位在日本將24萬公頃沙丘變良田的"治沙魔術(shù)師",本只是來進行例行考察。但當(dāng)他看到王明海團隊在烈日下?lián)]汗如雨的身影,聽到"讓沙漠變綠洲,讓綠洲養(yǎng)百姓"的治沙理念時,他的眼睛忽然亮了起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與其他考察點只提供試驗田不同,王明海張開雙臂對遠山說:"這30萬畝沙漠,就是您的畫布。"這句承諾,像一把鑰匙打開了遠山塵封多年的心結(jié)。他曾在日本創(chuàng)造的治沙奇跡,終于在中國這片更需要綠色的土地上找到了歸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兩位志同道合的治沙人,一個帶著東方的智慧,一個攜著海外的經(jīng)驗,在恩格貝的沙丘上緊緊握手。遠山撫摸著沙地里剛冒頭的梭梭苗,心中暗想:"我的余生,就交給這里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明海和遠山正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五</span></p><p class="ql-block"> 從包頭下了火車,來接我們的是一位精神抖擻的小伙子王喜太。恩格貝的烈日把他的皮膚曬得黑黝黝的。我說,很想今天就能采訪到遠山正瑛,小王無奈地搖了搖頭:"要找到遠山正瑛可不容易。老爺子每天天不亮就下地,誰也不知道他今天在哪塊沙地干活,每天他在外面要干將近10個小時的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小王還說,這位固執(zhí)的老人不愛接受采訪,你問你的,我干我的,有時候記者問多了,他還會發(fā)火。</span></p><p class="ql-block"> 我可不想讓他發(fā)火,必須了解到他內(nèi)心的一些真實感受。我擬著腹稿,先問什么,后問什么……</p><p class="ql-block"> 小王帶我們來到了遠山的住所。"他就住在這兒。你們看,沒人吧。"</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間十幾平米的舊磚房,木門關(guān)著,只能透過玻璃窗看一下屋里的陳設(shè)。屋內(nèi)只有一張木板床,一套磨得發(fā)亮的桌椅和一個舊衣柜。墻角整齊地碼放著勞動工具,門口堆著的鐵鍬和籮筐沾著沙土。</p><p class="ql-block"> 這哪里像是一位國際治沙專家的居所?分明就是當(dāng)?shù)刈钇胀ǖ睦限r(nóng)之家。陽光透過窗欞,在斑駁的墻面上投下細碎的光影,照見桌上那本翻開的筆記本——密密麻麻寫著什么。也許是苗木生長的記錄?還是把中國的生態(tài)狀況向日本匯報的間諜數(shù)據(jù)?</p><p class="ql-block"> 他是否曾扛過槍?這個問題如鯁在喉。1937年盧溝橋事變時,遠山28歲,正值日本全民征兵的高峰期。如果他真的曾是侵華日軍的一員,那么此刻我腳下這片沙地,是否也曾被他的軍靴踐踏? </p><p class="ql-block"> 小王回答:"遠山先生1935年就來中國留學(xué)了,研究的是農(nóng)耕文化。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被迫中斷研究回國。" 這與我查到的資料吻合——作為京都大學(xué)的農(nóng)學(xué)生,他更可能以學(xué)者而非士兵的身份見證那場戰(zhàn)爭。</p><p class="ql-block"> 心中的石頭落了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喜太</p> <p class="ql-block">王喜太和遠山正瑛</p> <p class="ql-block"> 望著遠處無垠的沙海,我突然意識到一個驚人的事實:"等等,你是說遠山先生1991年來到這里時已經(jīng)84歲了?現(xiàn)在都90歲了還在每天干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王點點頭:"六年了,雷打不動,每天將近十個小時。"他指了指遠處起伏的沙丘,"這會兒不知道在哪塊地里呢,我們得去碰碰運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下意識地又從窗外看了看老人的房間,一個問題縈繞心頭:這位90歲的老人是什么身子骨?鐵打的嗎?</p> <p class="ql-block"> 想到了一個最關(guān)鍵的問題:"這些治沙資金,是政府撥款還是王總自籌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王的回答讓我心頭一震:"最初政府沒有參與,全靠王總團隊自力更生。遠山先生一來,就被王總聘為總指導(dǎo)。"他頓了頓,聲音低沉下來,"老先生把老家的房產(chǎn)都變賣了,全部投到了這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不由倒吸一口涼氣——這位耄耋老人,竟斬斷了自己的所有退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這筆錢仍是杯水車薪。于是,一個令人動容的畫面在日本NHK電視臺播出:白發(fā)蒼蒼的遠山站在演播室里,用顫抖卻堅定的聲音向國民訴說:"中國對日本有三大恩:鑒真東渡傳佛法,戰(zhàn)后放棄戰(zhàn)爭賠款,撫養(yǎng)日本遺孤......"他深深鞠躬,"我在這里種樹,是在替日本還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人繼續(xù)呼吁:"如果每個日本人每周少吃一頓午餐,一年省下的錢就能在恩格貝種活一棵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遠山的赤誠之言,在日本掀起了一場"綠色贖罪"的熱潮。無數(shù)普通民眾省下飯錢,匯成治沙基金;十幾個民間組織自發(fā)組建"綠色使團",跨海而來。他們帶走了一身身黃沙,留下了一片片新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遠山正瑛在日本NHK電視臺呼吁民眾為中國的植樹治沙事業(yè)捐款</p> <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在恩格貝的第三天,我們依然沒能找到遠山正瑛,卻意外邂逅了一支來自日本的義務(wù)植樹團隊。</p><p class="ql-block"> 清晨的薄霧中,這支隊伍已經(jīng)整裝待發(fā)。他們中有白發(fā)蒼蒼的老者,也有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更有帶著孩子一同前來的幾個家庭。孩子有十幾歲的,最小的大約只有七、八歲。他們歡快的笑聲在院子里回蕩,為這片荒漠帶來了難得的生機。</p><p class="ql-block"> 天剛破曉,這支隊伍就扛著白楊樹苗,推著水車,帶著工具向沙漠深處進發(fā)。</p><p class="ql-block"> 他們嚴(yán)格按照遠山規(guī)定的標(biāo)準(zhǔn)挖坑:深度80厘米,寬度60-80厘米。種下樹苗后,每棵都要澆足六桶水??粗麄児蛟谏车厣蠆^力挖掘的樣子,我的心情異常復(fù)雜。這難道不是大和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贖罪嗎……</p><p class="ql-block"> 中午食堂來送飯,送來的是非常簡單的白米飯和一包包咖喱汁。他們只吃咖喱汁拌飯,再喝點水。</p><p class="ql-block"> 這些年輕人是否真正了解那段歷史?我無從得知。但此刻,他們確實在用盡全力,將一棵棵希望的樹苗栽種在這片干涸的土地上。我沒見到一個日本人偷懶?;?,他們幾乎都在跑著扛樹苗,澆水,跪著挖坑,連話都不說。汗水浸透了他們的衣衫,在陽光下閃閃發(fā)亮。</p><p class="ql-block"> 望著他們的身影,我的思緒漸漸清晰。仇恨的荒漠終將吞噬一切,而生命的綠洲才能孕育未來。 </p><p class="ql-block"> 正如日本學(xué)者山田正美所言:"戰(zhàn)爭罪責(zé)不應(yīng)由每個日本人背負,但和平的使命卻值得每個有良知的人承擔(dān)。"遠山正瑛和他的團隊,正用鐵鍬和汗水在這片曾經(jīng)飽受戰(zhàn)火摧殘的土地上,書寫著超越仇恨的答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七</p><p class="ql-block"> 第四天清晨,剛吃完早飯,小王和翻譯氣喘吁吁的跑來告訴我們,遠山正瑛就在不遠的育苗溫室里干活呢,快去!</p><p class="ql-block"> 太好了!這是我到恩格貝第一次高興地笑出來。</p><p class="ql-block"> 他蹲在地上。像所有的中國老農(nóng)民那樣,膝蓋可以彎曲到最深的角度。我沒有他的蹲功,只能勉強蹲著。剛想問候他一下,他卻直截了當(dāng)?shù)匦χf:"我最近干了一件大事,非常高興。″</p><p class="ql-block"> ″是嗎?什么大事?告訴我可以嗎?″</p><p class="ql-block"> "我找到育苗的好東西了!日本有很多小孩子扔掉的一次性紙杯,那些杯子用來育苗太合適了!"</p><p class="ql-block"> 我趕緊接他的話茬:"您的這個創(chuàng)意可真好。一次性紙杯可以保水,保住小苗的濕度,紙杯埋到土里還可以自然降解,給土壤增加一點肥力?!?lt;/p><p class="ql-block"> 遠山扭過頭,渾濁的眼睛有些驚訝地看著我,好像奇怪我怎么有這些知識。幸虧我做了多年環(huán)境保護欄目,在這方面可以沒有障礙地和他交流。我感覺他對我的距離感一下子就拉近,開始信任我了。</p><p class="ql-block"> 他接著說:"我回到日本去宣傳,讓孩子們把扔掉的紙杯都收集起來運到這里,已經(jīng)運來幾萬個了!"</p><p class="ql-block"> 在1997年,中國還沒有一次性紙杯。不得不說,遠山的這個創(chuàng)意真是好,真正的智慧,就藏在這種返璞歸真的創(chuàng)造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遠山正瑛與作者在溫室大棚里</p> <p class="ql-block"> 溫室旁那間狹小的工具房里,各式農(nóng)具雜亂地堆疊著,幾乎無處下腳。遠山先生卻輕車熟路地穿過這些老伙計,在角落里搬出兩個小木凳。我們就這樣,在一片鐵鍬鋤頭的包圍中,開始了一場觸及靈魂的對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帶著贖罪的心來的。"老人對著攝像師何健的鏡頭,一字一頓地用生硬的中文重復(fù)著這句話,每個音節(jié)都像釘子般沉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告訴我,在中國治沙是他畢生的夢想。那些在日本積累的治沙經(jīng)驗,他渴望能在這片更需要綠意的土地上生根發(fā)芽。在老人眼中,每一株幼苗都是和平的使者,而恩格貝,就是他贖罪的圣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沉默良久,他忽然低下頭,聲音哽咽:"我的兄長...曾是侵華日軍...就死在這里..."他緊緊攥住自己的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角落里堆著日本孩子們收集的紙杯。老人隨手拿起一個,粗糙的拇指輕輕摩挲杯壁,眼神溫柔得仿佛在撫摸孫兒的臉蛋兒。陽光從門縫溜進來,在那雙沾滿沙土的手上跳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突然想起克里希納穆提的話:"真正的熱愛里,從不摻雜野心。"眼前這位老人,不正是最好的詮釋嗎?他不要名利,不求回報,只是單純地、執(zhí)著地愛著這片土地,愛著這份救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成為垃圾的一次性紙杯</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為日本國寶級生態(tài)學(xué)家,遠山正瑛本可安享晚年。他在北海道創(chuàng)造的治沙奇跡,讓日本成為全球首個消滅沙漠的國家。東京大學(xué)為他設(shè)立的實驗室里,陳列著17項國際生態(tài)獎項,他的養(yǎng)老金足夠支撐三代人衣食無憂。</p><p class="ql-block"> 最終,84歲的他帶著兩大箱專業(yè)書籍、三套工作服和一臺老式經(jīng)緯儀,在恩格貝的沙地上劃下第一條基線,開始了長達15年的堅守,直至生命最后一刻。</p><p class="ql-block"> 他在日記中寫道:"日本人在狹小島嶼創(chuàng)造奇跡,中國人同樣能在荒漠創(chuàng)造綠洲。恩格貝就像放大版的鳥取沙丘(日本著名沙地),但這里能孕育更具普世價值的治沙范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十載春秋更迭,恩格貝完成了一場驚天動地的綠色革命: </p><p class="ql-block"> *荒漠重生</p><p class="ql-block"> 曾經(jīng)只能養(yǎng)活5%植被的"死亡之海",如今75%的土地披上綠裝。 </p><p class="ql-block"> 30萬畝流動的"沙魔"被牢牢鎖住,化作生機盎然的綠洲。 </p><p class="ql-block"> 肆虐的沙塵暴從每年50次銳減至5次,286種動植物在這里安家落戶。 </p><p class="ql-block"> *沙里淘金</p><p class="ql-block"> 3萬畝生態(tài)農(nóng)場每年捧出2萬噸瓜果蔬菜,甘甜多汁。 </p><p class="ql-block"> 肉蓯蓉等沙生藥材年創(chuàng)收5000萬元,讓沙地變"聚寶盆" 。</p><p class="ql-block"> 15萬游客年年來此,只為見證這場"沙漠變江南"的奇跡。 </p><p class="ql-block"> *世界課堂</p><p class="ql-block"> 聯(lián)合國的治沙教材里,恩格貝是最生動的案例。 </p><p class="ql-block"> 20多個國家的專家?guī)е@嘆而來,載著希望而歸。 </p><p class="ql-block"> ″全球生態(tài)恢復(fù)典范"的獎牌,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鳥瞰恩格貝</p> <p class="ql-block">5月份的恩格貝</p> <p class="ql-block"> 八</p><p class="ql-block"> 1997年6月5日世界環(huán)境日,由我擔(dān)任導(dǎo)演并主持的大型環(huán)保特別節(jié)目《夢通恩格貝》在北京電視臺黃金時段播出。節(jié)目邀請了中日治沙代表人物——90歲的遠山正瑛先生與恩格貝治沙帶頭人王明海先生同臺對話,這是兩位"沙漠愚公"首次在電視媒體深度對談。 </p><p class="ql-block">節(jié)目播出后引發(fā)強烈社會反響,創(chuàng)下當(dāng)年環(huán)保專題節(jié)目收視高峰,收到觀眾來信近千封。</p> <p class="ql-block"> 2004年2月27日,97歲的遠山正瑛安詳離世。臨終前,他留下遺囑: </p><p class="ql-block"> "我的骨灰一半撒在恩格貝的沙漠里,一半帶回日本。請繼續(xù)種樹,直到黃沙變綠洲。"</p><p class="ql-block"> 為紀(jì)念這位"沙漠綠化的圣人",恩格貝治沙示范區(qū)在他常年工作的核心區(qū)樹立了一座等身銅像:身著工作服,手持鐵鍬,目視遠方綠洲。 </p><p class="ql-block"> 基座銘文是,中日雙語鐫刻"綠色使者 和平之魂" 。</p><p class="ql-block"> 腳下埋有他生前最后一包從日本帶來的沙棘種子 </p><p class="ql-block"> 每年植樹節(jié),中日和各國志愿者都會在銅像前舉行紀(jì)念活動。銅像旁的"遠山紀(jì)念林"已擴展至3000畝,每一棵樹都是對他"沙不止,人不還"誓言的延續(x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執(zhí)筆至此,萬千思緒涌上心頭。</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親,那位曾翱翔于駝峰航線的抗日戰(zhàn)士,與遠山正瑛這位日本老人,竟在以不同的方式踐行著相同的信念——讓生命延續(xù)。無論是飛越喜馬拉雅運送抗日物資,還是跪在沙漠中栽種幼苗,他們都在用生命守護生命。</p><p class="ql-block"> 此刻,世界某處依然炮火連天,無辜的生命仍在消逝。而恩格貝的每一片新葉,都在風(fēng)中低語著一個永恒的真理:</p><p class="ql-block">生命對生命的救贖</p><p class="ql-block">永遠比死亡對死亡的延續(xù)</p><p class="ql-block">更接近文明的本質(zh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