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號:875601</p><p class="ql-block">作者:《楹聯創(chuàng)作與研究》何宏江</p><p class="ql-block">圖片:原創(chuàng)</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關乎文學的“對話“要有儀式感。今日重讀長陽詩人”歲寒一友”梅月生先生《汝南聯萃》《汝南竹謠》作品集兩卷,再次醉臥于梅君的精神原野和他營造的詩畫空間。</p><p class="ql-block">“歲寒一友“是他的網名,也是筆名。梅姓天生具有詩意,“踏雪尋梅”、“歲寒三友”的意象皆含文人浪漫與風骨。而”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則是梅獨特的品質與襟懷??梢酝评砻沸种鸽m在鄉(xiāng)野,卻不是俗人。而梅月生之女芳名曰:梅雪立!更是雅致,凸顯梅兄之功力,且不論”程門立雪”之典的化用,僅僅梅與雪的意象組合就已讓人自投詩境,風雅無限。</p><p class="ql-block">梅先生是我的磨市老鄉(xiāng),同一個鎮(zhèn),從我家可以望見其居住地的山峰,長我10歲的梅君之詩才、書法及其“農民詩人“的身份標簽讓我肅然起敬,如仰高峰!在精讀重讀作品集之前,我特意找出在柜子里躺了多年的迷你型紫砂壺,泡上老白茶“壽眉“。壽眉那特有的陳香、藥香和皂香恰似生命與文學的關系,那就是厚積薄發(fā),歷經沉淀后的厚重質樸、芳香四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梅月生出這兩卷聯謠作品集的時間是2022年,他學習這兩類文學體裁的時間并不長,9輯總共448首五句謠,1424副對聯的創(chuàng)作時間長度不足兩年,不得不佩服梅先生超強的學習能力和悟性,這對于一個自稱”身為農民,寡聞少見”的人來說是非常罕見的,這只能說明他天生的慧根和對文學及生活的摯愛。</p><p class="ql-block">而我非常愧疚的是:梅兄癸卯年贈送的兩本作品集,我直到今天才讀完,難怪這幾天雨后有許多的蝸牛爬進我的堂屋,意象有時就是意象,文字已屬多余。他還非常信任地托我將還有墨香的作品集轉交文學界的前輩和道友們賞讀并征求意見。</p><p class="ql-block">從癸卯到乙巳,世界千變萬化,人類已經進入AI時代,不知道互聯網能不能在大數據和比人類更精準的邏輯算法中,生產出梅兄那樣充滿生活底色和飽滿的民間素材及樸實率真情感的作品。</p><p class="ql-block">而少年迷詩的我,也在觀察詩壇之現狀,印象深刻的就是Jqq為代表的”文二代”向生活的”丑色”靠攏,以博眼球,她父親在其幾個館大門刻掛的對聯也是讓人無語。現代詩是語言形式的多維度擴展,對聯乃詩中之詩,都須持敬畏之心,容不得戲耍。而出自民間的張二棍、余秀華、”外賣詩人”王計兵等為代表的群體卻以驚人的才華和對詩歌的虔誠讓我感動和佩服,他們生活在底層,看見的是人生的本色,詩歌是他們的精神家園,來不得一絲不恭。</p><p class="ql-block">而梅兄,其人生經歷以鄉(xiāng)村為主,曾經當過村官,也和我一樣懷揣當兵的夢想,我想他若是和我一樣到了部隊,或許會混得比我強,因為我從他的作品中讀出了他的恒心毅力,才氣智慧。這樣的人經過部隊的熔鑄,不成大器都難!梅君在兩卷作品中還原了其生活場景和人生際遇,可以說既有風土人情,村志民俗,也有已經或者即將失傳的民間工匠及其技藝,如”九佬十八匠”系列,鄉(xiāng)村房屋,婚喪嫁娶,用五句謠和對聯的形式記錄和描述,可謂精煉通俗,俗中見雅,活脫脫一卷《風情故里圖》。來看其中一首:《鏨磨佬》</p><p class="ql-block">魯班賜藝行村戶,錘斧敲來巖認輸。</p><p class="ql-block">石齒溢鋒源鏨子,槽溝遺愛靠功夫。</p><p class="ql-block">磨盤驚現吉祥圖。</p><p class="ql-block">可以說這首五句謠既是民謠,又是詩歌,更是地方志資料,因為這種傳統(tǒng)技藝在本地已經失傳。青黃不接的民間技藝人才讓人憂,未來的我們或者下一代孩子們,將無緣親眼目睹這些民俗,鄉(xiāng)愁何以寄托?所幸,就在我們磨市鎮(zhèn)的詩友圈子里,就有已故前輩毛正壽老人留下的土改歷史,三國夷陵之戰(zhàn)調查資料,還有《黃學儒的故事》(民間機智人物),江詩年、江詩平兄弟所收集整理的《金子山吹打樂》(紅白喜事禮俗)、皮青華收集的本土民俗資料,梅先生用對聯和五句謠記錄的民間技藝和工匠,歷史人物,鄉(xiāng)鎮(zhèn)風情,何宏江收集編篆本地的歷史遺存和文物古跡,清代文人名士及磨市“船幫、石幫、客幫“文化歷史資料,并以學術論文、散文、詩聯等形式主要刊發(fā)于《宜昌炎黃文化》等刊物,杜選奉對磨市古鎮(zhèn)變遷及李鵬元家族的抗美援朝及建國后經濟建設的實物資料等。</p><p class="ql-block">通過讀梅兄的長陽縣域有關的風土、人情、事件為主要內容的對聯和五句謠作品,我感受到這兩種文學樣式確實非常適合以上內容和題材。這可以稱之為”好馬配好鞍”。</p><p class="ql-block">”五句謠”乃長陽詩人田昌令先生在長陽傳統(tǒng)的”五句子”基礎上創(chuàng)造的新文人類歌謠。它依絕句格律而作,三四句對仗(有時候可以放寬),結句給予了可粘可不粘的寬容度)。長陽目前有幾代傳承人,寫五句謠的人也不少,在外地也有不少”五句謠”的創(chuàng)作隊伍。長陽詩聯學會會長林大謨先生是田昌令先生的接棒人,也是筆者之良師,更是奇才梅月生先生的發(fā)現者和伯樂,他在數年前的一次征聯賽事中發(fā)現了三等獎獲得者梅月生當時是一名籍籍無名的人,于是電話約談,見面交流,給予鼓勵和引導,從此讓梅月生走上對聯和詩歌創(chuàng)作之路,并且大步前行,潛力爆發(fā),成績不俗。翻開《汝南聯萃》和《汝南竹謠》,既是其六十年風雨人生的記錄與感悟,是時代和社會發(fā)展前行的紀錄片,是民間技藝風俗的展示廳,是行走江湖的游記,是個人情感與家國情懷的寶物箱,它們映照了梅先生的人格與風骨,也是長陽傳統(tǒng)文化和民間文化的記憶和傳承。</p><p class="ql-block">對聯的格律和對仗的嚴謹度更高,可以說是帶著重型鐐銬跳舞, 能夠在這種圭臬束縛下展示漢語言的魅力,是一件痛并快樂著的事。梅兄的鄉(xiāng)村生活和城市打拼的經歷,以他對語言詞匯的駕馭能力,創(chuàng)作的題材是多維度的,而他對長陽地域的歷史文化用對聯系統(tǒng)化表達,特別是磨市鎮(zhèn)的”劉家鵬好人村”的歷史資料整理,并用對聯這種經典適合的文學樣式進行提煉與表達,既彌補了磨市的歷史文化資料的欠缺,又讓人對以”英子姐姐”劉發(fā)英為核心的時代楷模形成記憶和鐫刻。試想磨市鎮(zhèn)在劉家鵬建一個”好人館”,梅兄的作品當大放異彩。來看他筆下的”英子姐姐”:</p><p class="ql-block">《題劉發(fā)英》</p><p class="ql-block">歲月沉香,三百載族風暖英姐;</p><p class="ql-block">城鄉(xiāng)傳愛,千萬元善款溫舍生。</p><p class="ql-block">我要替梅兄感謝他人生路上的荊棘坎坷,讓他愈挫愈勇,遍嘗人間滋味,為創(chuàng)作提供了養(yǎng)分。</p><p class="ql-block">還要替他感謝他沒有在鄉(xiāng)村做半輩子村官,少了一個村官,卻多了一個文人,也算是另外一種對社會的貢獻,而其核心要義自有不同。文學對社會和人類的貢獻不可低估,優(yōu)秀作品的價值影響之深遠,是無法計量的。鐵凝說:文學點亮人生幽暗,錢穆說:文學的意義,在于發(fā)現更高的人生!魯迅說:文學無用,但它反映一個民族的底蘊!當今社會,文化價值觀豐富多彩,但忠于生活,回歸樸素,為歷史的真實發(fā)聲,為基層群眾代言,是文化價值的主流。就如刀郎,他是文學創(chuàng)作精神的成功實踐者。梅兄,已是我心目中的”磨市刀郎”!</p><p class="ql-block">最應該感謝的是以林大謨會長為代表的良師,以楊發(fā)興、田昌令等為代表的眾多的前賢長輩,他們都是點亮人生幽暗的明燈。</p> <p class="ql-block">借此機會,為梅兄撰聯以補出書之時只有五句謠致賀之遺憾:</p><p class="ql-block">《題詩兄梅月生先生》</p><p class="ql-block">共脈龍泉,峰山養(yǎng)爾,曾村官數載,兵夢一窗,滿目荊棘藏玉寶;</p><p class="ql-block">同堂書院,丹水洗塵,賦聯韻兩行,竹謠五句,平生志趣化詩文。</p><p class="ql-block">愿梅月生今后的人生體健筆豐,文思泉涌,碩果累累,再傳佳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乙巳暮秋</p><p class="ql-block"> 蘆溪東海堂問次齋</p> <p class="ql-block">何宏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國楹聯學會,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宜昌市楹聯協會副主席,宜昌市作協會員,《宜昌古今楹聯大觀》編委。有作品集《東海堂叢稿》和《鄉(xiāng)愁何處》。曾獲《荊楚聯壇新銳》及《荊楚聯壇翹楚》稱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