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攝影制作:李畢富</p> <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3日上午,與老家戰(zhàn)友相約,一行四人,前往距老家約30公里的平塘天坑群景區(qū),游覽了打岱河天坑、道坨天坑和景區(qū)慱物館。</p><p class="ql-block"> 平塘天坑群位于“大貴州灘”中心地帶的平塘縣境內(nèi),最高海拔1137米,最低海拔540米,其深度均在300米至600米之間。天坑四周懸崖絕壁,原始森林茂密,底部草木豐盛,珍稀動植物繁多。在世界自然景觀中,具有稀少、奇特、險峻、壯麗、秀美的特點。因奇特的喀斯特地貌,記載了海洋向陸地變化的全過程。</p><p class="ql-block"> 據(jù)中國地質(zhì)界初步統(tǒng)計,目前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天坑約107個,其中中國境內(nèi)77個。平塘縣境內(nèi)分布有大小天坑39個,占我國己探明天坑總數(shù)的半壁江山。</p><p class="ql-block"> 平塘天坑群以其規(guī)模數(shù)量大、地貌發(fā)育完整、凹陷深邃。是一幅絢麗多彩的丹青長卷,分布著打岱河天坑、安家洞(貓底坨)天坑、道坨天坑等21個大小不一的天坑,形成了一組氣勢磅礡、規(guī)模宏大的天坑群。被地質(zhì)專家稱為自然“天坑愽物館”和“世界巖溶圣地”,極具科學考察和旅游價值。</p> <p class="ql-block">△新建的40米口經(jīng)射電望遠鏡(小天眼)</p> <p class="ql-block"> 景區(qū)博物館:又稱平塘“大貴州灘”帽筒硃砂博物館,建筑平積400平方米,根據(jù)展品布局劃分為帽筒館、硃砂館、綜合館。帽筒俗稱官帽筒,最早就是放置花翎頂戴的工具,是中國官場的文化載體,帽筒的制作工藝、制式、繪畫等,飽含了我國一個半世紀的民風民俗,承載了中國文化傳統(tǒng),成了雅俗共賞的古董藝術品之一。硃砂館里有三疊紀時期的化石,完美、完整的“貴州龍”、“海百合”;還有被稱為“中國軟紅寶石”的硃砂晶體。道教用硃砂制作法印,有加持之功。硃砂是世界上唯一隨溫度變化從礦體……液體……礦體的神奇礦物質(zhì)。硃砂晶體只有中國有,而中國僅產(chǎn)于貴州的萬山和湖南邊界,是比“國酒茅臺”更早聞名于世的貴州人的驕傲。綜合館內(nèi)布展了當代藝術大師們的書畫、雕刻等精彩作品,供游客品鐅。</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19日于武漢東湖金茂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