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位于長城腳下的陽高、天鎮(zhèn)縣,是古代大同邊塞重鎮(zhèn),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陽高的云林寺、天鎮(zhèn)的慈云寺,2006年5月同時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月6日我專程到這里尋訪歷史足跡。</p> <p class="ql-block">首先來到了云林寺。</p><p class="ql-block">剛進入大門,感覺寺院有些簡陋,來到大殿前,歷史的凝重、滄桑、精美便映入眼簾。因前幾天連續(xù)下雨,為保護壁畫,大殿暫不開放,遺憾失落又有些不甘。幾位杭州來的外地朋友祈求保管員,希望千里迢迢能看上一眼。最終我們幸運的進入殿內,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卻足以慰籍熱愛的心。</p> <p class="ql-block">云林寺就在陽高縣文物管理所院內,簡單的門內藏著不簡單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云林寺,原名華嚴寺,因建于陽和城西南隅,俗稱西寺。始建年代不詳,<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皇帝下詔敕建,</span>現(xiàn)存大殿為明代建筑。云林寺以建筑、塑像、壁畫三絕著稱,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p> <p class="ql-block">云林寺座北朝南,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南北長200米,東西寬60米,前后兩進院落。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八椽,單檐廡殿頂。</p> <p class="ql-block">殿內有25尊明代塑像。中央佛壇上塑有三世佛、二弟子及兩尊護法金剛像。</p> <p class="ql-block">佛壇背光采用懸塑工藝,飛天、力士等形象動感飄逸,衣帶當風,樂器、瓔珞等刻畫精細,融合了晉北特色與元代藝術遺風,工藝之精湛為明代雕塑巔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護法天王身著盔甲,威武霸氣,形象逼真。</p> <p class="ql-block">兩側為十八羅漢,比例適度,姿態(tài)自然,面色不同,神彩各異,眉眼生動,衣飾流暢,為明代雕塑佳品。</p> <p class="ql-block">云林寺壁畫200平米。以佛、菩薩、十大明王為主題,采用瀝粉貼金工藝,技法純熟高超。其運筆細致,佛的莊重肅穆,菩薩的端莊慈悲,明王的憤怒威猛,帝王將相、名儒高僧的智慧豁達以及孝子賢孫的謙恭禮讓,都被描繪得入木三分,恰到好處。</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的建筑形式融合了殿堂與廳堂混合結構,展現(xiàn)了明代建筑的高超技藝。其彩塑、壁畫、懸塑“三絕”匯于一殿,成為研究明代雕塑、繪畫藝術的珍貴實物。 ?</p> <p class="ql-block">出了云林寺,來到了陽高的守口堡。</p><p class="ql-block">守口堡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因長城防御而設,隆慶六年(1572年)包磚。堡址平面正方形,堡周約0.8公里,堡墻高11.7米,東西長210米,南北長200米,是當時大同72邊堡之一。設守備、把總各一員,統(tǒng)兵466名,分守長城邊長4.6公里,邊墩23座,火路墩4座。</p> <p class="ql-block">沿著長城一號旅游公路,到達天鎮(zhèn)李二口長城。</p><p class="ql-block">李二口長城地處晉、冀、蒙三?。▍^(qū))交界處,距天鎮(zhèn)縣城約12公里。其主體為明嘉靖年間修筑的夯土城墻,南北沿山脊攀升,東西因山勢蜿蜒,是山西省保存最完整、最具觀賞價值的土長城段。</p> <p class="ql-block">李二口長城腳下,建有大同長城博物館。</p><p class="ql-block">博物館總建筑面積8851.80平方米,建筑高度21.6米,采用地上三層局部四層的結構設計。館內以大同境內現(xiàn)存歷代長城為主題,通過地理地形、歷史人文、軍事戰(zhàn)略等八大維度,結合多媒體、聲光電和交互式技術進行全面展示。</p> <p class="ql-block">站在長城腳下,遙想當年烽火連年,百姓苦不堪言。即使當代世界其它地區(qū)依然戰(zhàn)爭不斷,我們生活在偉大國家和平年代該多么幸福。</p> <p class="ql-block">最后來到了天鎮(zhèn)縣慈云寺。</p><p class="ql-block">慈云寺始建于唐貞元年間(785~805年),原名法華寺。五代戰(zhàn)亂后寺院頹廢,遼開泰八年(1019年)首次大規(guī)模重修奠定了寺廟基本格局。明宣德年間(1426—1438年),又進行大修,敕賜“慈云寺”。清朝,亦屢有修葺,但一直保持元明朝時的建筑風格。?</p> <p class="ql-block">一進寺院醒目的兩塊匾額是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題匾“山河閒氣”和“英靈萬古”,原物曾懸掛于大雄寶殿外檐,已遺失。</p><p class="ql-block">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華期間,慈禧與光緒帝西逃至天鎮(zhèn)縣,因當?shù)刂h鄂騰鄂籌備不力,慈云寺僧人緊急提供素餐接待。光緒帝與慈禧太后為感謝寺院周到侍奉,分別題寫匾額相贈。</p> <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國家文物局撥款對慈云寺進行修繕,于2013年8月完工?,F(xiàn)在的慈云寺占地5600平方米,南北長140米,東西寬40米,三進院落,四重大殿,從南到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釋迦殿(大雄寶殿)、毗盧殿四座大殿和觀音殿、地藏殿、文殊殿、普賢殿四座配殿及鐘、鼓樓。建筑群左右對稱、主次分明、宏偉壯觀。被譽為“關北巨剎”。</p> <p class="ql-block">慈云寺的雙層圓形穹頂鐘鼓樓,始建于元代,明宣德五年重修。其<span style="font-size:18px;">融合了蒙古帳篷與漢式亭臺特色,全國罕見。現(xiàn)</span>鐘樓鐵鐘重800余斤,明宣德七年(1423年)鑄,八面棱形上鑄有梵文、“佛”字,及八卦圖等。</p> <p class="ql-block">第二進院落正殿為釋迦殿(大雄寶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11.5米),平面呈正方形。單檐歇山頂,檐下斗拱九踩,平身科兩朵,單翹三下昂,建筑雄壯古樸。</p> <p class="ql-block">殿內明代壁畫堪稱稀世珍寶,50多平米畫面上十二圓覺神態(tài)安詳,似在傳遞佛法真諦,二十四諸天威嚴莊重,盡顯神圣威儀。雖歷經(jīng)歲月,色彩依舊鮮艷。</p> <p class="ql-block">釋迦殿兩側觀音殿和地藏殿默默守護在旁,與釋迦殿構成和諧畫面。</p> <p class="ql-block">第三進院正殿為毗盧殿,氣勢宏偉冠于全寺。高15米,寬23.5米,縱深11.5米。五開間,廊柱6根。斗拱九踩,單翹三下昂,補間斜拱,華麗精巧。</p> <p class="ql-block">毗盧殿殿頂有一組完整的明代琉璃珍品,龍、鳳、獅子、麒麟等走獸一應俱全,殿脊正中置一大琉璃葫蘆瓶,直徑近1米,瓶上置鐵鑄蓮花,蓮葉上棲一只特大鐵制候風鳥,兩個力士拽著兩條鐵鏈,平衡著葫蘆瓶,<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央一對赤身童子像被稱為“吉祥童子”。</span></p> <p class="ql-block">毗盧殿內東、西兩側有重檐歇山頂樓閣式木雕藏經(jīng)柜。藏有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用銀子買回乾隆十九年(1754年)欽命雕印的藏經(jīng)全部,經(jīng)藏、律藏、論藏的“三藏”共880余套,8800余冊,1952年,由政府指示移交大同華嚴寺。</p> <p class="ql-block">彩繪的房梁,墻頂上的壁畫,向人們述說著曾經(jīng)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毗盧殿左側是方丈室,慈禧曾在這里住過一晚。</p> <p class="ql-block">毗盧殿右側法師室,光緒光緒曾在這里住過一晚。</p> <p class="ql-block">第三進院落兩側是文殊殿、伽藍殿和普賢殿、祖師殿。 </p> <p class="ql-block">慈云寺建筑結構嚴謹,斗拱、 磚雕、壁畫華麗精美,代表了明代建筑藝術的較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從慈云寺出來,感嘆歷史變遷,朝代更迭,在邊塞之地有如此壯觀精美的古寺,足見<span style="font-size:18px;">信仰始終是人們追求的精神寄托。不愧為“關北巨剎”。</span></p> <p class="ql-block">陽高云林寺大殿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