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關賦 原創(chuàng) 母煥勝 太行中段,晉冀之交,有雄關扼守陘道,名喚娘子。其地兩山夾峙,一水中流,左接井陘之險,右連太岳之雄,上溯可抵三晉腹地,下泄直趨燕趙平原,號稱“三晉門戶”“京畿藩屏”。其名由來,相傳隋末唐初,平陽昭公主率“娘子軍”駐守于此,故得此稱。自戰(zhàn)國筑塞,歷秦、漢、唐、宋、明,兩千余載風霜雨雪,既見胡馬南窺之警,亦聞巾幗揮戈之威,非獨土石之壘,實乃華夏兒女守土護家之見證,巾幗英雄氣概之豐碑。 一、形勝篇 娘子關之險,在“奇”在“幽”在“活”。關城坐落于太行第五陘“井陘”西口,綿河(古名桃河)自西而來,穿關而過,兩岸懸崖陡立,最高處逾八百仞,崖壁如斧劈刀削,陘道僅容一軌,“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喻,于此尤為貼切。 綿河 關城布局,依山傍水,巧奪天工。主城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周長二里有余,設東、南、北三門,東門臨綿河,以河為天然護城河;南門依山而建,劈崖為垣,門額題“京畿藩屏”四字,筆力沉雄;北門直面井陘古道,箭樓高聳,樓前設吊橋,橋下為深澗。關墻沿山勢起伏,外側設垛口、瞭望孔,內(nèi)側建馬道、藏兵洞,更有“水關”橫跨綿河,巨石為基,條石為拱,既阻敵軍涉水,又引河水入甕城,構成“山為城、水為壕、關為核”的立體防御體系。 .京?藩屏 周遭景致,兼具雄奇與靈秀?!澳镒雨P瀑布”為天下奇觀,泉水自崖頂奔涌而下,落差三十余丈,如白練懸空,似驚雷落澗,水霧彌漫處,虹霓時現(xiàn),古人題“飛泉”二字于崖壁,筆勢如瀑。春則山花漫野,關墻掩映于桃李之間,瀑流與落英共舞;夏則濃蔭蔽谷,古柏蒼松覆護城垣,澗水潺潺,涼意浸人;秋則天高氣爽,層林盡染,夕陽為關城鍍上金輝,瀑流如碎金閃爍;冬則雪覆群峰,瀑布凝結為冰簾玉柱,關樓檐下冰棱垂懸,更顯邊塞之靜穆。 冬之雪 關城之內(nèi),街巷多依山而建,青石鋪地,蜿蜒起伏,明清民居錯落其間,磚雕木刻精巧,門楣上“耕讀傳家”“紫氣東來”等題字,透著市井煙火與文脈傳承。最引人處為“平陽公主祠”,祠內(nèi)塑公主戎裝像,英姿颯爽,壁畫繪其練兵、守城事跡,香火綿延千載,為關城添一抹巾幗英氣。 平陽公主祠 天下第九關 二、史脈篇 娘子關所在之地,戰(zhàn)國時屬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后,在此設“井陘塞”,為抵御秦國之屏障。秦滅趙后,屬恒山郡,成為連通關中與河北的要道,秦始皇東巡時曾過此關,留下“車同軌”的轍痕。
?
漢初,韓信“背水一戰(zhàn)”即發(fā)生于井陘口,娘子關為漢軍后方樞紐,韓信在此部署伏兵,大敗趙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戰(zhàn)例,使此地名載史冊。漢武帝時,為防匈奴,加固關隘,設“石邑關”,派駐重兵,與雁門、代郡構成北方防線。 隋末,天下大亂,李淵起兵太原,其女平陽昭公主招募義軍,號稱“娘子軍”,駐守此關,阻斷隋軍西援之路,為唐軍攻克長安立下大功?!杜f唐書》載其“勒兵七萬,威震關中”,關名由此改稱“娘子關”,成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以女性命名的雄關。
?
唐代,娘子關為河東道重鎮(zhèn),安史之亂時,郭子儀曾據(jù)此關,出兵井陘,奇襲叛軍后路,收復洛陽。詩人韋應物路過此地,留下“石水相激激,巖景自蒼蒼”的詩句,描摹關塞的險峻與蒼涼。 宋代,娘子關屬宋遼邊界,楊家將曾在此戍守,楊六郎之女楊金花據(jù)傳在此操練女兵,延續(xù)“娘子軍”遺風,關城附近“點將臺”“練兵場”等地名,皆與此相關。金元時期,關城幾易其主,屢毀屢修,始終為兵家必爭。
?
明代是娘子關的鼎盛時期。徐達北伐時,率軍攻克此關,打通進軍山西的通道。此后,明廷將其列為“九邊”輔翼,派重兵駐守,名將戚繼光曾在此督師,增筑敵臺、烽燧,使關城防御體系更為完善。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起義軍經(jīng)此關進入山西,直取太原,關城之上,又添一段王朝興衰的印記。 近代以來,娘子關見證了民族的苦難與抗爭。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八路軍在此開展游擊戰(zhàn),1940年百團大戰(zhàn)中,我軍強攻娘子關,炸毀日軍碉堡,收復關城,打破了日軍“囚籠政策”,關墻至今留有激戰(zhàn)的彈痕。1947年,晉察冀野戰(zhàn)軍在此阻擊國民黨軍,為解放石家莊奠定基礎,關城再度成為勝利的見證。 三、人文篇 娘子關不僅是軍事要塞,更是人文薈萃之地。除平陽公主祠外,關城內(nèi)外古跡眾多:“老君洞”深嵌崖壁,洞內(nèi)石雕老子像栩栩如生,相傳為唐代所鑿;“妒女祠”雖名帶“妒”,實為紀念古代一位善治水的女神,反映了百姓對民生的祈愿;“烽火臺”遺址遍布周邊山頂,登高可眺晉冀山川,昔日狼煙升起處,如今成了觀景臺。
?
歷代文人過此關,多有題詠。明代文學家王世貞寫下“噴玉高從西極下,擘崖雄自太行來”,盛贊瀑布奇觀;清代詩人朱彝尊途經(jīng)此地,留下“雄關百二誰為守,賴有將軍娘子軍”的詩句,頌揚平陽公主的功績。這些詩篇,為雄關增添了幾分文韻。 民間傳說,為關城蒙上傳奇色彩。“平陽公主點將”的故事流傳最廣:公主練兵時,見一士兵因思念家鄉(xiāng)而懈怠,非但不罰,反而與之同飲,曉以大義,士兵感佩,奮勇殺敵,此后“愛兵如子”成了關城守軍的傳統(tǒng)。“水簾洞”的傳說則稱,瀑布后的山洞曾是公主藏兵之所,洞內(nèi)石桌石凳猶存,雨天入洞,可見“洞外飛瀑,洞內(nèi)聽雨”的奇景。
?
市井之間,古風與活力交融。當?shù)亍澳镒雨P燒餅”始于唐代,相傳為娘子軍軍糧,以芝麻、花椒為料,炭火烤制,酥脆咸香;“綿河蝦”肉質(zhì)鮮嫩,為關城特色,做法傳自明代戍卒。逢年過節(jié),“跑竹馬”“踩高蹺”等民俗表演熱鬧非凡,其中“女兵陣”舞蹈,再現(xiàn)當年娘子軍操練場景,英姿颯爽,觀者如潮。 四、今韻篇 今日之娘子關,早已褪去烽火硝煙,成為連接晉冀的通衢與旅游勝地。關城經(jīng)修繕后,恢復了明代風貌,城樓之上,“娘子關”匾額熠熠生輝,旌旗迎風招展;綿河之上,公路橋與鐵路橋并行,汽車、火車穿梭而過,昔日的天險成了物流要道。
?
瀑布之下,建起了水電站,古老的飛泉化作清潔能源,點亮了兩岸萬家燈火;關城之內(nèi),開設了民宿、咖啡館,青石街巷里,游客們或品茗聽瀑,或探尋古跡,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在此和諧共生。 每年“平陽公主文化節(jié)”,來自各地的游客匯聚于此,觀看“公主巡關”實景演出,參與“長城徒步”活動,在雄關與飛瀑間,感受歷史的溫度。當?shù)剡€成立了“娘子軍紀念館”,通過文物、影像,講述從古至今女性保家衛(wèi)國的故事,讓“巾幗不讓須眉”的精神代代相傳。
?
站在南城樓遠眺,太行群峰如黛,綿河如練,關城如一枚印章,蓋在晉冀交界的大地之上。忽然明白,娘子關之“雄”,不在山石之堅,而在軍民同心的信念;其“名”,不在歲月之長,而在巾幗擔當?shù)木瘛? 噫吁嚱!娘子關者,山之魄,水之魂,巾幗之韻也。它是歷史的豐碑,更是精神的燈塔。愿此關永固,如飛泉長流;愿家國長安,如太行永峙。是以賦之,以記其盛。 謝謝????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