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題記:時代在發(fā)展,人們在前行中,往往有意無意忽略了事物的源頭以彰顯自己的聰明有為,現代人樂此不疲,而現代人的后代亦將效妨之,漸漸地源頭模糊了,前行的原動力也消失了。一切的前行成為了為前行而前行的短視行為。</p><p class="ql-block">老子西行(結局)永生無為</p><p class="ql-block"> 張曉平</p><p class="ql-block"> 老子走了,他走得是那樣的決絕,那樣的徹底,那樣的完美。出關之后,人們再也沒有見過他,連同他的一車一牛,他的仆人阿福卻消失得無影無蹤,有傳說他活到了180歲,然后升天成仙了。</p><p class="ql-block"> 老子沒走,迄今三千年,他的思想,他的名字,連同不朽的《道德經》一直在流傳,這一切我們得感謝一個人——尹喜。他不負老子的重托,把老子的《道德經》傳至我們手中,而且還會直傳下去?!兜赖陆洝泛笫郎_花,散枝開葉,有了諸多不同的版本和解釋。甚至有了道教這樣一個門派,與儒學\佛教一起成為支撐起中華文化的三大支柱。而走時間上看,道的觀念產生的更早,猶如幾何中的點\線\面的概念中的面概念一樣,不同用其他概念來解釋,例如,線的概念可用兩個面的交界來定義,點的概念可用兩條線的概念來定義。那么面呢?無法用其他概念來定義,但面一直存在于我們的腦海中,我們可感知它的存在,“真實不虛”(心經語)。</p><p class="ql-block"> 世人常用“出世”來與儒家的“入世”,佛家的“遁世”來比較。用“天行健,君子當自強”(孔子《易經》注)來批評老子的“無為”,把無為解釋為“不你為”\躺平(現代語),實質大謬也。無為實質是勸誡天子\王子\大臣\諸侯們“不妄想,不妄為,不強制“的一種隱喻的說法。是下臣對天子的勸戒。因而也是一種謙卑的說法,符合老子“君子如水,做事水滴石穿”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老子繼承了《易經》中“變”的思想,把否極泰來的語式應用到《道德經》中,而后佛教中諸經又借用《道德經》的語式。例如:“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若,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崩献邮壮白儭暗母词恰暗馈痹谄鹱饔茫恰暗馈钡奶摽瞻萘诉@個世界,主宰了這個世界,是“道”創(chuàng)生了“時間“這個緯度,所以生命才有了意義。</p><p class="ql-block"> 然而“道”的涵義中自然含有了眾生平等,弱小者有主張公平競生的權利,觸動了統治階層的根本利益,因而為堅持一切權利歸天子的皇帝和依賴皇權寄生的儒家學說所不容。儒家更喜歡主張一切都逆來順受的佛家理論,畢竟開一張“修得來世圓滿”(佛家語)比下放權利給民眾要來得輕松愉快得多。</p><p class="ql-block"> 雖然“道”在朝堂上被棄之不用,但“道“民間廣泛用于在個人修身養(yǎng),啟迪人性,提高素養(yǎng)方面,另一個方面就是滲透進中醫(yī)理論,例如“治未病”,“強本”,“調養(yǎng)“等概念中無不體現“道”的概念。</p><p class="ql-block"> 與馬克思主義相比,在認識論方面“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指出規(guī)律先于、高于人的主觀意志。強調“規(guī)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毛澤東語)。反對“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五十年代口號)式的唯意志主義。 </p><p class="ql-block"> “道“倡導人與自然的友好融合互利模式,相信“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32章),主強社會應有自均衡機制,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這與“事物內部的矛盾運動是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毛澤東語)社會通過矛盾雙方既斗爭又統一而自我更新的理念相通。“道”的理念主張治理者不是去消滅矛盾,而是創(chuàng)造讓矛盾良性展開的制度環(huán)境。 這與抓主要矛盾,促進矛盾轉化是一致的。</p><p class="ql-block"> “道“認為“治大國若烹小鮮”,統治者要“少翻動、不折騰。”即“無為而治”。強調統治的“度”與“邊界”是眾妙之妙,超出度和邊界的外部干預會引變質變。勿用諱言,“無為而治”存在某種程度追求“小國寡民”“見素抱樸”虛幻理想,并帶有某種去中心化、低欲望的烏托邦色彩。</p><p class="ql-block"> “ 無為而治”傾向于“挫其銳、解其紛”,這種降低沖突烈度的方法在當代解決國與國矛盾的問題仍有強烈的指導意義,兩國矛盾,外交優(yōu)先一致。</p><p class="ql-block"> 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統治者是“太上,不知有之”,把歷史動力歸于“自然”。這與共產黨突出“階級斗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的理念相背。 </p><p class="ql-block"> “道”提倡個人修養(yǎng),自我修煉來達到社會和諧,這與“要斗私批修”(毛澤東語)思維邏輯的起點一致,與道路不同,前者寄希望于個人(帝王將相)的自律,而后者寄希望于大規(guī)模群眾運動。</p><p class="ql-block"> 總之“無為而治”當今社會治理中不是萬能的,受歷史條件和科技發(fā)展水平的制約,許多地方仍顯得稚嫩,簡樸甚至粗糙,文字方面也不是那么優(yōu)雅易懂,但《道德經》畢竟開思辨之徑,與《易》儒,釋同為中國古哲學的重要流派,綿延千年,常年不衰,這于歷史多次出現的“滅佛”,抨“儒”相比,更彰顯“道”的生命力的強盛。</p> <p class="ql-block">攝于曲靖:黃花決明</p> <p class="ql-block">附1:道德經與相對論的比較</p><p class="ql-block">《道德經》本身沒有直接討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但其中蘊含的“相對性”思想與現代物理學的相對論在哲學層面高度契合,可歸納為以下五點:</p><p class="ql-block">1. 基本概念:一切屬性都是相對的</p><p class="ql-block">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明確列出美丑、善惡、有無、難易等成對概念,指出它們互相依存、互為條件,沒有絕對標準。這與相對論中“同時性”“長度”“時間”都取決于觀察者的立場異曲同工。</p><p class="ql-block">2. 認知限制:可言說的都不是終極真理</p><p class="ql-block"> 首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強調能用語言描述的“道”已非永恒之道,能被命名的屬性已非恒常之名。這與相對論認為“任何測量結果都與參考系有關,不存在絕對、唯一的描述”在哲學上互相呼應。</p><p class="ql-block">3. 宇宙生成論:從無到有的相對性分化</p><p class="ql-block"> 老子把“無”視為天地之始,“有”視為萬物之母?!盁o”并非絕對空無,而是指“無相對性”的混沌整體;當“無”分化出“相對性”,才出現可觀測的萬物。這與相對論宇宙學中“奇點”(無時空區(qū)分)通過大爆炸分化出時空與物質的過程極具可比性。</p><p class="ql-block">4. 方法論:通過“無為”保持系統平衡</p><p class="ql-block"> 老子提出“無為”并非無所作為,而是不斷去除人為的、偏執(zhí)的“相對性”——即在認識事物時不斷調整視角、參考系,使系統恢復平衡。這與相對論要求計算時必須根據新的參考系重新設定坐標、重新求解方程的思維高度一致。</p><p class="ql-block">5. 永恒真理:不可描述的“無相對性”</p><p class="ql-block"> 老子最終指出,只有“無相對性”的道才可能永恒適用,但它本身不可描述;相對論也認為,不存在與參考系無關的絕對時空,任何定律的“不變性”只能在所有參考系中保持協變形式。二者都把“絕對”推向了不可言說或不可觀測的邊界。</p><p class="ql-block">簡言之,《道德經》用“萬物負陰而抱陽”的整體思維揭示了世界的相對性本質,而現代相對論則用數學語言把這種相對性精確化;兩者都在提醒我們:一切測量、判斷與概念,只有在給定參考系、給定“相對性”的前提下才有意義。</p> <p class="ql-block">附2:道德經對“有/無,虛/實,有限/無限”討論的意義</p><p class="ql-block">《道德經》對“有/無”“虛/實”“有限/無限”這三組范疇的論述,不僅是古典形而上學的高峰,更在當代科學、工程、管理、美學乃至個人生存策略上,提供了可操作的“元方法論”。其意義可以概括為“三層認知翻轉”與“兩條實踐路徑”。</p><p class="ql-block">一、三層認知翻轉 </p><p class="ql-block">1. 價值重心的翻轉:從“占有”到“利用空無”</p><p class="ql-block"> ? 第十一章:車輪、器皿、房屋之所以能用,恰因其“中空”?!坝兄詾槔?,無之以為用”。</p><p class="ql-block"> ? 當代映射:互聯網經濟的“平臺思維”——平臺自身不賣貨(無),卻讓無數人完成交易(用);芯片設計里的“暗硅”(dark silicon)——故意留空以降低功耗。</p><p class="ql-block">2. 存在方式的翻轉:從“實體本體”到“關系本體”</p><p class="ql-block"> ? 第二章“有無相生”,四十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實體(有)不是自足存在,而是關系網絡中的節(jié)點;真正的“本體”是生成這些關系的“無”。</p><p class="ql-block"> ? 當代映射:量子場論中“粒子是場的激發(fā)”,場本身可看作老子之“無”;生態(tài)學強調“空位/生態(tài)位”(niche)決定物種存續(xù),而非物種本身絕對強弱。</p><p class="ql-block">3. 認知邊界的翻轉:從“可度量”到“不可度量”</p><p class="ql-block"> ? 一章“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指出“無限/妙”與“有限/徼”必須交替使用。</p><p class="ql-block"> ? 當代映射:數學中的“潛無限”與“實無限”區(qū)分;工程設計中的“性能天花板”(bounded rationality)與“突破式創(chuàng)新”(unbounded imagination)并存。</p><p class="ql-block">二、兩條實踐路徑 </p><p class="ql-block">1. “負空間”設計——讓“無”成為系統最強杠桿</p><p class="ql-block"> ① 城市規(guī)劃:凱文·林奇“負空間”(negative space)理論直接引用老子;寬窄巷子留出的院落,比建筑實體更決定城市氣質。</p><p class="ql-block"> ② 個人時間管理:刻意留白(idle time)提升創(chuàng)造力;谷歌20%自由時間產出的Gmail、AdSense正是“無的妙用”。</p><p class="ql-block">2. “有限游戲→無限游戲”切換器</p><p class="ql-block"> 詹姆斯·卡斯在《有限與無限的游戲》中把老子思想現代化:</p><p class="ql-block"> ? 有限游戲:以取勝為目的,邊界清晰(有)。</p><p class="ql-block"> ? 無限游戲:以延續(xù)游戲為目的,邊界開放(無)。</p><p class="ql-block"> 蘋果App Store即典型“無限游戲”——不追求一次性賣硬件,而是讓生態(tài)不斷自我繁殖。</p><p class="ql-block">三、當代意義小結</p><p class="ql-block">? 科學范式:從“實體論”轉向“生成論”,暗合復雜系統科學。</p><p class="ql-block">? 工程創(chuàng)新:把“冗余、空隙、靜默”納入核心設計指標。</p><p class="ql-block">? 組織管理:領導者不再“填滿”員工時間,而是“留出”探索空間。</p><p class="ql-block">? 個人生存:在信息過載時代,“留白能力”成為新的核心競爭力。</p><p class="ql-block">一句話總結:老子用極簡的三組對偶,把“無”從“缺席的實體”提升為“創(chuàng)造的母體”,從而讓我們敢于在一切領域——從芯片到人生——為“空”留出位置,使“無限”得以發(fā)生。</p> <p class="ql-block">后記:四十天的曲靖度假,涼爽的天氣,讓我能靜下心來完成這篇《老子西去》的評論式小說,本篇著眼于老子那個時代的環(huán)境,事件,來分折(推測)構造老子思想的緣起,進而閘述老子思想中的諸如道,無為,虛空,德等概念的中心思想,并與他那個時代稍后的思想巨匠,如孔子作簡單對比。把老子放在春秋未期,面對禮崩樂壞,諸侯爭霸,天子衰弱的局面中,尋找道的思想起源。哪怕一絲絲線索,都獲之如寶的細細推敲。但仍是掛一漏萬,錯誤不可避免,遄望讀者一一批評指正。謝謝了!</p><p class="ql-block"> 作者</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9日寫于曲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