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單元學歷案,不是這一單元的幾篇課文的學歷案的簡單相加。如果這樣理解,我們就不免有些狹隘。倘若照此操作,教學就不免有些繁瑣。到頭來,你注定無法評為“給學生減負的典范”,只能稱之為“給學生加壓的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幾篇課文之所以能夠走進一個單元,它們可能不是一個“娘”的,卻極有可能是一個“師傅”的。就七年級語文上冊書第三單元而言,這幾篇課文都是寫老師的,因此我敢斷定,這幾篇課文都住在七年級語文上冊書這個社區(qū)的第三單元里面,同屬于尊師重教篇。這是它們能夠成功聚會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縱觀這一單元的課文,共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現(xiàn)代文,尊師重教篇;一是古詩文,傳統(tǒng)文化篇。這兩部分之間的橋梁和樞紐就是《〈論語〉十二章》。這篇課文既有尊師重教的成分,又有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它們散發(fā)著美德的光芒,折射出人性的光輝。至于整本書閱讀《朝花夕拾》,則可以理解為尊師重教的擴展,畢竟這本書中是有《藤野先生》的,這與本單元的主題非常吻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單元學歷案應該如何制定呢?我以為,就是要努力找出這幾篇課文共同的閃光點,然后抓共性,放個性,最后從讀到寫,由繁入簡,學以致用,以文育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學歷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單元主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致敬我心目中最可愛的語文老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里的“我”是誰?這里的老師又是指哪些人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既然歲月敬我一杯美酒,我就要敬恩師一生情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我”是指魯迅,老師是壽鏡吾先生。《往事依依》中的“我”是指于漪,老師是幾位國文老師?!对偎苌娜恕分械摹拔摇笔侵负悺P勒,老師是莎莉文?!丁凑撜Z〉十二章》中的“我”是指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老師是指孔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單元目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認識不同老師的性格特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掌握人物描寫的具體方法(別忘了成人眼光和兒童視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把握單元的主題。師生情深的背后,是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認同感和無比自豪感——尊敬老師和關愛學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課時段安排與學習任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課段:初讀課文,初步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了解作者生平和創(chuàng)作背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魯迅的生平說開去:魯迅像一束光,他戰(zhàn)斗在黑暗之中,以筆為武器,喚醒了民眾沉睡的靈魂。他是那個時代的“清醒者”。因此,他被稱為“民族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漪也有一個美譽,她被稱為“活化石”。她在中國教育的原野上深耕近六七十載,把“人文性”的種子播撒進了語文教學的沃土。因此,她被譽為語文教育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謹以《往事依依》的寫作背景為例,向偉大作家們的文筆致敬:作者身處晚年,可是她手中的筆卻逆流而上,追溯到了自己少女時代的求學經(jīng)歷,文中傳遞出來的“文學滋養(yǎng)心靈、教育點亮人生”的思想令人警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受此啟發(fā),請你說說其他文章的作者生平和創(chuàng)作背景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了解文中老師的其人其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記敘文中,尤其是回憶性的敘事散文中,我們看到了人與事的分量。概括地說,人是事的主宰,事是人的舞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這一單元的課文中,請你把目光聚焦在其中的某一位老師的身上,然后說說他(或她)主宰了哪些大事小情?舞出了怎樣的幸福人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課段:研讀課文,深入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中的老師形象鮮明地躍然紙上,映入了眼簾,刻進了靈魂,這是讀者的慧眼所見,這是作者的慧心所得。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呢?我們要借鑒寫作兵法,為下一步寫自己的老師多儲備一些“金點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具體做法是,從課文中找到那些描寫老師的精彩語句,接著談談作者運用了哪些寫法,寫出了老師怎樣的特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從中也許會得到這樣的結論:有型的老師——壽鏡吾,方正、質(zhì)樸、博學,嚴而不厲;有料的老師——莎莉文,愛學生,懂教育,通心理,循循善誘;有才的老師——國文老師,才華橫溢,教法獨特,各有千秋。既有型、又有才、還有料的老師,想必就是孔子。他教育我們重視學習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對了,努力則事半功倍;學習方法錯了,努力則事倍功半,相當于走火入魔。端正學習態(tài)度,有益于增強學習效果;端歪學習態(tài)度,不僅有損于學習進步,還有礙于人格成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謹以壽鏡吾老師為例,你會不會覺得他是一個有型的人呢?有的老師也許會說,他沒有正形,何以見得?因為他讀書的時侯搖頭晃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學們,你是否也有過搖頭晃腦的讀書經(jīng)歷呢?試試看,你還覺得這叫“老不正經(jīng)”“沒有一點正形”嗎?壽鏡吾老師在讀書的時候,陶醉了,忘我了,不但有形,而且有型,堪稱“帥哥級”的語文老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把學生一放,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文學的海洋”,這是關愛學生的具體表現(xiàn)嗎?這叫不叫“不負責任”嗎?請結合課文內(nèi)容和實際生活,談談你的看法。此題意在盤活課文,在生活中找到壽鏡吾先生的影子,進一步體會先生嚴格背后的寬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課段:比較探究,鑒賞一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你最喜歡這一單元中的哪位老師?為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愛屋及烏”,你最喜歡這一單元的哪位“同學”(指作者)?為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謹以魯迅先生為例?!堕L大后我就成了你》,課文中有兩個魯迅,一個是小魯迅,一個是大魯迅。小到什么地步?偶爾調(diào)皮搗蛋,可愛到能夠俘獲當代中學生的芳心。大到什么程度?他是可敬的“民族魂”。他以筆為手術刀,批判民族沉睡,呼喚民族覺醒,堅守文化擔當。偉大的魯迅先生能給我們衰微的民族治病,難道我們還不能夠觸碰到偉大魯迅的幼小心靈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中的童年魯迅,愛學,但更愛玩。他學出了成就,玩出了名堂。在學和玩當中,他沒有丟掉尊師重教的美德。所以說,學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玩,玩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學。在學與玩之間,他深刻地詮釋著生命的真諦,巧妙地破解著生活的密碼。這讓我們不由地想起了作家林海音在《竊讀記》中留下的心聲::記住,你是吃飯長大,也是讀書長大的,更是在愛里長大的!”現(xiàn)在再看魯迅,我們不禁感嘆:記住,你是玩著長大,也是學著長大的,更是在愛里長大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同的選材,表達了一個共同的主題:尊師重教。學生為什么要尊師重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老師關愛學生。愛是相護的,學生對老師的愛是熱愛,老師對學生的愛是關愛。情是貫通的,前者是溫情,后者是深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課段:學以致用,我敬我?guī)?lt;/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是寫作課,可用一兩節(jié)課來完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的生命的長河里,從“我”的心上溫柔地走過,“我”最敬重的語文老師到底是誰呢?不妨寫一寫他(或她),寫你們在交往的過程中發(fā)生的故事,以示關愛學生的元素和尊敬老師的基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此可見,單元學歷案更注重這一單元課文的主題的提煉、內(nèi)容的整合和寫法的歷練,它更注重踐行“閱讀與寫作銜接育人”的理念,有力地詮釋了“語文即生活”的真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單元學歷案的制作初衷,想必就是讓學生步入語文,在生活的廣袤天地里徜徉,而不是讓所謂的語文整天游手好閑,脫離了生活這棵大樹的根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虛無縹緲或許只是語文的影子,真情實感才是語文的真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