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zhí)段挥邴惤懦菂^(qū)象山腳下,從麗江古城四方街沿經(jīng)緯縱橫的玉河溯流而上,約行一公里便能見到一潭晶瑩清澈的泉水,這就是中外聞名的黑龍?zhí)?。目前的黑龍?zhí)兑殉蔀辂惤慕?jīng)典風(fēng)光明信片,也成為游客來麗江一游的紀(jì)念性拍照地之一。 黑龍?zhí)叮置袢珗@,始建于乾隆二年(1737年),后乾隆六十年、光緒十八年時均對黑龍?zhí)哆M(jìn)行了重修,并有地方志的記載。因此潭曾分獲清朝嘉慶、光緒兩朝皇帝敕封為“龍神”,而得名稱作黑龍?zhí)丁? 黑龍?zhí)?,潭水從象山山壁的石縫間汨汨流淌落入如碧玉般的翠潭中,依山傍壁的小股清泉最終匯成了約四萬平方米的潭面。潭水清澈瀲滟,四周山清水秀,園內(nèi)柳暗花明,其流韻溢彩,常引人們駐足留連、觀賞忘返。 黑龍?zhí)豆珗@內(nèi)不僅依山傍水,還有不少玲瓏剔透的古建筑,如龍神祠、得月樓、鎖翠橋、玉皇閣,以及后來遷建于此的原明代芝山福國寺解脫林門樓、五鳳樓,原知府衙署的明代光碧樓及清代聽鸝榭、一文亭、文明坊等建筑。 龍神祠為黑龍?zhí)吨械闹饕ㄖ?,坐東朝西,矗立在一組造型典雅、和諧而又變幻無窮的主軸線上。龍神祠為四合五天井大院,有門樓、兩廂、大殿,四周游廊回曲貫通。大殿和門樓高聳突兀,極富廟堂氣息。門樓高懸“天光云影”四字榜書。 得月樓是一棟停泊在湖中的建筑,造型為三重檐、鉆尖頂、樓閣式建筑,基座呈八角形,闊深皆為三間。二、三層施作如意斗拱,一層四角有擎檐柱支撐角梁。翹角翼然,彩繪繽紛,縷雕傳神,漂亮且莊嚴(yán)。 鎖翠橋是黑龍?zhí)豆珗@內(nèi)的重要景點(diǎn),修建于清朝嘉慶年間,鎖翠橋"橋上建廊"的建筑形制,橋頭鑲嵌著“漾青”“鎖翠”古匾,展現(xiàn)出滇西北地區(qū)風(fēng)雨橋的典型特征。橋上廊廡飛檐翹角,橋下河水翠液飛迸,清代麗江知府許其翔贊其為“驚濤撼樹正睛雪,未雨垂臥曲波”。 相思橋又稱為五孔橋、玉帶橋,白色的橋身橋梁橫臥于黑龍?zhí)渡?,將潭水一分為二;橋的石欄上雕刻有石象、石獅,取“象獅”的諧音為“相思”,因此得名。當(dāng)?shù)氐哪信嗄陮⑵湟曌鲪矍闃?,常攜手在橋上漫步、逗留。 一文亭建于清朝的中期,此橋原建于麗江古城木家府院光碧樓前。相傳有一位納西族老太太募化銅錢,但每次募錢時老太太僅收取一文,以此積少成多作為建亭的資本。后當(dāng)其積滿夠建亭的錢資后便從此不再募化,故名一文亭。 文明坊是黑龍?zhí)豆珗@的大門,始建于清朝光緒十六年,前身為文廟的牌坊,1966年移建于此。坊前的四尊明代石獅為原木府忠義坊的遺物,坊上高懸云南省書法家協(xié)會原會長李群杰題寫的“黑龍?zhí)丁必摇? 光碧樓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乾隆年間重修。光碧樓原為明代麗江木氏土司衙署的核心建筑,明末木府鼎盛時期作為藏書樓使用,承擔(dān)著文化典籍保存與土司家族教育功能。該樓雕梁畫棟,格扇雕刻四季花鳥、吉祥如意圖案,無比精美。 我們在第一次游覽云南時,采用的是自助游形式,自行制定旅游行程,規(guī)劃游覽景點(diǎn),安排觀賞時間,因此當(dāng)我們感覺麗江古城和黑龍?zhí)豆珗@很不錯時,便在麗江古城游覽了一整天,在黑龍?zhí)豆珗@里也游走了半天,對景點(diǎn)的歷史、文化、特色了解得詳盡,也玩得十分盡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