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窗前看夕陽</p><p class="ql-block">多年來沒見過持續(xù)這么長時間的高溫天氣,立秋都那么多天了,老天爺依然沒有降溫的跡象,只好繼續(xù)熬著唄!今日下午回來得早,有空閑坐在窗前,看西天太陽斜懸,熾烈而持久,仿佛要將所有的光與熱傾瀉殆盡。</p><p class="ql-block">此刻,我眼瞅著這樣的烈日,不算溫柔的退場!斜陽緩緩西沉,將灼熱收斂成一片金紅,為大地披上柔和的紗衣。這種退讓并非怯懦,而是一種生命的智慧。黃昏的臨近并未削弱夕陽的美,反而因其短暫更顯珍貴。人生亦如此:少年時的鋒芒畢露需要中年后的沉淀,職場中的銳氣需要適時收斂為包容。王維筆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闊,恰是烈日褪去后的從容;而馬致遠“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孤寂,則提醒我們退讓中亦可保留深情。夕陽教會我們,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永恒的燃燒,而在于懂得何時以溫柔照亮世界。</p><p class="ql-block">城市的黃昏最能詮釋這種退讓的價值。當夕陽的余暉為鋼筋鐵骨的高樓鍍上暖色,喧囂的街道逐漸放緩節(jié)奏,人們抬頭望向天際時,緊繃的心靈忽然獲得喘息。白日的喧囂慢慢消褪……夕陽用它的溫柔為這座喧囂忙碌的城市,點亮一盞愛的燈火。這盞燈,恰似人生下半場對初心的回望:不必爭搶舞臺中央的聚光,而是以沉淀的智慧為他人鋪路。退一步的海闊天空,正是夕陽留給世界的禮物。</p><p class="ql-block">夕陽的紅不同于朝陽的刺目,它是歷經(jīng)長晝后淬煉出的深沉。所謂“殘陽如血”,揭示著美麗背后隱含的克制。這種克制并非衰敗,而是對熱情的重新定義:如火焰燃至最后,反而化作最溫暖的余燼。古人云“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山河永恒,而夕陽以有限的輪回詮釋無限的生命力。人生中的張揚易折,唯有懂得節(jié)制,方能如夕陽般將熱烈轉化為綿長的力量。</p><p class="ql-block">這種含蓄的美學在自然與人文中交織。曾經(jīng)去過鼓浪嶼,偶見鼓浪嶼的落日像一位俏麗的少女溫存恬靜,海天之間醉醺醺的玫瑰色并非肆意潑灑,而是層層暈染。同樣,讀過李商隱的詩,李在登上樂游原時,面對輝煌的晚霞,慨嘆中仍存敬畏:“夕陽無限好”是禮贊,“只是近黃昏”則是清醒的自我告誡。當代人常困于過度的焦慮:過度消費、過度表達、過度追求;而夕陽的隱喻恰恰提醒我們:真正的輝煌無需喧囂,正如禪詩所言“夕陽依舊滿紅樓”,繁華散盡后,不變的從容才是生命的底色。</p><p class="ql-block">朝陽與夕陽并非對立,而是同一枚太陽的兩面。若將朝陽比作人生的啟程,夕陽則是歸途的豐盈!“幾度笙歌人散后”,卻見“夕陽依舊滿紅樓”。人事的聚散無常與自然的恒常形成微妙平衡。這恰似生命的真相:起落交替中,每一次日落都是新生的鋪墊。不必如龔自珍般“浩蕩離愁白日斜”,亦不必如馬致遠般斷腸天涯,只需如王維臨黃河而觀落日,在圓融中見證完整。</p><p class="ql-block">落日的終結性往往被誤解為終點,實則暗含重啟的密碼。我們常常念叨:“明天的太陽會更好”,其實,長夜后的霞光,恰似蘇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經(jīng)歷過黑暗,才懂光明的珍貴;見證過起落,方知生命如夕陽,落幕時仍能點燃整片天空。</p><p class="ql-block">這三重隱喻,共同編織成夕陽的哲學:退讓是智慧,含蓄是力量,起落是圓滿。正如海明威筆下的老漁夫,在夕陽中與大海和解——人生最終的勝利,不在于永不墜落,而在于每次墜落都能帶著余暉重新升起。</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8日記</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