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詩人、大書法家、江西詩派的始祖黃庭堅,曾將歐陽修的散文《醉翁亭記》縮寫改編為一首詞《瑞鶴仙》,并合以聲律,被之管弦,甚為有趣。<br> 先將此詞照錄于下:<br> <b> 瑞鶴仙<br> 環(huán)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樂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水,風高日出,景無窮也。游也,山肴野蔌,酒冽泉香,沸觥籌也。太守醉也,喧嘩眾賓歡也。況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太守樂其樂也。問太守為誰?醉翁是也。</b><br> 值得一提的是,經(jīng)黃庭堅的縮改之后,四百多字的原作已不足一百字(不含標點),僅及原文五分之一,而原文的主旨及意趣竟全部概括了進去,并且還保留了原文的風格,仍以“也”字押韻,讀來風味猶存,堪稱縮寫一絕!<br> 歐陽修塑像 從這篇縮寫,我們可以進一步領(lǐng)略到《醉翁亭記》的意趣。<br> 醉翁亭在山上,故從山落筆:“環(huán)滁皆山也”。先寫遠景,用“蔚然深秀”表現(xiàn)出瑯琊山的外觀。接著“山行五六里”,由遠而近,亭的近景出現(xiàn)在眼前?!坝幸砣蝗稀奔扔螟B翼作比,寫出亭的優(yōu)美姿態(tài),又點出亭的具體所在。然后借釋亭名的由來直抒胸臆,點出本文“樂”的意趣,而“樂”又和“醉”是統(tǒng)一的,一句“翁之樂也,得之心,寓之酒也”,則把這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明白點出,同時突出了全文的主線。<br>醉翁的“樂”,樂在哪里?其一是山水之樂。黃庭堅將歐陽修的“山水之樂”濃縮為一句話:“更野芳佳水,風高日出,景無窮也?!边@句話概括了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四時之景:“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且暗含了“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br> 醉翁的“樂”,其二是游宴之樂?!吧诫纫拜其H恪?,宴飲之物皆取之當?shù)兀芍^“在乎山水之間也”,意趣獨特,何嘗不會“沸觥籌也”?黃庭堅在這里著一“沸”字,文約而義豐地概括了太守與民同樂、與民同醉的熱烈氣氛。為顯示這“樂”并非宮廷之樂所能比擬,故又特意點出“況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太守樂其樂也。”太守歐陽修自然是最能領(lǐng)略這山水之樂意趣所在的人了。<br> 佳木秀而繁陰 縮寫之文,不足一百字,而表現(xiàn)酒宴之樂的文字卻幾乎占了一半,看見黃庭堅是深得歐陽修文的主旨所在,重點突出的了。<br> 最后,以“問太守為誰,醉翁是也”點出太守即為醉翁,同原文一致。簡潔而又妙趣橫生地收束全文。<br> 《醉翁亭記》是不可多得的妙文,而黃庭堅縮寫的《瑞鶴仙》更是深得原文意趣的縮寫佳作。兩文作對照閱讀,不是既能讓我們更深地體會原文精髓,又能使我們在縮寫的技巧上得到啟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