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斯特拉斯堡,這個德國味兒十足的名字,卻是貨真價實的法國地盤。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與德國隔萊茵河相望,</span>歷史上,德國和法國曾多次交替擁有對斯特拉斯堡的主權,因而該城市在語言和文化上兼有法國和德國的特點,是這兩種不同文化的交匯之地?,F(xiàn)今斯特拉斯堡的名稱Strasbourg是日爾曼語言的法語化。</p><p class="ql-block"> 維克多·雨果這樣形容斯特拉斯堡:它是一座‘雙城記’——尖頂指向法蘭西,根基深扎德意志。</p> <p class="ql-block"> 有人說,歐洲旅游最主要的看點是中國的一盤“家常菜”—宮爆雞丁”(宮堡基廳),即宮殿、城堡、基督教堂、市政廳四大建筑景觀。要我說,還得再加上一個,廣場,每個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廣場。</p><p class="ql-block"> 克勒貝爾廣場,位于斯特拉斯堡市中心,是商業(yè)區(qū)的繁華之地。廣場中央矗立著克勒貝爾將軍的雕像。廣場的名字和雕塑都是為了紀念一位從石匠之子成長為杰出軍事統(tǒng)帥的本地英雄——克勒貝爾。</p> <p class="ql-block"> 雕像是斯特拉斯堡的地理坐標和精神圖騰。然而鳥兒卻不管這些。它們肆無忌憚地在雕像身邊盤旋,甚至站在雕像的頭頂上,像是在宣告:我,才是廣場的主人。導游說:如果你們足夠幸運的話,可能看到上面說的情景。你別說,我們真是夠幸運,還真捕捉到了這樣的畫面。</p> <p class="ql-block"> 斯特拉斯堡大教堂被稱為“巴黎圣母院”的姊妹篇。雨果形容它是“集巨大與纖細于一身令人驚異的建筑”?,歌德補充稱其為“莊嚴高聳、廣袤的上帝之樹”?。</p> <p class="ql-block"> 整座教堂由當?shù)靥赜械姆奂t色砂巖建造,陽光下呈現(xiàn)溫暖色調。</p> <p class="ql-block"> 142米高的尖頂矗立在教堂的一側,而另一側則是一個寬敞的平臺。這個設計特色源于歷史上的財力限制,使得另一側的尖頂未能建成,卻意外地成為了大教堂如今最引人注目的亮點。</p> <p class="ql-block"> 天文鐘是教堂內的另一大亮點。 每天中午12:30,一個代表死神(通常是一個骷髏骨架的形象)的小人會出現(xiàn),敲響鐘聲。與此同時,其他代表人生不同階段(嬰兒、孩童、青年、壯年、老年)的人像會依次從死神面前經(jīng)過,生動地展現(xiàn)了人生如白駒過隙,從出生到衰老不過轉瞬。這個場景被稱為“死神報時”。其意義是:強調生命的“轉瞬即逝”,提醒世人珍惜當下,從而活出真正有價值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 在斯特拉斯堡的“小法蘭西”小鎮(zhèn),中世紀的木桁架房與巴洛克風格的砂巖建筑交相輝映,沿著運河兩旁錯落有致地分布,門前布滿鮮花。這里曾是中世紀制革工人居住區(qū),如今成為明信片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 伊爾河在這里分岔為許多條運河,穿過的一小片地區(qū)布滿中世紀木桁架房屋和巴洛克風格的砂巖建筑,因而有“小威尼斯”之稱。</p> <p class="ql-block"> 都德的《最后一課》,所寫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講述的是淪陷了的法國阿爾薩斯省的一所小學校被迫改學德語,文中描寫了最后一堂法語課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作為“表現(xiàn)法國人愛國主義精神”的文章,《最后一課》近百年來成為中國教材的“固定篇目”,那句“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讓我至今記憶猶新。</p> <p class="ql-block">(上面兩圖來自網(wǎng)上)</p> <p class="ql-block"> 導游說,真實的歷史其實與文章中所描述的恰恰相反。文中描述的被德國侵占的法國領土最初屬于德國而不是法國,當?shù)鼐用癖緛砭驼f德語而不是法語……普法戰(zhàn)爭結束,阿爾薩斯重新成為德國領土后,150萬居民中只有5萬說法語的居民。但在《最后一課》中,寫的似乎全阿爾薩斯的人都把法語當母語,和歷史大相徑庭?!?lt;/p><p class="ql-block"> 一部被奉為“愛國主義的經(jīng)典文本”,居然是一個不顧歷史事實顛倒黑白的編造之作。事實讓我大跌眼鏡!</p><p class="ql-block"> 那么,都德這篇文章的意義何在?我想答案應該是“文學照亮的是心靈,而非單純記錄史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