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手機相冊被一張張照片撐得鼓鼓的,指尖劃過,定格的是昨日時光——2025年8月17日,一個晴朗得讓人心無褶皺的星期天。為踐行外孫學(xué)校暑假“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的活動,我這個軍人出身的老兵,攜著老伴的手,領(lǐng)著一雙清澈明亮眼睛的外孫,坐上了駛向北京的高鐵。我們的目的地,是那個在心頭矗立了四十多年的坐標(biāo)——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重訪軍博,竟已是四十三載光陰荏苒之后。雖享有綠色通道的優(yōu)待,入口處依然排起長龍,人流如一條執(zhí)拗的河。外孫小小的身子擠在隊伍中,汗珠子順著他紅撲撲的臉頰滑下來,卻只踮起腳尖,滿眼亮晶晶地眺望著前方大門——時光在老人與孩子身上刻下深淺不一的刻度,此刻卻因前方那座殿堂,奇妙地重疊于一處。那扇大門,仿佛是個巨大的歷史吸盤,吸住了幾代人的目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踏入軍博,首先撲入眼簾的是頂層高懸的各式戰(zhàn)機,仿佛凝固了蒼穹的呼嘯,巨大的機翼無聲地切割著光線;外孫仰起頭,小嘴微張,他伸出小手,似乎想去觸摸那遙不可及的銀翼,卻只抓住了一束從玻璃頂瀉下的陽光。他忍不住拉著我的衣角,小聲問道:“姥爺,這些大飛機真的能飛到云上面去嗎?”——那童稚的疑問,像一粒投入深湖的石子,在我胸中蕩開微瀾:四十三年前,我也曾如此仰望,那時展翅的戰(zhàn)機還帶著初生的笨拙;如今,它們?nèi)玢y鷹列陣,已然是守衛(wèi)長空的鋼鐵森林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隨著人潮下行至負(fù)一層,真正的震撼才真正叩擊心扉:鋼鐵巨獸組成的陣列沉默地踞伏在幽深空間里,仿佛隨時會發(fā)出震徹大地的怒吼。外孫的興奮瞬間漲到頂點,他掙脫我的手,在龐大的坦克和裝甲車之間穿梭如小魚,歡快地數(shù)著:“一輛、兩輛、三輛……” 最后他停在一輛坦克前,小手輕輕撫過冰涼的履帶,又回頭望我:“姥爺,坦克的炮管為什么這么長?”我俯下身,對著他耳邊低語:“因為它的眼睛要看得遠(yuǎn),它的臂膀要伸得長,才能護住身后的家啊?!彼贫嵌攸c點頭,小手卻更緊地貼在那鋼鐵之上,仿佛想捂熱一段冰冷的歷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到二樓,是令人眼花繚亂的槍械世界。小家伙對一把陳列的手槍模型著了迷,學(xué)著旁邊戰(zhàn)士雕塑的樣子,瞇起一只眼,小手比劃成槍的樣子,“砰!砰!”他口中發(fā)出稚嫩的射擊聲,臉上滿是認(rèn)真。老伴笑著想拉他走,他卻倔強地?fù)u搖頭,拉著我的手問:“姥爺,你當(dāng)兵時也用過這樣的槍嗎?”那一刻,隔著玻璃展柜,我仿佛又觸摸到了當(dāng)年手中鋼槍的溫度——只是當(dāng)年握槍的手,此刻正牽引著另一只小手,去觸碰那堅硬的、關(guān)于守護的記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是三層抗美援朝展廳令人心魂悸動?;璋档墓饩€中,斷壁殘垣、皚皚白雪的布景,夾雜著炮火與吶喊的聲效,瞬間將人拖回那段冰火交織的歲月。走到黃繼光撲向槍眼的英雄群雕前,我指著那定格的身姿,對外孫說:“你看,這位叔叔用自己的胸膛,擋住了敵人噴火的機槍?!焙⒆友瞿樐曋遣恍嗟纳碜耍⌒〉拿碱^微微蹙起,眼神里閃爍著困惑與一種前所未有的鄭重。接著在邱少云烈火燒身卻紋絲不動的畫面前,他忽然用力捏緊了我的手指,低聲問:“姥爺,火燒著,很疼吧?他為什么不動呢?” 我俯下身,幾乎貼著他的耳朵:“因為一動,身邊的戰(zhàn)友們就會被敵人發(fā)現(xiàn)。他心里裝著的,是比自己的疼重要千百倍的東西。”孩子不再發(fā)問,只是久久地、深深地凝望著畫面里那張年輕的臉。那一刻,硝煙彌漫的時空隧道里,英雄的沉默與孩子的無言,在展館幽微的光線中似乎有了一種無聲的交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現(xiàn)代強軍展廳,巨幅屏幕上新型裝備的恢弘畫面如未來圖景般展開,光影在外孫專注的臉上明明滅滅地流淌。他看得那樣入神,小拳頭不自覺地微微攥著,仿佛小小的身體里,也蓄起一股無形的力量——那些呼嘯的戰(zhàn)鷹、劈波斬浪的巨艦,此刻都化作一粒粒無聲的種子,落進了他心田最柔軟的土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沉浸在強軍征途的壯闊圖景中,心頭那份激蕩尚未平息,我們又循著歷史的脈絡(luò),走向了那些點燃星火、奠定基業(yè)的偉大身影所在——革命前輩事跡展區(qū)。這里的氛圍格外莊重肅穆。柔和的燈光下,泛黃的史料、珍貴的照片、樸素的實物靜靜訴說著崢嶸歲月。我們在一幅幅展板前駐足。李大釗同志那戴著圓框眼鏡、目光深邃而堅定的肖像,以及陳列的《新青年》等早期刊物,仿佛無聲地傳遞著“鐵肩擔(dān)道義”的千鈞之重。我彎下腰,指著展柜里那些承載著思想火花的文字,對外孫說:“看,這位李大釗爺爺,他就像在黑暗里第一個點亮火把的人,告訴人們真理的方向?!?孩子似懂非懂,但眼神里充滿了對“點燈人”的敬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移步向前,毛澤東主席各個時期的照片和事跡史料鋪展開來。從橘子洲頭的風(fēng)華正茂,到延安窯洞的運籌帷幄,再到天安門城樓上的莊嚴(yán)宣告……每一幀影像都是一段波瀾壯闊史詩的縮影。老伴感慨道:“沒有他們當(dāng)年的披荊斬棘,哪有我們今天的和平日子啊?!?外孫仰著小臉,仔細(xì)辨認(rèn)著照片上主席的面容,又看看展廳里懸掛的巨幅畫像,小聲問我:“姥爺,毛主席就是那個帶領(lǐng)大家打壞人,讓中國站起來的人,對嗎?” 我用力點點頭,心中涌起暖流:“對,他是我們的大救星,是領(lǐng)路人?!?lt;/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緊接著,我們步入一個開闊的展廳。一排排開國元勛和元帥們的青銅塑像巍然矗立。朱德總司令的敦厚堅毅,周恩來總理的睿智儒雅,彭德懷元帥的剛烈勇猛,劉伯承元帥的儒將風(fēng)范……每一尊塑像都栩栩如生,氣度非凡。他們或凝神遠(yuǎn)望,或指揮若定,仿佛依然在守護著這片用鮮血和信念換來的土地。外孫在這些高大的塑像前顯得格外渺小,他好奇地一個個辨認(rèn)著底座上的名字,學(xué)著姥爺?shù)臉幼?,對著塑像認(rèn)真地行了一個不太標(biāo)準(zhǔn)的軍禮。那一刻,歷史的光輝仿佛穿越時空,灑落在祖孫三代人的身上,無聲地訴說著信仰與忠誠的傳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后,我們在陳列著軍事革命歷史文件和文物的展柜前流連。那些紙張或許已泛黃變脆,字跡或許已略顯模糊,但它們承載的分量卻重逾千斤。有決定歷史走向的重要電文手稿,有記錄著戰(zhàn)斗部署的軍事地圖,有戰(zhàn)士們珍藏的立功證書和家書,甚至還有在艱苦歲月里使用過的簡陋文具和生活用品……一件件實物,無聲勝有聲。我指著玻璃柜里一封字跡工整、卻因歲月侵蝕而邊角磨損的信箋對外孫說:“這些紙片,都是歷史的見證。它們告訴我們,今天的幸福,是無數(shù)像黃繼光、邱少云那樣的英雄,還有千千萬萬默默無聞的革命先輩們,用汗水、鮮血甚至生命換來的。” 孩子的小臉緊貼著展柜玻璃,看得格外專注,仿佛想透過這些靜止的物件,觸摸到那個風(fēng)雷激蕩年代的溫度和心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太陽西下,我們踏上返津的高鐵,窗外流動的樹林像一條綠色的城墻。外孫靠在座椅上,還在回味著前輩、英雄、飛機、大炮、各種各樣的槍……我與外孫搭訕著,心頭也是溫?zé)嵊縿?。四十多年時光流轉(zhuǎn),軍博這鋼鐵殿堂里陳列的,從不是冰冷的器物。這鋼鐵殿堂所承載的,是民族脊骨鍛造的刻度,是無數(shù)生命熔鑄的星河,是滾燙信念凝成的史詩。今日我攜著外孫小小的手,觸碰這記憶的刻度,便是將一顆赤誠的種子輕輕放進未來歲月的土壤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