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多年來一直有個夙愿,想有機會能夠沿著父母在戰(zhàn)爭年代新四軍電臺工作的足跡,體會當年他們是如何艱難行軍和困苦生活在貧窮山區(qū)農村?看一看他們當年經歷殘酷戰(zhàn)斗的現(xiàn)場,也想利用機會探究他們在1941年1月朱家灣戰(zhàn)斗時,死里逃生、摸黑冒雨將剛出生的女兒托付給當?shù)剜l(xiāng)親后,始終未能找到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但幾十年來,一直因軍隊工作緊張繁忙,退休后也因種種原因末能成行。特別是父母親戰(zhàn)爭年代在鄂豫皖一帶總是在偏僻山區(qū)農村中行軍打仗、電臺轉移和工作崗位調動頻繁,許多地點飛機高鐵很難直接到達,難以找到現(xiàn)場。</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建黨百年,又恰是父親110周年、母親100周年的誕辰,我和老伴決定乘身體條件還好,做一次自駕追尋之旅。隨即開始作行程計劃和準備。先換了輛7座SUV新車,再按父母建國初期親手填寫的發(fā)黃簡歷,根據(jù)史料仔細查找每一個任職崗位的具體時間節(jié)點和地點,發(fā)現(xiàn)追尋之路十分復雜。 </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親是1938年8月在漢口電報局當報務員時,由蘆文茂同志介紹正式加入共產黨,后經李克農同志親自面談并安排到湖北黃安縣七里坪參加新四軍。時任鄂豫皖邊區(qū)省委書記鄭位三同志得知父親是多年的電臺報務精英后(父親曾在上海國際電臺當報務員,是當時有名的發(fā)報快手,月薪80大洋),即讓他直接擔任邊區(qū)機關電臺報務員。1939年7月兼邊區(qū)電訓班教員,1939年12月調安徽無為地委機關電臺任隊長,1940年3月調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電臺任隊長。</p><p class="ql-block"> 1939年1月母親在河南確山竹溝參加了新四軍老八團留守處青訓班后,于1939年7月調到中原局電訓班,1939年10月調江北指揮部電臺后,1940年1月先于父親調入江北游擊縱隊機關電臺,后成為父親手下一名報務員。</p><p class="ql-block"> 從此倆人成為朝夕相處、生死與共的戰(zhàn)友,在抗日戰(zhàn)爭中共同奮斗在鄂豫皖根據(jù)地,并肩在新四軍二師六旅、新四軍軍部電臺保障通信。解放戰(zhàn)爭中一起參加孟良堌等多次戰(zhàn)役,先后參與華東通校和華東軍政大學的組建,直到跟隨百萬雄師過大江,解放南京后,父親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通信學校和雷達學校副校長,隨后母親也調至雷達學校任科長。</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們反復研究父母親在戰(zhàn)爭年代不同崗位的時間節(jié)點,又對照各種史料逐個查對地點后,確定了行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因為1938年8月起的新四軍云嶺軍部駐扎時期,正是父母親先后參加新四軍的起點。<span style="font-size:18px;">決定將</span>追尋之路的第一站放在安徽涇縣云嶺新四軍軍部舊址及皖南事變烈士陵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27日行程開始,我們首先瞻仰了革命圣地井崗山,又參觀了南昌起義紀念館、上饒集中營舊址、弋陽方志敏紀念館、嘉興南湖紅船,最后重訪上海中共一大會址。每處都讓我們受到心靈的震撼,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輩們不忘初心的執(zhí)著和勇于犧牲的奉獻精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div> 10月中旬,我們從上海一大舊址向安徽涇縣云嶺出發(fā),開始追尋之旅。<b><br></b></div><div><br></div><b>第一站安徽涇縣云嶺新四軍軍部舊址及皖南事變烈士陵園</b>(1938年8月2日葉挻率軍部駐扎此地至1941年1月7日皖南事變發(fā)生)<br><br> 我們先來到位于涇縣云嶺羅里村新四軍軍部舊址。一路上山嶺起伏,森林密布,新四軍軍部舊址就位于云嶺的山腳下。1938年8月2日,葉挺率新四軍軍部機關進駐,直至1941年4日皖南事變發(fā)生后在江蘇鹽城重新成立。<div> 當年軍部舊址的前門。</div> 前門廣場另一側,聳立著葉挻軍長的雕像。 軍部紀念館的前言指出了云嶺新四軍軍部在1938年到1940年底皖南事變前在抗日戰(zhàn)爭中作出的重大貢獻! 當年軍部舊址的后門。 新四軍軍部舊址保存完好,葉挻、張云逸、羅炳輝等眾領導的故居都保持著原貌。 軍部旁邊有一座碑園,集中展示新四軍老同志的各種題詞碑文。其中有萬海峰的題詞(曾為高敬亭的警衛(wèi)員,其子萬曉援曾任總參四部部長,和我是同一單位的戰(zhàn)友)。 當時軍部大禮堂設在陳氏祠堂。 這里召開過新四軍許多重要的大會。 在大禮堂后院是新四軍軍部舊址陳列館。 陳列館中對軍部在云嶺期間創(chuàng)建的7個游擊根據(jù)地戰(zhàn)績給予高度評價。 在大禮堂外的草坪上還樹立了當時新四軍政委項英的雕像,尊重歷史,肯定他對新四軍建設的重要貢獻。 參觀軍部舊址后,我們瞻仰皖南事變烈士陵園。1941年1月7日發(fā)生的皖南事變震驚世界。 進入烈士陵園前有一片小廣場,一組皖南事變死難烈士的雕像令人肅然起敬。 皖南事變中葉挻、項英等幾位軍領導的雕像前,有人獻上新鮮的桂花枝和白色小菊花。 進入烈士陵園,先是一條五十米長的神道。神道正對著由兩個石闕形成的神門。神道共九十級臺階,分為三個層次,喻意當年新四軍軍部暨皖南部隊九千將士成三路縱隊北上抗日。 神道的兩側是“皖南事變雕塑走廊”,以“話別北上”、“血戰(zhàn)”、“百婦崖”、“慈母情懷”、“掩護”、“突圍”六個動人的場景,真實地再現(xiàn)皖南事變的事實經過。 登上臺階后,迎面寬大的陵園廣場上是一座氣勢恢宏的紀念墻,上書金色大字“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令人震憾! 進到陵園廣場右側可以登上烈士紀念碑,遠遠就看到周恩來總理在皖南事變中的悲憤題詞“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上方即可以看到高聳的皖南事變烈士紀念碑,設計獨出一幟。 紀念碑后側山坡上是整齊排列的烈士陵墓。 另一側還有皖南事變無名的烈士合葬墓,無名英雄更令人無比崇敬。 在皖南事變陳列館,看到今年2月初習主席剛給新四軍百歲老戰(zhàn)士寫的回信,已經在陳列館一進門的大廳展出,作為新四軍的后代,感到格外親切。 陳列館中展出的皖南事變經過均采用泥塑彩像的實景并配上戰(zhàn)場上的音響效果,場面生動感人。 最后意猶未盡,又趕到幾十公里外皖南事變激戰(zhàn)發(fā)生地茂林,沿途山嶺密林連綿不斷,確實是伏擊的好地形,當年部隊由這里轉移遭受國民黨軍隊的突然暗算襲擊。現(xiàn)建有4117紀念廣場(41年1月7日新四軍轉移中被圍時打響第一槍并發(fā)生激戰(zhàn)7天之現(xiàn)場),一般參觀軍部及烈士墓的游客很難找到此地。 大型紅色背景墻上詳述了當時打響第一槍的經過。 <b>第二站安徽蘆江縣東湯池鎮(zhèn)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舊址紀念館</b>(1939年5月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在此成立,1939年6月母親在指揮部任報務員)<br> 該館就位于安徽廬江的東湯池鎮(zhèn)松元村嚴家松園內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舊址上。1939年5月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在此成立。<br> 指揮部舊址2005年已成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指揮部紀念館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抗戰(zhàn)遺址。 我們到指揮部舊址時,正逢數(shù)百學生在參觀指揮部紀念館,看到孩子們莊重肅立和雅嫩的朗讀頌詞,以及全體學生們向烈士默哀,讓我們不禁眼眶濕潤,新四軍革命先輩們的功績祖國不會忘記,紅色基因已經在祖國子孫后代中傳承! 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是組建新四軍后,最先組織起來的2大指揮機構之一,直接領導了華中地區(qū)抗日斗爭,是江北抗日武裝力量的領導中心、決策中心,歷史地位非常突出。 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戰(zhàn)績十分突出,沒有江北指揮部的不斷壯大,就沒有新四軍二師的產生和發(fā)展。 展板顯示鄂豫皖邊區(qū)黨委1939年7月遷入東湯池與江北指揮部一起行動。父親回憶錄里提到他是1938年9月隨鄭位三同志到黃安七里坪參軍并在鄂東特委電臺工作,1939年7月調鄂豫皖邊區(qū)黨委機關電臺,此時隨機關轉移到東湯池新四軍江北指揮部駐地,在這里有機會結識了母親。 展板顯示的舒無地委組織序列表中,地委書記黃巖名字我很熟悉,他就是父親履歷表上填寫的1939年12月在無為地委機關電臺工作的證明人。 這張江北指揮部轉移發(fā)展路線圖基本與父母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戰(zhàn)斗足跡吻合。 參觀中發(fā)現(xiàn)有當年指揮部用的電臺及通信器材。 看到這部電臺,想到父母在江北指揮部、江北游擊縱隊期間,共同奮斗在電臺,由于各自工作成績都十分突出,還被縱隊評為模范夫婦。 展覽中提到江北游擊縱隊的成立過程,感到內容過于簡單。 <p class="ql-block"> 參觀結束時,一位工作人員主動與我們攀談,得知我們是來自北京的新四軍后代,立刻找來留言本,我們留言"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歷史功績,永彪史冊!"。這里曾經是父母第一次結識的地方,感到周圍的一草一木都十分親切,令人留戀。</p> <b>第三站安徽蘆江縣東湯池鎮(zhèn)徐家新屋</b>(1939年3月,隸屬于中共鄂豫皖區(qū)黨委的舒無地委機關,由廬江縣東湯池遷至開城橋附近王家大墩,12月遷至只隔數(shù)十里之遙的徐家新屋,1939年月12月前后父親調地委機關電臺任隊長后,曾任過地委機關黨總支書記)<div><br> 從無為市通往東湯池的縣道不遠處拐下村道即到徐家新屋。</div> 尋問多位老鄉(xiāng)也無人知曉當年無為地委機關曾駐此地。 經老鄉(xiāng)帶領找到年近90歲的老村支書,耳背且腦子已經不清醒,也不知此事,不知是史料有誤還是無為地委在此時間太短? 但許多史料都提到1940年2月前后無為地委及江北游擊縱隊機關都曾駐在此村,無奈只得遺憾而返。 <b>第四站安徽蘆江縣東湯池鎮(zhèn)先鋒鄉(xiāng)王大墩子村</b>(1939年6月江北游擊縱隊在此成立,1940年1月母親由指揮部調縱隊電臺任報務員,1940年3月父親由無為地委電臺調任縱隊電臺隊長)<div><br><div> 史料記載“1939年5月中旬王大墩子村是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成立地,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在廬江東湯池成立后,6月在無為王家大墩召開江北游擊縱隊整編大會,宣布孫仲德為司令員,黃巖為政治委員。1940年2月,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司令部、政治部一度駐地開城橋的徐家新屋、王大墩子兩村”。</div></div> <br> 到王大墩子進村時,原以為也不會有收獲,但遇到一群村民后告知該村就是當年新四軍江北游縱隊駐地!有老鄉(xiāng)還記得黃巖大名。 這位已經年逾83歲的老鄉(xiāng)執(zhí)意要用摩托車帶我到江北游擊縱隊司令部舊址的現(xiàn)場。 老鄉(xiāng)所指的地方就是當年縱隊司令部的大門位置。 在縱隊大院門口前原有一口小池塘仍還存在,當年常有縱隊領導在塘邊向對面大樹干上練習打槍,有女兵經常在塘邊洗衣服??v隊還經常組織與村民聯(lián)歡扭秧歌,村民憶起往事津津有味。后縱隊轉移到定遠一帶,百姓替縱隊行蹤嚴守秘密,后來日軍卻毫不知情,還派2架飛機轟炸縱隊駐地扔下數(shù)顆炸彈。 我們想起在參觀東湯池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紀念館時,曾發(fā)現(xiàn)展板上有一張標著江北指揮部舊址的油畫,懷疑畫的就是江北游擊縱隊的舊址,尤其前面水塘十分相像。 老鄉(xiāng)所指方向當年是大操場,縱司人員每天跑操、練槍的地方?,F(xiàn)所有原建筑均已拆毀建起民房,村民們都希望至少在縱隊司令部原址上樹個碑,記載當年縱司在此駐扎的盛景。當村民得知我父母也曾隨縱隊電臺住過此村時,特別熱情,非要拉到家里吃飯,我們反復推辭,在離別時,話說不完,手握不停,囑咐我們下次一定要來家作客。 <div> </div> <b>第五站安徽定遠藕塘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舊址紀念館及新四軍烈士陵園。</b>(1939年12月江北指揮部轉移至此,1939年10月到1940年1月母親即在指揮部電臺任報務員) 藕塘革命紀念館,因疫情沒有開放。 烈士陵園規(guī)模不小,布局合理。 烈士墓碑環(huán)繞紀念碑整齊排列,數(shù)百個墓群中有幾十位新四軍二師各旅的有名烈士墓碑,但五分之三為空白穴尚待安排。 <div> 只在墓群中找到二師六旅2位烈士墓位,都是我父母親在新四軍六旅的生死戰(zhàn)友,我們向他們致敬!</div> <b>第六站安徽無為上莊村江北游擊縱隊機關駐地及照明山戰(zhàn)斗地</b>(1940年初縱隊機關轉移至此,父母親均在縱隊司令部電臺,1940年4月期間為掩護縱隊機關和電臺,發(fā)生照明山戰(zhàn)斗)<br><br> 1940年4月,桂系一七六師一部和保八團共4千余人,對我駐無為上莊江北游擊縱隊司令部及駐無為地區(qū)的新九團發(fā)動大規(guī)模軍事進攻。我新九團和新七團一營為掩護縱隊機關進行反擊。因敵眾我寡,我軍失利,縱隊參謀長桂逢洲不幸于照明山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教導大隊長丁亞也身受重傷。江北游擊縱隊隊部和新九團及中共舒無地委機關隨即撤到和含地區(qū),只留下少數(shù)部隊在無為地區(qū)堅持斗爭。<div><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333333">由無為市驅車經省~縣~鄉(xiāng)~村道到上莊,這一帶是丘陵樹林地形、水網密布,路越走越破,想當年父母常年行軍奔走穿行在小路、樹林間,真心佩服他們的毅力。</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 好不容易才找到上莊村,找村民打聽都不知當年此地打過扙。</font></div> 后經打聽到該村一位70多歲知情人,不僅知道縱隊機關曾駐村,還知道為何舊址被拆毀。(此人當年上告堅決反對拆舊址無果),他帶我們到當年縱隊機關駐地-本村陳家祠堂,現(xiàn)場只殘留祠堂的立柱石基。 據(jù)說當年縱隊司令部機關為三進大院十分氣派(在7師紀念館有張該院照片),解放后改為能容納3百學生的無為縣恍城小學,于70年代未期被拆毀,磚瓦木石移到它處建現(xiàn)在新的恍城小學?,F(xiàn)場已破敗不堪令人痛惜! 后在參觀七師紀念館時發(fā)現(xiàn)有一張恍城小學大門的圖片,應就是1940年初江北游擊縱隊駐村的司令部機關大門原貌! 沒有保存好當年縱隊舊址,村民也感到十分的惋惜。 1940年4月照明山戰(zhàn)場也在上莊數(shù)公里外照明新村的這老鄉(xiāng)家后側找到,他告聽老一輩講這里曾是抗戰(zhàn)時期的戰(zhàn)場。 照明山也已經看不出曾是個小山,只有依稀可辨認出長滿野草的小坡,想當年縱隊參謀長桂逢洲等數(shù)十名烈士為掩護縱隊機關轉移犧牲此地,卻連個紀念碑都沒有,心中酸楚不已。 靠老鄉(xiāng)指認才看出當年戰(zhàn)場還殘留的上百米戰(zhàn)壕面目,都已被雜草復蓋。 <div> 照明山頭也已經被推平建為照明新村。</div> 找到該村向虹橋社區(qū)服務中心(照明新村歸其管)工作人員了解情況,但他對照明山戰(zhàn)斗一無所知!經我介紹后即留下微信聯(lián)系方法,表示願意配合挖掘相關史料,爭取搞個紅色宣傳點。 <div><br></div> <b>第七站安徽定遠朱灣鎮(zhèn)烈士陵園及朱家灣戰(zhàn)斗地</b>(1941年1月13日父母親在縱隊機關受日偽軍突襲遇險和托女地點)<br> <div> 朱灣鎮(zhèn)(即朱家灣)是抗日戰(zhàn)爭中定遠縣的經濟樞紐重鎮(zhèn),戰(zhàn)略定位僅次于藕塘,是新四軍二師后方醫(yī)院二分所駐地,也是皮旅中原突圍所經之地。</div><div> 這是我們追尋之旅最重要的一站。<br></div> 在滁州市原科技局副局長、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王世福主任(曾參加過對越作戰(zhàn)的轉業(yè)軍人、朱灣烈士陵園及大劉戶戰(zhàn)斗紀念碑的籌建人之一)和定城鎮(zhèn)原計生辦主任家勇的陪同下,來到定遠縣朱灣東圩革命烈士陵園。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原為私人探訪,但定遠縣剛到任的退役軍人事務局夏萬全局長及朱家灣鎮(zhèn)社保所宋運動所長等被王主任請到現(xiàn)場。</p><p class="ql-block"> </p> 王主任還邀請了年已93歲高齡的原新四軍二師政治部政工隊老戰(zhàn)士嚴明友。這位被稱為當?shù)?quot;國寶"、被國家授予"中國道德模范人物""中國好人"雙稱號的老戰(zhàn)士,近年來多次被中央及省市電視臺采訪。當年他13歲參加二師政工隊宣傳抗日,退休后多次下鄉(xiāng)尋找和組織收斂新四軍在定遠縣犧牲烈士的遺骨,奔走呼吁建立東圩革命烈士陵園和大戶劉戰(zhàn)斗紀念碑。 我們瞻仰了朱灣東圩革命烈士陵園。陵園是為紀念1946年5月19日新四軍二師六旅十八團(團長李木生、政委寥成美,后分別任江蘇省軍區(qū)副司令、二炮副司令)在攻占東圩據(jù)點時犧牲烈士而建立。 這位年逾80的老太太,是當年朱灣東圩戰(zhàn)斗時聽到槍聲大作唯一健在的見證人。 <p class="ql-block"> 在朱灣東圩戰(zhàn)斗中犧牲的烈士安葬于此。</p> <p class="ql-block"> 園中還建有一座小型紀念館,展出許多在朱灣附近犧牲的烈士事跡,以及參加抗日和解放戰(zhàn)爭的朱灣人部份名單。</p> <p class="ql-block"> 展板描述了1946年5月19日二師六旅十八團參加東圩反頑戰(zhàn)斗的經過。</p> <br><div> 在王主任、夏局長等陪同下來到定遠縣當年朱家灣戰(zhàn)斗現(xiàn)場,現(xiàn)巳于2014年樹立起大戶劉戰(zhàn)斗紀念碑,我們向戰(zhàn)斗中犧牲的死難烈士們表達深深的敬意。</div> 碑背后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在大戶劉反擊日軍偷襲戰(zhàn)斗紀念碑碑記:<br> 1941年1月13日拂曉,日軍從鳳陽、嘉山、滁縣等地糾集2000多人,從定遠縣城連夜突襲駐扎在朱家灣大戶劉村的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司、政機關。戰(zhàn)斗打響后,新四軍游擊縱隊司令員譚希林、政治部主任王集成,果斷指揮司政機關人員和駐塘西劉村的特務營官兵,奮勇反擊日軍偷襲,重創(chuàng)偷襲之敵,掩護部隊機關人員和駐地群眾突圍。政治部民運科長紀正、總務科長凌云和司令部作戰(zhàn)參謀張克家、測繪參謀向發(fā)榮等30多名干部戰(zhàn)士,英勇殺敵,壯烈犧牲。日軍還殘忍地殺害大戶劉村、塘西劉村村民10多人,放火將塘西劉村的房屋全部燒毀,并搶掠大量物資。<br> 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值此大戶劉戰(zhàn)斗73周年之際,特立此碑紀念。<br> 定遠縣人民政府立<br> 2014年清明節(jié)<br> 想到父母在當天被突襲中,危急時刻,急中生智,死里逃生,后來又為趕上部隊忍痛將剛出生的女兒托付老鄉(xiāng)至今末能找到的經歷,不禁百感交集。<div> 此次江北游擊縱隊機關深夜被日偽重兵襲擊,縱隊領導臨危不懼,指揮縱隊成功突圍,保存了縱隊機關,一大批干部得以脫險。其中譚希林、寥成美、鄭抱真、王集成、周依冰、張則楊、黃慶元等解放后都成為將星和政府領導??梢哉f沒有縱隊機關的保存,就沒有后來的新四軍二師六旅的組建,沒有父母的成功脫險,就沒有我們子女的今天!</div> <p class="ql-block"> 此碑后有7座烈士墓(其中有2位團級干部),還有一座數(shù)十位無名遇難者的合墓。但據(jù)親歷者回憶,此次犧牲的人數(shù)至少200人以上,戰(zhàn)斗極為兇險和慘烈。</p> <p class="ql-block"> 夏局長、王主任當場商議為擴大新四軍歷史功績在滁州定遠的影響,應爭取將大戶劉、朱灣鎮(zhèn)2處烈士碑及周邊另幾處戰(zhàn)斗地點綜合升級為串點連片的紅色教育基地,先由他們做方案形成向定遠滁州安徽省有關部門的立項建議,也請北京新四軍研究會和二師分會如有機會予以出函支持。</p> 在紀念碑前,聽嚴老詳細介紹當年我母親如何被一位老大娘冒死掩護,父親如何藏文件電臺并隱藏于村邊草堆中脫險,又如何深夜冒雨將剛出生1天的女兒托付給老鄉(xiāng)的經過,情真意切、記憶力非凡,讓我們深感佩服。他緊握我們的手說:你們父母當年的遭遇和事跡,為朱灣做了貢獻,也讓朱灣出了名。<div> 最后離開朱灣時,他應我們要求唱起新四軍軍歌,歌詞準確、聲音宏亮,引眾人一片喝彩!我們與嚴老依惜而別,相對敬禮,我們衷心祝他健康長壽!他還特意與我們溝通了微信。 </div> 經王主任引導,我們來到當年江北游擊縱隊機關在朱家灣駐地的舊址。當年就是在這里遭受日偽軍深夜突襲包圍并發(fā)生激烈戰(zhàn)斗的現(xiàn)場。這些舊址雖還沒有資金加以保護,但在王主任、嚴老師的一再堅持下,鎮(zhèn)政府出面保留了一些當時的老舊房子。 殘留的老房子還沒有被完全拆毀。 有的老房子還保留著當年的院門。如果能爭取到立項資金,在此建立江北游擊縱隊機關舊址紀念館,將它們都修舊如舊的展示出來有多好! 為探究當年為何父母所托女兒始終沒有找到的原因,我們在王主任、任主任和鎮(zhèn)干部的陪同下一起來到任武楊村。經了解讓我們大感意外!此村實際分為任、武、楊3個間隔幾里地的自然小村,想到當天深夜冒雨突圍,父母相互攙扶跑十幾里路才摸到一個小村,將剛出生的孩子托付給老鄉(xiāng),事后確實很難辨清究盡是任武楊的何村何戶人家,難怪母親后來到當?shù)囟啻螌ふ覠o果。<br> 在任主任和鎮(zhèn)干部安排下又找來任村幾位年過80歲以上的老人詢問,也都不曾聽說過此事。<br> 最后我們表示母親托養(yǎng)孩子是在80年前戰(zhàn)爭的紛亂年代,找不到或早已病亡都很正常,我們雖有遺憾但已盡到責任,這次就是要利用尋訪的機會,來向當年收養(yǎng)過新四軍女軍人孩子的任武楊村眾鄉(xiāng)親們,當面表達深深的感恩之情。鎮(zhèn)干部則表示將繼續(xù)幫助尋找線索。 <p class="ql-block"> 參訪后一起就餐,老區(qū)人民盛情而熱烈,讓我們感動之情溢于言表。</p> 第八站安徽定遠界牌集及大橋戰(zhàn)斗地(1941年6月~1943年7月期間在新四軍二師六旅機關、十六團電臺的父母在這2處共同參加過多次戰(zhàn)斗,還有定遠、和縣、十二圩、官堂集、謝圩戰(zhàn)斗等數(shù)次戰(zhàn)斗基本都在附近,1941年11月期間父母共同參加定遠大橋~新張家戰(zhàn)斗,1939年12月至1940年2月,劉少奇在定遠附近3個村召開3次軍事會議傳達鞏固華北、發(fā)展華中戰(zhàn)略方針的中央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在此建有中原局3次會議紀念館)<div><br><div> 到達界牌集鎮(zhèn)后,開始多次尋問路人,無人知曉當年該鎮(zhèn)發(fā)生過戰(zhàn)事,后干脆將車開到界牌集鎮(zhèn)政府,工作人員前車帶領我們,才找到村邊確實立有一塊1946年5月界牌集戰(zhàn)斗紀念碑,雖有時間差,但2次戰(zhàn)斗的確先后都發(fā)生在此鎮(zhèn)附近。<br></div></div> <div><br><div> </div></div> 一位住在碑對面的老人,看到我們在碑前端詳,主動上前告此碑文是他當年所寫,并證實此碑雖為解放戰(zhàn)爭1946年5月界牌集保衛(wèi)戰(zhàn)犧牲烈士而立,但抗戰(zhàn)期間新四軍二師六旅確在界牌集進行過多次戰(zhàn)斗。 <p class="ql-block"> 隨后驅車趕路前往大橋,沿途水稻已經開始收割,看來今年是個豐收年。當導航準確帶到大橋劉少奇中原局會議紀念館時,天已黑下來。</p><p class="ql-block"> 因此處也是1941年11月期間父母在新四軍二師六旅共同參加大橋~新張家戰(zhàn)斗的地方,當年六旅十六團全殲桂頑一個加強營,俘頑營長及以下300余人,戰(zhàn)后被二師授予“鐵錘子團”光榮稱號。母親當時正在六旅十六團任電臺隊長,期間曾多次有機會調到旅部電臺與父親一起工作,倔強的她卻執(zhí)意堅持留在十六團最艱險的前線與戰(zhàn)友們一起作戰(zhàn)。</p><p class="ql-block"> 在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建國70周年和建黨百年的大閱兵時,行走在最前列全軍榮譽功勛部隊的軍旗陣中,都有新四軍二師十六團“鐵錘子團”的軍旗高高飄揚!我們?yōu)楦改赣H和戰(zhàn)友們獲得的榮光驕傲!</p><p class="ql-block"> 既便摸黑也算是找到了村子,我們在大橋紀念館(因疫情早已閉館)前,停車踏上了當年父母參加戰(zhàn)斗且獲得過榮光的土地,久久停留,直到寒風乍起才離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下一集將實錄<b>第九站來安大劉郢新四軍二師舊址紀念林、皖東烈士陵園、二師紀念館</b>及之后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