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周守宏簡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曲家,漢族,籍貫,湖北。1978年畢業(yè)于湖北藝術學院(現(xiàn)武漢音樂學院)?,F(xiàn)為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全國藝術考級中國音樂學院考官。曾任湖北監(jiān)利縣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監(jiān)利縣文化館館長,研究館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多年來,從事群眾文化的宣傳組織、創(chuàng)作輔導等活動。主編了藝術學科的科技成果書籍《民舞、民歌、民器集成、湖北卷、監(jiān)利分卷》等工作!主編了《監(jiān)利縣革命歷史歌曲選》;行業(yè)歌曲集《供銷合作之歌》。出版了個人創(chuàng)作歌曲選《旋轉舞臺》。代表作有歌曲《中國人》、《面對一切》;歌舞有《田園春曉》、《趕會》;器樂曲有《夢中情思》;戲劇音樂《漁媽蓮妹紅軍哥》;論文有《監(jiān)利民歌初探》、《淺談和弦類別》、《音樂與數(shù)學》、《文化館內部管理之我所見》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三十多年來,在省市中央電臺、電視臺和報刊等,播放、發(fā)表歌曲、電視音樂、器樂曲、論文、歌詞等作品達460余首(篇)。2007年創(chuàng)作的荊州花鼓戲《漁媽蓮妹紅軍哥》音樂獲全國第十四屆群星創(chuàng)作大獎。其名錄被收入《湖北省宣傳文化系統(tǒng)高級知識分子傳略》、《中國民間名人錄大典》、《中國當代音樂界名人大辭典》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詩墨合璧,韻溯荷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品曾騰芳先生詩、書與張大千荷作之交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周守宏</span></p><p class="ql-block"> 在藝術的長河里,詩、書、畫本就是同源而生的靈韻載體,當曾騰芳先生以詩為舟、以墨為楫,駛向張大千畫荷的藝術天地時,一場跨越視覺與心靈的對話,便在這字里行間、筆鋒墨韻中悄然鋪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一、詩詠荷魂:以筆為眼,解碼畫中意</span></p><p class="ql-block"> 張大千畫荷,向以“潑墨潑彩”之法獨步畫壇,筆下荷花,或亭亭凈植于煙雨朦朧,或灼灼盛放于驕陽朗照,既得蓮之清姿,更藏天地浩氣。曾騰芳先生觀畫而感,揮筆成詩:“征袍飄舞氣如虹,翠葆霓旌大士風。日月為車向前駛,清蓮長在是初衷” 。首句“征袍飄舞氣如虹”,以“征袍”喻荷莖舒展之姿,那修長挺括的荷莖,在先生的詩思里,化作奔赴天地的戰(zhàn)甲,“飄舞”二字寫活了荷莖隨風搖曳的動態(tài),更賦予其披荊斬棘的氣勢,“氣如虹”三字,瞬間拔高境界,讓蓮荷脫離小家碧玉的纖弱,立起大丈夫的浩渺胸襟。</p><p class="ql-block"> “翠葆霓旌大士風” ,則以 “翠葆” 狀荷葉層疊之態(tài),如翠色華蓋,又以 “霓旌” 喻荷瓣開合之姿,似霓虹旌旗,二者皆指向 “大士風”—— 觀音大士座下蓮臺,本就為清凈、慈悲、超凡之象征,荷與佛意相融,在此句中化作一種莊嚴肅穆的精神氣象,讓畫中荷不只是自然之景,更成滌蕩心靈的禪意載體?!叭赵聻檐囅蚯榜偂?,筆鋒一轉,從靜態(tài)摹寫躍入時空哲思,荷之生長,朝朝暮暮伴日月輪轉,先生以 “日月為車” 喻時光奔涌,而荷在這歲月洪流中,“向前駛” 的何止是形態(tài)的榮枯?更是一種精神的恒進 —— 不懼時序更迭,始終以昂揚之姿擁抱天地。末句 “清蓮長在是初衷” ,落點于 “初衷” 二字,將蓮之 “清” 從物性升華為人性堅守,觀畫者見蓮之清凈,品詩者悟 “堅守本真” 之旨,畫荷、題荷,終成 “守荷” ,讓蓮荷從藝術形象,沉淀為精神圖騰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二、墨書詩骨:以鋒為魂,再賦詩中意</span></p><p class="ql-block"> 若說詩是解碼畫荷意境的密鑰,那曾騰芳先生的書法,便是為詩魂鑄骨的神工。觀其書作,筆鋒游走如龍蛇戲淵,墨色濃淡似煙霞幻變。寫 “征袍飄舞” 時,筆勢大開大合,長撇如荷莖破風,捺畫若荷葉展卷,“飄” 字的靈動、“舞” 字的跌宕,在使轉提按間活現(xiàn);書 “翠葆霓旌” 處,墨色稍作收斂,筆畫間多了幾分婉轉縈帶,如荷葉相疊的層次、荷瓣輕卷的韻律,“翠” 之溫潤、“霓” 之絢麗,借墨韻暈染開來;至 “日月為車” ,筆速陡增,線條如急雨敲窗,“日”“月” 簡勁,“為車” 流暢,似能想見時光車輪滾滾;收筆 “清蓮長在是初衷” ,筆鋒漸緩,墨色沉厚,“清蓮” 二字端正如磐,“初衷” 兩筆敦實似碑,將全詩的精神收束于穩(wěn)重堅守之中 。</p><p class="ql-block"> 這種書法創(chuàng)作,絕非簡單的 “詩字謄寫” ,而是以草書的自由精神,重構詩的節(jié)奏與氣韻。筆畫的粗細、疏密、欹正,對應著詩境的起伏、張弛、深淺,墨色的干濕、濃淡、潤燥,呼應著詩情的激昂、悠遠、厚重。一筆落下,是詩中 “氣如虹” 的豪邁;一墨暈開,是 “大士風” 的慈悲;線條游走,是 “向前駛” 的奮進;收筆駐鋒,是 “長在” 的堅守。書與詩互哺,讓平面的文字,成為立體的精神雕塑,觀者目遇墨韻,心通詩魂,畫荷的意境便借這詩、這書,完成了從視覺到心靈的二次生長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三、詩書畫交融:以心為橋,共筑藝境通途</span></p><p class="ql-block"> 在傳統(tǒng)文人藝術的審美譜系里,“詩書畫印” 本就是一體共生的生態(tài)。張大千畫荷,繪的是自然觀照與心性抒發(fā);曾騰芳題詩,寫的是畫境解碼與精神共鳴;揮毫作書,書的是詩魂鑄骨與氣韻再造。三者相遇,畫為基,立起視覺審美之境;詩為脈,流淌情感哲思之血;書為骨,支撐精神氣象之軀 。</p><p class="ql-block"> 于藝術史維度觀之,這是對 “文人畫” 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呼應 —— 宋元以降,蘇軾題畫詩、趙孟頫書畫合璧,皆在探索 “詩書畫” 互融的可能性,曾先生此舉,承續(xù)的是千年文脈里 “以心馭藝、以藝載道” 的精神。從創(chuàng)作邏輯看,畫荷是 “造境” ,題詩是 “解境” ,作書是 “拓境” ,三境疊加,讓單一的繪畫作品,成為涵蓋視覺、文學、書法的多維藝術場域。觀者踏入此間,可觀荷之形美,可品詩之意深,可悟書之韻厚,畫不再是孤立的 “視覺標本” ,詩不再是游離的 “文字批注” ,書不再是簡單的 “符號書寫” ,它們共同織就一張藝術之網,網住的是中國人對 “蓮荷” 這一文化符號的集體記憶,網通的是傳統(tǒng)藝術精神在當代的鮮活脈動 。</p><p class="ql-block"> 騰芳先生的這一詩、書、畫交融實踐,本質上是一場 “藝術通靈” 的實驗 —— 以畫荷為起點,詩為媒介,書為羽翼,讓張大千筆下的荷,掙脫畫布的邊界,飛入詩的意境、墨的天地,最終在觀者心中,長成一片精神的蓮塘。塘中菡萏,開的是藝術交融之美,結的是文化傳承之實,守的是初心本真之魂。這般創(chuàng)作,于個人是詩書畫藝境的圓融自洽,于藝術生態(tài)是傳統(tǒng)文脈的當代激活,于文化傳承是精神符號的詩意重鑄 。</p><p class="ql-block"> 當我們凝視這幅詩、書、畫交織的作品時,看到的不僅是墨與彩的相遇、字與句的碰撞,更是中國文人藝術精神的一次溫柔蘇醒 —— 它提醒我們,藝術從不是割裂的 “技藝拼圖” ,而是心魂相契的 “靈韻共生” 。曾騰芳先生以詩為眼、以書為骨、以心為橋,讓張大千畫荷的美,不止于視覺震撼,更成精神滋養(yǎng);讓詩的表意,不止于文字解讀,更化墨韻交響;讓書法的創(chuàng)作,不止于形式書寫,更作靈魂賦格。這,既是對前人藝術的敬重與解碼,更是為后世藝途,鋪就一條 “詩書畫共榮” 的通幽曲徑,待后來者循此深入,再探藝術交融的無盡幽微 。當我們凝視這幅詩、書、畫交織的作品時,目光會不自覺地在墨韻間徘徊,在詩行里沉吟,在荷影中沉醉。這種創(chuàng)作形式,既是對古老文脈的深情叩響,更是為當代心靈打造的詩意原鄉(xiāng),任誰涉足,都難逃這藝境的溫柔挽留,甘愿在此間,與美相伴,與魂相依,久久盤桓,不愿離去 。</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7日于武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