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長江中上游的重慶市涪陵區(qū),有一座古老而神秘的水文遺址,已在滔滔江水中沉浮、隱現(xiàn)了數(shù)千年。它,就是國家4A級景區(qū)一一白鶴梁。</p><p class="ql-block"> 千余年來,白鶴梁歷經(jīng)長江水沖刷,漲水隱沒、枯水顯露,是重慶涪陵名傳天下的奇景,直到1994年現(xiàn)代水利工程——三峽大壩啟動施建,長江水位隨之上漲后,白鶴梁才隱入近40 米深的水下。為了保護白鶴梁這一古老的長江水文遺址,2003 年,保護工程正式啟動,經(jīng)過近7 年的施工,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從此誕生。</p><p class="ql-block">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是世界首座水下遺址類博物館,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p><p class="ql-block"> 博物館采用“無壓容器”原理對水下題刻進行原址保護,并通過水下展覽的方式,向游客展示了白鶴梁千年的歷史人文和風(fēng)俗民情。</p><p class="ql-block">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也是三峽工程中工序最復(fù)雜、科技含量最高、涉及學(xué)科最多的文物保護項目。它解決了水下原址保護與常規(guī)參觀相悖的世界難題,是工程領(lǐng)域與文物保護領(lǐng)域相結(jié)合的一次創(chuàng)舉,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的創(chuàng)新和借鑒意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石魚</p> <p class="ql-block"> 白鶴梁古稱“巴子梁”,是一道長約1600 米、平均寬15 米的天然石梁,因長江水的沖刷分割,被分為了上、中、下三段。在白鶴梁上,記載了從唐朝廣德二年(764 年)以來,,匯集了數(shù)百位歷代文人的題刻墨寶,記錄了自唐代以來長江1200余年間的枯水水文情況,在水文、民俗、藝術(shù)、文學(xué)、史學(xué)等領(lǐng)域都具有很高的價值,是長江文明代表性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 。后世歷代題刻的詩文和各種圖形石雕,"白鶴梁題刻"計3萬字,篆、隸、行、草、楷諸體皆備,虞、褚、顏、柳、歐各派并存。題記精工細刻,文詞優(yōu)美,有的在達到書、藝、文三絕的境地,具有極其重要的水文科學(xué)、文化和藝術(shù)價值。</p> <p class="ql-block">曾在白鶴梁留下題刻的詩人們</p> <p class="ql-block">詩人黃庭堅也曾在白鶴梁留下詩篇</p> <p class="ql-block">按1:70比例模型將白鶴梁搬到博物館地面展廳。</p> <p class="ql-block"> 乘近3分鐘電梯直達水底博物館參觀長廊。</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的水下部分由坡形廊道、水平廊道、參觀廊道及水下保護罩體構(gòu)成。長達70 米的弧形參觀廊道中設(shè)有23 個抗壓雙層參觀窗,可透過窗口欣賞內(nèi)部水壓保護罩中的白鶴梁題刻。古老的白鶴梁靜靜地停留在水中,在燈光的映照下,猶如一個神秘璀璨的水晶宮?;秀遍g,宛若穿越了時空,橫貫了古今。千年歲月或許轉(zhuǎn)瞬即逝,但先輩們的哲思與智慧,依舊是現(xiàn)代社會亟需保存的珍貴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乘坐近3分鐘電梯返回到地面,詳見視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