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廬山牯嶺東谷,溪水潺潺,長沖河如一條碧帶,蜿蜒穿行于青山綠蔭之間。河畔深處,掩映著一座英式券廓風格的別墅,靜謐而優(yōu)雅。這座別墅始建于1903年,由英國蘭諾茲勛爵初建,后于1922年轉(zhuǎn)手于巴莉女士。巴莉與宋美齡私交甚篤,1934年,她將這棟別墅贈予宋美齡。蔣介石見此地清幽秀美,又因夫人名字中含“美”字,遂親自題名“美廬”,二字鐫刻于庭園臥石之上,筆力遒勁,寓意深遠。</p> <p class="ql-block">美廬別墅,位于廬山河?xùn)|路180號,占地九千余平方米,主體建筑面積逾九百平方米,是二十世紀初歐式建筑的典范。初建時為英國人赫莉太太的私邸,1933年被宋美齡購得。1948年8月,蔣介石在園中巨石上親題“美廬”二字,自此,這座別墅正式得名。其建筑風格融合歐洲古典與東方雅致,主樓上下兩層,造型樸實而不失典雅;附樓與長廊錯落有致,構(gòu)成富于變化的建筑群。庭院四季繁花似錦,綠樹成蔭,尤以姊妹金錢松、玉蘭與凌霄花最為引人注目。凌霄花為宋美齡親手栽植,藤蔓纏繞長廊,花開時節(jié)如火如荼。防空洞、冷浴池、泉井與竹林等設(shè)施至今保存完好,仿佛時光未曾流轉(zhuǎn)。</p> <p class="ql-block">蔣介石常在此客廳召見黨國要員,接見外國使節(jié)與記者,運籌帷幄,風云際會。1937年,中共代表周恩來兩次在此與蔣會談,共商抗日大計,促成蔣在廬山發(fā)表抗日宣言,為國共第二次合作奠定基礎(chǔ)。此廳,見證了歷史的轉(zhuǎn)折,也銘刻了民族命運的抉擇。</p> <p class="ql-block">屋內(nèi)陳列著一臺美國早期煤油冰箱,標牌上清晰可見“煤油冰箱”字樣。這種以煤油為能源、驅(qū)動壓縮機制冷的設(shè)備,在當時堪稱稀有,是那個時代科技與生活的縮影。</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北伐軍勢如破竹,直抵長江。為配合戰(zhàn)局,國民政府決定由廣州遷都武漢。蔣介石時任南昌中路軍總指揮,對此頗感不滿,曾多方勸阻,并試圖攔截部分中央委員前往南昌,局勢一度緊張。1927年初,兩派委員在廬山召開協(xié)調(diào)會議,國民黨左派與中共代表據(jù)理力爭,最終促成遷都武漢的決定,避免了分裂,保障了北伐順利推進。廬山,也因此成為歷史轉(zhuǎn)折的關(guān)鍵之地。</p> <p class="ql-block">面對日本的侵略野心,中共堅決主張民族團結(jié),一致對外。1937年,周恩來兩度登廬山,在“美廬”與蔣介石展開談判。盧溝橋事變次日,中共中央通電全國,號召全民抗戰(zhàn)。7月15日,周恩來向蔣介石提交《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強調(diào)團結(jié)抗日之必要。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fā)表著名談話,宣布抗戰(zhàn)決心:“戰(zhàn)端一開,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zhàn)之責,皆應(yīng)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隨后,國共合作宣言正式公布,中共合法地位得以承認,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式形成,為民族存亡帶來轉(zhuǎn)機。</p> <p class="ql-block">美廬別墅初由英國人巴莉于1903年購地興建。1933年8月,蔣介石夫婦入住,并在別墅西側(cè)擴建一層,以通道與外廊連接主體建筑,形成完整格局。蔣介石曾多次在此召開重要會議,接見外國使節(jié),運籌帷幄。新中國成立后,別墅收歸國有。1959年與1961年,中共中央廬山會議期間,毛澤東曾在此下榻。此后,郭沫若、胡耀邦、宋慶齡等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亦曾在此居住與休憩,美廬成為新中國政治風云的重要見證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