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1.7</p><p class="ql-block">早上五點不到起床,也實在睡不著了,五點半打電話給昨天出租車師傅給我的電話沒人接,過了一會兒有人打過來,我猜想就是那個師傅,接通了以后,我跟他講了一下,我現(xiàn)在在火車西站方向的7天優(yōu)品酒店要到重慶麗苑維京國際飯店去,在6點半前趕到。他說五點半到,后來又打電話來跟我說,他現(xiàn)在有事情,六點鐘到,保證我六點半之前到那個指定的地點。他六點鐘來了,把我送到重慶麗苑維京國際飯店門口,23元打車費,只有06:10分,我就給導(dǎo)游發(fā)了:你好,導(dǎo)游,我已到天陳路15號了。</p><p class="ql-block">她說:要到我發(fā)的定位那里。</p><p class="ql-block">我說:我走到你的定位是酒店大廳里。</p><p class="ql-block">她說:先找到麗苑維景酒店,在主干道等車。</p><p class="ql-block">我說:是蘋果專賣店的馬路上嗎?</p><p class="ql-block">她說:背對麗苑維景酒店大門,右邊10米處的馬路邊上</p><p class="ql-block">我說:大門后面,好</p><p class="ql-block">她說:大門右邊,背對大門右側(cè),10米處。</p><p class="ql-block">我說:就在右邊馬路上,蘋果專賣店門口。</p><p class="ql-block">她說:那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我說:你好,師傅大概什么時候到?</p><p class="ql-block">她說:6點40之前。</p><p class="ql-block">06:40分是來了,不是在馬路上,就在酒店的門口,他打了我的電話叫我上車。我說你在哪里?他說:你自己找。天沒亮,重慶的天早上到07:10分還沒完全亮。而且這里停滿了車,我電話去:師傅,你的面包車在哪兒?你能打一下車燈嗎?360度一轉(zhuǎn),發(fā)現(xiàn)在大酒店門口有輛車燈亮了,那肯定是我的,跑近一看是面包車,再對一下車號上車。</p><p class="ql-block">到解放碑,讓我下車,同車的人不是跟我一個團隊的,下車我打?qū)в坞娫?。這地方一輛輛紅色雙層大巴和其他顏色的大巴停滿了,要找還要一輛輛中間轉(zhuǎn)呢,導(dǎo)游說在全季酒店門口,我抬頭東南西北找全季酒店沒有,我被車遮住也說不清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我說我在中國移動的門口,電話卻斷了,我想再打電話,猛然看見一輛紅色雙層車正開來,那車號好像是,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逃去攔住,停下來讓我上。</p><p class="ql-block">一車子人已經(jīng)坐滿了,過道里有個女的攔住我,我馬上報名字,一面找空位,一看女孩子旁邊的空位就一屁股坐下,我是最后一個到。馬上出發(fā),七點鐘準(zhǔn)時出發(fā)。</p><p class="ql-block">導(dǎo)游說:路上兩個多小時,中飯是每人35元,還有內(nèi)部景交車22元這個是必須產(chǎn)生的,身份證滿60歲的,因為享受優(yōu)惠低價了,只能退10元錢。還每人發(fā)了只耳麥,到下午回程時候收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兩個半小時車程到北山石刻景區(qū),9.23分到景區(qū)幾乎沒有人,走上去有200多個臺階,我的腳像癱瘓了一樣沒感覺,可能有問題。</p><p class="ql-block">北山石刻的南段進(jìn)去。</p><p class="ql-block">石碑</p><p class="ql-block">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韋君靖雕像和韋君靖碑,位于佛灣之首,通編為第2號。韋君雕像:他頭戴曲腳浮頭,身著圓領(lǐng)朝服,足蹬朝靴,腰系印綬及紫金魚袋,雙手持笏拱于胸前。</p><p class="ql-block">雕像旁邊便是為韋君靖碑,此碑記載韋君靖開鑿北山石刻起始,并記錄唐川中幾次重大戰(zhàn)役等史事,是大足現(xiàn)存唯一的唐碑。碑高260,寬310厘米。由軍事判官將仕郎前守靜南縣令胡密撰文,唐昭宗乾寧二年(公元895年)上石。碑文分上下兩部左行豎刻,上部53行,除首行刻35字外,其余滿行為30字,計1440字,字徑3.5厘米;下部101行,計2866字,字徑2厘米,序署145名節(jié)級將校名銜。</p><p class="ql-block">碑不題名,首、次行署韋君靖累銜:“金紫光綠大夫,檢校司空,使持節(jié)都督昌洲諸軍事守昌洲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靜南軍使,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扶風(fēng)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韋君靖建?!笔贩Q“韋君靖碑”。</p> <p class="ql-block">北山摩崖造像始刻于唐末,至南宋結(jié)束,石刻位于大足區(qū)城北2千米的北山上。以大佛灣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觀音坡、營盤坡、佛耳巖、北塔寺共五處。長達(dá)500多米。巖高約7米,沿崖造像。從南到北形狀若新月,龕窟如蜂房。造像5000余尊。造像細(xì)膩精美,技藝嫻熟巧妙。除部分碑刻、塔幢和淺小龕窟殘毀外,其余均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北山摩崖造像主要為世俗祈佛出資雕刻。這些造像題材都是在當(dāng)時民間極為流行的,尤以觀音最為突出,被譽為"中國觀音造像的陳列館"。是佛教世俗化的產(chǎn)物,異于中國前期石窟。</p><p class="ql-block">北山造像以雕刻細(xì)膩、藝精技絕、精美典雅而著稱于世,展示了公元9世紀(jì)末至12世紀(jì)中頁(晚唐、五代、兩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shù)風(fēng)格的發(fā)展、變化。</p><p class="ql-block">通編為290號,南段為1-100號,101~290號為北段,中間有一個孝經(jīng)亭。</p><p class="ql-block">原本這些石窟分散在各地,后來景區(qū)把它們集中在一起,并搭起了棚子,以便更好的保護北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5龕:毗沙門天王龕刻于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龕高430、寬286、深176厘米。毗沙門天王又名北方多聞天王,為佛教護法之神四天王之一,主相毗沙門天王,身高2.5米,肩寬0.83米,身材魁偉,威武強悍,頂盔貫甲,雙眉倒豎,怒目圓睜,給人以一種威嚴(yán)雄焊,強有力的懾服感。</p><p class="ql-block">天王兩側(cè)力士怒目咧嘴,面目猙獰,持刀揮棍,勇不可擋;左側(cè)男、女侍者則英俊儒雅,賢淑端莊,衣飾貼體,線條道勁流暢,技法嫻熟。</p> <p class="ql-block">第9龕,千手觀音龕為晚唐作品,觀音身著天衣,雙足踏蓮,善跏疊坐于金剛座上,面頰圓潤,神情溫和。肩上兩手于冠頂合托一化佛,胸前兩手合十,左右對稱式刻出四十四支手,頭戴花冠,頂出二道毫光,縈繞龕頂二飛天。身后有圓形頭光及桃形身光,外飾陰刻火焰紋,內(nèi)刻手臂多只,以示千手。</p><p class="ql-block">龕左右兩壁有三層造像,上層內(nèi)側(cè)各鐫五佛立云端,即十方佛,中層各刻騎于青獅背上的文殊和騎于白象背上的普賢。座下右側(cè)跪一瘦骨嶙峋作求物狀之長者,左側(cè)跪一雙手捧缽作乞狀之餓鬼,表示觀音碰到他們都會施舍。</p> <p class="ql-block">釋迦牟尼本名悉達(dá)多·喬達(dá)摩,出生于今印度尼泊爾境內(nèi),與中國春秋末期的孔子幾乎同一時代。他原是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凈飯王的太子,在對現(xiàn)實社會進(jìn)行思考后為尋得人生真諦而出家,經(jīng)過六年的修行,最后悟道成佛,創(chuàng)立了佛教?!胺稹睗h譯為“覺悟者”,是信徒修行達(dá)到的最高果位。苦、集、滅、道四圣諦和十二因緣學(xué)說是其最基本的教義。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便與傳統(tǒng)文化的儒、道相互融合從而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后世產(chǎn)生重大深遠(yuǎn)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釋迦牟尼佛龕為晚唐作品,刻于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龕高380、寬380、深255厘米??滔?9尊。該龕正壁中為佛祖釋迦牟尼,雙眼微頜下視,寬額頰豐,跌坐于蓮臺之上,沉穩(wěn)平靜,其左右分別侍立弟子迦葉、阿難:左右兩壁為觀音和大勢至菩薩。迦葉在佛第子中長期追隨佛祖,德高望重,稱頭駝第一,阿難常侍佛祖左右,聽佛講經(jīng)最多且長于記憶,稱多聞第一。龕中觀音面如滿月,眉目清秀,袒胸露臂,肌體豐潤,輕紗薄裙之下微見肌體起伏,亭亭玉立,猶如出水芙蓉,唐人所謂“菩薩似宮娃”便是最貼切的描繪,是唐代不可多見的佳作。</p> 第51龕:三世佛龕為晚唐作品。<br>該龕鑿三世佛,正中是現(xiàn)在佛釋迦牟尼,左手托缽,左邊是過去佛彌陀,右邊是未來佛彌勒。迦葉阿難二弟子侍立釋迦左右。<br>上圖<div>第52龕阿彌陀佛觀音地藏龕為唐末作品,<br>位于三世佛龕下部,窟正中是阿彌陀佛,左右侍立是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div> <p class="ql-block">在北山石刻的南段有一個很大的石窟。整整齊齊排列不少佛像,許多面目都有些殘缺,沒有找到介紹標(biāo)牌,姑且把它叫做千佛洞</p> 北山石刻南段的北部也分布著許多造像龕,但大多損壞嚴(yán)重,面目不清,風(fēng)化嚴(yán)重,只能看出大致的形態(tài)。 <p class="ql-block">離開北山石窟的南段,可以看見一個六角形精美亭子叫做孝經(jīng)亭,這里是北山石窟的南段和北段的分界線。</p> 第103龕古文孝經(jīng)碑<br>和第104龕趙懿簡公神道碑在一起,都是南宋遺物。<br>古文孝經(jīng)碑<br>古文孝經(jīng)碑位于北山長廊北段孝經(jīng)亭中,編為第103號。《孝經(jīng)》是孔子論證“孝”的一篇文章,其流布過程中分古、今兩種版本。古文孝經(jīng)共二十二章,自南北朝時就少流傳;唐玄宗李隆基御注孝經(jīng)頒行天下十八章,稱為今文孝經(jīng)。在此發(fā)現(xiàn)孔子所作古文孝經(jīng)碑文,堪稱一大奇跡。1945年,大足石刻考察團楊家駱、顧頡剛等專家考察北山時,認(rèn)為“環(huán)宇間僅此一刻?!薄缎⒔?jīng)》的內(nèi)容極其豐富,貫穿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這部刻于石壁上的《古文孝經(jīng)》,全文共有1815字,今尚1752字,對我們研究先秦的文化、思想以及后來中國文化、思想具有極高的價值。北山遺存的這通古文孝經(jīng)碑,具有無可替代的文獻(xiàn)價值。<br>顧頡剛這個名字在《南渡北歸》中已經(jīng)熟悉,書真得不是白讀的。<br>趙懿簡公神道碑<br>刻于南宋孝宗年間(公元1163-1189年)的《趙懿簡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蔡京所書,為書法藝術(shù)之珍品。 第112刊雙生佛龕,年代未知。雙身佛像即是釋迦的生身與法身,著褒衣博帶佛袍,坐在金剛座上的釋迦佛僅此一例,而且坐姿仍然是結(jié)跏趺坐。 第118龕玉印觀音龕為宋代作品,<br>各種類型觀音為主尊,表明唐末,五代、北宋時期密宗在大足的盛行。 第119龕不空羂索觀音龕為宋代作品。<br>不空羂索,意為用羂索捕獲獵物不會落空。其名號象征觀音菩薩能夠捆綁眾生的一切缺點,最終得到智慧成就。 第120龕凈瓶觀音堪為宋代作品。<br>觀世音菩薩手執(zhí)凈瓶與楊枝,表示菩薩能體察眾生的苦痛,使以瓶中的甘露水遍灑世間。 第121龕地藏觀音龕為宋代作品。<br>右側(cè)地藏菩薩,左手捧珠,右手胸前結(jié)印,左側(cè)觀音菩薩,雙手持如意 第122龕訶利帝母龕為宋代作品。<br>該龕為平頂方形龕,龕高1.67米、寬l.51米、深1.13米。龕正中主像訶利帝母面目端莊,鳳冠霞披,身著華服,足蹬云頭靴,慈眉善目,儼然古時貴婦人形象。其左側(cè)乳母盤膝而坐,面目慈祥,正在哺乳。乳母頭裹青色頭巾,此等裝束便是川東地區(qū)農(nóng)村婦女的打扮。<br>訶利帝母稱鬼子母、九子母。原為兇神,后為育子,安產(chǎn),維護佛法之神。端莊高貴的造像色澤依舊艷麗,這位訶利蒂母育有五百子,卻偷竊人子為食,后來被佛陀教化,成為了專司護持兒童的守護神,所以訶利蒂母被人所知更多是她的另外一個稱號“送子娘娘”。 第123龕釋迦牟尼及觀音龕為宋代作品,<br>中間釋迦牟尼佛,右側(cè)不空卷索觀音。左側(cè)觀音菩薩 第125龕數(shù)珠手觀音龕為宋代作品。<br>因其主要特點是手掐數(shù)珠印而得名。所謂數(shù)珠印,是左手大拇指與無名指作圓孔狀,孔中貫數(shù)珠;右手大拇指則掐數(shù)珠。此種手印通于一切經(jīng)咒。而數(shù)珠則本是在誦念佛之名號或持誦經(jīng)咒時以計數(shù)的器具。后佛教說,掐珠念佛能消除魔障,增長功德。<br>北山佛灣第125號龕的數(shù)珠手觀音像,以其秀麗嫵媚、典雅精美被視為大足石刻的名作之一。她頭戴花冠,腳踏蓮臺,袒胸露臂,發(fā)絲垂肩。頭向左側(cè)低俯,目光下視,嘴角微收,含顰欲笑,面呈羞色。右手持?jǐn)?shù)珠,左手握右手腕,交叉于腹前。身段窈窕,體態(tài)輕盈,亭亭玉立,落落大方。衣裾迎風(fēng)輕拂,頗有靜中寓動的感覺,身后刻橢圓形背光,置觀音于其中,體現(xiàn)出一種形式美。 第126龕玉印觀音龕為宋代作品。玉印觀音就是右手舉印的觀音 第128龕水月觀音龕為宋代作品。<br>翹腳觀音,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窟中原本的顏色幾乎褪盡,只有窟頂還能看出它原本的色澤,觀音遍身的絡(luò)纓珠串疏密有致,坐于中臺之上,右腿屈蹲,左腳輕踏荷葉,重心落在左胯。左側(cè)善財立像長眉隆頰,滿面皺紋,形象夸張而生動,左右壁的四大金剛同樣粗狂豪放。 第130龕摩利支天女龕為南宋作品<br>摩利支天女是佛教的護法神。佛教護持天神共有二十個,據(jù)說摩利支天女是具有大神通自之法的光明女神,最大特點是隱身,與惡魔交戰(zhàn),一貫所向披靡,在二十位大神中,是一位常勝將軍。龕中摩利支天女滿身飄逸的緞帶,三頭六臂,手執(zhí)兵器,腳踏戰(zhàn)車,俊面秀容,張嘴嬌唱發(fā)號令,颯爽英姿。前面二象奮力挽轅,兩旁侍立八個金剛力士,皆作武士裝束,形體夸張,肌肉強健有力,粗獷剽悍,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大有掃除魔障澄清寰宇之氣概。全龕內(nèi)容豐富,構(gòu)思細(xì)膩,筆觸豪放 第133龕水月觀音龕為南宋作品。<br>龕中觀音身后有一橢圓形月亮背光,觀音坐水旁,靜觀水中月,故名水月觀音。觀音左右側(cè)分別站立善財和龍女,左右兩邊站立著四大金剛,三頭六臂。身著鎧甲,手持兵器,怒目粗獷剽悍。 第135龕釋迦摩尼觀音合龕為宋代作品,<br>上為釋迦摩尼,下為水月觀音。<br> 第136龕轉(zhuǎn)輪經(jīng)藏窟為南宋作品。<div>轉(zhuǎn)輪經(jīng)藏窟是北山石窟中規(guī)模最大、最為精美的一窟。轉(zhuǎn)輪經(jīng)藏窟,這可以說是北山的鎮(zhèn)山之窟,畢竟只有這一窟是被鐵欄門封鎖在里。</div> 窟正中央的形制是屹立鏤空的八角形佛教法器轉(zhuǎn)輪經(jīng)藏,八面柱上各刻有一龍,表達(dá)了天龍八部中龍眾護法的意思。柱基為須彌山,山上刻有一蟠龍,柱頂?shù)母〉駷樘鞂m樓閣和舍利寶塔,繚繞著祥云。轉(zhuǎn)輪經(jīng)藏后面的正壁中央是跌坐的釋迦佛,兩側(cè)是弟子阿難和迦葉,再往兩側(cè)是手提凈瓶的觀音菩薩和手持蓮葉的大勢至菩薩。 左右壁各刻三菩薩從內(nèi)到外,左壁為文殊菩薩,寶印觀音,如意珠觀音。 <p class="ql-block">窟右臂為普賢菩薩,日月觀音、數(shù)珠手觀音</p><p class="ql-block">雖然隔著鐵杉欄,也能感受到神圣,猶如眾神的殿堂一樣。人物的雕刻的繁縟美感,比活著的人還要超度。</p> <p class="ql-block">這是從網(wǎng)上下載的窟里面的一個特寫照片。</p><p class="ql-block">“該窟造像以恬靜的面部刻劃反映其內(nèi)心之寧靜,以玲瓏的衣冠顯其身份的高貴。以線造型,線面并重,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瓔珞蔽體,飄帶滿身,花簇珠串,玲瓏剔透,裝飾味濃;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認(rèn)為是“中國石窟藝術(shù)皇冠上的一顆明珠”。</p> 第147龕藥師琉璃光佛龕為宋代作品。<br>藥師佛倚坐中間,兩旁脅侍者,日光,月光菩薩分作兩行。上圖<div>第148龕不空羂索觀音龕為宋代作品,<br>不空羂索觀音雖形象多種,但最重要的辨識特征是都具有三只眼睛,而且手中實物為羂索。下圖</div> 第149龕觀自在如意輪觀音窟為南宋作品。<br>此窟雕鑿于南宋建炎二年,刻像48尊。全窟造像精雕細(xì)刻,保存完好。主壁正中為如意輪觀音,左側(cè)為凈瓶觀音,右側(cè)為白衣觀音,四周為諸天神像。 第155龕孔雀明王龕為北宋作品。<br>該窟為平方長方形,窟高347、寬290、深603厘米,共刻像950尊??咧锌兹钢绷ⅲ⑸砀?95厘米;窟中心刻主尊明王像,跏趺坐于孔雀背負(fù)的蓮臺上,像坐高122、肩寬49、胸厚26厘米。面部清秀端莊,頭戴精美花冠,坐下的孔雀雙腿直立,嘴部向右側(cè),展翅開屏,尾部上翹,一副靈動可愛狀龕正壁和左右壁上布置千佛像,身姿手勢各異,千姿百態(tài),小巧玲瓏。<br>與一般明王的猙獰面相不同,孔雀明王有著慈悲的菩薩面相,以消除苦難而獲得信眾愛戴。在充滿災(zāi)病、離亂與戰(zhàn)禍的亂世,孔雀明王成為消災(zāi)除難的神明。 第168號龕五百羅漢窟。為平頂,后壁已成空龕。左右二壁石垠橫隔各刻六排阿羅漢像,計有532身。羅漢皆為坐式,他們或蹺腳,或側(cè)坐,或偏頭側(cè)耳,或撐腰撫頭,面目怡然,自得瀟灑,各具神韻。印度沒有五百羅漢造像,中國也是宋代才開始出現(xiàn)的。 第176龕彌勒下生經(jīng)變?yōu)楸彼巫髌贰?lt;br>窟高2.72米,寬1.95米,深2.4米??哒谥飨窦词菑浝辗?。佛座高0.8米,肩寬0.33米,左手撫膝,右手于膝間結(jié)定印,結(jié)蜘坐連臺上,座為束腰須彌座。座腰部有三獅蹲立,三獅間開二淺龕,內(nèi)有伎樂二身,左者擊拍板,右者吹排蕭。彌勒佛背靠龍頭椅,椅背上刻菩提樹裝飾,兩端各有一龍頭。彌勒頭頂上方,懸七寶蓋,蓋上刻大寶樓閣一座。樓前有孔雀以嘴卸寶蓋。寶蓋兩側(cè)各刻一飛天,上身裸露,輕盈飛翔,動姿優(yōu)美。從七寶蓋中,發(fā)出四道毫光,繞至窟頂。彌勒左右各刻著袈裟,手合十的迦葉和阿難,在他們身后,又有數(shù)十名人物,雙手皆作拱揖狀。上層左壁主像為騎獅文殊菩薩,獅足踏彩云上,上層右壁主像為騎象踩祥云的普賢菩薩。<br> 第177龕泗洲大圣窟為北宋作品。<br>正壁刻泗洲和尚,左右壁刻志公,萬回等僧人像。泗洲和尚為唐西域高僧、僧伽大師。<br>泗州大圣龕中正壁上刻泗州和尚,左右壁刻志公、萬回等僧人像,把泗州作為圣僧崇拜,是佛教中國化和世俗化的表現(xiàn)。<br>而在災(zāi)難的另一面,泗州大圣窟中則紀(jì)念著一位云游江蘇泗洪的西域僧人,據(jù)說他十分同情那些互相傾慕的男女,而在這個佛教的道場中成為了一尊愛情的守護神。 第180龕觀音變相窟為宋代作品。<br>正中位坐在束腰臺座上的觀音菩薩,雖為坐姿,但其高度仍有1.86米。她頭戴高花冠,瘦削的瓜子臉,其獨特的坐姿,與水月觀音較為類似,在主尊兩側(cè),依次站立12身觀音,左右觀音皆頭戴花冠,身著天衣,胸部及膝下飾刻瓔珞,個個身材修長。赤足立于圣潔的蓮朵之上,好似十二位美女,造像神奇。<br>觀音為拯救不同苦難眾生,可隨機應(yīng)變出三十三種變化。<br>凈瓶觀音、數(shù)珠手觀音、如意珠觀音、寶珠觀音等題材紛紛涌現(xiàn),北山是觀音菩薩集中地。我們根據(jù)觀音手里的法器來命名觀音的名字。 過了觀音變相窟,有一段時刻風(fēng)化嚴(yán)重。大部分面目不清,肢體缺損嚴(yán)重。特別是在近50年風(fēng)化特別快。<div>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jīng)變相為晚唐作品<br>觀無量壽佛經(jīng)變相是北山石刻中轉(zhuǎn)輪經(jīng)藏窟之后的另外一個經(jīng)典的大窟,開鑿于唐末,整個窟高4.7米,寬3.6米,深0.4米,一共有578尊造像,42座經(jīng)幢和樓閣建筑,各種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立體感十足,一眼就能讓人震撼。這一窟可以說是寶頂山石刻無量壽佛經(jīng)變窟的微縮版,內(nèi)容一脈相承,<br>窟正中刻阿彌陀佛,螺髻金身,善跏趺坐,整個身軀置于渾圓的背光之中,左為觀音,右為大勢至菩薩,皆寶冠贈衣,肅穆、莊嚴(yán),像相合稱“西方三圣”。他們的職能是主宰西方凈土,接引眾生往生凈土。<br>上部是“凈土世界”的盛景,玉宇瓊樓交相輝映,展現(xiàn)了佛經(jīng)中夢幻般的西方極樂凈土美景。下部雕刻了“三品九生”和“未生怨”的故事,左右鑿“十六觀”,被譽為是晚唐最精美的作品。<br>整個窟區(qū),匯聚了圓雕。半圓雕,高浮雕,淺浮雕,樓浮雕等雕刻記憶。敦煌莫高窟里面也有同類題材的內(nèi)容,但是那是平面的,這時立體的。</div> 第253龕觀音與地藏龕為五代作品。<br>這是一個穹拱形龕,正壁上方刻一華蓋。其下雕刻觀音,地藏兩位主尊,他們并肩站立在蓮臺上,龕左右側(cè)壁各刻六朵祥云,云中各有一組造像。<br>光頭的造型能讓人一眼就能辨識出它的身份——地藏菩薩,不過地藏和觀音同框的情況并不多見,這組刻于五代時期的造像面部是唐代風(fēng)格,身形則是宋代風(fēng)格,反映了五代時期造像處于一個由唐向宋過渡的風(fēng)格。 第281龕藥師凈土變相為后蜀作品。<br>內(nèi)龕成兩小龕,又為主相龕,正中刻藥師琉璃光佛。藥師佛是東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作為日光菩薩,全稱日光遍照菩薩,右為月光菩薩,全稱月光遍照菩薩,三相合稱東方三圣。三圣座下為十二藥叉神將,藥叉是佛教護法神, 右為經(jīng)幢龕,龕外上方門楣上刻三世佛,內(nèi)雕一八面形經(jīng)幢。 第288號龕為林俊坐像龕,位于北山佛灣北段末端<br>窟高2.34米,寬0.26米,深1.55米??咄忾T楣上橫刻“大明蜀總制林公之像”,內(nèi)刻明代刑部尚書林俊坐像,頭戴烏紗,身著圓領(lǐng)公服,足蹬高靴??咦?、右壁分別有一長龕,高1.23米,寬0.73米。每龕內(nèi)坐有一人。左龕內(nèi)為一長須老者,戴官帽,朝服玉帶,雙手捧笏。右龕內(nèi)為一青年,束發(fā),身著長袍。 北塔寺 <p class="ql-block">一切的宗教流傳,最終都是關(guān)于人性的理解和宣揚。無論是哪一個時代,人們對于災(zāi)禍的恐懼從未改變,而在書寫苦難的歷史洪流中,也總有那么一些微弱、美好的人性光芒,閃耀在茫茫黑夜之中。 北山石窟,以他動蕩不凡的身世、敏感細(xì)膩的刻畫以及豐富自由的呈現(xiàn),構(gòu)建出一個晚唐至兩宋時期巴蜀地區(qū)的精神世界,在這些我們始終可以理解、共情的期待和愿景里,有一個浮游于天地間的理想世界。---窮游錦囊作者 LukeL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