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上旬,我和老伴跟團去英國和愛爾蘭旅游了一圈(旅游產(chǎn)品是《英愛大全景》),收獲滿滿,感想頗多。我將陸續(xù)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今天是第一篇,介紹在英國劍橋大學(xué)康河泛舟。</p><p class="ql-block">倫敦以北80公里的劍河平原上,劍橋城靜臥于蜿蜒的康河臂彎中。這條被詩人徐志摩喚作“康河”的水道(River Cam),如同一道碧色綬帶,貫穿了這座學(xué)術(shù)圣殿。河水分為兩段性格:上游名喚Granta,流經(jīng)格蘭切斯特莊園,河道曲折,野趣天然;下游則稱Cam,水面開闊如鏡,倒映著學(xué)院哥特式的尖頂與穹廊,儼然一座露天的建筑博物館。正是這一泓柔波,孕育了劍橋八百年的智慧靈光,也成為了世界學(xué)人心中永恒的文化圖騰。</p><p class="ql-block">撐篙漫游康河的傳統(tǒng),可追溯至維多利亞時代的浪漫基因。1860年,篙船運動在泰晤士河畔興起,10年后便流淌至劍橋的水域。1910年,Scudamore’s公司在此創(chuàng)立英國首家專業(yè)撐船機構(gòu),自此將學(xué)術(shù)與閑情系于一舟?,F(xiàn)在的篙夫均為勤工儉學(xué)的學(xué)生,他們傲立甲板,長篙破水如執(zhí)權(quán)杖。輕舟蕩漾,兩岸的如茵的綠草與古老的建筑,交映成自然與人文的詩畫長廊。而康河上的橋梁,則是劍橋建筑史詩的章節(jié)標題。泛舟而下,猶如翻閱一部立體的藝術(shù)編年史。建于1640年的克萊爾橋,是康河上最古老的橋梁,護欄嵌14顆石雕地球儀,而左二石球缺角,傳為石匠抗議欠薪之作。始建于1749年的數(shù)學(xué)橋,全木構(gòu)無釘,幾何榫卯精妙如謎,傳為牛頓設(shè)計。1866年和1905年兩次重建后卻難以恢復(fù)原樣,只好以釘卯加固。建于1831年的嘆息橋,為哥特式廊橋三層結(jié)構(gòu),淺黃橋身雕花繁復(fù),名承威尼斯嘆息橋,學(xué)生考罷常憑欄嗟嘆。建于1709年的廚房橋,是康河第二古老的橋梁,直通圣約翰學(xué)院食堂,每日飄香。令人駐目的國王學(xué)院禮拜堂聳立岸旁。這座耗時80年建成的后哥特巔峰之作,擁有全英最大的扇形拱頂,彩窗鑲嵌圣經(jīng)故事,管風(fēng)琴屏飾天使群雕。每年圣誕夜,唱詩班少年清澈如水的歌聲通過BBC傳遍英倫——自1441年亨利六世欽定設(shè)立,這縷“介于天使與天籟之間的童聲”已滌蕩塵世五百余載。</p><p class="ql-block">“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當小舟行至國王學(xué)院后園,岸邊的柳枝低垂水面,徐志摩《再別康橋》的詩句便有了具象的注腳,但要想看到“金柳”,須到冬日。1921年,這位中國詩人負笈國王學(xué)院,康河的柔波喚醒了他沉睡的詩魂。他在散文中深情回憶:“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年后重訪故地,徐志摩在歸國航船上寫下那首不朽詩篇。詩中“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的意象,成為無數(shù)中國人心靈地圖上的劍橋坐標。而今,一塊鐫刻著中英雙語的石碑靜立國王學(xué)院河畔,詩行在碧波間低回流轉(zhuǎn):“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東方詩人早已將魂靈永寄柔波,縱使揮別云彩,那只長篙仍在歷史深處漫溯。</p><p class="ql-block">下面請欣賞照片:</p><p class="ql-block">下為在首都機場準備啟程:</p> <p class="ql-block">云中觀音:</p> <p class="ql-block">天馬:</p> <p class="ql-block">獅身人面像:</p> <p class="ql-block">飛越蒙古和俄羅斯:</p> <p class="ql-block">機翼下的北歐厄勒海峽大橋:</p> <p class="ql-block">海陸之間:</p> <p class="ql-block">幻影:</p> <p class="ql-block">鳳凰:</p> <p class="ql-block">夕陽中的倫敦希思羅機場:</p> <p class="ql-block">丁達爾光:</p> <p class="ql-block">《英愛大全景》旅游的座駕:</p> <p class="ql-block">英國劍橋鎮(zhèn)地圖:紅線為泛舟路線,自上而下(自北而南):</p> <p class="ql-block">劍橋的康河撐篙游興起于1870年:</p> <p class="ql-block">兩岸風(fēng)光:</p> <p class="ql-block">建于1831年的嘆息橋:</p> <p class="ql-block">兩岸古建:</p> <p class="ql-block">建于1709年的廚房橋,是劍橋康河上的第二古老的橋梁:</p> <p class="ql-block">水位線標記:</p> <p class="ql-block">建于1764年的圣三一橋:</p> <p class="ql-block">橋旁的圣約翰學(xué)院:</p> <p class="ql-block">青年旅社橋,又稱格蘭特·豪斯特橋:</p> <p class="ql-block">建于1640年的克萊爾橋,是劍橋康河上最古老的橋梁:</p> <p class="ql-block">建于1819年的國王橋:</p> <p class="ql-block">國王橋旁的國王學(xué)院:</p> <p class="ql-block">國王學(xué)院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國王學(xué)院內(nèi)徐志摩的詩碑:</p> <p class="ql-block">“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p> <p class="ql-block">“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1749年的數(shù)學(xué)橋。1866年和1905年兩次重建:</p> <p class="ql-block">數(shù)學(xué)橋邊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游船的終點是重建于2002年的銀街橋的碼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