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晨光剛漫過峽灣的輪廓時,我正站在度假村的木屋前發(fā)呆。木屋頂?shù)募t漆被風雨浸得發(fā)暗,墻面上卻刷著明黃與靛藍,像從北歐童話里裁下來的色塊,歪歪扭扭嵌在松樹林里。這里的房子都矮矮的,最高不過兩層,屋檐垂著銅制的風鈴,風過時叮當聲輕得像嘆息——大概是怕驚擾了漫山遍野的寂靜。</p> <p class="ql-block">挪威的度假村。很松散,沒有高大的建筑,也沒有漂亮、宏大的酒店,都是些用木質(zhì)建筑落成的民居,就是供游客居住的旅店和客棧,或者說農(nóng)舍,大的只能容納幾十人。小的容納幾戶人,甚至有的小的民居最多能接待兩三個人,六七個人。所以它跟國內(nèi)的旅行大不一樣,國內(nèi)一個大巴車裝四五十個人,他都無法接待。好在在挪威旅行的旅行團大多都超過不了 20 個人。</p> <p class="ql-block">這里說是度假村,其實更像散落在山谷里的幾戶人家。我們住的木屋已有上百年歷史,木樓梯踩上去會發(fā)出“吱呀”的呻吟,推開窗就是成片的苔原,遠處峽灣的藍在陽光下泛著碎銀似的光,推開后門就是野草莓叢。</p> <p class="ql-block">正午的陽光斜斜切過廣場,把那尊二戰(zhàn)時留下的加農(nóng)炮照得發(fā)亮。炮身爬滿銅綠,炮口對著遠處的海面,像一位沉默的哨兵。廣場上空無一人,只有幾只海鷗在低空盤旋,翅膀掠過陽光時,投下轉(zhuǎn)瞬即逝的影子。我們沿著碎石路往超市走,沿途的木屋門窗都敞開著,能看見屋里掛著的馴鹿皮,或是窗臺上擺著的陶罐,罐子里插著剛摘的野菊。</p> <p class="ql-block">超市藏在兩棟木屋中間,門是褪色的綠色,推門時風鈴又響了。里面只站著一位銀發(fā)的老太太,見我們進來,笑著指了指冰柜里的鱈魚——魚眼亮得像剛從海里撈上來。貨架上的東西擺得整整齊齊,果醬只有小玻璃瓶裝的,巧克力按塊碼著,連牛奶都分著“一人份”“兩人份”的規(guī)格。我拿起一盒藍莓,標簽上印著附近農(nóng)場的名字,老太太比劃著說,是今早剛摘的。</p> <p class="ql-block">午后坐在木屋前的長椅上曬太陽,陽光暖得讓人發(fā)困。遠處有兩個騎山地車的人經(jīng)過,車輪碾過碎石的聲音遠遠傳來,又遠遠消失。松樹上的積雪(哪怕是夏末,山頂也總有些殘雪)反射著光,晃得人睜不開眼。同行的人拿出相機,鏡頭里除了色彩艷麗的木屋,就是漫無邊際的綠與藍,連個人影都抓不到。</p> <p class="ql-block">直到傍晚,彩霞把峽灣染成橘紅色,才見著兩個當?shù)厝藸恐窂某谐鰜?。他們穿著沖鋒衣,步履慢悠悠的,看見我們時揮了揮手,笑容像這午后的陽光一樣,淡卻暖。那一刻忽然懂了,這里的度假村哪是給人“熱鬧”的?它是讓你把腳步慢下來,把日子過成陽光、彩霞和偶爾的風鈴聲,把自己也過成這片寂靜里的一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