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昨晚,我們?nèi)胱×伺寮℃?zhèn)的一家酒店。佩吉小鎮(zhèn)位于美國亞利桑那州科科尼諾縣,占地16.6平方英里,地處科羅拉多高原與大盆地沙漠南緣的交界處。這座小鎮(zhèn)成立于1957年,因格林峽谷水壩的修建而誕生,人口僅約7000人,屬印第安人保護區(qū)中的納瓦荷原住民保護區(qū),納瓦荷人是美洲原住民,隸屬于蒙古人種的一支。別看佩吉市不大,名氣可不小。它毗鄰著格倫峽谷大壩與鮑威爾湖,周邊國家公園和州立公園星羅棋布。鎮(zhèn)內(nèi)的馬蹄灣與羚羊峽谷更是世界級別的景觀。憑借獨特的地理風貌和便捷的交通,讓這座沙漠小鎮(zhèn)成為了美國西部旅游線路的關鍵節(jié)點,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紛至沓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從佩吉小鎮(zhèn)驅(qū)車到馬蹄灣約6.6公里,10分鐘便到。這片完全免費的原始景區(qū)沒有任何商業(yè)痕跡:沒有門票站、沒有工作人員、沒有護欄,甚至沒有一間商店。這里的一切都保持著最原始的狀態(tài),仿佛時間在科羅拉多高原的狂野中凝固。從停車場到觀景臺需徒步20分鐘,腳下是一條被無數(shù)旅人踩出的砂石小徑。陽光下,飛揚的紅色粉塵隨著腳步揚起,如同大地的呼吸。道路兩側是廣袤的砂巖荒漠,富含鐵與錳的土壤在陽光下折射出金屬般的銹紅色,與湛藍的天空形成強烈對比。沒有人工修葺的步道,沒有指示牌,只有風化的巖層和耐旱的灌木叢,讓人恍若置身于遠古時代。盡管荒涼,這里卻從不寂寞,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默默前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馬蹄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砂石路的盡頭豁然開朗,馬蹄灣如一幅壯闊的油畫在眼前展開。一塊高達三百米火紅似焰的巨崖突兀而立,在蒼茫的天地間煢煢孑立,盡顯孤傲,宛如一位遺世獨立的老者??屏_拉多河宛如一條靈動的綢帶,溫柔地環(huán)繞著巨崖,轉(zhuǎn)出了一個360度的圓潤灣形,而后似帶著萬般不舍,緩緩流向遠方。因這河灣環(huán)繞的巨巖輪廓酷似馬蹄,故而得名“馬蹄灣”,也有人稱它為“蹄鐵灣”,或是科羅拉多河“大拐彎”。小心翼翼地站在馬蹄灣邊緣,向下俯瞰,那深邃的谷底仿佛無盡的深淵,深不可測,叫人不禁雙腿發(fā)軟,戰(zhàn)戰(zhàn)兢兢。一直聽聞科羅拉多河河水是紅色的,可眼前這灣河水,卻是溫潤的碧綠,如一塊通透的翡翠,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迷人的光澤,與周邊火紅的巖石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色彩斑斕且極具視覺沖擊力的畫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羚羊彩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離開馬蹄灣,我們驅(qū)車向東北方向行駛,僅十分鐘便抵達神秘的羚羊彩穴。這片由印第安納瓦荷族原住民管理的峽谷有著近乎嚴苛的游覽規(guī)定:禁止背包、三腳架、自拍桿,甚至礦泉水瓶;衣著必須覆蓋肩膝,仿佛要參加某種神圣儀式。這些規(guī)矩非但沒有打消游客的熱情,反而為這片砂巖秘境蒙上了一層宗教般的肅穆色彩。排隊等候了半個多小時,終于有兩位身著傳統(tǒng)服飾的印第安女導游出現(xiàn)。她們引領我們穿過一片開闊的砂巖臺地,風化的巖石表面布滿蜂窩狀的孔洞,紅色的巖塵隨著腳步輕盈飄散。導游告訴我們,納瓦荷人稱這里為“羚羊奔跑的地方”。在古老傳說中,這里曾是水草豐美的羚羊棲息地,那時羚羊悠然生活于此。歲月流轉(zhuǎn),經(jīng)洪流與大風上百萬年的侵蝕,這里漸漸演變成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狹縫型峽谷奇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走著走著,毫無預兆地,地面陡然裂開一道縫隙,原來羚羊彩穴的入口竟是這般不起眼的巖縫。一架陡峭的鐵梯近乎垂直地插入地底,陽光斜照,在梯級上投下細長的光痕,仿若真成了通往地心世界的神秘階梯。扶著冰涼金屬扶手向下攀爬,地穴深處隱隱傳來風聲,恰似砂巖在億萬年沉睡中發(fā)出的綿長呼吸。“初極狹,才通人?!碧諟Y明的句子在此刻有了最真切的詮釋。即便“復行數(shù)十步”,也未見“豁然開朗”,我們始終在砂巖的夾縫中艱難前行。有些地段需屏息收腹,側身挪步;有些地段需貓身低頭,一不留神,頭就要碰到崖壁。兩個女導游,一個在前引路,一個在后照應,不時用帶著口音的英語提醒:“Mind your head”(小心碰頭)。在這樣舉步維艱的狹縫中,我終于明白那些嚴苛規(guī)定背后的深意——任何多余的物品都會成為穿越這砂巖迷宮的致命累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羚羊彩穴最攝人心魄的,莫過于陽光與巖壁共同譜寫的視覺交響曲。我們進入彩穴,正值最佳時段,中午十點多鐘。當正午的陽光穿透狹縫,赭紅色的砂巖頓時被喚醒——光束像舞臺追光般在巖壁上游走,將每一處紋理都鍍上魔幻的色彩。東側巖壁在直射光下呈現(xiàn)出熔巖般的流動質(zhì)感,層層疊疊的波紋泛著金紅光澤,仿佛下一秒就會奔涌而下;西側背光處的巖面則沉淀出葡萄酒般的深紫,蜂窩狀的孔洞在陰影中更顯深邃神秘。轉(zhuǎn)角處,一束斜射的光線恰好打在形似北美野牛的巖壁上,凸起的巖瘤化作怒張的獸眼,凹陷的蝕痕變成咆哮的巨口,整面巖壁瞬間被賦予了駭人的生命力。而最令人驚嘆的是一處半透明的“紗簾巖”,陽光穿透僅數(shù)毫米厚的砂巖層時,整塊巖壁如同被點燃的琥珀,內(nèi)部流動的礦物紋路在光影中纖毫畢現(xiàn),隨著日照角度變換著橘紅、玫紫與鎏金的色調(diào)。這哪里是地質(zhì)奇觀?分明是大自然用億萬年時光打磨出的動態(tài)藝術展,每一幀畫面都是光與影的絕妙邂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陽光與巖壁共同譜寫的視覺交響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飯后,我們啟程前往錫安國家公園,途中特意造訪了壯麗的鮑威爾湖。這座橫跨亞利桑那州與猶他州交界處的人工湖,是美國第二大水庫,其命名源自19世紀著名探險家約翰·韋斯利·鮑威爾——這位先驅(qū)者不僅首次完成了科羅拉多河漂流壯舉,更率先提出了開發(fā)該流域水利資源的遠見卓識。1963年格倫峽壩的竣工,讓奔騰的科羅拉多河在此駐足,最終孕育出這片水域面積達658平方公里的翡翠明珠。站在高達216米的格倫峽壩上極目遠眺,工程之雄偉令人嘆服。湛藍的湖面延伸至天際,與周邊赭紅色的納瓦霍砂巖形成鮮明對比。2000多公里湖岸線,其間點綴著形態(tài)各異的湖心島,那些被湖水環(huán)抱的砂巖孤峰,在陽光下宛如燃燒的火炬。碧波之下還隱藏著數(shù)十個水下石拱與峽谷,當水位下降時,這些沉睡的水底奇觀便會露出神秘面紗。如今,這里已成為集水上娛樂、地質(zhì)探秘與攝影創(chuàng)作于一體的度假天堂,每年吸引著超過200萬游客前來領略這“科羅拉多高原上的藍寶石”的獨特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離開鮑威爾湖,我們沿著89號公路向錫安國家公園進發(fā)。雖然同處猶他州西南部的科羅拉多高原,但兩地相隔160多公里,車程約兩小時。隨著海拔逐漸升高,窗外的景色開始發(fā)生奇妙的變化:原本零星的紅色巖層漸漸連成一片,最終在抵達公園入口時,我們仿佛突然闖進了一個由億萬年前沉積的納瓦霍砂巖構筑的紅色王國 。旅游巴士緩緩駛入公園,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蜿蜒的公路如同一條赤色絲帶,鑲嵌在兩旁高聳的紅色絕壁之間。這些由鐵氧化物染就的砂巖山體,在陽光下呈現(xiàn)出從橙紅到深紫的漸變色彩,形成一座天然的“紅色迷宮”。透過車窗,只見刀削般的峭壁直插云霄,巖層紋理如同巨人的指紋般清晰可辨。偶爾有幾株倔強的綠松從巖縫中探出,為這片熾熱的紅色世界增添了一抹生命的靈動。此刻,我終于明白為何印第安人稱這里為“錫安”,在古語中,它正是“神圣避難所”的意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錫安國家公園建于1919年,占地607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最令人稱奇的莫過于那條貫穿公園的南北觀景大道。我們乘車穿行于錫安峽谷之中,猶如在一幅流動的紅色畫卷中徜徉。沿途的“天使降臨步道”驚險奇絕,“狹縫峽谷”幽深神秘,“大白皇座”氣勢恢宏。車行至棋盤山腳下,我們下車,抬頭仰望,眼前的奇景讓人驚嘆不已。這座形如其名的巨巖巍然矗立,其表面布滿了橫平豎直的天然紋路,宛如天神精心雕刻的巨型棋盤。這些紋理是億萬年來風雨侵蝕的杰作,水流沿著巖石節(jié)理沖刷,風化作用則加深了這些溝壑,最終形成了如此規(guī)整有序的棋盤格紋。站在山腳下仰望,整座山體就像一塊被放大了千萬倍的天然棋盤,每一道紋路都清晰可辨,在陽光下呈現(xiàn)出深淺不一的紅色調(diào),與周圍層巒疊嶂的紅色砂巖群共同構成了一幅令人震撼的地質(zhì)奇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錫安公園中的棋盤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們的車沿著曲曲折折的峽谷公路繼續(xù)小心翼翼地前行,長達24公里的峽谷,兩側巖壁如同打翻的調(diào)色盤,暗紅、橘黃、淡紫、粉紅在陽光下交相輝映,與白楊的銀綠、梣木的翠綠以及巖壁上星星點點的地衣苔蘚構成一幅流動的彩繪。轉(zhuǎn)過一個急彎,眼前豁然開朗,只見一座赭紅色的巍峨巨巖拔地而起,直插云霄。“這就是著名的大白皇座!”導游的聲音里帶著掩飾不住的驕傲。這座427米高的孤峰堪稱大自然的杰作,巖體色彩層次分明:基部是沉淀了億萬年的鐵銹紅,中部漸變?yōu)樯倥橆a般的粉紅,到頂端已化作冰雪般純凈的潔白。最令人稱奇的是峰頂那一簇倔強的綠意,在赭色巖體的襯托下,宛如翡翠雕琢的皇冠。望著這座神跡般的孤峰,我突然理解了為何當年的摩門教徒會將這里奉為“上帝的天城”。如今,雖然宗教的神秘面紗已然褪去,但這片峽谷卻以另一種方式——作為讓人忘卻塵世煩憂的樂園,繼續(xù)書寫著它的傳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