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誰說復雜的物理概念只能停留在課本和實驗室里?當一顆香甜多汁的梨擺在我面前,“密度”——這個看似抽象的名詞,瞬間成為了我好奇心的鑰匙。它究竟有多“瓷實”?與清清白水相比又如何?課本上的公式能在家中驗證嗎?帶著這份探索的熱情,我的“廚房實驗室”就此開張!我決定化身為小小實驗員,運用三種截然不同的科學原理——等量替代法、浮力法和杠桿平衡法,深入淺出地揭開這顆梨(及其汁液)的密度奧秘。這不僅是一次作業(yè),更是一場與日常生活現象親密接觸的科學實踐之旅,讓我們看看水果是如何“邂逅”密度的!</h3> 等量替代法測梨汁密度 <h3>實驗器材如下:電子秤一臺,相同的杯子2個,水若干、榨出的梨汁一杯。</h3> <h3>首先我們利用電子秤,稱出空杯子質量m。通過測量,得到m=107.9g。</h3> <h3>然后把榨好的梨汁導入空杯中,稱出梨汁和杯子總質量m1,得到m1=227.5g。</h3> <h3>把水倒入另一個空杯中,利用膠頭滴管,得到與梨汁等體積的水,稱出與梨汁等體積的水和杯子總質量m2,得到m2=220g</h3> <h3>把測量得到的數據,導入公式,計算梨汁的密度</h3> 用浮力方法:測梨汁密度 <h3>實驗器材如下:彈簧測力計一支(10N),相同體積的水、梨汁各1杯,金屬重物一個(代替梨)</h3> <h3>首先,用彈簧測力計稱出金屬重物在空氣中重G,得到G=2N。</h3> <h3>然后將金屬重物浸沒在水中,測得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1,得到F1=1.6N。將擦干的金屬重物浸沒在梨汁中,測得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2,得到F2=1.6N。</h3> <h3>把測量得到的數據,帶入推導出的公式中,計算得到梨汁的密度。</h3> <h3>為什么浮力法測出的梨汁密度和水的密度一樣?通過等量替代法,計算出梨汁的密度應該大于水的密度,同樣的物體浸沒在水中,應該在梨汁中受到的浮力要大一些。而用10N的彈簧測力計測量不出微小的變化。為了測量更準確,我把彈簧測力計換成2.5N,重新對浸沒在水中和梨汁中的金屬的重力進行測量。</h3> <h3>測得金屬重物浸沒在水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1為1.75N。測得擦干的金屬重物浸沒在梨汁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2為1.7N。</h3> <h3>把重新測量得到的數據,帶入推導出的公式中,計算得到梨汁的密度。</h3> <h3>改進測量精確度后,測得梨汁的密度和等量替代法測得的密度不一樣,存在誤差。通過查閱資料和咨詢老師,發(fā)現:這可能還和梨的成熟度,以及梨汁液體懸濁液等有關系,后續(xù)可以作進一步的改進實驗。</h3> 杠桿平衡:測梨的密度 <h3>實驗器材:自制杠桿(一把長的刻度尺,一根橫桿,2塊泡沫),繩子若干,梨一個,金屬重物一個,一個裝有若干水的水杯</h3> <h3>首先是利用家庭素材,自制杠桿:把長的刻度尺用繩子掛中間讓刻度尺水平平衡。</h3> <h3>然后在刻度尺兩邊掛上水果和另一重物使它們平衡,分別記錄力臂L1和L2。測得L1=20.3cm,L2=24.7cm。</h3> <h3>把梨的浸沒在水中,保持力臂L1不變,調節(jié)重物力臂的位置,記為L2′,使杠桿重新平衡。測得L2′=0.3cm。</h3> <h3>通過杠桿平衡原理,可以推導出水果的密度計算公式為:ρ水果=(L2/L2-L2′)ρ水。</h3> <h3>歷經三種思路各異的測量方法——“等量替代法”的巧妙轉換、精密調整后“浮力法”的敏感捕捉、“杠桿平衡法”的直觀推理,這顆梨(與其汁液)的密度面紗終于被層層揭開。正是對科學原理和親手實踐雙重力量的最好印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