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i>8.15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紀念日前夕,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我走進了坐落于西大直街與清濱路之間的清濱公園,只為在靜謐的綠蔭之中,瞻仰那尊為紀念抗戰(zhàn)英烈金劍嘯而立的塑像。微風拂面,仿佛訴說著那段血與火的歲月,也喚起人們對英雄的深深追思。</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金劍嘯(1910年—1936年),原名金承栽,又名夢塵,號培之,筆名巴來、健碩,生于遼寧沈陽,后隨父母遷居哈爾濱。他在道外完成了小學與中學學業(yè),后考入哈爾濱醫(yī)科專門學校。然而,他并未止步于醫(yī)道,1927年毅然棄醫(yī)從文,投身文藝事業(yè),從此踏上了一條為民族覺醒而吶喊的不歸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1928年,金劍嘯在上海藝術大學學習繪畫期間,接觸了中共地下黨員,思想逐漸覺醒。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正式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同年6月,受黨組織派遣返回哈爾濱,投身抗日救亡的洪流。他不僅負責文藝副刊的編輯工作,還參與中共滿洲省委機關秘密出版的抗日小報繪制插圖。在楊靖宇等同志的領導下,他與羅烽等人共同推動北滿地區(qū)的革命文藝運動,創(chuàng)作出大量具有強烈現實主義風格的文學作品,如小說《星期日》《夏娃的四個兒子》《云姑的母親》,劇本《窮教員》《藝術家與洋車夫》《黃昏》《母與子》《幽靈》,以及詩歌《洪流》《白云飛了》等,皆為時代留下了深刻印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1933年秋,金劍嘯在《東北三省商報》擔任記者,以筆為劍,揭露黑暗。1934年,為更好地開展黨的宣傳工作,他在哈爾濱道里開設“天馬”廣告社,以繪畫廣告為掩護,傳播革命思想。隨后,他又擔任《大北新報畫刊》編輯,繼續(xù)以文藝為武器,喚醒民眾。1935年冬,他借《黑龍江民報》發(fā)刊兩千期之機,組織“白光劇社”,親自編導節(jié)目,開創(chuàng)了齊齊哈爾市歷史上男女合演話劇的先河。1936年春,他在詩作《啞巴》中痛斥日偽政權的暴行,直指敵人心臟。6月9日,因刊登蘇聯作家高爾基病危電訊,被日本便衣警察逮捕,8月15日英勇就義于齊齊哈爾北門外白塔附近,年僅26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如今,金劍嘯的英靈長眠于清濱公園之中。這座始建于1958年的公園,歷經歲月洗禮,于1984年由南崗區(qū)政府列為重點建設項目,進行了全面整修。2000年4月,根據市政府部署,清濱公園改為開放式公園,綠化面積大幅增加,從原有1000余株樹木擴展至5304株,涵蓋45個品種,草坪鋪設、石凳園燈等設施一應俱全,總投資近三百萬元,總面積達3.3萬平方米。今日的清濱公園,綠意盎然,靜謐安詳,是城市中一處難得的生態(tài)與人文交融之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i>1997年,經國務院批準,市政府決定在清濱公園設立金劍嘯塑像,以紀念這位為民族解放事業(yè)獻出生命的英烈。每年清明時節(jié)、“八一五”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人們紛紛前來敬獻花圈、舉行祭掃儀式,寄托哀思,緬懷英靈。在清濱祭英靈,不只是對一位烈士的追念,更是對那段烽火歲月的銘記,對民族精神的傳承。金劍嘯雖英年早逝,但他的精神如松柏長青,如星辰不滅,永遠照耀著后人前行的道路。</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