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歷城區(qū)港溝街道有個古村落名曰黑龍峪村,建村于明末,因南邊那個山谷而得名。村南海拔613米的山頂還有個黑龍寨,易守難攻,是過去土匪占山為王的地方。前年我曾爬過一次,確實山勢險峻,有點難度。黑龍峪村不僅有過去防御土匪的拱形閣子門,還有座明代萬歷年間(1613年)修建的倒坐觀音廟,至今也得四五百年了。村內那棵四摟多粗槐樹和村子一樣古老。最為稱奇的是村東南還有長達數(shù)里防空洞,據(jù)說都是人工挖掘的,我也探過兩次,至今沒忘。</p> <p class="ql-block"> 這次我們不再去探村鉆洞,而是從北邊朱鳳山去佛峪。夜里剛下過雨,到處濕漉漉的,地面還有些濕滑,我們在千山哥帶領下直奔大山而來??吹讲贿h處密林中隱藏著一座寺廟,走近一看居然鐵將軍把門。千山哥那次趕巧了還進去過一次,佛道神像都有,說他寺廟也行,道觀也可。</p> <p class="ql-block"> 朱鳳山位于郭家莊西南五千米處。因山形像一只振翅欲飛的鳳凰而得名。在半山腰有座鄉(xiāng)義寺,正是那只鳳凰頭部。這座建于北齊574年間的寺廟如今遺留古跡不多。除了幾通石碑就得說是那座“紫金塔”。</p> <p class="ql-block"> 這座單層紫金塔全部為褐色石頭砌成。塔名從朱鳳二字引出,“紅中必有紫、鳳凰必 有金”,故名“紫金塔”。石塔為方形尖頂石質結構,古樸簡潔,檐部依次疊挑湊聚到頂。該塔坐落在一塊天然基石塔門向南有“紫金塔”石刻匾額,上有碑文記載:由北齊武平年間:570-576年建造,年代要早于柳埠四門塔,已近一千五百年。碑文還刻有寺廟地契四至,都非常詳細明確。以前只是從各個群里見過發(fā)的紫金塔圖片,那時候還以為在龍洞景區(qū)內呢,今天算是明確了。</p> <p class="ql-block"> 路遇一植物,葉子長的很小很碎,可是卻長出一寸多長的刺,爬山好幾年竟然沒見過。問下花伴侶還真是野皂莢,難怪長那么長刺呢,那山上還不少,幾乎都成片了呢。</p> <p class="ql-block"> 66歲的千山哥老當益壯,為大家引路。他還是活地圖,對濟南戶外爬山線路相當熟悉?,F(xiàn)在住的小區(qū)和我比鄰而居,偶爾坐車、公園遛彎就能見一面。群主鷗姐不在家的時候他就帶大家玩,而且非常認真負責,一直受到大家尊敬和愛戴。</p> <p class="ql-block"> 三界碑原來是歷城區(qū)、市中區(qū)和歷下區(qū)三區(qū)交界的地方。以前我也只是聽說,卻沒走過。這也是去佛峪一條線路分界點。今天總算見識了。平時爬山總是喜歡去沒走過的線路,這也是我的一個想法。說起三界碑我想起七星臺還有四界首。那個界碑是章丘、歷城、萊蕪、泰安四地交匯處。所以七星臺又有四角城的別名。站那里可謂“一腳踏四地,一步跨兩國”。</p> <p class="ql-block"> 驢友們把一塊塊石頭搬來砌城碾盤樣“圓桌”也是費了不少功夫。無論誰來吃飯、休息都很方便。這也算第二個“八仙桌”吧。</p> <p class="ql-block"> 藏龍澗有大大小小石4座石塔,分別位于鷲棲巖、獨秀峰、龍洞溝和三秀峰的懸崖峭壁上。 ?</p> <p class="ql-block"> 佛峪飛瀑一直是眾人向往的地方。這些年來我就見過一次完整的瀑布。據(jù)說只有持續(xù)下幾場大暴雨才能激活它,而且最多維持三五天就會斷流。看來這兩天降雨還沒達到標準,不過有水也很知足了。孩子們可以在泉池里戲水,打水槍,盡情地玩耍。</p> <p class="ql-block"> 茶壺泉總是那么矜持,無論下多大雨它都那么一如既往噴涌。喝幾口冰涼甘甜的泉水又過癮又解渴,來加水的都得排隊。</p> <p class="ql-block"> 對于這種綠色蚯蚓般蟲子還真不知道叫啥。問下3a老師才說叫馬陸。最早見到馬陸還是1987年9月9日剛入學那天。學校就在柳埠袁洪峪,自然少不了它。問誰誰也不清楚。原來它又叫千足蟲或者千腳蟲。在我們老家卻從來沒見過它。</p> <p class="ql-block"> 雨后的藏龍澗就像被水洗過一樣,變得更加郁郁蔥蔥。報恩塔,獨秀峰,龍洞、一線天、觀景臺甚至是“猴梯”、“無間道”、“鷹飛倒仰”“一丈崖”、“明鏡臺”、“陽關道”、“天龍八部”這些著名景點,僅聽名字就起的很有水平,還很特別吸引人,成為驢友們大顯身手的地方。這些地方我都玩過,確實非常刺激,不過要量力而行。</p> <p class="ql-block"> 六月的天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剛才還白云朵朵飄,遠處雷聲隆隆。忽然來塊云彩,不問青紅皂白就開始滴答起來,而且越下越大。讓很多人慌了手腳,山里畢竟躲又沒處躲,藏又沒處藏的,幾分鐘就能淋成落湯雞。即便這樣,還有些人打著傘帶著娃冒雨來爬。藏龍澗,你到底有多大魅力?一年四季令游人如織?</p> <p class="ql-block"> 作者宋斌,筆名知秋,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濟南市作協(xié)會員,鐵路貨車檢修工程師,美篇生活領域優(yōu)質作者,齊魯壹點情報員,微頭條首發(fā)創(chuàng)作者。從2016年開始寫美篇加精到891篇。齊魯壹發(fā)布文章788篇。2024年1月獲得齊魯晚報·齊魯壹點《2023年度影響力創(chuàng)作個人》榮譽證書。2023年6月,2024年8、9月獲得優(yōu)秀個人壹點號。2025年又榮登壹點號4月份風云榜。6月份又獲得母親節(jié)優(yōu)秀征文獎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