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讀書筆記分享會》之“我的書柜”征文活動</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egwawyz?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358498826" target="_blank">網(wǎng)頁鏈接</a></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712篇文章</b></p> <p class="ql-block"> 我的書柜在陽臺里,柜門上貼了張被陽光曬得已變了色的紙條,上面寫著:“寧可三天不吃飯,不能少一天不讀書”。每次瞥見,我都忍不住會心一笑。其實寫下這些,從沒想過炫耀讀書多、學問深,更不是標榜本事,只是想把自己圍著書柜的真實經(jīng)歷,說給愿意讀書的人聽:別讓書柜里的書一直“躺”著,它們醒著,我們的日子才能更有滋味,甚至更安穩(wěn)。近二十年來,我始終僅保留電腦的打字功能,關閉或禁用其他所有內(nèi)容與功能,也不碰電視、不看報紙,一心只讀圣賢書;這樣的狀態(tài),已伴隨我近十年的日常節(jié)奏,簡單而規(guī)律。從離開學校參加工作后,我便始終堅持每日讀書,至今已整整二十年,一天都不曾間斷——今天讀、明天讀、后天依舊讀,從無例外。這話不是吹牛,是實打實的事實,而閱讀的核心,始終圍繞《四書五經(jīng)》與四大名著,它們是我人生閱讀的主攻方向,也是往后要反復揣摩、慢慢讀透的“心頭書”。</p> <p class="ql-block"> 不用上班的清晨,我從不賴床。天剛蒙蒙亮,窗外鳥鳴未歇,我已輕手輕腳走到書柜前。指尖劃過書脊,像喚醒沉睡的老友:先避開未讀完的《論語譯注》——留到午后曬著太陽細品,此刻更適合讀本輕松散文。抽書時,扉頁夾著的字條“啪”地落地,上面清楚記著:去年深秋趁節(jié)假日去新華書店購入,上月初開始讀,累計讀了12天,讀到第三章時,單章花了2小時40分鐘。彎腰拾起的瞬間,腦海已浮現(xiàn)上一章的江南水鄉(xiāng),腳步不自覺挪向書桌。我總覺得,每本書都有“生命”,不翻開它,藏著的故事與道理便永無相遇之機,書柜也成了空架子,失了本該有的價值。一坐下來,窗外世界似被按下靜音鍵。書頁翻得輕,唯有遇著喜歡的句子,才停筆勾畫。讀至提及生活景致的文字,會在心里默默回味幾分熟悉的日常片段;見著寫植物的段落,也會不自覺愣神片刻,跟著文字想象枝葉舒展的模樣。不知不覺,陽光從窗簾縫鉆進來,在書頁上拖出長影,直到反應過來時,才驚覺已近午,連肚子的餓意都被書里的內(nèi)容蓋過。旁人總問“不餓嗎”,可書里的“精神糧食”太扎實,早把心填得滿滿當當,這份滿足,是不讀書的人難體會的。</p> <p class="ql-block"> 日常上班時,我是標準的“兩點一線”,從家到辦公室再返回,除非有政府下鄉(xiāng)任務,否則大多待在辦公室。每天先完成早讀再去上班,工作時若有休息時間仍會用來讀書,讀完便接著投入工作;下班后回到家,就徹底關起門來,從不應酬聚餐、不閑聊,只在書柜里找書讀、伏案寫作。鄰居們甚至都不知道我在不在家——我極少出門,也幾乎不開門,即便如此,仍能通過書中文字知曉天下事。休息日更是如此,大多居家讀書,唯晨間會到戶外健身,活動范圍從不超過5公里。不逛街、不旅游,也不參與無謂社交,既能省下不少開支,也讓時間更專注地用在讀書上,少了許多消耗。更何況,“父母在,不遠游”的想法一直記在心里,守著這份安穩(wěn),日子過得踏實又自在。周末邀約我總推掉,朋友說“新開商場有活動,一起逛逛?”我回復“下次吧”。不是不合群,是知道自己更偏愛書柜旁的安穩(wěn)——不用擠人潮,不用聽嘈雜推銷,安安靜靜讀幾頁書,比什么都自在。親朋好友說要上門串門,跟我一樣愛好讀書的人我會同意;如果單純串門聊天,我也會提前說“別麻煩了,我在家看書,怕顧不上陪你們說話”。他們總笑我“活得太悶”,可我知道,這份“悶”里,藏著我想要的安全與從容。所以呀,我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男朋友,也沒有女朋友,跟人基本上沒有來往,只有老師和學生;老師和學生經(jīng)?;?,是為了求智慧。</p> <p class="ql-block"> 我不愛廣場舞的熱鬧,也不喜卡拉OK廳的喧囂,那些熱鬧遠不如書柜前的安靜踏實。更重要的是,少出門、少接觸外界繁雜,反倒避開許多麻煩。聽鄰里說,有人愛逛、聽人聊“投資項目”“賺快錢法子”,心一動投了錢,最后家底被騙光;還有人總湊熱鬧,聽人說東說西,反倒被攪得心神不寧。我守著書柜讀書,不用應付陌生應酬,不用聽真假難辨的“機會”,思想簡單純粹,不會被浮躁風氣帶偏,更不用擔心上當受騙。雖從沒想過騙別人,但少些不必要接觸,就是給生活加了層“安全鎖”——這份踏實,是出門閑逛換不來的。</p> <p class="ql-block"> 生老病死是客觀規(guī)律,誰都改變不了,身體有病也是正常的。從前我皮膚黑,眼角還早生細紋,可自從天天圍著書柜讀書,心沉在文字里,不胡思亂想,整個人靜得像定住了——漸漸忘了“有病”,覺也睡得香;皮膚慢慢變亮,黑沉氣色差了,眼角細紋淡了,斑點也少了。這哪里是“悶著”?分明是書里的智慧在悄悄滋養(yǎng)我。老話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我倒覺得,這“顏如玉”不是指別人,是讀書讓心清凈,由內(nèi)而外養(yǎng)出的好氣色——不用去美容院,不用涂昂貴護膚品,書頁翻得多了,皮膚自然光滑,皺紋悄悄消退,這才是真正的“美容”,是從根上養(yǎng)出的舒展。就像孔子晚年讀《易經(jīng)》,韋編三絕,穿竹簡的牛皮條斷了好幾次,那份專注,正源于書籍帶來的精神富足。而我這份“心清凈”,恰是最好的“養(yǎng)生方”——中醫(yī)常說“怒傷肝、思傷脾”,心不煩、氣不躁,身體自然調和。我從前也不信“讀書能改變什么”,可如今親身體會到:書里沒有真的“黃金屋”,卻有讓日子過得更踏實的底氣;沒有現(xiàn)成的“好命運”,卻有讓人越活越健康、越活越安穩(wěn)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午后陽光正好曬在書桌前,我便拿出《論語譯注》,旁側放杯茶,涼了都忘了喝,唯有遇著不懂的句子,才抿一口提神。偶爾抬頭看書柜上的時鐘,才發(fā)現(xiàn)已至下午四點。走到窗邊伸懶腰,看著樓下人來人往,心里卻格外平靜——我知道,不是出門不好,是我在書柜里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活法:安全、清凈,還能被文字滋養(yǎng)。傍晚,我會騰出半小時擦書柜,軟布輕擦柜門灰塵,擦到最上層的《群書治要》,總要停下來翻兩頁——這套書十冊已看三遍,每次擦到它,都要再讀一段。擦完順手抽本小說,剛坐下,窗外天就暗了,開燈瞬間,書頁上的字又變得清晰。我常對著書柜發(fā)呆,滿心感激:謝謝你讓我能安心讀書,不用在外界紛擾里奔波,不用擔驚受怕,只用在文字里,就能把日子過得豐盈又安穩(wěn),只有讀書才感到快樂。孔夫子都說了,讀書最快樂的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人說我周末過得太單調,可我覺得這樣才踏實。</p> <p class="ql-block"> 每天下班后的空閑時光,我總守在書柜旁看書。就像我從工作后便每日讀書,至今已二十年未間斷,這份堅持帶來的好處,遠不止滋養(yǎng)自身——既能增長智慧、滋養(yǎng)身心,更能以行動作表率,影響身邊人。家里的孩子、身邊的學生,見我總在讀書,無需我催促,便會自然而然跟著主動學習;單位的干部們看我常捧著書,也紛紛買來書籍研讀,不僅提升了業(yè)務水平,思想品德也愈發(fā)端正。最終,孩子們與學生們個個學業(yè)有成、事業(yè)順遂,同事們也不斷進步,這難道不是最珍貴的收獲?若是我整日在外奔波,不以讀書為樂,他們或許便會模仿我的散漫,既不利于后代成長,也會耽誤學生與同事。說到底,讀書帶來的首要益處是自身的身心健康,而更深遠的,是無聲的言傳身教——身教永遠比言傳更有力量。無需多言,認真讀書的模樣本身,就是最好的榜樣,能讓人主動向學、向上生長。愛讀書的人不少,但普遍有個通?。喝缃衲苷嬲o下心來讀,還能做到天天讀、持之以恒的,實在少之又少,大多是難敵惰性、堅持不下來。至于堅持二十年能得什么好處?實在太多,根本沒法用筆一一記下來。若你好奇,不用我多講,從現(xiàn)在開始試著天天讀書,自然會找到答案——這好處,得靠自己親身體會才最真切。而我也始終認定,要活到老、學到老,只要生命不停歇,讀書這件事就永遠不會停下。</p> <p class="ql-block"> 我總積極寫文章投稿,不為個人謀求認可,只為珍視并抓住平臺賦予的分享機會——將數(shù)十年來讀書悟懂的道理、積累的智慧,毫無保留地奉獻出去,回饋社會大眾。我始終堅信,每日讀書增長的智慧從不屬于個人,本質上屬于所有人;這些養(yǎng)分,源自書柜里一本本讀過的書,是日復一日堅持閱讀、一點一滴思考內(nèi)化的結果。因此,我寫每一篇文章,都從未摻雜個人私欲,觀點始終圍繞社會大眾的需求展開,滿心只想為大家做點什么?;蛟S,這正是上天的饋贈與我安心讀書的意義:讓我能沉浸書海,將書本養(yǎng)分轉化為精神力量;等學有所成后,再以文字為橋梁,幫助更多人從困境與痛苦中走出來,為社會貢獻綿薄之力。而這份以文字傳遞智慧、回饋大眾的堅持,本身也是我不出遠門的重要理由——不必奔赴遠方尋找價值,在書案前沉淀學識、用筆墨連接他人,將閱讀積累轉化為助人的力量,這份“向內(nèi)扎根、向外發(fā)光”的意義,早已勝過許多遠行。</p> <p class="ql-block"> 世人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深以為然,卻也有自己的淺見。于我而言,“讀萬卷書”是在文字里汲取智慧,而每天固定出門鍛煉,便是“行萬里路”的日常實踐——既能用腳步丈量身邊的風景,更在為身體“行萬里路”打基礎。畢竟,唯有健康的體魄,才能更長久地支撐我們讀書、創(chuàng)作,把智慧持續(xù)傳遞給更多人。這種“靜讀”與“動行”的平衡,本身就是一種踏實又舒服的生活狀態(tài)。從健康體魄支撐持續(xù)閱讀,到閱讀智慧凝結成文字,再到以文字幫助他人、回饋社會,每個環(huán)節(jié)緊密相連。這份不摻私念的堅持,既是對書本智慧的致敬,也是對生活價值的踐行。</p> <p class="ql-block"> 我寫下這些,只是想跟大家說句心里話:閱讀從不是用來標榜什么的,它更像能把心填得滿滿當當?shù)摹熬窦Z食”——獨處時翻開書,就能拋開外界的浮躁,收獲一份踏實的滿足;而且我始終覺得,讀書該以《四書五經(jīng)》《四大名著》這類經(jīng)典為重心,別讓經(jīng)典在柜里“躺”著浪費,要真正跟文字打交道、從里面撈真東西。我寫下這些,就是想讓“閱讀”離大家近一點,不用覺得它多高深,像我這樣清晨輕翻書頁、用字條記下閱讀細節(jié)的日常,普通人都能做到;也想提醒大家,讀書不用貪多求快,把經(jīng)典讀透才有用,更想在快節(jié)奏的日子里,跟大家分享“慢下來讀會兒書、日子更安穩(wěn)有滋味”的小感悟。</p> <p class="ql-block"> 希望這些話能幫到大家:要是你想讀書卻沒方向,或許《四書五經(jīng)》《四大名著》能給你點參考;要是你讀書總流于形式,也能想起別讓書閑置、好好跟它互動;要是你也被生活催著跑,或許也能試著像我這樣,在書里找一處能慢下來的小角落。也想跟大家說句心里話:別覺得“不出門”是壞事,別覺得“愛讀書”是孤僻。有時候,守著書柜讀書,避開的是麻煩,收獲的是安全;遠離的是喧囂,得到的是清凈。就像顏真卿在《勸學》中所寫,“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趁有時間,多翻翻書柜里的書吧,你會發(fā)現(xiàn),那些看似普通的文字,不僅能讓你變健康、變從容,還能給你一份穩(wěn)穩(wěn)的安全感。</p> <p class="ql-block"> 其實寫下這些,從沒想過炫耀什么,只是想把自己二十年來圍著書柜的真實經(jīng)歷、閱讀帶來的安穩(wěn)與滋養(yǎng),說給愿意讀書的人聽——想告訴大家,閱讀從不是高深的事,清晨輕翻書頁、用字條記下細節(jié)的日常,普通人都能做到;也想給大家一點方向,若想讀書卻迷茫,《四書五經(jīng)》《四大名著》這類經(jīng)典值得深耕,別讓書在柜里閑置;更想分享一份心意:我從閱讀中收獲了健康、從容與智慧,而這些從書本里來的養(yǎng)分本就不該私藏,所以愿以文字為橋,幫被生活催著跑的人找到慢下來的角落,讓更多人明白:守著書本踏實閱讀,也是一種能避開紛擾、滋養(yǎng)身心的活法。要是能通過這些文字,寫就一篇讓讀者有共鳴的好文章,幫他們在閱讀后看清人生方向,不再陷在煩惱與痛苦里,這該是多么快樂的事?。《@樣的事,我滿心愿意一直做下去。希望每個翻開書柜的人,都能從文字里找到屬于自己的安穩(wěn)與力量。</p> <p class="ql-block">作者:黃勇哲</p> <p class="ql-block">時間:2025年8月16日(星期六)</p> <p class="ql-block">作品創(chuàng)作地點:中國廣州市</p> <p class="ql-block">全文共計4511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