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編者按:梁天許老師新作《江南古城的溫潤歲月》出版了,我在桃渚文學(xué)主席林熱軍老師處領(lǐng)來一本。梁老師在新書的“自序”中寫得很全面,時間跨度從1986年秋在臨海師范讀書時的巾子山寫到2023年5月回浦中學(xué)籃球隊全國奪冠的高光時刻以及臨海臺州府城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我覺得梁老師的“自序”寫得很好,為了讓讀者快速了解《江南古城的溫潤歲月》的內(nèi)容,將書中“自序”部分轉(zhuǎn)發(fā)網(wǎng)絡(luò),以饗讀者。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致謝!</p> <p class="ql-block">歌曲《臨海書香飄四方》</p><p class="ql-block">作詞王金龍/作曲邵智敏/演唱方 瑤</p> <p class="ql-block">《江南古城的溫潤歲月》的自序</p><p class="ql-block"> 作者:梁天許</p> <p class="ql-block"> 臨海,一座氣韻生動的江南古城。</p><p class="ql-block"> 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觀,源遠(yuǎn)流長的吳越文化,2100多年的置縣設(shè)郡歷史,奠定了她的氣質(zhì)。</p><p class="ql-block">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wèi)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宜居城市、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縣域經(jīng)濟(jì)百強(qiáng)縣……是這座江南古城外在的亮麗名片?!扒昱_州府,滿街文化人”“左手書卷氣,右手煙火味”則是這座千年府郡長期歷史文化積淀所涵養(yǎng)的內(nèi)在精神。</p><p class="ql-block"> 1986年秋,我就讀于巾子山南麓的臨海師范學(xué)校。初到一個地方,寄情山水是獲得內(nèi)心平靜的最好方法,于是,巾子山成了我最好的去處。那時,山上的樹木遠(yuǎn)沒有現(xiàn)在茂盛,還有大片的草地。春夏時,芳草萋萋,秋冬時,枯黃的茅草堆是曬太陽的好地方。我時常站在文峰塔、天寧寺、三元宮、不浪舟前,遠(yuǎn)眺靈江潮漲潮落、船帆過往、鷺鳥翻飛。</p> <p class="ql-block"> 巾子山與靈江之間,是挨挨擠擠的民居。鱗次櫛比的房子從江濱綿延到山坡上,殘破的古城墻與屋頂齊高,上面種滿了各種蔬菜。建于20世紀(jì)60年代的靈江大橋,是一道亮麗景觀,很多人專門來看望它。</p><p class="ql-block"> 沿大橋路往北走,幾分鐘就到街心公園。一個小小的噴水池,池中一座梅花鹿的雕塑,就是城市地標(biāo)性的建筑。向西折,沿巾山路行300米,便可看到一棵樹齡400余年的銀杏。它站立在街道上,挺拔的枝干伸展到空中,遮擋了街邊房子的光線,行人、車輛都得繞道。人們津津樂道的是,新中國成立初,某景區(qū)愿意出兩輛解放牌大貨車的錢買這棵樹,可政府和百姓都不同意。</p><p class="ql-block"> 大橋路止于街心公園,北邊就叫東湖路。巾山路與回浦路平行,東西走向,東湖路和赤城路平行,南北走向。新華書店、百貨商店、電影院、飯店……幾乎都集中在這幾條主街道上。</p><p class="ql-block"> 紫陽街,那時叫解放街,也是南北走向,已經(jīng)是古城的尋常巷道。石板街,木板門,住戶密集,上了年歲的老人成天坐在廊檐下。炎熱的夏日,很多人在石板街上潑幾勺涼水,置一把竹躺椅,手搖一把蒲扇,就可度過一夜。</p><p class="ql-block"> 除了住戶,街道兩旁的店鋪也不少:食品店、收購站、理發(fā)店、舊書攤……最熱鬧的是“大書場”——一家老式的茶館,一天到晚熱氣騰騰,說書的、唱戲的、打牌的,全都匯聚在這里。</p> <p class="ql-block">老茶客們沏上一壺茶,天南海北地神聊,一臉的享受。附近的居民,天天提著熱水壺到茶館買開水,幾分錢一壺,便宜。灌好開水,借機(jī)會感受一下“大書場”的熱鬧氣氛,才慢慢走回家。</p><p class="ql-block"> 翻越校園背后的小固嶺,幾分鐘就可到達(dá)天寧路。小固嶺腳下有防空洞的出口,夏天是對市民開放的。炎炎夏日,里面涼颼颼的。防空洞四通八達(dá),靠出口的頂上裝有幾盞電燈,可暗淡的光線無法照亮布滿濕氣的空間,走一段路就趕緊往回走,生怕迷了路。</p><p class="ql-block"> 赤城路與天寧路交叉口有一個露天面攤,三張方桌,兩張是給客人坐的,中間擺放著醬油壺和醋壺,另一張是搟面用的。攤主是一位寡言少語的青年,沒有顧客時就不停地?fù){面。滾圓的搟面杖在他的手中顯得那么輕巧,搟面的速度不快,可效率很高,桌子上的面團(tuán)在他有勁的手底下很快變大,變薄。煤球爐上的鐵鍋里,開水嗶嗶啵啵地沸騰著。燒的面很簡單,除了青菜面,就是咸菜面,價格也實惠。</p><p class="ql-block"> 巾子山上的茶館,茶客不多,主人就買來一張臺球桌,當(dāng)時這是一項時髦的活動,玩的人倒不少。那一年,我們的同鄉(xiāng)會放在茶館里開,會員都是在臨海的大中專院校讀書的大石老鄉(xiāng),大家一邊喝茶,一邊聊天。</p><p class="ql-block"> 精致典雅的東湖,水光瀲滟,十分迷人。清代大學(xué)者俞樾題聯(lián)曰:好山好水出東郭不半里而至;宜晴宜雨比西湖第一樓何如?東湖公園的北側(cè)是兒童公園,那里的秋千架有五六米高。小孩子</p> <p class="ql-block">是蕩不了的,最多是在大人的幫助下,蕩幾下過過癮。那些有經(jīng)驗的青年就不一樣了,他們可以與秋千架蕩平,瀟灑的姿勢讓人羨慕。</p><p class="ql-block"> 師范畢業(yè)后,我在鄉(xiāng)村工作十余年,但對于古城仍是心心念念。有一年,我作了一次粗略的統(tǒng)計,到古城的次數(shù)竟30趟有余。培訓(xùn)、考試之間隙,我穿行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每次都有心跳加速的感覺。</p><p class="ql-block"> 1995年,臺州府古城墻修繕一新,她把奔流不息的靈江、“鳥道亦無”的北固山、“一郡游玩之勝”的巾子山和有“浙江第一古街”之稱的紫陽街巧妙地聯(lián)結(jié)成一體,形成了一種渾然天成的美感。</p><p class="ql-block"> 2002年,我調(diào)入哲商小學(xué)工作,臺州地區(qū)行署已搬至椒江,北固山麓的地級單位也相繼搬遷,好多宿舍樓成了出租房。喧鬧的山麓一下子變清靜了。</p><p class="ql-block"> 我租住在武警支隊宿舍的一套小房子里,六樓,只需爬四層,房后的馬路已高到兩層樓了。</p><p class="ql-block"> 站立陽臺,白天,可遠(yuǎn)眺巾子山上的大、小文峰塔,夜晚,可俯瞰古城的萬家燈火。立于后窗前,滿目蒼翠,路旁那棵大樹的枝葉似乎想伸進(jìn)窗子來。清晨,催醒我的不是鳥兒清脆的鳴聲,就是林間人們晨練時發(fā)出的長嘯聲。天氣漸涼,樹葉的色彩變得斑斕,葉子上的露珠也越來越重。我正在贊嘆大自然的神奇魔力時,葉片開始隨風(fēng)飄零。又過一段時日,各種形狀和顏色的樹干顯</p> <p class="ql-block">露了,山頂上的古城墻在林子后若隱若現(xiàn),看看日歷,早已到了隆冬時節(jié)。</p><p class="ql-block"> 春姑娘邁著輕盈的腳步走來,樹木的枝頭綻滿嫩綠的新芽,山間吹來了清爽的風(fēng),風(fēng)里散逸著醉人的花香。</p><p class="ql-block"> 陽臺底下是臺州中學(xué)的體育館,體育館西面的大草坪已經(jīng)泛青。每天傍晚,很多學(xué)生坐在草坪上入神地看書。鐵柵欄外,是通往山上的水泥路,坡度較大,自行車下坡時,緊握剎車還是讓人心驚。上坡時,只能推車上去。</p><p class="ql-block"> 宿舍后邊分布著幾排民居,其中兩間二層樓房里住著兄弟倆,他們先天性殘疾,身體羸弱,面容清瘦。曲著膝蓋踮著腳尖才能站穩(wěn),走起路來踉踉蹌蹌,上街全憑一輛手搖殘疾車。他們沒有勞動能力,生活全靠民政部門救濟(jì)。兩人每天輪流上街買菜,手搖車下坡容易,上坡卻成了問題。</p><p class="ql-block"> 他們只好招呼路人幫忙推一把。時間久了,上坡的人們不等開口,推上車就走。放學(xué)時,穿著白色與淡藍(lán)相間校服的臺中學(xué)生如同涌向山上的“云朵”,托著殘疾車,極其輕快地飄上了斜坡。</p><p class="ql-block"> 兄弟倆在門前栽了一棵小棗樹,還在馬路邊的空地上栽了好些青蔥。</p><p class="ql-block"> 幾年之后的一天,我從他們門前經(jīng)過,只看到其中的一位,那輛手搖殘疾車停在一邊,想必沒有上街去吧。一打聽,一位兄弟已在一年前離開人世。</p><p class="ql-block"> 我一時無語。</p> <p class="ql-block"> 門前的那棵棗樹長高了,上面結(jié)滿了半大的棗子……</p><p class="ql-block"> 我說不清多少次登臨臺州府古城墻了。</p><p class="ql-block"> 近看,滿山蒼翠,古色古香的寺院與道觀隱藏其間。遠(yuǎn)觀,群峰競秀,白云悠悠,靈江如帶。東湖綠如翡翠,三二小艇,點綴其上。攬勝門、顧景樓、白云樓、望天臺、煙霞閣、望江門……一路前行,收獲的不僅僅是視覺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春日,城墻兩旁滿眼新綠,空氣里彌漫著醉人的芬芳。陰雨綿綿的梅雨時節(jié),古老的城磚上的蘚類植物綠得逼人的眼睛,古城墻因此多了幾分幽靜。深秋的古城墻是最為絢麗的,滿山斑斕的樹葉層疊著,城墻上爬山虎的葉子紅得如血。北風(fēng)呼嘯的冬日,落光了葉子的山林疏疏朗朗,松鼠在枝頭跳躍,北固門對面“至真妙道”幾個大紅的摩崖特別醒目。</p><p class="ql-block"> 行走古城墻,一股悠遠(yuǎn)的情思就伴著古城磚、青石板獨有的氣息撲面而來,滲入五臟六腑,讓人產(chǎn)生曼妙的穿越感。是的,當(dāng)想到腳下的城墻始建于晉,擴(kuò)建于唐,經(jīng)宋、元、明、清修筑增擴(kuò)而成時,腦海里就會冒出一行清晰的名字:辛景、尉遲恭、謝靈運、屈坦、駱賓王、鄭虔、戚繼光、方國珍、張伯端、羅哲文…··這些照亮府城史冊的名字,有的為城墻的修筑、改善、保護(hù)嘔心瀝血,有的為豐厚府城的文化不遺余力。</p><p class="ql-block"> 自唐鄭虔建書院開啟臺州教育先河以來,北固山一直書聲瑯瑯。規(guī)模不一的寺廟、道觀更是星羅棋布。佛學(xué)、道</p> <p class="ql-block">學(xué)、儒學(xué)文化在這里傳承、發(fā)展、融合,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府城文化,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人。</p><p class="ql-block"> 如果把豐厚的臺州府城文化稍加梳理,就可以提煉出如下的關(guān)鍵詞:開放包容、圓融和合、崇尚自然、堅毅剛強(qiáng)……不管對哪一個關(guān)鍵詞進(jìn)行溯源,這些核心文化形成的根源都離不開綿延千年的古城墻。</p><p class="ql-block"> 寒來暑往,季節(jié)更替,古城都不乏放逐心靈的方式。正月初八的“走八寺”,正月十四鬧元宵,靈湖端午的龍舟競渡,元旦的捕魚盛宴,柴古唐斯括蒼山地越野賽,都是滿滿的儀式感。春天,古城墻外櫻花爛漫,括蒼山下桃紅似霞。夏天,街道兩旁的樟樹清香四溢。秋天,小芝的水杉林,茶寮的楓葉,燃燒著似火的熱情。冬天,北固山的梅園冷香飄逸,大片的紅色、粉色、白色交織成絢麗的云錦。</p><p class="ql-block"> 紫陽街,這條宋韻古街的氣質(zhì)在府城人們的精心打磨下開始彰顯煙火氣、商業(yè)味、書卷氣相融的獨特韻味,吸引了無數(shù)人的目光。白天,她恬淡幽雅;夜晚,她祥和寧靜。</p><p class="ql-block">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跨年晚會《啟航2022》,是臺州府古城的高光時刻。靈江之濱的興善門廣場,是舊時中津古渡的渡口,也是巾子山、古城墻、紫陽街的交匯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跨年晚會的舞臺背景可謂得天獨厚——燈火裝飾的巨龍般的古城墻、玲瓏剔透的巾子山、流光溢彩的紫陽街……</p> <p class="ql-block">這樣的畫面效果不僅感動了古城的人們,也讓所有的觀眾動容,“山海萬里只為你”,道出了無數(shù)人的心聲。</p><p class="ql-block"> 2023年5月16日,府城民眾用傳統(tǒng)的方式歡迎榮獲高中籃球聯(lián)賽全國總冠軍的回浦中學(xué)男子籃球隊凱旋。滿街的人群,醒目的橫幅,揮舞的旗幟,填滿了古老的街道。</p><p class="ql-block"> “小城追夢,百折不回!”響亮的口號聲不絕于耳。威武的“戚家軍”揮舞鼓棒,鼓聲震天,節(jié)拍明晰,讓人仿佛</p><p class="ql-block">聽到了千年府城激動的心跳。“黃沙獅子”開道,載著英雄的花車緩緩前行……</p><p class="ql-block"> 擇臨海這座江南古城而居,我的內(nèi)心豐盈而美好。</p> <p class="ql-block">《江南古城的溫潤歲月》梁天許著</p> <p class="ql-block">梁老師的著作在“淘寶、京東、當(dāng)當(dāng)網(wǎng)”均有銷售。</p> <p class="ql-block">梁天許,浙江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在《美文》《散文選刊》《江河文學(xué)》《安徽文學(xué)》《作家天地》《視野》《教師博覽》《今日環(huán)境》《浙江日報》《吉林日報》《浙江散文》等報刊發(fā)表散文50余萬字。作品入選《“大地文心”第七屆生態(tài)文學(xué)征文優(yōu)秀作品集》《美文小品館》《2011我最喜愛的散文》《綠色記憶與暢想》《部落格?心靈牧場》等文集。獲第五屆徐霞客詩歌散文獎,首屆王充閭散文獎,第二屆全國教師文學(xué)獎,首屆全國旅游散文大賽二等獎,“大夏書系杯”全國征文二等獎,浙江省首屆教師文學(xué)大賽一等獎等多個獎項。</p> <p class="ql-block">文字梁天許/攝影朱守平/編輯黃先標(biāo)</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6日于杭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