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是我來觀山湖避暑的第三年了,頗有久別再逢之感。雖然山還是那熟悉的山,湖還是那熟悉的湖,林間小路還是那熟悉的林間小路,但在我心中,卻滋生出許多以前不曾有過的味道。我向來以為,山水之美,不過有山有水而已。人們每每稱頌?zāi)程庯L景如何秀麗,如何優(yōu)美,如何宜人,待到親臨其境,卻也不過如此。然而觀山湖卻使我不得不重新審視。因為它給予了我太多太多的流連忘返和依依不舍。我用跑步和快走,無數(shù)次去丈量那綠色蜿蜒的跑道,穿越在山水、陽光和蒙蒙細雨之中,揮灑著汗水和快樂的多巴胺。也許,這便是我熱愛觀山湖的理由。</p><p class="ql-block"> 那日清晨,我獨自一人慢步觀山湖。天色微明,空氣中浮動著一種濕潤的涼意。路上行人稀少,偶有晨跑者擦肩而過,帶起一陣微風。我向來不喜與人同行,獨行方能靜觀萬物,細品景致,觸發(fā)靈感,積累素材,創(chuàng)作詩文圖畫。</p><p class="ql-block"> 也許,這便是我向往的伊甸園,中國古代美學提出的“澄懷觀道”理念,恰如一劑良方,為我們指明了一條回歸精神家園的路徑——唯有滌蕩心靈的塵埃,方能照見人生的至美。這不僅是一種審美態(tài)度,更是一種生存智慧,指引我們在紛繁世界中尋找精神的棲息之地。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并非消極避世,而是一種主動的精神選擇。當這位詩人掛冠而去,歸隱田園時,他實際上完成了一次偉大的心靈革命——從名利場中抽身,回歸本真自我。在廬山腳下,他開荒南山,種豆采菊,將日常生活詩意化,在簡樸中見豐盈,在平淡中得真味。通過極簡生活實現(xiàn)心靈自由。古語云:澄懷以觀道。陶淵明式的精神減法顯得尤為珍貴——少一些欲望,就多一份自由;減一分執(zhí)念,便增一分澄明。同時,也啟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放下雜念,保持一顆平靜的心,去發(fā)現(xiàn)和欣賞身邊的美好與智慧。當我們能夠以這樣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時,或許就能在平凡之中發(fā)現(xiàn)不平凡,在細微之中去領(lǐng)悟人生大道。</p><p class="ql-block"> 初到湖畔,便見水面如鏡,倒映著四周的山色。山不甚高,卻連綿起伏,宛如一道青色的屏障,將湖水溫柔地簇擁其中。湖水清澈,水面有一叢叢的睡蓮,近岸處可見水底的魚草,間或有小魚穿梭其間,倏忽來去,竟與人無懼。我不禁蹲下身去,將手探入水中,涼意便從指尖直竄上來,沁入心脾。遠處有野鴨游曳,泛起無數(shù)小小的浪花。天空偶爾有白鷺和灰鷺飛過,消逝在層層疊疊的樹林之中。這是一幅生動、美麗而和諧的畫卷。</p><p class="ql-block"> 記得唐代詩人王維,中年后隱居輞川,在“空山新雨后”的靜謐中,他看到了“天氣晚來秋”的宇宙韻律;在“人閑桂花落”的閑適中,他感知到“夜靜春山空”的永恒瞬間。這位詩人兼畫家創(chuàng)造的水墨世界,不是簡單的自然再現(xiàn),而是心靈與大道交融的產(chǎn)物。蘇軾評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正是對其藝術(shù)境界的最佳詮釋。王維的藝術(shù)啟示我們: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積累多少知識,而在于能否領(lǐng)悟萬物運行的深層規(guī)律;真正的能力不在于積累多少財富,而在于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價值。</p><p class="ql-block"> 沿湖而行,漸入佳境。路旁種植有各色花木,雖已入秋,卻仍有不知名的花兒爭相綻放?;ò晟暇Y著晨露,在初升的陽光下閃閃發(fā)亮,像是撒了一地的碎鉆。我俯身細看,一只早起的蜜蜂已然在花蕊間忙碌起來,翅膀振動發(fā)出細微的嗡嗡聲。這小生靈竟比我還要勤勉。在堤壩轉(zhuǎn)角處,有一群晨泳者,他們一個個跳入清涼的湖水里,向湖心游去,給觀山湖帶來了更多的歡聲笑語和生活氣息。</p><p class="ql-block"> 湖心有一座小島,倒影扎進深深的湖水里。島上是密林和一群群的白鷺灰鷺,有撲騰飛舞的、有獨立枝頭的、有淺灘游曳的、有沼澤覓食的……與遼闊的湖面、與錯落的樹林、與起伏的山巒、與盛開的百花形成豐富多姿的一幅花鳥畫卷。在湖邊半島上,有一位黝黑的中年漢子,寡言少語,手上拿著即將燃盡的香煙,靜靜地凝望著遠方,我沒有打擾他。也許,他在用他寂寞的心去感悟觀山湖的寧靜,也許他眼睛里看到的,不只是觀山湖絕美的山水,而是它更多的詩情畫意。</p><p class="ql-block"> 半島上樹木蔥郁中有一座小亭,朱漆雖然有些剝落,但它記錄下了歲月的風霜。亭中無人,我便獨坐片刻,取出隨身攜帶的茶水,欣賞水邊盛開的蓮蓬,遠眺湖光山色。此時陽光漸強,湖面上躍動著無數(shù)光點,明滅不定,恍若星河傾瀉。讓我想起很久以前的一首詩:“云在天際外,人從遠方來。品茶觀自在,坐忘蓮花臺。”</p><p class="ql-block"> 離開半島后,繼續(xù)環(huán)湖而行。途中遇一老翁,須發(fā)皆白,正在湖畔垂釣。我駐足觀看,他卻始終未有所獲。老翁見我久立不去,竟主動搭話:“先生也是來賞湖的?”“正是?!蔽掖鸬??!斑@湖啊,我看了六十年了?!崩衔淌掌疳灨停噶酥负?,“小時候,水比現(xiàn)在清多了,魚也多。如今雖然風景更精致了,可總覺得少了些什么。”我不知如何接話,只得點頭。老翁也不在意,自顧自地絮叨著往事。原來這里是一個農(nóng)場,后來才建成生態(tài)公園。說話間,我看他的魚簍依舊空空。我在想,他釣的也許不是魚,釣的是他忘不掉的過去和放不下的心結(jié)。</p><p class="ql-block"> 辭別老翁,日已近午。游人漸多,三三兩兩,喧嘩聲打破了清晨的寧靜。孩童奔跑嬉戲,情侶攜手漫步,老人緩步而行。湖面上多了一些光斑,微風蕩起的波紋相互交織,在平靜的水面掀起無數(shù)晶瑩的浪花。觀山湖帶給了人們無盡的歡樂,觀山湖也見證著曾經(jīng)的過往和不可預知的未來。</p><p class="ql-block"> 走得久了,我忽然感到一陣困倦,便尋了處僻靜的長椅坐下。此時此刻,除“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外,肚子也空空如也。這時,一對麻雀飛到腳邊,啄食著不知何人撒落的面包屑。它們機警地抬頭張望,稍有動靜便振翅飛走,不多時又飛回原處。如此反復,竟也吃得滿足。這是它們與生俱來的求生能力和生存本領(lǐng)。</p><p class="ql-block"> 午后,我離湖歸去?;赝^山湖,山依舊,水依舊,只是少了清晨的那份靜謐。老翁的話在耳邊久久回響,這湖確實比以前精致了許多,造福了一方百姓,是他們散步鍛煉的最佳場所。但也留下了許多歷史的沉淀和難忘的回憶。</p><p class="ql-block"> 這里我再次想到了“澄懷觀道”這個詞,它出自宗炳《畫山水序》中“老病俱至,名山恐難遍游,唯當澄懷觀道,臥以游之”。表達了畫家眼不能游歷山川湖泊,以心游之的苦澀與無奈。當我們的心靈如止水般澄澈,就能照見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麗世界,在喧囂中保持寧靜,在變動中把握永恒,讓生命在澄懷觀道中綻放其應(yīng)有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山水無言,澄懷觀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