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學家朱光潛在他的散文集《心若從容,一世安好》中,有許多關(guān)于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的啟迪,很值得回味。</p> <p class="ql-block"> “每人所欣賞的世界就是每人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就是他自已情趣和性格的返照?!?lt;/p><p class="ql-block"> 說明人的修養(yǎng)不同,眼中的美不同。孤直的人崇尚竹的氣節(jié),品潔的人仰慕蓮的出污泥而不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竹籬瓜架旁的黃粱濁酒和朱門大廈中的山珍海味,在旁觀者所看出來的滋味都比當局者親囗嘗出來的要好?!?lt;/p><p class="ql-block"> 這是“站在這山望那山高”的思維定勢,也是“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著”的心理誤區(qū)。也是“看景不如聽景”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 “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p><p class="ql-block"> “游歷新境時容易見到事物的美,而習見的環(huán)境都已變成了實用的工具?!?lt;/p><p class="ql-block"> 人常說旅游就是離開自己呆膩的地方去別人呆膩的地方的體驗。農(nóng)夫從來不覺得麥浪,油菜花,蕎麥花有什么美,但會覺得城市的斑馬線挺好看的。而城市人則相反。</p> <p class="ql-block"> 一個海邊的漁夫稱贊門前的海景時,很羞澀地回過頭來,指著屋后的一園萊說:“門前雖沒有什么可看的,屋后的一園菜卻還不差”。</p> <p class="ql-block"> “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它擺在適當?shù)木嚯x之外去看。如站在陸地上遠看海霧,方能安閑地玩味它的景致。若在船上觀之,它就成為障礙物或危險物了?!?lt;/p><p class="ql-block"> 這就是“距離產(chǎn)生美”“朦朧產(chǎn)生美”。</p> <p class="ql-block"> “人常不滿意自已的境遇而羨慕他人的境遇。”</p><p class="ql-block"> “情人眼里的西施,其實是你寄托精靈的軀骸,是你理想化過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眼見未必真,你看見的常不依賴于眼晴,而是依賴于心。人的所見常常有選擇性,看到的常是自己想看到事物的樣子而非它真正的樣子。</p> <p class="ql-block"> “多數(shù)人覺得一件事很美時,是因為它能引起你甜蜜的聯(lián)想。如欣賞音樂,都是欣賞它所喚起的聯(lián)想?!?lt;/p> <p class="ql-block"> “美的欣賞就是把自然藝術(shù)化?!?lt;/p><p class="ql-block"> “藝術(shù)就是幫助人們超脫現(xiàn)實到理想界去求安慰的。”</p><p class="ql-block"> “ 藝術(shù)本來是彌補人生和自然缺陷的。若藝術(shù)達到妙肖人生與自然,那藝術(shù)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lt;/p><p class="ql-block"> 這揭示了藝術(shù)的本質(zhì),也說明了欣賞藝術(shù)的途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藝術(shù)家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輕的,也能看輕一般人所能看重的。當看重一件事物時,他知道執(zhí)著。當看輕一件事物時,他知道擺脫?!?lt;/p><p class="ql-block"> 同一物在不同人(角度)的眼里是不同的。修養(yǎng)不同眼界不同。</p> <p class="ql-block"> 人生的幸福起于愿望與能力的平衡。胸無大志和志大才疏都不幸福。</p><p class="ql-block"> 苦悶起于人生對于有限的不滿,幻想就是人生對于無限的尋求。</p> <p class="ql-block"> 只有在審美狀態(tài)下,人的精神和意志才能擺脫物質(zhì)的困惑和庸俗的限制而獲得自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