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姚雪垠出生于清朝滅亡前的最后一年(1910年),原名姚冠三,河南南陽鄧州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創(chuàng)作有自傳體小說《長夜》,<span style="font-size:18px;">抗戰(zhàn)期間主編《風雨》周刊,創(chuàng)作《差半車麥秸》等反映農(nóng)民抗戰(zhàn)覺醒的作品,語言鮮活被譽為抗戰(zhàn)文學杰作。??</span>代表作《李自成》獲首屆茅盾文學獎,并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p><p class="ql-block">姚雪垠曾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名譽副主席、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主席、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全國第六屆、七屆政協(xié)委員。</p><p class="ql-block">1999年,姚雪垠逝世,享年 89 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1 “死”里逃生走出的文學巨匠</b></p><p class="ql-block">1910年秋,姚雪垠生于河南省南陽鄧州一個破落地主家庭,因家貧險被母親溺斃,<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的父親雖然受過新式教育,在開封優(yōu)級師范讀過書,但家道中落讓這個家庭舉步維艱。幸運的是,曾祖母的堅持讓這個未來的文學大家得以存活。</span></p><p class="ql-block">姚雪垠9歲始讀私塾,一年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在教會辦的高等小學讀了三年。1924年秋天,14歲的姚雪垠和二哥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伙</span>土匪擄去,姚雪垠就這樣稀里糊涂地開始了他的"綠林生涯"。</p><p class="ql-block">在土匪窩里,這個讀過書的少年成了香餑餑。土匪頭子王三少看中了他,非要認他做干兒子。這種看似荒誕的經(jīng)歷,卻讓他得以近距離觀察土匪這個特殊群體的生存狀態(tài)。他親眼目睹了土匪們打家劫舍、殺人放火的暴行,也見識了他們之間講江湖義氣、作戰(zhàn)勇猛的一面。更難得的是,他見證了土匪隊伍從幾個人發(fā)展到上百人的全過程,以及土匪與軍閥部隊之間你死我活的激烈戰(zhàn)斗。三個多月的土匪生活,給姚雪垠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后來這股土匪被官軍打散,“干爹”便派人把他送回了鄧縣老家。這段經(jīng)歷不僅成為他后來創(chuàng)作《長夜》的素材,更重要的是讓他對農(nóng)民起義軍的生活有了切身的體會。</p><p class="ql-block">1929年的夏天,19歲的姚雪垠考入了河南大學法學院預科,他邊讀書邊開始了文學創(chuàng)作。在《河南日報》副刊上,他以"雪痕"為筆名發(fā)表了處女作《兩個孤墳》,這篇描寫底層百姓被封建勢力迫害致死的小說,字里行間透露著對勞苦大眾的深切同情。隨后的兩年里,他又陸續(xù)發(fā)表了幾篇類似題材的作品,這些小說都帶著鮮明的民主進步色彩,也正因于此,加之他又參加學潮運動,他被學校當局以"思想錯誤,言行荒謬"而除名。這個突如其來的打擊,反倒讓姚雪垠徹底走上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p><p class="ql-block">1938年春天,抗戰(zhàn)烽火中,姚雪垠來到武漢,加入了第五戰(zhàn)區(qū)文化工作委員會。在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他用筆作武器,投身抗日救亡的文化活動。這一時期,他在《自由中國》《文藝陣地》等刊物上發(fā)表了《白龍港》《差半車麥秸》等短篇小說。特別是《差半車麥秸》和后來的中篇《牛全德與紅蘿卜》,因為成功運用了鮮活生動的群眾語言,真實反映了農(nóng)民在抗戰(zhàn)中的覺醒過程,在文壇引起強烈反響,還被翻譯成英文、俄文在國外發(fā)表。</p><p class="ql-block">1939年之后,隨著戰(zhàn)局變化,姚雪垠輾轉湖北、安徽、四川等地,把主要精力放在中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上,寫出了《春暖花開的時候》《戎馬戀》《新苗》《重逢》等作品。</p><p class="ql-block">《長夜》是姚雪垠創(chuàng)作于抗日戰(zhàn)爭末期的長篇小說,1947年由上海懷正文化社出版。作品基于作者1924年被豫西土匪綁架并認匪首為義子的真實經(jīng)歷,以20世紀20年代軍閥混戰(zhàn)下的河南農(nóng)村為背景,通過少年陶菊生被擄為“肉票”的視角,展現(xiàn)李水沫等土匪群體內(nèi)部的復雜關系,揭示農(nóng)民因破產(chǎn)饑餓淪為盜賊的社會根源。作品以寫實手法刻畫紅槍會械斗、攻打村莊等事件,呈現(xiàn)兵匪交織的生存困境及人性善惡的多重面相。</p><p class="ql-block">1984年,華裔翻譯家李治華將《長夜》翻譯介紹到法國,姚學垠同年應邀訪法,出席馬賽玫瑰節(jié)與外國名作家簽名售書活動,被馬賽市政府授予“馬賽紀念勛章”,時任法國總統(tǒng)密特朗致信姚雪垠表示祝賀。</p> <p class="ql-block"><b>△鄧州攬秀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2 姚雪垠筆下的《李自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姚雪垠是聽著李自成的故事長大的。</span></p><p class="ql-block">據(jù)《鄧州市志》記載,明朝末年,李自成曾三次經(jīng)過鄧州,最后一次是在1645年3月,李自成的部隊被清軍追得走投無路,一部分人馬撤退時從姚雪垠的老家姚營村經(jīng)過,這為當?shù)亓粝铝撕芏嚓P手李自成的傳說。</p><p class="ql-block">姚雪垠被學校除名后無處可去,整日泡在開封龍亭湖畔的圖書館里消磨時光。他讀書很雜,但最感興趣的還是文學和歷史方面的書籍。隨后,姚雪垠只身去北京闖蕩,靠發(fā)表文章獲取的稿費艱難維持生計,平時堅持去圖書館博覽群書。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兩本記載明末歷史的珍貴史料,從這兩本書中,姚雪垠了解了李自成三次攻打開封的詳細經(jīng)過,字里行間透露著那個動蕩年代的刀光劍影,在他腦海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成為他接觸明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史料的最初契機??箲?zhàn)時期,姚雪垠就萌發(fā)了要寫一部反映明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的長篇小說的念頭,但戰(zhàn)亂年代顛沛流離讓他無法安定下來投入寫作。直到姚雪垠在上海的大學里謀得教職,他開始系統(tǒng)地研究明代歷史,并把目光投向了崇禎皇帝,從明武宗開始梳理明朝末代皇帝的政治生活。他專門撰寫了《崇禎皇帝》的論文,為日后在小說中塑造這個亡國之君的形象打下了堅實基礎。</p><p class="ql-block">在姚雪垠看來,李自成三打開封的歷史事件和那些偶然發(fā)現(xiàn)的珍貴史料,最終促成了《李自成》這部小說的誕生。這些史料不僅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細節(jié),更重要的是讓他看到了一個被官方史書刻意歪曲的歷史真相。</p><p class="ql-block">1957年,姚雪垠在人生最低谷時開始了《李自成》的創(chuàng)作。沒有想到,這一寫就是42年,其艱辛程度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用姚雪垠自己的話說,要成為一名歷史小說家,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本身必須是學問家,有比較廣泛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尤其是比較豐富的歷史知識,比如當時的官制禮節(jié),民間風俗,地理山川,兵器武藝,戰(zhàn)略戰(zhàn)術,都要有深入的研究,了熟于心,才能運用自如;二是應該是個語言藝術家,有優(yōu)秀的文學修養(yǎng),有高超的表現(xiàn)能力,懂得長篇小說的藝術;三是應該是個思想家,能夠洞察歷史的本質(zhì),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lt;/p><p class="ql-block">姚雪垠先生以“深入歷史與跳出歷史”的原則,歷時四十余年創(chuàng)作的“長河式”歷史小說《李自成》:從崇禎11年寫起,全面地反映了明末李自成起義由困厄轉到興盛、復由勝利走向失敗這一歷史悲劇的發(fā)展過程。其規(guī)模之宏大、氣勢之磅礴,堪稱農(nóng)民革命戰(zhàn)爭的歷史畫卷。</p><p class="ql-block">《李自成》全書約230萬字,共分5卷。一經(jīng)出版就在國內(nèi)外引起了較大影響,曾獲日本文部省、外務省頒發(fā)的文化獎,1982年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p> <p class="ql-block"><b>△開封龍亭公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3 姚雪垠: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李自成》</b></p><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后,姚雪垠命運多舜,先是被打成右派,后又受文革沖擊,在那個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時期,毛澤東主席對《李自成》的創(chuàng)作始終給予高度關懷和幫助,先后兩次作出指示,使姚雪垠以及他的手稿、卡片、藏書受到保護,創(chuàng)作才得以繼續(xù)下去。</p><p class="ql-block">在毛澤東的心中,李自成是一個英雄人物,更是一面“鏡子”。他一生中,多次評價李自成:“李自成是代表農(nóng)民利益的”,毛主席說,中國共產(chǎn)黨掌握政權后,如果不反對貪污,懲治腐敗,老百姓也會成為李自成。</p><p class="ql-block">《李自成》的創(chuàng)作也得到郭沫若、茅盾、吳晗、夏衍等文化大家的支持。1938年,茅盾在香港主編的《文藝陣地》就發(fā)表了姚雪垠的短篇小說《差半車麥秸》,并且熱情推薦,使之成為抗戰(zhàn)文學的名篇。茅盾先生晚年在體衰多病、視力極差的情況下,借助放大鏡仔細閱讀了一百多萬字的《李自成》第一卷和第二卷手稿抄本,記下讀書筆記,然后逐單元進行精彩點評,提出意見,并說《李自成》填補了“五四”以后長篇歷史小說的空白,是一部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p><p class="ql-block">吳晗則是《李自成》第一卷的第一個知音。1962年他連夜看完出版社送給他的《李自成》第一卷征求意見的樣本書后,當即給出版社打電話:“《李自成》寫得非常成功,我認為它的成就超過了《三國演義》?!?lt;/p><p class="ql-block">姚雪垠的作品以歷史考據(jù)嚴謹、敘事宏大見長,尤其《李自成》被譽為“中國歷史小說里程碑”。其創(chuàng)作融合文學性與史學性,對明末社會各階層的描繪極具深度。??</p><p class="ql-block">?《李自成》的核心主題,始終貫穿“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的主旨,揭示起義軍初期因“均田免賦”獲民心而興,后期因腐敗享樂、戰(zhàn)略失誤而敗的規(guī)律,通過大順政權42天覆滅的教訓,警示勝利后需防驕防腐,兼具革命頌歌與政權建設反思的雙重性。??</p><p class="ql-block">毛澤東在中國建設的重要關頭,告誡全黨同志:“決不當李自成”。要吸取明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的失敗教訓,在“趕考”路上持久奮斗,交出讓人民滿意的答卷。這句擲地有聲的話,彰顯了毛澤東不忘初心的自覺性和堅定性。</p> <p class="ql-block"><b>△毛澤東在西柏坡</b></p> <p class="ql-block"><b>素材來源:網(wǎng)絡</b></p><p class="ql-block"><b>編輯整理:視點</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欄所有文章除注明“原創(chuàng)”系本人所作外,有的是根據(jù)網(wǎng)絡素材編輯整理,有的是分享或推送作品,圖片均來源網(wǎng)絡,特此說明。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十分感謝美友的關注、閱讀、點贊、分享及評論,因精力有限,不能對所有的評論逐一回復,深表遺憾,望能諒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