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嫂子頌

香濱墨客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七絕.白山黑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作者:李恒(香濱墨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白山黑水黑吉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英雄事跡寫歌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尚志靖宇把敵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東北抗聯(lián)盡英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圖為作者李恒,1989年出生于黑龍江省五常市山河鎮(zhèn),現(xiàn)在哈爾濱生活</b></p> <p class="ql-block"><b>文/李恒(香濱墨客)</b></p><p class="ql-block"><b>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八十周年之際,我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民不甘當亡國奴,無數(shù)中華兒女挺身而出,浴血奮戰(zhàn),與日寇展開了十四年的艱苦卓絕的斗爭,與日本侵略者殊死搏斗。而在那片廣袤的黑土地上,在烽火連天的東北戰(zhàn)場上,有一支由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建和領(lǐng)導的抗日人民軍隊——這就是東北抗日聯(lián)軍,他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出一曲曲壯烈的戰(zhàn)歌,而在這支鐵軍之中,更有無數(shù)巾幗不讓須眉的女性,她們是戰(zhàn)士,是妻子,是母親,更是民族的脊梁——她們,是值得我們永遠歌頌的“嫂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圖為電視劇《趙尚志》片尾曲《嫂子頌》的封面</b></p> <p class="ql-block"><b>說起嫂子頌,我們就不得不提起一位大名鼎鼎的抗日民族英雄。1908年10月26日(農(nóng)歷十月初二),他出生于熱河省朝陽縣(今遼寧省朝陽市)喇嘛甸。1925年夏,他毅然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同年冬南下廣州,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成為革命浪潮中的一朵浪花。然而,1926年初,因“中山艦事件”,他被迫退出黃埔軍校,受黨組織派遣,奔赴東北,投身于更為艱苦卓絕的斗爭之中,成為東北地區(qū)最早的共產(chǎn)黨員之一。他曾化名李育才,熟悉他的人都稱呼他小李先生(因為他的身高不足1.65米)。</b></p><p class="ql-block"><b>北伐戰(zhàn)爭時期,他在東北大地上默默耕耘,組織并從事反帝反軍閥的革命活動,成為黑暗中的一束光。隨著“九一八事變”的爆發(fā),他被任命為中共滿洲省委常委、軍委書記,肩負起民族救亡的重任。他領(lǐng)導創(chuàng)建了巴彥抗日游擊隊(中國工農(nóng)紅軍36軍獨立師),擔任北滿珠河反日游擊隊隊長,后又出任東北反日游擊隊哈東支隊司令、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三軍軍長、北滿抗聯(lián)總司令、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二路軍副總指揮等要職,成為東北抗日戰(zhàn)場上的一面旗幟。</b></p><p class="ql-block"><b>他與李兆麟①(化名張壽篯)等戰(zhàn)友并肩作戰(zhàn),共同創(chuàng)建了珠河、湯原抗日游擊根據(jù)地,為東北抗日斗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1942年2月12日(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七),他在率部襲擊今黑龍江省鶴崗市蘿北縣寶泉嶺偽梧桐河警署的戰(zhàn)斗中,與敵人激戰(zhàn)中,由于叛徒劉德山在身后向他開冷槍,身負重傷,不幸被俘。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他寧死不屈,最終被敵人殘忍地割下頭顱,運至長春“慶功”,而他的軀體則被拋入松花江的冰窟之中,壯烈犧牲,年僅34歲。</b></p><p class="ql-block"><b>英雄雖逝,精神永存。2004年,長春市般(bō) 若(rě )寺圍墻施工時意外發(fā)現(xiàn)一顆顱骨,經(jīng)專家學者、部分抗聯(lián)老戰(zhàn)士研究和辨別及黑龍江省公安廳以及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檢測確認,正是他的頭顱。2008年10月,一場莊重的顱骨安葬儀式隆重舉行,英雄終于魂歸故土。</b></p><p class="ql-block"><b>2009年,他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他的名字被永遠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之上。</b></p><p class="ql-block"><b>寫到這,或許就有人知道這位抗日民族英雄的名字了。沒錯,他就是趙尚志將軍!他用短暫的生命譜寫了不朽的傳奇,用熱血與信仰鑄就了民族的脊梁。他的名字,如同那東北的雪松,歷經(jīng)風霜而愈發(fā)挺拔;他的精神,如同那松花江的流水,奔騰不息,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奮勇前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圖為抗日民族英雄—趙尚志將軍</b></p> <p class="ql-block"><b>歌曲《嫂子頌》作為電視劇《趙尚志》的片尾曲,由李文歧作詞、張千一作曲,深情謳歌了東北抗聯(lián)的英勇精神,成為傳頌至今的經(jīng)典之作。</b></p><p class="ql-block"><b>據(jù)說,歌曲中“嫂子”的原型,正是來自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賓縣三寶鄉(xiāng)的姜德麗老人!</b></p><p class="ql-block"><b>在賓縣三寶鄉(xiāng)的一隅,有一座看似普通的農(nóng)家小院,院中生活著一位百歲老人——姜德麗。她滿頭銀發(fā),皺紋如刻,目光卻依舊慈祥溫和。這位看似平凡的老人,年輕時卻與抗日民族英雄趙尚志有著一段感人至深的叔嫂情緣。趙尚志親切地稱她為“嫂子”,這份稱呼中,飽含著信任與親情。</b></p><p class="ql-block"><b>姜德麗的家,曾是東北抗日聯(lián)軍的秘密據(jù)點。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她親手為趙尚志做過熱騰騰的米飯,為他療傷、送飯、傳遞情報。為了掩護趙尚志的白馬,她甚至在危急關(guān)頭挺身而出,用胸膛擋住敵人的槍口,用生命守護英雄的戰(zhàn)馬。</b></p><p class="ql-block"><b>姜德麗,生于遼寧海城,自幼聰慧堅韌。十三歲那年,她隨父母遷居黑龍江賓縣,在北國的風雪中逐漸成長。十七歲,正值青春芳華,她嫁給了丁永奎,從此命運與烽火交織。丁永奎身為東北抗日聯(lián)軍的聯(lián)絡(luò)員(交通員),常有戰(zhàn)友往來家中,其中便包括趙尚志等抗聯(lián)將領(lǐng)。在那段風雨如磐的歲月里,姜德麗以柔弱之軀撐起家庭,也為抗聯(lián)的革命事業(yè)默默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一次,趙尚志將一匹患病的戰(zhàn)馬托付于丁家照料,姜德麗悉心喂養(yǎng)、日夜看護,由此與趙尚志結(jié)下深厚情誼,也為她的人生添上一抹傳奇色彩。</b></p><p class="ql-block"><b>在她的回憶中,那段烽火歲月仿佛就在眼前,她娓娓道來,將人帶入那段血與火交織的崢嶸年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圖為東北抗日聯(lián)軍戰(zhàn)士</b></p> <p class="ql-block"><b>不過,也有人追溯,《嫂子頌》的創(chuàng)作靈感源自一段感人至深的真實故事。1942年2月,抗日英雄趙尚志在身負重傷、生命垂危之際,艱難地來到一戶農(nóng)家,面對那位善良的婦人,他聲音微弱卻堅定地請求:“嫂子,能給我捂捂手嗎?讓我再提槍殺幾個日本鬼子?!蹦且豢痰谋瘔雅c溫情,成為《嫂子頌》最動人心弦的核心意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圖為坐落于遼寧省朝陽市的趙尚志將軍紀念館</b></p> <p class="ql-block"><b>《嫂子頌》以一位樸實無華的“嫂子”為歌頌對象,展現(xiàn)了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guān)鍵時刻,東北抗聯(lián)英雄與廣大人民群眾同仇敵愾、英勇不屈的精神風貌。她不僅是一位嫂子,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是千千萬萬個為了革命勝利而默奉獻的東北人民的象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圖為坐落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香坊區(qū)公濱路的尚志公園(原名香坊公園)</b></p> <p class="ql-block"><b>當年,東北抗日聯(lián)軍11個軍、3萬余人,究竟是憑借怎樣的信仰,在零下四五十度的極寒之地,在東北這片廣袤而嚴酷的黑土地上,與號稱日本陸軍之精銳的關(guān)東軍展開了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殊死搏斗?他們沒有輜重補給,沒有援軍接應,缺衣少糧、藥品匱乏,卻依然堅持作戰(zhàn)十余萬次。他們不僅牽制了最多達76萬的關(guān)東軍主力,更殲滅了18萬日軍與5萬偽滿洲國軍。這是一支怎樣的軍隊?又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力量,支撐著他們義無反顧地戰(zhàn)斗呢?</b></p><p class="ql-block"><b>我想,這正是共產(chǎn)主義信仰的力量,更是共產(chǎn)黨人堅定的信念。東北抗日聯(lián)軍,是一支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抗日人民軍隊,是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他們以鋼鐵般的意志,在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中,用鮮血和生命捍衛(wèi)了民族尊嚴,譜寫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b></p><p class="ql-block"><b>他們用堅定的信仰,粉碎了日本關(guān)東軍北上蘇聯(lián)、與德軍會師的戰(zhàn)略圖謀;他們用不屈的斗志,挫敗了敵軍南下華北、擴大侵略的陰謀詭計。在白山黑水之間,東北抗日聯(lián)軍不僅守護了家園,更為全國抗戰(zhàn)大局和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b></p><p class="ql-block"><b>而在這支英雄部隊的背后,是千千萬萬個東北嫂子的默默付出。她們在風雪中送衣送糧,在槍林彈雨中掩護戰(zhàn)士,甚至不惜流血犧牲。她們是無名的英雄,是抗聯(lián)戰(zhàn)士最堅強的后盾,是民族精神最溫柔而堅韌的體現(xiàn)。</b></p><p class="ql-block"><b>《嫂子頌》的原型是誰并不重要,因為這首歌贊頌的,是整個東北人民與日寇抗爭到底的堅定意志,是無數(shù)普通百姓用生命鑄就的民族脊梁。在那段血與火的歲月里,正是信仰與人民的力量,讓東北抗日聯(lián)軍成為不可戰(zhàn)勝的鐵血之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圖為坐落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香坊區(qū)公濱路尚志公園內(nèi)的趙尚志將軍雕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圖為坐落于黑龍江省尚志市的趙尚志將軍雕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尚志市,原名珠河縣。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4月14日,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松江省民主政府在賓縣召開松江省人民代表大會,決定珠河、葦河兩縣歸松江省管轄。11月,為紀念抗日英雄趙尚志和他所領(lǐng)導的抗日將士在珠河縣的豐功偉績,珠河縣第一次農(nóng)工代表會議通過決議,將珠河縣改為尚志縣。1948年,葦河縣并入尚志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88年9月,國務(wù)院批準,撤銷尚志縣,設(shè)置縣級尚志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96年11月,松花江地區(qū)并入哈爾濱,尚志市隸屬哈爾濱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尚志市現(xiàn)有趙尚志趙一曼</b><b style="color:rgb(1, 1, 1);">②</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紀念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圖為如今的尚志市</b></p> <p class="ql-block"><b>“抗聯(lián)從此過,子孫不斷頭”!這句鏗鏘誓言穿越時空,至今仍在山河間回響。和平從來不是理所當然,而是無數(shù)英烈以熱血和生命換來的珍貴果實。歷史不容遺忘,更不容篡改與重演。今天的我們,唯有銘記苦難輝煌的來時路,方能真正做到居安思危、砥礪前行。我們要傳承和弘揚老一輩革命家堅定信念、無畏犧牲的精神,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奮發(fā)圖強,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不懈奮斗!讓我們的民族如東方紅日,光耀寰宇,以此告慰那些為民族獨立與解放獻出一切的先烈!</b></p><p class="ql-block"><b>吾輩當自強,這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更是對歷史的莊嚴回應。軍強則國強,強軍是強國之基,是守護和平的底氣。中國夢,強軍夢,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唯有軍隊強大,國家才能安寧,人民才能安居樂業(yè)。新時代的征程上,我們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xiàn)代化,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堅強的戰(zhàn)略支撐。</b></p><p class="ql-block"><b>如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與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是捍衛(wèi)國家主權(quán)、安全和發(fā)展利益的鋼鐵長城。全體共和國軍人枕戈待旦、厲兵秣馬,始終保持著高度戒備狀態(tài),具備打贏一切戰(zhàn)爭、應對一切挑戰(zhàn)的堅定意志和強大能力。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戰(zhàn)勝任何來犯之敵,有信心、有能力維護國家統(tǒng)一與領(lǐng)土完整,有信心、有能力守護億萬人民的幸福安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圖為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里區(qū)尚志大街的街牌(尚志大街原名新城大街)</b></p> <p class="ql-block"><b>加油,我的祖國!在這片歷經(jīng)風雨卻依舊生機勃勃的土地上,我們正以奮斗書寫新的歷史篇章。愿山河無恙,愿人民安康,愿中華民族永遠屹立于世界東方,以自信、自強、自立之姿,昂首闊步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25年8月15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圖為刻著“抗聯(lián)從此過,子孫不斷頭”的大樹</b></p> <p class="ql-block"><b>趙尚志將軍與楊靖宇將軍③令日寇聞風喪膽,被日本關(guān)東軍稱呼為“南楊北趙”(即南滿有楊靖宇,北滿有趙尚志)。</b></p><p class="ql-block"><b>甚至日本關(guān)東軍還說一句話叫“小小的滿洲國,大大的趙尚志”。</b></p><p class="ql-block"><b>可見日本侵略者對趙尚志的恐懼程度!</b></p><p class="ql-block"><b>北滿的趙尚志將軍與南滿的楊靖宇將軍和吉東的周保中④將軍,以及五常的汪雅(亞⑤)臣⑥將軍,三江地區(qū)的祁致中⑦將軍相互配合,打擊日寇的囂張氣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圖為東北烈士紀念館(東北抗聯(lián)博物館)趙尚志將軍銅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圖為抗日民族英雄-趙尚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圖為東北抗日聯(lián)軍胸標</b></p> <p class="ql-block"><b>作者注:</b></p><p class="ql-block"><b>①李兆麟(1910年11月2日—1946年3月9日),男,滿族,原名李超蘭,化名張壽篯,1910年11月2日出生于熱河省遼陽縣煙臺區(qū)(今遼寧省燈塔市),1929年參加革命活動,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b></p><p class="ql-block"><b>九一八事變后,李兆麟受東北民眾救國會和時任共青團北平市委宣傳部部長胡喬木的派遣,從北平返回遼陽開展抗日斗爭。此后,他曾任中共北滿省委常委兼組織部部長、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三路軍總指揮等職。</b></p><p class="ql-block"><b>1946年3月9日,李兆麟在哈爾濱被國民黨女特務(wù)孫格玲在哈爾濱市道里區(qū)水道街(今兆麟街)殺害,時年36歲。</b></p><p class="ql-block"><b>李兆麟是東北抗聯(lián)創(chuàng)始人和領(lǐng)導人之一,著名抗日民族英雄。</b></p><p class="ql-block"><b>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圖為李兆麟將軍</b></p> <p class="ql-block"><b>②趙一曼(1905年10月25日-1936年8月2日),原名李坤泰,又名李淑寧、李一超,在東北參加抗日斗爭時化名趙一曼,四川宜賓人,抗日民族英雄。1926年夏,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b></p><p class="ql-block"><b>趙一曼出生于四川省宜賓市,從小就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思想,曾經(jīng)以絕食來抗爭反對纏足。少年時期她開始接受進步刊物,更加堅定了反對封建制度、進行社會革命的理想。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6年11月,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六期學習。1927年9月至1928年11月,在蘇聯(lián)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回國后,在宜昌、南昌和上海等地秘密開展黨的工作。九·一八事變后,被黨組織派往東北地區(qū)發(fā)動抗日斗爭。先后任滿洲總工會秘書、組織部長,中共濱江省珠河縣中心縣委特派員、鐵北區(qū)委書記,領(lǐng)導工人進行罷工運動,組織青年農(nóng)民反日游擊隊與敵人進行斗爭。1935年9月,趙一曼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第一師第二團政治政委;11月間,趙一曼為掩護部隊突圍,身負重傷,養(yǎng)傷期間被日軍發(fā)現(xiàn),戰(zhàn)斗中再度負傷,昏迷被俘。1936年6月28日,在護士和看守幫助下逃出醫(yī)院失敗。1936年8月2日,在珠河被敵殺害。</b></p><p class="ql-block"><b>2009年9月10日,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2014年8月,趙一曼入選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存亡,趙一曼舍子從戎、奔赴東北。她組織了一系列宣傳抗日的活動,并帶領(lǐng)一支游擊隊馳騁于白山黑水之間,“紅槍白馬”的英姿令日寇聞風喪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圖為趙一曼烈士</b></p> <p class="ql-block"><b>③楊靖宇,抗日民族英雄、東北抗日聯(lián)軍主要創(chuàng)建者和領(lǐng)導人之一</b></p><p class="ql-block"><b>楊靖宇(1905年2月13日—1940年2月23日),男,出生于河南省確山縣李灣村(今河南省駐馬店市驛城區(qū)),原名馬尚德,字驥生,號潤生,漢族,中國共產(chǎn)黨優(yōu)秀黨員,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qū)及其紅軍創(chuàng)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lián)軍主要創(chuàng)建者和領(lǐng)導人之一。</b></p><p class="ql-block"><b>1923年,楊靖宇在河南省立第一甲種工業(yè)學校入讀期間開始參加革命活動。1926年,在確山從事農(nóng)民運動。1927年4月,領(lǐng)導確山農(nóng)民暴動。11月,領(lǐng)導劉店秋收起義。1929年,被委派赴東北工作?!熬拧ひ话耸伦儭焙螅瑲v任中共哈爾濱市委第一任書記、滿洲省委委員。1932年,創(chuàng)建以磐石紅石砬子為中心的游擊根據(jù)地。1933年,以南滿游擊隊和海龍游擊隊為基礎(chǔ),成立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1934年2月,聯(lián)合17支抗日武裝成立東北抗日聯(lián)合軍總指揮部。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楊靖宇號召全體東北同胞,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率部長期轉(zhuǎn)戰(zhàn)東南滿大地,配合了全國的抗日戰(zhàn)爭。1939年,在東南滿地區(qū)秋冬季反“討伐”作戰(zhàn)中,楊靖宇指揮部隊化整為零、分散游擊2。1940年2月23日(農(nóng)歷正月十六),楊靖宇在吉林濛江壯烈殉國,年僅35歲。</b></p><p class="ql-block"><b>楊靖宇是偉大的抗日民族英雄、優(yōu)秀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杰出的人民軍隊將領(lǐng)、中國人民的優(yōu)秀兒子。在中國革命史、中國共產(chǎn)黨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名字從抗日戰(zhàn)爭時期到現(xiàn)在乃至將來始終是一面光輝的旗幟。</b></p><p class="ql-block"><b>2009年,入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9月,入選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圖為楊靖宇將軍</b></p> <p class="ql-block"><b>④周保中(1902年2月7日—1964年2月22日),原名奚李元,號紹璜,白族,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市灣橋村。1926年,在國民革命軍第6軍中任團長、副師長。1927年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b></p><p class="ql-block"><b>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回國。1932年7月,到哈爾濱,曾任中共滿洲省委軍委書記,東北反日聯(lián)合軍第五軍軍長,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五軍軍長,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二路軍總指揮。1945年9月中旬,東北抗日聯(lián)軍教導旅擴編為東北人民自衛(wèi)軍,任總司令兼政治委員,后任東北人民自治區(qū)副總司令,東北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qū))副司令員,東北民主聯(lián)軍副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軍政委員會政法委員會主任兼民政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1964年2月22日,周保中在北京病逝。</b></p><p class="ql-block"><b>周保中是東北抗日聯(lián)軍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和東北地區(qū)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主要領(lǐng)導人之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圖為周保中將軍</b></p> <p class="ql-block"><b>⑤⑥汪雅臣,也有寫作汪亞臣的,</b></p><p class="ql-block"><b>汪雅臣,原名汪景龍,因善用雙槍,號雙龍(1911年-1941年01月29日),山東省蓬萊縣(今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區(qū))人,中國共產(chǎn)黨員,曾在東北軍當兵(任連長),因不滿東北軍不抵抗政策,率領(lǐng)部分愛國官兵離隊,組織雙龍隊抗日,并于1935面同都軍長張忠喜將軍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歷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十軍軍長,后十軍縮編為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八支隊,任支隊長。</b></p><p class="ql-block"><b>1941年1月初,汪雅臣率部分戰(zhàn)士在吉林省五??h(今黑龍江省五常市)寒蔥河東山宿營。由于叛徒郭珍的出賣,被沙河日本守備隊及自衛(wèi)團六十余人圍困。當時汪雅臣身邊只有二十幾名戰(zhàn)士,情況十分危急。他臨危不懼,命令副軍長張忠喜⑧從東面的自衛(wèi)團陣地突圍,自己帶幾個人堅守西面,阻擊日軍正面進攻。張忠喜在突圍中犧牲。汪雅臣用機槍開路帶領(lǐng)戰(zhàn)士們突圍,不幸腹部受重傷,被沖過來的日軍圍住。他大義凜然,痛斥侵略者,終因傷勢過重,壯烈犧牲。時年30歲。敵人殘忍地將他的遺體拉到五常縣城“示眾”,并將其頭顱割下藏匿。</b></p><p class="ql-block"><b>汪雅臣將軍作戰(zhàn)時身先士卒,他的眼睛、右臂、腿曾九次負傷,但他仍然是帶傷堅持工作和指揮戰(zhàn)斗。</b></p><p class="ql-block"><b>1946年五常解放后,人們?yōu)榱司拺芽谷沼⑿弁粞懦紝④?,將沙河子?zhèn)蛤蜊河子村命名為“雙龍村”,將五常鎮(zhèn)的南北大街改為“雅臣大街”。1948年,五??h民主政府維修老監(jiān)獄時,在地下發(fā)現(xiàn)了烈士的遺首,送至哈爾濱東北烈士紀念館保存。五常縣人民在汪雅臣將軍犧牲地豎立了紀念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圖為汪雅臣將軍</b></p> <p class="ql-block"><b>⑦祁致中(1913—1939),原名祁寶堂,別號明山,外號祁老虎,男,漢族,山東升曹縣人,軍人。1931年闖關(guān)東至黑龍江樺川金礦當工人。因不滿日本侵略者的剝削,不甘當亡國奴,于1933年組織礦工暴動,擊斃7名日軍奪得機槍步槍,成立'明山'抗日武裝。??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歷任東北抗日聯(lián)軍獨立師師長和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十一軍軍長。</b></p><p class="ql-block"><b>1939年,在襲擊佛山縣(金黑龍江省伊春市嘉蔭縣)烏拉嘎金礦偽礦警隊的戰(zhàn)斗中取得勝利后,因內(nèi)部發(fā)生矛盾,不幸被錯誤地處死。時年只有26歲。</b></p><p class="ql-block"><b>?戰(zhàn)術(shù)特點?:以精準槍法和嚴明紀律著稱,提出'專打日軍、漢奸、欺民者'的'三打'原則,曾為查清士兵搶褲子事件全員開包搜查。??</b></p><p class="ql-block"><b>?重要成就?:1937年將東北抗日聯(lián)軍獨立師整編為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第十一軍,轄3個旅2500余人,創(chuàng)建東北抗日聯(lián)軍七星砬子兵工廠自主制造步槍手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圖為祁致中將軍</b></p> <p class="ql-block"><b>⑧張忠喜(?—1941年1月29日),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十軍副軍長兼參謀長。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九·一八事變后,張忠喜參加汪雅臣領(lǐng)導的反日山林隊,積極開展抗日斗爭。先后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八軍副軍長,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十軍副軍長,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八支隊支隊長等職。1937年,張忠喜任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十軍副軍長兼參謀長,率隊在黑龍江五??h摩天嶺、九十五頂子和滿天星等地活動。1941年1月底,汪雅臣和張忠喜率40余名戰(zhàn)士宿營時被叛徒郭珍告密包圍。1月28日傍晚,大量日偽軍向十軍的宿營地撲來。</b></p><p class="ql-block"><b>1941年1月29日,汪雅臣、張忠喜和軍部40余名戰(zhàn)士在黑龍江五??h蛤拉河子石頭亮子被日偽軍包圍。張忠喜奉軍長汪雅臣的命令率小分隊突圍。激戰(zhàn)中,張忠喜壯烈犧牲。</b></p><p class="ql-block"><b>2015年8月24日,張忠喜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圖為電視劇抗聯(lián)敢死隊之《紅雪》任帥飾演的張忠喜將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由于沒有找到張忠喜將軍的照片,只好用任帥飾演的張忠喜將軍劇照了,望見諒理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圖為五常市烈士陵園,張忠喜將軍紀念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嫂子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詞:李文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曲:張千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演唱:李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嫂子借你一雙小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捧一把黑土先把鬼子埋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嫂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嫂子借你一對大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踩一溜山道再把我們送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嫂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嫂子借你一副身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擋一擋太陽我們好打勝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喂 憨憨的嫂子 親親的嫂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們用鮮血供奉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憨憨的嫂子 親親的嫂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們用鮮血供奉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噢 黑黑的嫂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噢 黑黑的嫂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噢 黑黑的嫂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噢 黑黑的嫂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黑黑的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圖為《嫂子頌》的演唱者—李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李娜,原名牛志紅,1963年7月25日出生于河南省鄭州市,畢業(yè)于河南省戲曲學校,曾是中國內(nèi)地女歌手,出家后法名釋昌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畢業(yè)后曾從事于豫劇演出討論。從《好人一生平安》到《青藏高原》,再到榮獲1995年羅馬尼亞MTV國際大獎的《嫂子頌》,踏入音樂界十年間,為160多部影視劇配唱200多首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圖為《嫂子頌》詞作者—李文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李文岐,1951年5月出生于黑龍江省,中國內(nèi)地導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84年,參演劇情電影《神奇的土地》。1988年,執(zhí)導個人首部電視劇《雪城》,該劇獲得東北三省長篇一等金虎獎。1991年,憑借人物傳記劇《趙尚志》獲得第12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yōu)秀導演獎,該劇獲得東北三省中篇一等金虎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1996年,執(zhí)導兒童電影《我們手拉手》。2000年,李文岐獲得黑龍江省首屆十大"德藝雙馨"文藝家。2004年,執(zhí)導戰(zhàn)爭劇《林海雪原》。2008年,由其執(zhí)導的人物傳奇劇《李小龍傳奇》播出。2013年,執(zhí)導抗戰(zhàn)劇《東北抗日聯(lián)軍》,他憑借該劇入圍第30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yōu)秀導演獎。2015年,執(zhí)導劇情電影《大江作證》。</b></p> <p class="ql-block"><b>圖為《嫂子頌》曲作者—張千一</b></p><p class="ql-block"><b>張千一,朝鮮族,1959年9月出生于中國遼寧省沈陽市,中國內(nèi)地作曲家、國務(wù)院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第八屆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第九屆副主席。</b></p><p class="ql-block"><b>1976年畢業(yè)于沈陽音樂學院管弦系,1977年開始從事作曲工作,1984年畢業(yè)于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上海音樂學院博士研究生(導師:楊立青教授)。</b></p><p class="ql-block"><b>自八十年代初以交響音畫《北方森林》登上中國樂壇以來,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交響樂、室內(nèi)樂、聲樂、歌劇、舞劇、舞蹈、電影、電視劇等各類不同體裁、題材的作品。</b></p><p class="ql-block"><b>2021年10月2日,由中央民族樂團最新創(chuàng)作的主題民族音樂會《長城》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奏響,音樂會由著名指揮家湯沐海執(zhí)棒,著名作曲家郭文景、張千一、郝維亞、王丹紅擔綱作曲,其中民族管弦樂《長城內(nèi)外》由張千一作曲。</b></p><p class="ql-block"><b>張千一曾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大獎”、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音協(xié)“金鐘獎”作品金獎、舞協(xié)“荷花獎”舞劇比賽音樂金獎、劇協(xié)“曹禺戲劇獎”優(yōu)秀音樂獎、影協(xié)“金雞獎”最佳音樂獎、視協(xié)“飛天獎”最佳音樂獎、電視“金鷹獎”最佳音樂獎、“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jīng)典”等多項大獎。</b></p><p class="ql-block"><b>他是一位在器樂、舞臺、影視、聲樂等作品領(lǐng)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的作曲家,被譽為“作曲鬼才”。還曾獲得中國少數(shù)民族團結(jié)進步模范個人、全軍“德藝雙馨名師名家”等榮譽稱號并享受國務(wù)院特殊津貼。</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