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春風(fēng)散文】尋覓河洛古國(一)花地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立秋前奏,涼風(fēng)習(xí)習(xí)。昨夜一場迅猛的大雨,澆滅了酷熱的烈焰,送來了今日的清爽。真是天隨我意___上午九時,文暖流年四十九位文友的采風(fēng)車隊,正浩浩蕩蕩地駛出城區(qū)。前往盛名天下的河洛古國觀光尋覓。急切的心情讓我充滿期待,不時地想象著夢幻中的奇景異域。</p><p class="ql-block"> 車窗外田地的玉米穗,吐露出白嫩、淡黃、紫紅色的線絮,煞是好看,我卻無心觀賞?!盎ǖ刈焓鞘裁茨??”卻一直縈繞著我的思緒。</p><p class="ql-block"> “到了,這就是花地嘴遺址。”鞏義市文物管理所所長王保仁老師,開始向我們娓娓講述曾發(fā)生在此的千年往事。</p><p class="ql-block"> 花地嘴,原來是站街鎮(zhèn)瑤灣村的一塊棉花地?,F(xiàn)已建成一座蓄水池。1992年,河南省社科院河洛文化研究所的專家,在此進行文物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了河南龍山文化的遺址和二里頭文化遺存,屬于夏文化。 </p><p class="ql-block"> 這時,我不由想起小時候老師講“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今天竟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堯帝授予大禹的勛章——玄圭。更讓我對大禹敬仰不已。</p><p class="ql-block"> 然而,夏禹不爭氣的長孫太康卻貪獵失邦,逃亡外地。這里就成了其弟弟們的避難之所。啟夫人和兒子們懷抱玄圭,痛定思痛。追憶禹王治國之法典,總結(jié)太康失邦之教訓(xùn),吟悟出了有史以來的第一部國訓(xùn)——五子之歌。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治國方略。幸有少康不忘祖父之初心,榮光復(fù)夏,成為千古之傳奇。</p><p class="ql-block"> 花地嘴的庫水清澈見底,映出了天上的太陽,映照著我們在沉思中離去。</p><p class="ql-block"> 轉(zhuǎn)眼,我們疾車來到雙槐樹地,即灘小關(guān)仰韶文化遺址——位于黃河南岸二公里、洛河以東四公里處的河洛鎮(zhèn)灘小關(guān)村。據(jù)專家介紹,遺址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780米,殘存面積117萬平方米,處于河洛文化的核心區(qū)。</p><p class="ql-block"> 遺址定性為5300年前后古國時代的一處都邑,規(guī)格最高,被稱為早期“中華文明胚胎”、“河洛古國”。1992年5月20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fā)表:“鞏義發(fā)現(xiàn)大型原始文化遺址,證明八千年前已有人類定居中原”。這表明,作為華夏文明發(fā)祥核心地之一的河洛地區(qū),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和旅游價值。</p><p class="ql-block"> 置身于恢弘壯觀的遺址旁邊,如同穿越歷史的長空,走進神秘莫測的天地。放眼遠望,只見三重大型環(huán)壕、甕城結(jié)構(gòu)圍墻、大型中心居址、大型公共墓地和三處大型祭臺等,儼然有序地呈現(xiàn)著昔日的輝煌雍容。向人們展示著她最古老、最高貴的身份和最珍貴的歷史價值。</p><p class="ql-block"> 特別是三重環(huán)壕組成的嚴密防御設(shè)施與仰韶文化中晚期繁榮的共存,連同融合北斗九星圖案的重要建筑遺址表明,雙槐樹人在聚落布局中,多么重視禮儀文化的設(shè)計思維。他們可能已有了較為成熟的“我在天地之中”的宇宙觀。這是何等高超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為此,國家文物局批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就在此持續(xù)進行考古工作,以進一步解讀“雙槐樹”。</p><p class="ql-block"> 走進遺址展廳,仿佛走進遠古隧道。件件珍稀文物都向人們,訴說著它非凡的經(jīng)歷和功績。一條通體透明的家蠶,正昂首擺尾地吐著彩絲,精心構(gòu)建著心中華麗的巢穴。這不就是今日所見的家蠶模型嗎?</p><p class="ql-block"> 不,這是五千年前雙槐樹人的獸牙蠶雕,是雙槐樹人“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勤勞形象,更是中國農(nóng)桑文明發(fā)展史上古時代的最早代表。</p><p class="ql-block"> 還有九個陶罐擺成的北斗九星模型,更讓人費解。不知雙槐樹人是怎樣通曉其天文學(xué)原理的。是代表中國九州嗎?不完全是。它是雙槐樹人“看星象,知命運”的最早發(fā)現(xiàn),是應(yīng)用“天地人合一”理念的早期典型代表物。</p><p class="ql-block">(待續(xù))</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曹世斌,筆名春風(fēng),河南省詩詞學(xué)會、鄭州市作家協(xié)會、鞏義市杜詩學(xué)會會員,喜歡用詩文謳歌新時代,弘揚新風(fēng)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