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31日至8月13日和錢秀英從西安乘火車前往太原火車站與導游和各地游客匯合,組成專列旅游團隊,開始了14日的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的環(huán)游大東北。第一站從太原到山海關。</p> <p class="ql-block"> 列車8月2日早6點半到達山海關火車站,開始了奧林匹克公園、秦皇島景區(qū)和山海關景區(qū)的勝游。</p> <p class="ql-block"> 第一個景點是北戴河的奧林匹克公園。</p><p class="ql-block"> 奧林匹克公園位于北戴河奧林匹克大道東側,以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綠色奧運為設計理念,通過浮雕、雕像、噴泉、冠軍手足印等多種形式展現(xiàn)奧運發(fā)展史,成為世人健身、娛樂、觀賞的精神樂園。公園建有集速度輪滑、輪滑球、花樣輪滑、平地花式等多項為一體的國際標準化輪滑場地。園內還鋪以適合不同年齡人群活動的各種球類、棋類等體育、休閑配套服務設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北戴河療養(yǎng)院外觀。(共有327個各類療養(yǎng)院)</p><p class="ql-block"> 北戴河是中國著名的海濱避暑勝地,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西南部,距北京約280公里,交通便利。</p><p class="ql-block"> 北戴河地處渤海灣北岸,燕山余脈東端,海岸線長約22.5公里。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夏季涼爽(平均氣溫24℃左右),冬季溫和,是華北地區(qū)著名的避暑勝地,有“夏都”之稱。</p><p class="ql-block"> 自清末(19世紀末)起,北戴河因海濱風光和宜人氣候吸引外國使節(jié)、富商在此修建別墅,逐漸成為避暑區(qū)。</p><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后,北戴河成為中央領導夏季辦公和休養(yǎng)的重要場所,許多重大決策在此制定,被稱為“中國政治的后花園”。</p><p class="ql-block"> 鴿子窩公園:以觀海上日出聞名,毛澤東曾在此寫下《浪淘沙·北戴河》。</p><p class="ql-block"> 北戴河融合了自然風光、歷史底蘊與政治文化,既有海濱休閑的愜意,也有獨特的時代印記,適合不同需求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 第二個景點乘″浪淘沙"豪華游艙游在北戴河上游覽一圈,觀覽北戴河全景。</p> <p class="ql-block"> 第三個景點是山海關景區(qū)游覽。觀賞"天下第一關",聽"老龍頭"簡介。</p><p class="ql-block"> 山海關,位于中國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部,是明長城的東端起點,素有“天下第一關”之稱。山海關地處渤海灣盡頭,燕山山脈與渤海之間,是連接華北與東北的咽喉要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p><p class="ql-block"> 山海關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明代大將徐達主持修建。作為長城的重要關隘,山海關在明清時期具有重要戰(zhàn)略地位,尤其在明末清初的戰(zhàn)爭中扮演了關鍵角色。</p><p class="ql-block"> 1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山海關之戰(zhàn)標志著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開始。</p><p class="ql-block"> 山海關關城周長約4公里,城墻高14米,厚7米,設有四座城門,其中東門最為著名,上有“天下第一關”的巨匾。</p><p class="ql-block"> 箭樓:東門城樓為兩層箭樓,氣勢恢宏,是山海關的標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防御體系:包括甕城、羅城、翼城等,形成了嚴密的防御系統(tǒng)。</p><p class="ql-block"> 老龍頭:長城東端的入海處,宛如巨龍?zhí)胶#吧珘邀悺?lt;/p><p class="ql-block"> 山海關不僅是軍事要塞,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征之一,體現(xiàn)了古代中國的建筑智慧和防御思想。以其悠久的歷史、雄偉的建筑和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吸引了無數游客前來探訪,是了解中國長城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南仙呂 · 醉羅歌] 山海關</p><p class="ql-block"> 云舒云卷悠閑過,一山一海護家國。入海連天矗城郭,第一關隘驚心魄。 關城林立,阻攔戰(zhàn)波;雉堞座座,槍擊劍戳,嘆昔時布策三番破。 烽煙逝,鶯燕梭,而今龍靜瑞祥多。</p> <p class="ql-block">[雙調 · 折桂令] 老龍頭</p><p class="ql-block"> 自西來喚雨呼風,嘯月飛天,馳漢穿秦。攜大漠孤煙,賀蘭山色,邊塞風塵。感興亡千年脈伸,攬山海萬里濤騰。一路東奔,跨壑穿林,越澗登嶺,入海抬頭,龍氣雄渾。</p> <p class="ql-block">攝影:焦冬梅、錢秀英</p><p class="ql-block">編輯:寒 梅</p><p class="ql-block"> 2025.8.1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