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日,我在整理抽屜時,一張泛白的第三套人民幣壹角錢滑了出來。當指尖再次觸到那熟悉的黃綠紙鈔,思緒不由自主地被拉回到那個特殊的年代。 </p> <p class="ql-block"> 回想起童年時期,曾使用過的那套面額總計一十八元八角八分的人民幣,至今依舊歷歷在目,心中便涌起一股難以言表的復雜情緒。新中國成立之初,神州大地萬象更新,億萬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同心同德,匯聚成一股改天換地的磅礴力量。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對勞動者給予了至高尊崇,勞動人民前所未有地挺直了腰桿,內(nèi)心激蕩著當家作主的豪情壯志與堅定信念。在這股強大精神的感召下,五十六個民族親如手足,凝聚成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工、農(nóng)、商、學、兵各界群眾并肩攜手,以“勞動最光榮”為時代號角,全身心投入到祖國熱火朝天的建設洪流中。那是一個無私奉獻、英雄輩出的年代:在廣袤的田野間,農(nóng)民們辛勤耕耘,揮灑著汗水,精耕細作,為祖國奉獻出豐足的糧食;在繁忙的工廠里,工人們刻苦鉆研技術,攻堅克難,為民族工業(yè)奠定了堅實根基。他們用熱血與辛勞,完美詮釋了“勞動人民最光榮”的深刻內(nèi)涵。正是依靠這樣一代勤勞勇敢、無私奉獻的人民,我們的祖國才得以從一窮二白中起步,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繁榮與富強。</p> <p class="ql-block"> 中國人民銀行發(fā)行的第1套人民幣,是新中國成立初期1948年12月1日發(fā)行的;第二套人民幣是計劃經(jīng)濟建立期1955年3月1日發(fā)行;第三套人民幣是社會主義建設初期1962年4月20日發(fā)行,至2000年7月1日停止流通。</p> <p class="ql-block"> 第三套人民幣其面額包含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全部加起來總計18.88元,一套“小面額”,卻濃縮了整整一代人的汗水與歡笑。其人物造型經(jīng)典傳神、栩栩如生,鮮活展現(xiàn)了那個時代淳樸善良的廣大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場景,這正說明人民幣是由人民的血汗鑄就的。人民幣上印刻著人民的形象,圖案皆源于人民的生活——有工人、農(nóng)民、解放軍,還有全國各族人民,都在幣面上得到了生動呈現(xiàn),充分彰顯了“人民的人民幣”這一核心內(nèi)涵,堪稱經(jīng)典之作。其中最大面值的10元紙幣,圖案為人民代表昂首闊步走出大會堂,象征著人民當家作主、各族人民肩并肩心向北京,因此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大團結(jié)”;5元紙幣上,煉鋼工人揮動鋼釬站在煉鋼爐前,鋼花飛濺;2元紙幣展現(xiàn)青年工人操作車床的場景,他們用雙手托起“中國制造”;1元紙幣上,女拖拉機手梁軍微笑著駛過金色麥田,見證北大荒變?yōu)楸贝髠};5角紙幣呈現(xiàn)紡織廠車間內(nèi)紗錠飛旋、燈火通明的景象;2角紙幣以武漢長江大橋為圖案,這座大橋飛架南北,實現(xiàn)了“天塹變通途”;1角紙幣刻畫了“教育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jié)合”的畫面,手握鋤頭的農(nóng)民身旁,娃娃背著鋤頭、扛著鐵鍬;5分、2分、1分紙幣則分別印著巨輪遠航(駛向開放未來)、銀鷹展翅(寄托藍天夢想)和解放牌卡車奔馳(象征工業(yè)起步),濃縮了新中國對交通發(fā)展與工業(yè)化建設的熱切期望。這套人民幣既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勞動價值觀,也彰顯了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jié)的精神。從這些圖案中,還能清晰看出當時不同勞動的價值差異:種地的農(nóng)民一天收入約1角,對應著1角紙幣的鋤頭勞作場景;開拖拉機的勞動者一天收入1元,與1元紙幣的圖案相呼應;操作機械加工的工人一天收入2元,這與2元紙幣的設計相契合;煉鋼工人收入稍高,兩天能有5元,對應著5元紙幣上拿著鋼釬干活的畫面。不過,面額最大的10元紙幣上的人物像是在喊口號,看起來相對輕松,這或許與它象征人民當家作主的特殊意義有關。正如那句真理: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偉大力量。國家的財富,正是這些勤勞的勞動者所創(chuàng)造,而非奸商與不勞而獲者,它所蘊含的實踐勞動價值觀和民族團結(jié)精神,使其成為那個時代精神力量的生動載體。</p> <p class="ql-block"> 那個時代,物質(zhì)相對匱乏,主食多是玉米。有的家庭人口多,吃了上頓沒下頓,只能挖野菜。生活雖然清苦,但人們心底純樸,精神世界豐富,人與人之間情感真摯,充滿親切感,沒有過度攀比,貧富差距小,每天想的就是全家能吃飽飯,很容易滿足。那時的錢,才是實實在在的“硬通貨”。這套人民幣票面金額雖小,實際購買力卻很強。最大面額只有十圓,購買力相當于現(xiàn)在的200元,就能置辦幾桌酒席,能夠六口之家花三十至四十天。如今一百元的購買力,差不多只相當于那時的一元錢,給孩子買零食都可能被嫌少,面值變大了,卻難買到幾樣真正有益健康的生活用品。七十年代我上小學時,連書包和圓珠筆都買不起,那時很多東西以分交易,身上有幾毛錢去趕集,就能買到不少物品。一分錢一個糖,兩分錢一本作業(yè)本,五分錢一斤鹽巴,一角錢一個雞蛋,兩角錢一碗小面,一塊錢一斤豬肉,五塊錢一學期學費;貳分買盒火柴,伍分買碗面,貳角柒分到叁角陸分買斤肉,一角三分捌買斤米,四角五買一尺布。那時一角錢能買八到十顆水果糖,走進供銷社就能聞到各種香甜氣味,不像現(xiàn)在的糖沒了當年的純粹。那時資源利用充分,幾乎沒有浪費,衣服要穿很多年,一個月能吃上一回肉就算條件很好;讀書費用也低,小學一學期學費四元,初中八元。上學沒有鉛筆盒,鉛筆用到捏不住了套上舊筆套繼續(xù)用,本子邊角都用來打草稿,可我們從未不滿,反而快樂無比。</p> <p class="ql-block"> 這些紙幣自發(fā)行后長期流通,直到20世紀90年代新版人民幣發(fā)行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如今,第三套人民幣已成為收藏家眼中的珍品,見證著新中國發(fā)展的歷史。它不僅是貨幣,更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承載著勞動人民的奮斗與奉獻。每當看到它,就想起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心中涌起對先輩的敬意,激勵著我們?yōu)閷崿F(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