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鄧愈墓為主中心建成了鄧府山公園。2003年7月,鄧愈墓作為明孝陵的一部分,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明清皇家陵寢"的組成部分。2006年5月,鄧愈墓作為明孝陵明功臣墓的一部分,被國務(wù)院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br> 鄧愈(1337-1377年),明朝開國元勛之一,安徽泗縣人,原名友德,"愈"為明太祖朱元璋所賜。鄧愈少年時便隨父兄抗擊元兵,驍勇異常,16歲被推舉為起義軍首領(lǐng),后來投奔朱元璋麾下。鄧愈戰(zhàn)守有方,激勵將士,以弱制強,乃是常勝將軍。<br> 洪武三年,鄧愈以征虜左副將軍隨大將軍徐達出定西,破元將擴廓帖木兒,克河州,招撫朵甘(今青海、四川一帶)、烏斯藏(今西藏)諸部,以功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封衛(wèi)國公,同參軍國事,歲祿三千石,并賜予世襲。洪武五年,鄧愈平定西南之亂后班師途中,暴病死于壽春(今安徽壽縣),時年4l歲。明太祖追封其為寧河王,謚號武順。靈樞運到南京水西門時,明太祖親往祭奠,又親自為他選擇墓地,進行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