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佛教,作為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其起源與發(fā)展宛如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蘊含著深邃的哲學(xué)思辨、復(fù)雜的教派紛爭以及廣泛的文化傳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前6世紀(jì)至公元前5世紀(jì),佛教于古印度悄然誕生,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滄桑變遷,對人類文明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佛陀時代與軸心時代佛陀,大約生活在公元前6世紀(jì)到公元前5世紀(jì),距今約2600年。同一時期,在世界的不同地域,古希臘哲學(xué)家們于愛琴海畔思索宇宙與人生的奧秘,孔子和老子在中國大地傳播著儒家與道家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國哲學(xué)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將這一時期稱為“軸心時代”,認(rèn)為在這一階段,人類精神迎來了重大覺醒,不同文明皆涌現(xiàn)出對世界本質(zhì)和人類命運的深刻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佛陀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出身于釋迦族,相傳為釋迦國的王子。彼時的印度,邦國林立,釋迦國大致位于現(xiàn)今尼泊爾和印度北部地區(qū)?!胺鹜印币鉃椤坝X悟者”,而“釋迦牟尼”則是“釋迦族的圣人”之意。在那個時代,婆羅門教在印度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其教義中的六道輪回觀念更是深入人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對生活本質(zhì)這一深刻命題,悉達多苦苦追尋,最后在菩提樹下頓悟。佛教的根本思想是:生活的一切都是痛苦的,生活完全不值得過。這感覺就像古希臘哲學(xué)家赫格西亞提出的“人最幸福的就是不要出生,第二幸福的就是出生后馬上死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是不是以為佛陀認(rèn)會勸你自殺嗎?當(dāng)然不是,因為你根本死不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怎么理解呢?就像剛才我們說的,在古印度人看來,六道輪回是共識。你會世世代代在這六道輪回中不停變換,永生則是一個客觀事實,如果前世積攢壞的業(yè)力太多,你可能就會從人道變成畜生道,還不如好好活著,積攢好的業(yè)力期待來生投個好胎,如果積攢好的業(yè)力足夠說不定下一世就升格為天道。但佛陀并不認(rèn)為積攢好的業(yè)力,下一輩子投個好胎是正道。在他看來,眾生皆苦,那么如何才能不苦呢?只有跳出六道輪回達到涅槃境界才能超脫,不再承受生活之苦,這便是學(xué)佛的目標(biāo)——跳出因果律,讓業(yè)力終結(ji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佛陀從六道輪回成因入手,發(fā)現(xiàn)業(yè)力是輪回原動力,終結(jié)業(yè)力就能終結(jié)輪回。當(dāng)因果律對一個人不再起作用,此人便解脫、涅槃了。不過,一個人涅槃之后是生是死,佛陀懸置不論。02</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佛教的興起與早期發(fā)展佛教興起之時,婆羅門教的祭司們利用教義維護種姓制度,這種等級森嚴(yán)的制度嚴(yán)重阻礙了社會的發(fā)展。而佛教所倡導(dǎo)的平等觀,如一股清泉,吸引了眾多低級種姓的信徒,為佛教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chǔ)。隨著信徒數(shù)量的不斷增加,佛教教團組織逐漸形成,但隨之而來的是管理難度的提升。一系列棘手的問題擺在了佛教僧團面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例如,僧團是否應(yīng)該接納逃兵、病人、殘疾人、奴隸和違法犯罪的人?面對世俗法律和統(tǒng)治者的要求,僧團應(yīng)持何種態(tài)度?對于犯錯誤的信徒,應(yīng)如何進行處罰?當(dāng)遇到規(guī)避戒律字眼的違規(guī)者時,又該如何處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些看似瑣碎的問題,實際上推動了佛教僧團組織的成型與擴張。它們促使佛教從一個松散的哲學(xué)流派逐漸發(fā)展成為一個高度組織化的修行團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佛陀涅槃后,確保佛法的純潔性成為當(dāng)務(wù)之急。在佛陀涅槃的當(dāng)年,僧團推選五百羅漢在王舍城集會,此次集會由大迦葉主持,阿難背誦佛陀的教導(dǎo),優(yōu)波離背誦戒律,共同進行審定,形成了佛教最早的文獻,主要是五大系統(tǒng)的阿含經(jīng)典,這一過程被稱為第一結(jié)集。大約在佛陀涅槃一百年后,僧團組織中出現(xiàn)了關(guān)于十條戒律的爭議。耶舍長老在毗舍離城發(fā)起了由七百名高僧參與的第二結(jié)集,宣布舊有的戒律不可動搖。然而,主張與時俱進的一派對此不服,另行召集了一萬人規(guī)模的大眾部結(jié)集。 這場爭議的導(dǎo)火索是一個名叫大天的人。大天犯下了五戒,他與母親亂倫,為隱瞞此事,又與母親聯(lián)手殺害了父親。此后,他流亡在外,途中遇到一位阿羅漢,阿羅漢向他傳道,卻遭到他的厭煩,最終被他殺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外流亡一段時間后,大天回到家中,發(fā)現(xiàn)母親與學(xué)徒廝混,于是又將母親殺害。大天可謂犯下了亂倫、弒父、弒母、殺羅漢等諸多惡行。所謂“大天五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有一天,大天在聽見誦經(jīng)之聲后,突然覺悟,后來甚至成為了一個佛教團體的小頭頭。這一事件引發(fā)了巨大的爭議:像大天這樣犯了五戒甚至六戒、殺過阿羅漢的人,是否能夠進入教團并帶領(lǐng)信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部分人認(rèn)為大天無罪,他們依據(jù)佛經(jīng)中“無我”的重要概念進行解釋。在他們看來,無論是大天還是他的親人、阿羅漢,本質(zhì)上都是五蘊的聚合體,是無數(shù)散碎元素在剎那間的分分合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從“無我”的視角出發(fā),殺人、亂倫等行為都不成立。此外,在六道輪回的世界觀中,靈魂永生是事實,死亡只是普通人的錯覺,人實際上是殺不死的。兇手若能放下屠刀、真心悔改,那么“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當(dāng)透過表象看到本質(zhì)時,便會領(lǐng)悟“五蘊皆空”。既然“無我”,又何來殺人之說?所以,他們認(rèn)為大天即便犯了五戒,也能夠悔悟成為佛教信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另一部分人則堅決認(rèn)為大天嚴(yán)重違反了佛教戒律,十惡不赦。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認(rèn)為大天能夠浪子回頭的一派分裂成了大眾部,而嚴(yán)守佛教戒律的一派則形成了上座部。這便是佛教的第一次大分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次分裂不僅體現(xiàn)在對大天事件的不同處理態(tài)度上,在上座部和大眾部的教義、思想方面,也產(chǎn)生了諸多差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差異是:如何看待釋迦牟尼的身份。上座部承襲原來的記錄,將釋迦牟尼視為人,但大眾部接受了許多人的既有信仰,回到婆羅門教的傳統(tǒng),將釋迦牟尼抬高為神。【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后,“大天五事”進一步引發(fā)了僧團內(nèi)部分歧,大眾部正式獨立。此次分裂圍繞修成正果之人的生活狀態(tài)展開,大眾部認(rèn)為佛是超人,沒有屎尿屁和夢遺等生理現(xiàn)象,且認(rèn)為羅漢因有夢遺所以成果不圓滿,佛陀的修為遠在羅漢之上,開始將佛陀神化,這一觀點為后來大乘佛教的發(fā)展埋下了伏筆。03</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佛教的進一步分裂與阿育王時代在佛教第一次大分裂之后,上座部內(nèi)部又因輪回是否有主體這一問題產(chǎn)生爭論。支持犢子長老的一方獨立成為犢子部,在爭論過程中還分化出一說部和雞胤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與此同時,大眾部也在不斷發(fā)展。其中,說出世部認(rèn)為佛陀在出生前就已存在,降生后的身體非凡,這一觀點完美解釋了“大天五事”中佛陀只有吃喝沒有拉撒等難題,為大乘佛教的佛陀形象奠定了基礎(ch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一時期,印度歷史上出現(xiàn)了一位極具影響力的人物——阿育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阿育王是印度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印度大部分地區(qū)的國王,其統(tǒng)治疆域極為遼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阿育王的統(tǒng)治下,孔雀帝國幾乎覆蓋了印度全境(只有最南方的一個小角例外),并包括了孟加拉、尼泊爾、巴基斯坦、阿富汗,還有緬甸、伊朗、中亞的一部分,帝國面積超過500萬平方公里,成為當(dāng)時獨一無二的大帝國,直至今日,印度再也沒有其他王朝(包括現(xiàn)在的印度共和國)在疆域上超越孔雀帝國?!?】阿育王不僅武功卓越,還對佛教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他通過南征北戰(zhàn)幾乎統(tǒng)一了整個印度,但前半生的殺戮讓他心生悔意。在對羯陵迦開戰(zhàn)后,戰(zhàn)爭的殘酷景象使他內(nèi)心充滿了憐憫和后悔,于是他皈依了佛教,并大力推崇佛教,將佛教定為國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被尊為國教的是上座部,這是因為上座部佛教僧團組織嚴(yán)密,戒律體系完整,為阿育王提供了現(xiàn)成的社會組織網(wǎng)絡(luò),有助于他鞏固統(tǒng)治。然而,阿育王去世后,孔雀王朝迅速分崩離析,笈多王朝復(fù)興婆羅門教,佛教的地位一落千丈。隨著佛教教派不斷分化,依靠大規(guī)模的結(jié)集來審定是非變得不再可行,各教派在自己的勢力范圍內(nèi)占據(jù)優(yōu)勢。04</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乘佛教的興起與佛教的傳播進入公元一、二世紀(jì),大乘佛教悄然興起。大乘佛教以“大”為顯著特征,其目標(biāo)、格局、供養(yǎng)、犧牲都較為宏大,經(jīng)書規(guī)模也較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們自稱“大乘”,意為大車,將傳統(tǒng)佛教稱為“小乘”。形象地說,小乘佛教如同自行車,而大乘佛教則像高鐵,將人們從此岸世界送往彼岸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乘”重“菩薩道”,意味著不僅要解決自身的痛苦,還要幫助別人解決痛苦。在價值上,自己從痛苦中解脫,低于幫助別人解脫痛苦。這是大乘佛教中特有的“菩薩道”。世人不離地獄,我誓不離地獄,這是菩薩發(fā)愿的關(guān)鍵內(nèi)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乘佛教經(jīng)典眾多,起源于犍陀羅地區(qū)。佛教從這里一路向北傳播,對中國、朝鮮、日本等地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佛教派系不斷分化,理論主張層出不窮,且?guī)缀趺糠N主張都有與之相對的反面命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印度本土盡管佛教通過各種方式積極爭取信徒,但始終難以與傳統(tǒng)婆羅門教相抗衡,尤其是在大乘佛教發(fā)展后期,其教義與婆羅門教越發(fā)相似,導(dǎo)致佛教在印度逐漸走向邊緣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佛教在印度的沒落并不意味著它的終結(jié)。東漢時期,佛教從犍陀羅地區(qū)傳入中國。當(dāng)時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終極真理問題上缺乏有效的解決方案,佛教的傳入為人們提供了新的精神寄托,正所謂“多拜一神多條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魏晉時期,名士們將佛教與老莊思想相結(jié)合,使其成為清談的重要主題。隨著譯介作品的不斷增多,印度佛教的百家爭鳴被引入中國,催化了中國佛教界的派系分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國佛教不僅要與本土的儒學(xué)、道教相抗衡,其內(nèi)部也紛爭不斷。東晉年間,佛教界就僧侶是否服從皇權(quán)展開了激烈爭論。南北朝時期,佛教在南方和北方都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朝梁武帝以阿育王為楷模,大力推行佛教,還定下了中國僧人嚴(yán)禁吃肉的戒律 。在他的影響下,佛教與中國文化的交融更為深入,不少儒家之人也受到佛教吸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如唐代詩人王維,其字“摩詰”就取自《維摩詰經(jīng)》。還有大家耳熟能詳?shù)奶K東坡與佛印和尚的趣事,蘇東坡曾寫下“八風(fēng)不動”,卻被佛印回了個“放屁”,氣得蘇東坡過江找佛印理論,佛印則笑道“怎一個‘放屁’就把你打過江來”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些事例,都是佛教與中國文化相互交融的生動體現(xiàn)。佛教的發(fā)展歷程充滿了曲折與變化,從印度本土的興起、分裂與衰落,到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傳播與發(fā)展,其教義的演變、教派的紛爭以及與政治的相互影響,構(gòu)成了一部豐富多彩且意義深遠的宗教文化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它不僅深刻影響了不同地區(qū)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也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保羅·蘭森的 《基督與佛陀》 ,1880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如德國哲學(xué)家黑格爾所說:“宗教是理性自身啟示的作品,是理性最高和最合理的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