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麥積山石窟在甘肅的天水,莫高窟在甘肅的敦煌,這兩處文化寶藏都已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國務(wù)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麥積山石窟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其核心文化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保存完好的歷代泥塑造像上,洞窟內(nèi)至今保存的7800余身泥塑造像和1300余平方米壁畫,構(gòu)成了獨一無二的文化寶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莫高窟沒有大規(guī)模石刻造像,其核心文物是“壁畫與彩塑”。藏經(jīng)洞出土了公元4世紀至11世紀(主要是唐代)的超過4萬多件的文書,內(nèi)容涵蓋宗教典籍、儒家經(jīng)典、史籍地志、詩詞歌賦、通俗文學(xué)、社會經(jīng)濟文書(契約、賬簿、戶籍、狀牒)、醫(yī)藥、天文、歷法、占卜、字書等。它的發(fā)現(xiàn)修正了許多基于傳統(tǒng)傳世文獻得出的歷史結(jié)論,讓學(xué)者得以重新審視那個時代,成為了研究那段輝煌歷史的無價之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對這兩座石窟沒有多少研究,但是對于它們產(chǎn)生興趣總的來說基于兩點:一是對莫高窟的興趣毋庸置疑主要還是小時候通過歷史地理課程的了解和老人師長們的敘說對我的影響。二是對麥積山的了解大約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期間我收集到的一張紀念郵票并查對資料后讓我產(chǎn)生的震撼和影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雖然像大多數(shù)人一樣以后我一直忙于養(yǎng)家糊口,沒有時間去進一步注重對這兩塊在中華文明發(fā)展歷史長河中具有崇高藝術(shù)價值和歷史地位瑰寶的探究欣賞,但是,親眼目睹這兩塊藝術(shù)瑰寶已經(jīng)深深的在我腦海中扎下了根基。只不過由于那時工作生活諸多原因難以實現(xiàn),所以實現(xiàn)這個愿望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而始終揮之不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退休了有時間了,我陸陸續(xù)續(xù)瀏覽不少古跡。一次在資料中發(fā)現(xiàn)敦煌莫高窟的很多古跡在上個世紀初被一些打著“探險家”名義的西方盜賊偷運出去了,散落在六個國家,并在那里的圖書館、展覽館中展示,這讓我震驚不已。從那時開始我便產(chǎn)生了有生之年一定要去西域探訪麥積山和莫高窟的想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之所以要這么做,純粹是作為一個國人對享譽世界的中華文明瑰寶的向往與欣賞,否則我的內(nèi)心像存在一個很大的缺憾一樣,時不時的受到牽繞和抱憾。我不愿意這樣,想通過親眼目睹這個古代藝術(shù)殿堂彌補心里長久的缺憾,于是就有了年愈七十二歲的莫高窟之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今天我的這個愿望終于實現(xiàn)了,在閑暇之余,回想這段遠行,雖歷經(jīng)千辛萬苦,帶著渴望、忐忑心情而來,當看到了麥積山和莫高窟數(shù)不清的神龕雕塑保護的那樣精細有致,四周綠化環(huán)繞,最讓我引以為豪的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和“國務(wù)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標志赫然矗立那里,我的內(nèi)心已經(jīng)放下了曾經(jīng)有過的長久的牽掛,并作為一個國人為中華文明不斷發(fā)展完善而感到無限驕傲和欣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甘肅天水,麥積山的萬龕佛影靜立千載。那峭壁之上鑿出的不是冰冷的石窟,而是一座東方雕塑的圣殿。每一尊泥塑都凝聚著人間的溫度,佛陀的悲憫里藏著匠人指尖的血脈搏動。這是華夏大地的“神龕”,不是高踞云端的圣像,而是從黃土中生長出的慈悲,是眾生面孔在佛光中的永恒映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而千里之外的敦煌,烈風卷過鳴沙山,莫高窟的壁畫正鳴奏著磅礴的“神曲”。四百余個洞窟是色彩的洪流,是線條的狂想,更是文明交匯的史詩。當藏經(jīng)洞的萬卷文書如星河傾瀉,漢簡、梵夾、粟特文契約在黃沙中吟唱起了絲綢之路的千年和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站在這些洞窟前,我仿佛聽見了自己澎拜跳動的內(nèi)心聲響:感想我們的祖先,曾以堅毅不拔和巧奪天工的氣度與匠心,在斷崖峭壁上鑿出了永恒,在荒漠戈壁中種下了春天,給中華民族的偉大復(fù)興送來了希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2024.8.15于伊春南岔租賃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