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維也納是奧地利的首都和最大城市,面積為415平方公里,常州市新北區(qū)的面積相當(dāng);人口約202萬人。這座多瑙河畔的帝都,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1137年,是奧地利公國的首邑,1278-1308年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1438年-1806年始神圣羅馬帝國的首都。1804年,它成為奧地利帝國的首都,1867年奧匈帝國成立后,維也納仍是雙首都之一。這是一座充滿魅力的旅游城市,每年吸引國際游客超700萬人次,旅游收入近35億歐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維也納的街巷像一座露天藝術(shù)博物館,磚石與青銅的雕塑隨處可見,繁復(fù)的浮雕在陽光下投下細(xì)碎陰影,每一道石砌的肌理都藏著中世紀(jì)的虔誠。街邊巴洛克的建筑上布滿了各種浮雕和雕塑,廊柱間的神話人物雕像衣褶流轉(zhuǎn),仿佛下一秒就要從石座上走下來,讓人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一、美泉宮及花園:</p><p class="ql-block"> 美泉宮是奧地利最美的巴洛克風(fēng)格建筑之一,美泉宮的歷史可追溯至中世紀(jì),這里最初是一片沼澤地,因發(fā)現(xiàn)一處富含礦物質(zhì)的美泉而得名。1569年,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在此修建了一座狩獵小屋,并將這片區(qū)域主要作為皇家狩獵場。</p> <p class="ql-block">1.1、美泉宮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18世紀(jì),哈布斯堡王朝的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皇(1717-1780)在位期間,將美泉宮定為皇家夏宮,擴建了宮殿主體、花園及附屬建筑,使其面積擴大至約2.6萬平方米,擁有1441個房間(其中45間對公眾開放)。是僅次于凡爾賽宮的歐洲第二大宮殿。1996年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是展現(xiàn)歐洲王室歷史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臺球廳(Billiards Room):核桃木護壁鑲板,洛可可風(fēng)格鍍金裝飾,位于二樓入口處,是等待皇帝接見的前廳。</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弗朗茨·約瑟夫與茜茜公主的套房,</span>19世紀(jì),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奧匈帝國皇帝)常居美泉宮,他在位期間(1848-1916),美泉宮見證了奧匈帝國的鼎盛與衰落。1854年,他與茜茜公主的婚禮慶典便在此舉行。這是他們的寢室,<span style="font-size:18px;">藍白色錦緞墻面搭配黃檀木家具,洛可可復(fù)興風(fēng)格;</span>上面是掛在房間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弗朗茨和茜茜公主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 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皇的小會客廳,用于接待重要客人和小規(guī)模的政治會晤等。墻壁上掛滿了肖像畫,畫框帶有金色裝飾,彰顯莊重與奢華。水晶吊燈氣勢恢宏,地板是精致的拼花木地板,和整體的華麗裝飾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這是皇室小餐廳,整個房間呈洛可可風(fēng)格,墻壁上有著精美的金色雕花裝飾,纖巧華美。鋪有白色桌布的餐桌和紅色天鵝絨軟墊金色框架的椅子,色彩對比鮮明。從桌上精美的餐具和玻璃器皿 也可看出皇室用餐的講究。</p> <p class="ql-block"> 大羅莎房(Large Rosa Room),它是因藝術(shù)家約瑟夫·羅薩(Joseph Rosa) 而得名,他在18世紀(jì)60年代受瑪麗亞·特蕾西亞的委托,為該房間創(chuàng)作了十五幅風(fēng)景畫 。因此也稱“小畫廊”,<span style="font-size:18px;">用于家庭慶典(如生日晚會等),是皇室成員日常聚會的場所。</span>這個房間的窗戶是觀賞美泉宮花園的絕佳視野,可將花園美景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大畫廊(Great Gallery) ,俗稱“鏡廳”。美泉宮最著名和最大的房間之,長44米,寬10米,高13米 。 堪稱巴洛克藝術(shù)的巔峰之作。整面威尼斯進口鏡墻與鍍金雕花相互映襯,水晶吊燈折射出迷人光影,這里曾是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皇舉辦宮廷舞會和外交接待的場所,也是舉行小型音樂會的理想之地,6歲的莫扎特就曾在此為特蕾西亞女皇獻上維也納首演。</p> <p class="ql-block"> 鏡廳的墻面以白色和金色為基調(diào),24K金箔鑲嵌的墻裙上,天使與藤蔓交織,細(xì)膩而華麗。房間里的水晶落地鏡,相對而立,層層反射,使房間通透明亮,美輪美奐。天花板由意大利畫家格雷戈里奧·古列爾米繪制的三幅大畫所覆蓋,描繪了瑪麗亞 - 特蕾西亞時代的繁榮景象。色彩鮮艷,筆觸細(xì)膩,展現(xiàn)出極高的藝術(shù)水準(zhǔn)。</p> <p class="ql-block"> 百萬廳,被譽為“世界上最昂貴的房間”,四壁用質(zhì)地堅硬且天然帶有深褐色至紫黑色的印度玫瑰木與鍍金木雕裝飾,墻面共鑲嵌了260塊印度莫臥兒帝國時期的細(xì)密畫,這些畫作被切割重組后嵌入玫瑰木鑲板的鍍金橢圓形框架中,題材涵蓋宮廷生活、宗教儀式等,是瑪麗亞·特蕾莎女皇用于接待重要賓客的私密場所。其功能介于正式國事活動與私人社交之間,既彰顯了皇室威嚴(yán),又營造出了親切私密的氛圍。</p> <p class="ql-block">藍色中國沙龍(Blue Chinese Salon),19世紀(jì)改裝,墻面貼18世紀(jì)中國進口墻紙,213幅仿青花素描(多為皇室子女所作)模仿中國陶瓷;木雕框架繪成青花樣式,整體呈現(xiàn)藍白東方意境。是皇室舉辦小型音樂會與小型沙龍之處。</p> <p class="ql-block"> 伊麗莎白皇后沙龍:是伊麗莎白皇后(即:茜茜公主)接待私密朋友的接待室。</p> <p class="ql-block">1.2、美泉宮的花園:</p><p class="ql-block"> 花園占地160公頃(約1.6平方公里),是歐洲巴洛克園林的典范,規(guī)模宏大、設(shè)計精妙,將幾何美學(xué)與自然景觀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 花園以宮殿正門為起點,一條長約1.2公里的中央軸線貫穿整個花園,終點是山頂?shù)膭P旋門(Gloriette)。軸線兩側(cè)嚴(yán)格對稱分布著幾何花壇、樹籬和雕塑群,中央軸線兩側(cè)各有16尊希臘神話雕像(1777年),每尊高3.2米,基座刻有編號便于游客識別。</p> <p class="ql-block"> 緊鄰宮殿的大花壇,由彩色碎石鋪成對稱圖案,四季更換花卉組合,面積達8萬平方米,1765年就建成的暗渠系統(tǒng)可精準(zhǔn)控制噴泉和灌溉,確?;▓@的鮮花四季盛開。</p> <p class="ql-block"> 走過花壇,便來到了海神噴泉。這座巴洛克水景雕塑1780年竣工。直徑18米的圓形水池中央,海神波塞冬手持三叉戟立于貝殼戰(zhàn)車上,右側(cè)跪坐海洋女神忒提絲,左側(cè)依偎水精靈寧芙,四名人魚駕馭海馬破浪而出,象征哈布斯堡王朝對海洋的統(tǒng)治權(quán)。</p> <p class="ql-block"> 凱旋門:位于美泉宮最高點,為新古典主義風(fēng)格,是為紀(jì)念瑪麗婭·特蕾莎女皇1757年戰(zhàn)勝普魯士軍隊而建,這里是俯瞰美泉宮和維也納城市景色的最佳地點。</p> <p class="ql-block"> 美泉宮花園里超過30萬棵樹木被修剪成10米高的綠墻,形成長達7公里的“植物長廊”,既分隔空間又營造視覺焦點,其規(guī)整的法式風(fēng)格彰顯了皇家園林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二、圣斯蒂芬大教堂(Stephansdom):</p><p class="ql-block"> 圣斯蒂芬大教堂是維也納的象征,教堂始建于12世紀(jì),最初為羅馬式風(fēng)格;14世紀(jì)起,教堂向哥特式轉(zhuǎn)型,17世紀(jì)內(nèi)部裝飾改為巴洛克風(fēng)格,形成如今的混合風(fēng)格。</p> <p class="ql-block"> 圣斯蒂芬大教堂的南塔于1359年由魯?shù)婪蛩氖拦糁鞒纸ㄔ?,最終高達136.4米,為奧地利最高的教堂尖塔,也是世界第三高哥特式尖塔。北塔原計劃與南塔對稱,但因資金轉(zhuǎn)向城防而中斷,最終加蓋文藝復(fù)興式圓頂(高68.3米),形成獨特的雙塔不對稱的外觀。</p> <p class="ql-block"> 大教堂的18根哥特式柱將107米長的中殿分為三部分,主殿高28米,東西兩側(cè)殿高22.4米,營造出深邃的縱向空間。其巴洛克主祭壇位于教堂東側(cè),由馬丁·約翰·施密特設(shè)計,這幅1447年的祭壇畫以圣母加冕為主題,關(guān)閉時展現(xiàn)門徒群像,展開后通過分層構(gòu)圖揭示圣母生平。據(jù)說這幅祭壇畫平時多數(shù)時候是關(guān)閉的,我們正巧趕上打開時,也是一種幸運。</p> <p class="ql-block"> 位于教堂另一側(cè)的“憂傷的耶穌”雕像僅呈現(xiàn)腰部以上形象,頭戴荊棘冠冕,面容悲愴。周圍環(huán)繞著描繪耶穌受難、埋葬與復(fù)活的浮雕和壁畫,形成冥想空間,是中世紀(jì)晚期“痛苦基督”形象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 圣斯蒂芬大教堂的屋頂<span style="font-size:18px;">坡度達80度,積雪無法留存。</span>用23萬片彩釉瓦覆蓋110米長的屋頂,共10種顏色(黃、綠、黑為主),拼貼出了震撼的馬賽克圖案。北側(cè)為維也納市徽與奧地利國徽,南側(cè)為哈布斯堡王朝雙頭鷹,象征皇權(quán)與城市的結(jié)合。</p> <p class="ql-block"> 從圣斯蒂芬大教堂坐電梯登頂,便將維也納歷史中心盡收眼底。 這是位于大教堂的西北方向(毗鄰維也納大學(xué))的沃蒂夫教堂,1854年開始籌建,1856年動工,于1879年4月24日,即皇帝和伊麗莎白皇后(茜茜公主)銀婚紀(jì)念日當(dāng)天舉行了祝圣儀式。它的雙塔高99米,是維也納第二高的教堂 。</p> <p class="ql-block"> 這是大教堂的北側(cè)(緊鄰霍夫堡宮)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彌額爾教堂</span>。塔樓高66.4米 ,<span style="font-size:18px;">外立面雕刻精美,鏤空花紋與垂直線條突出,尖頂飾有金色十字架,</span>使得塔樓從各個角度看都極具藝術(shù)美感。</p> <p class="ql-block"> 這是大教堂的東側(cè)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耶穌會教堂(又稱大學(xué)教堂),其巴洛克風(fēng)格等雙塔高度相近,對稱分布,整體造型莊重典雅,塔樓與白色立面形成鮮明對比,</span>頂部覆蓋綠色銅質(zhì)穹頂,尖頂飾有金色十字架。</p> <p class="ql-block"> 維也納歷史中心是維也納老城的核心區(qū)域,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其范圍除了上述的圣斯蒂芬大教堂外,還有霍夫堡宮、藝術(shù)史博物館、圣彼得教堂、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等很多建筑,每一處都承載著歐洲的歷史、藝術(shù)與文化記憶。想要詳細(xì)了解,且看下集美篇。</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fnc1pzz?first_share_to=copy_link&first_share_uid=401126&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http://www.h-ceramic.com.cn/5fnc1pzz?first_share_to=copy_link&first_share_uid=401126&share_depth=1</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