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序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去年12月間,得了閑空便去西藏拉薩走了了走?;貋砗笠恢毕胫鴮懫獤|西,或游記,或雜論,但頭緒紛繁,不得要領(lǐng),苦苦思索而無從下手,至六月間又翻閱倉央嘉措的詩歌集時,忽有所悟,遂成本篇。</p><p class="ql-block"> 倉央嘉措的詩歌,原文為藏語言寫作,我所讀的漢譯本有曾緘的七絕式、劉希武的五言式及馬輝的自由體式,各譯本自然是各有所長,但我以為,馬輝的自由體式譯法因突破了音韻及五七言所限,則更能自如地表達原詩意味,也因此,馬輝譯本更被現(xiàn)代讀者所推崇喜愛。</p><p class="ql-block"> 說起詩來,喜愛詩的人都知中國詩史上有三位詩人即南唐后主李煜、清代納蘭容若以及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詩作很值得一讀,后人視三人之詩為哀,痛,傷之音。此三位詩人特殊的身份又及大起大落的命運,亦構(gòu)成了詩歌的潛在意象,由此,使他們的詩篇具有了獨特的審美價值。</p><p class="ql-block"> 倉央嘉措身為活佛,他的立廢事件是達賴活佛世系的一件重要歷史事件,反映出當時青藏高原那段歷史時期的政治動蕩及權(quán)力之爭的殘酷現(xiàn)實。本文以其立廢過程為線索,并將藏傳佛教中的有關(guān)要點知識作些簡要的梳理歸納。當然,由于學識所限,掛一漏萬,錯謬之處恐難避免,望不吝指正。</p><p class="ql-block"> 本文計兩萬余字,分為七節(jié)(連序帶尾共九部分)陸續(xù)發(fā)上,小節(jié)標題分別為下:</p><p class="ql-block"> 序言</p><p class="ql-block"> 第一節(jié)、凈化靈魂</p><p class="ql-block"> 第二節(jié)、密宗之密</p><p class="ql-block"> 第三節(jié)、活佛由來</p><p class="ql-block"> 第四節(jié)、秘不發(fā)喪</p><p class="ql-block"> 第五節(jié)、政爭禍及</p><p class="ql-block"> 第六節(jié)、理順世系</p><p class="ql-block"> 第七節(jié)、死亡疑案</p><p class="ql-block"> 尾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0日于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節(jié) 凈化靈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去年12月末,正是天寒地凍之際,我由上海啟程到了拉薩,也就是從海拔最低的東海之濱去了海拔最高的雪域高原。我此行沒有很明確的目的,純粹就是想去地球上最高的地方遛遛。向往高處,這可能是人類先天性的一種本能,此好象與征服心理有關(guān)。不獨這種征服自然界的攀登高處,在社會政治生活方面人們也極愛登高,權(quán)力欲是也,且爬上去就不想下來,都說高處不勝寒,其實是高處好風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是個精神上境界不高胸懷上格局不大的人,去雪域高原僅僅是個遛遛的這種想法很不上臺面,慚愧,不提了。</p><p class="ql-block"> 記得在還是上世紀末的那些年里,我所在機關(guān)有位高姓同事,會寫大材料,又勤快懂事。 組織的眼睛是雪亮的,看在眼里,喜在心頭,很快將他納入了第三梯隊。不久機關(guān)有派出援藏干部之公干(據(jù)說這也是組織上下得一盤大棋,要把好苗子放在高寒艱苦的地區(qū)去鍛煉培養(yǎng)一番)。他在第一時間里遞交了申清,表示要想成為雄鷹就要敢于亮翅到雪高去飛一飛。兩年援期屆滿,回來后與同事們感慨說,雪域高原,不虛此行,最大收獲是靈魂極大地得到了凈化。后又撰文《靈魂凈化在雪域,生命閃光在高原》發(fā)表在機關(guān)刊物上,文章飽含激情,感人至深。為此,組織上又安排其在系統(tǒng)內(nèi)外進行了巡回演講,據(jù)說是反響強烈,影響深遠。</p><p class="ql-block"> 這樣的同志不抓緊提拔,群眾都看不下去,組織也過意不去。于是先干縣團級后任廳局級。不料幾年后,這位在雪域高原已極大凈化靈魂的廳官竟貪卷數(shù)干萬元棄職外逃,下落不明,成了個紅通人員。雖然,這種事情也令組織頭疼不已,但這種自身喪失理想信念,背棄初心使命,且對黨不忠誠、不老實……實是令組織防不勝防之事。</p><p class="ql-block"> 事后,同事們?yōu)榇怂较绿接懘耸拢址_他的那篇文章細細研讀。大家各抒已見,有的說,他的靈魂其實就沒有凈化過,因為他的凈化路數(shù)顯然沒鬧對;有的說還是應該承認他確實是凈化過一次,只是回來后來又污染了……。當然,究竟是凈化路數(shù)不對,還是二次污染所致,只有他本人才知道,但他跑了,別人只能是瞎揣測。</p><p class="ql-block"> 對此事,我在心底琢磨了很久,感到高某人言其凈化恐怕是一種錯覺,其多半是看到神山圣湖的一塵不染的美景的心理陶醉,而他把這心理陶醉的感覺當成了靈魂凈化了。何謂靈魂凈化呢,無非就是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成為了一個高尚純粹的人,大白話說就是成為一個不愛錢財不愛美女的人。</p><p class="ql-block"> 雪域高原有哪些神峰、圣湖令人心靈陶醉呢?神山有“岡仁波齊峰?、納木那尼峰?、南迦巴瓦峰、希夏邦馬峰?”,圣湖有“瑪旁雍錯?、納木錯?、羊卓雍錯?”。走近這些大美之境,忘卻塵世煩惱,令人心靈震撼,使人心馳神往,此時,往往會覺得自身靈魂與其山水相融了,恍惚間,心底無私天地寬,大愛無疆精神爽,于是靈魂清澈,目光高遠…… 但切記,這只是心理陶醉,很容易與靈魂凈化混淆不清,以致造成嚴重后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說實活,拿靈魂說事,我隱隱會有種心理不適之感,這是那埸史無前例觸及靈魂大革命后留下的心理暗疾。那個年代,我們被要求“靈魂深處鬧革命”,怎么鬧呢?“三忠于”,“四無限”,“狠斗私字一閃念”。靈魂為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也,鬧來鬧去,一大批文化精英投湖上吊,靈魂出竅,而那些指導我們鬧靈魂的旗手們好學生們親密戰(zhàn)友們,他們的靈魂則是閃著金光,披著霞光……,忽然間,1971年后又至1976年……不知別人如何,我是心里空蕩蕩,就是一付魂被折騰丟了的感覺。就象被耍了十年的猴子一般,鑼鼓一停,抓耳撓腮不知所措…… 當然,到現(xiàn)在我仍未弄明白問題出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 魂兮,歸來”。這是我踏上雪域高原后,望著湛蘭的天空說的第一句話,爾后,心中便回蕩著一篇雪域高原詩人倉央嘉措的詩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個人在雪中彈琴</p><p class="ql-block">雪紛紛揚揚將樂聲層層掩埋</p><p class="ql-block">我獨坐須彌山巔</p><p class="ql-block">將萬里浮云一眼看開</p><p class="ql-block">此外</p><p class="ql-block">便是不敢錯過死期的眾生</p><p class="ql-block">搬起石頭</p><p class="ql-block">代替著靈魂的重量</p><p class="ql-block">使盡力氣</p><p class="ql-block">編寫著華彩的樂章</p><p class="ql-block">但僅僅</p><p class="ql-block">撒了一次謊</p><p class="ql-block">雪便開始融化</p><p class="ql-block">雪地上散落著幾顆</p><p class="ql-block">僵硬的音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節(jié) 密宗之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雪域高原的千余年的歷史看,其是個宗教性的社會,自古以來,其政以教穩(wěn),教以政興,其宗教文化滲透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整個雪域高原彌漫著濃厚的宗教氣氛,因果輪回、善惡報應等宗教信仰觀念已是統(tǒng)攝了整個高原族群的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 佛教從印度傳入青藏高原應是從松贊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公元633年-842年)時,吐蕃王朝自松贊干布始至朗達瑪終,傳位九世共延續(xù)兩百余年,其是中國西藏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quán)。據(jù)稱,松贊干布是在兩位妻子即唐朝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及尼泊爾尺尊公主的影響下皈歸了佛教。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吐蕃王朝在赤松德贊當政(稱為贊普)后,于公元763年迎請印度僧人蓮花生等入藏弘法,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于公元779年建成后,又延請眾多譯師從梵文翻譯了大批佛典,由此,佛教開始在青藏高原漸駐人心。</p><p class="ql-block"> 赤松德贊迎請印度高僧算是找對了人,此蓮花生,心乃蓮質(zhì),身懷秘籍,文可弘法,武能降魔…… 在我有限的學識中,其法力無邊,與其能有一比的僅有神魔小說《西游記》中的大圣孫悟空,可以說,孫悟空有的優(yōu)點的他都有,孫悟空有的缺點他卻沒有。蓮花生對推動藏傳佛教的全面深化發(fā)展功績巨大,此也可從他所具有的數(shù)十余個尊號上得到證明,如: “咕汝仁波切”(意為珍貴的大寶上師)?、“第二佛陀?”、“八變?蓮師”、“古魯憤怒金(意為降魔威猛)?”、“骸骸珠幻者?(象征空性成就)?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藏傳佛教,謂之密宗,其“密”之名,緣由如下,其教派源起公元七世紀之印度,乃是大乘佛教與婆羅門教相融合而來,梵語名“秘密乘”或“金剛乘”,此教門傳入中國時,所奉主要經(jīng)典《大日經(jīng)》及《金剛頂經(jīng)》中自言“深秘”之術(shù),誡諭“密不外示”,由此,漸而俗成“密宗”之稱。</p><p class="ql-block"> 藏傳佛教承續(xù)了印度佛教核心教法,認為開悟成佛之最好之法就是按照釋迦牟尼佛的方法去做,即在身體上、言語上和思想上都做到和釋迦牟尼佛一致,那么你就己經(jīng)成佛了,此便是藏傳佛教的要旨所在也是“三密”教法的“即身成佛”之內(nèi)在邏輯。</p><p class="ql-block"> 密宗的修行次第以"三密相應"為核心體系,通過身、語、意三密(類似交互技術(shù))與本尊佛(即與修行者內(nèi)心對應之佛)的相契互應(類無縫對接有關(guān)數(shù)據(jù)信息)而獲得根器之靈。其密法建立了一套虛擬宇宙結(jié)構(gòu)(曼陀羅)及佛界埸所(壇城)概念,并完善了一套修行次第(程序及階段)及外部能量注入加持(上師加灌頂加持)的開悟步騾及儀軌程序體系。</p><p class="ql-block"> 密宗認為修行者肉體本身應作為供養(yǎng)本尊的媒介,由此極為重視將肉身轉(zhuǎn)化一種修行工具(謂之“積累資糧”)。通俗講,即是通過對肉身的干預,促進靈性的開悟。這種對肉身干預之手段(如三密相應,人骨法器,陰陽雙修等),會激發(fā)出各種復雜心理進而生發(fā)各種心理鏡象,而控制并加以導引這種心理感受并解讀其鏡象意味,使之向著預定方向運行心智,便可激活慧根,直至快速開悟。</p><p class="ql-block"> 密宗之密法含有對心理科學方面的應用,例如,各種取之人體(皮、骨、顱、齒等)之法器(均為舊西藏時代所遺留)應用在特定儀式中乃是對原生理功能概念的心理印記延續(xù);又如通過“三密”(身密之手結(jié)印契、語密之口誦真言、意密之觀想本尊)控制轉(zhuǎn)化世俗"業(yè)力";還如視(排泄物、體液等)為五甘露,或以自殘式供養(yǎng)(如燃指,嗑長頭)挑戰(zhàn)世俗凈穢觀念及惜護肉體觀念,旨在破除并消解精神之執(zhí)念?!?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許多去過西藏旅游進過寺廟回來的人們談到感想時,多說有“瘆得慌”的感覺,正是由于此教中“人骨法器、自虐苦修又及天葬習俗”的存在,而此與漢地習俗大相徑庭,漢地陽世有忌,陰界有諱;生體有隱,尸身有尊。因此,兩種生死文化所致的精神心理已不可共語也。</p><p class="ql-block"> 人有七竅,皆為肉身之竅,開悟須心竅,但心竅無形不可見。漢地佛法之教法,注重經(jīng)、律、論的佛理積累,講究戒、定、慧的心性養(yǎng)練,循序漸近,終至境入空性,心門啟悟。密宗著眼肉身,視體有隱竅,形而上是對肉體身的種種干預術(shù),形而下則類心理暗示術(shù)心理誘導術(shù),實乃意在心門也。</p><p class="ql-block"> 密宗密法強調(diào)密法修行須是在上師指導下進行,不得自行修練。因為儀規(guī)森嚴,精神高度集中,不得要領(lǐng)極易而走火入魔,而誤入岐途。秘修之法不示外眾的其它原因,在此不再詳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佛法如水,隨器而形。印僧蓮花生入藏后,融合了藏地苯教又及原始薩滿教有關(guān)內(nèi)容,并借巫咒之術(shù)通靈之法之形式豐富了佛教修行次第之程式儀規(guī)。然而元明兩代以降,巫咒術(shù)、通靈法反噬佛法,致使藏之密宗這一時期內(nèi)具有類巫非巫的特征傾向。巫咒之術(shù),通靈之法,從其本質(zhì)看就是所謂連接超自然力量的一種方法技術(shù),其實只是一種虛幻想象而已。然而,這種過多無度雜糅了巫咒之術(shù)通靈之法的藏傳佛教,則步入了岐途。歷史學家孟森說: “其實藏中佛法,在明時己成末路,所持密宗,為吞刀吐火以鉉俗”。</p><p class="ql-block"> 十五世紀時,甘丹寺僧宗喀巴目睹佛門敗壞于邪術(shù),遂會眾自黃其衣冠(自立黃教)為格魯派,既以改革師巫流弊為己任,嚴格佛門戒律,提倡顯密并重。格魯派扶密法于頹壞之際,振法威于教門之中,由此,格魯派深孚信眾之望漸成藏地顯赫教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宗教是人民的鴉片”,系革命導師馬克思之論斷,甚是精當。有現(xiàn)代人對此論斷解讀,鴉片之喻,包含著對人類的精神慰籍云云。在人類脫離自然界后,總體方面是人類精神枯竭于終極價值的無解,個體方面乃是生命遭遇重大苦難的無以排遣。皈依佛門,正是尋求宗教所具有精神依托以精神關(guān)懷的價值。宗喀巴創(chuàng)立格魯派270余年后,其六世達賴活佛倉央嘉措登上法座,他的詩歌在生命、情欲與佛法中掙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一直在我的傷口中幽居</p><p class="ql-block">我放下過天地</p><p class="ql-block">卻從未放下過你</p><p class="ql-block">我生命中的千山萬水</p><p class="ql-block">任你—一告別</p><p class="ql-block">世間事</p><p class="ql-block">除了生死</p><p class="ql-block">哪一件事不是閑事</p><p class="ql-block">誰的隱私不被回光返照</p><p class="ql-block">殉葬的花朵開合有度</p><p class="ql-block">菩提的果實奏響了空山</p><p class="ql-block">告訴我</p><p class="ql-block">你藏在落葉下的那些腳印</p><p class="ql-block">暗示著多少祭日</p><p class="ql-block">專供我法外逍遙</p><p class="ql-block">一杯酒足以了卻一件心事</p><p class="ql-block">為目光預設(shè)的獨木橋</p><p class="ql-block">在天亮前夢斷了它也斷了</p><p class="ql-block">漸悟也好</p><p class="ql-block">頓悟也罷</p><p class="ql-block">誰能夠說清</p><p class="ql-block">從刀刃上失蹤了多少秘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節(jié) 活佛由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布達拉宮,位于拉薩市區(qū)西北的瑪布日山(紅山)上。依山勢而建,由吐蕃王朝的松贊干布主持下始建于631年。松贊干布視觀世音菩薩為自己的本尊佛,因此用佛經(jīng)中菩薩的住地"布達拉"命名了這座宮殿,意為"光明海島"或"小白花樹"?。隨著吐蕃王國解體,布達拉宮漸而損毀只余殘跡。</p><p class="ql-block"> 公元1645年后,衛(wèi)拉特蒙古的和碩特部勢力入主青藏高原,建立了甘丹頗章政權(quán),為借肋宗教勢力鞏固統(tǒng)治,和碩特部汗王固始汗支持幫助五世達賴喇嘛重建了布達拉宮。五世達賴去世后,其弟子也即藏區(qū)第巴桑結(jié)嘉措(第巴即藏區(qū)政務(wù)總管)為五世達賴增建靈塔并繼續(xù)擴建宮殿,后布達拉宮即成為西藏政教合一的統(tǒng)治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布達拉宮是西藏社會的象征,也是雪域高原人類文化的一個符號性建筑。從五世達賴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活動及政治儀式均在此舉行?,這座宏大威嚴的建筑彰顯著至高的宗教權(quán)威以及執(zhí)有西藏高原的行政治權(quán)。</p><p class="ql-block"> 翻閱有些介紹布達宮資料看,多為溢美之辭,頌揚之篇,如: 依山而建,與蘭天呼應之勢,居高俯下,具撫慰眾生之懷……其實,在漫長的封建農(nóng)奴制時代,布達拉宮是令農(nóng)奴瑟瑟發(fā)抖之地。其建造和維護過程中浸透了無數(shù)農(nóng)奴的血淚?,布達拉宮內(nèi)的"雪監(jiān)獄"和"蝎子洞"曾是殘害農(nóng)奴的場所,剝皮抽筋,剜眼剔骨的血腥是這座宮殿的底色……因此,在西藏解放前,布達拉宮其實是維護農(nóng)奴制社會的一個大本營,象征著西藏農(nóng)奴們的苦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倉央嘉措(1683-1706)在其14歲時成了布達拉宮的主人,是為六世達賴活佛。其時,已是五世達賴圓寂15年后了。倉央嘉措生于藏南門隅納拉山下的宇松地區(qū)烏堅林村,父親扎西丹增,母親次旺拉姆。家族世代信奉寧瑪派(紅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藏傳佛教中,活佛(?藏語稱“朱古”?或?“轉(zhuǎn)世尊者”?)是教派的領(lǐng)袖。活佛者,“蓋皆死而自知其所往生,常在輪回,本性不昧”。意為“活佛知道自身將寂滅后,知道將在何地重生,且永遠輪回無止,同時佛性心智不會改變。</p><p class="ql-block"> 活佛轉(zhuǎn)世制度由藏傳佛教的噶瑪噶舉派首創(chuàng),其創(chuàng)始人都松欽巴于1193年圓寂后,噶瑪拔希(1206年出生)為其轉(zhuǎn)世靈童,也即藏傳佛教的第一位轉(zhuǎn)世活佛?。由此,活佛轉(zhuǎn)世制度正式創(chuàng)立??梢哉f這是噶瑪噶舉派推出的一次扎扎實實的制度創(chuàng)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宗咯巴于15世紀創(chuàng)立格魯派,也效仿實行了這項活佛轉(zhuǎn)世制度。格魯派兩個主要活佛系統(tǒng)即達賴世系和班禪世系的尊號來源均與成吉思汗的血緣后代有關(guān)。</p><p class="ql-block"> 達賴的尊號于1578年由蒙古土默特部的俺答汗(其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代第十七世孫)在青海湖畔贈于索南嘉措,全稱為: “圣識一切瓦齊爾達賴喇嘛”(意為智慧如海的上師)。索南嘉措為表謙虛,不敢擅尊,于是上溯兩世,自號為三世達賴。同時,索南嘉措回贈了俺答汗尊號為:“轉(zhuǎn)千金法輪咱克喇瓦爾第徹辰汗”?。(即視俺答汗具有統(tǒng)領(lǐng)宗教與世俗社會的權(quán)威)。</p><p class="ql-block"> ? 班禪的尊號于1645年由衛(wèi)拉特蒙古和碩特部的固始汗(本名為圖魯拜琥,其是成吉思汗的胞弟?合撒兒?的第十九世孫?)贈于羅桑曲結(jié),全稱為“班禪博克多”(意為智勇兼?zhèn)涞拇髮W者)。1713年,康熙皇帝正式冊封尊號為“班禪額爾德尼”(額爾德尼意為珍寶之義),班禪活佛系統(tǒng)由此創(chuàng)立。后格魯派認定羅桑曲結(jié)為四世班禪,并將班禪世系上溯推認了三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藏佛教派領(lǐng)袖與蒙古軍事集團首領(lǐng)互贈尊號,表面而說,即是認可對方所具有的身份地位及影響力。但其本質(zhì)乃是為鞏固對青藏高原統(tǒng)冶的一種結(jié)盟。蒙古軍事貴族借西藏宗教意識形態(tài)進行世俗管控,西藏教派則借軍事實力維護自身宗教勢力及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朝乾隆皇帝對藏傳佛教的活佛轉(zhuǎn)世制度寫有專文論述,即《喇嘛說》(該文碑刻立在北京雍和宮)。文中言“蓋佛本無生,豈有轉(zhuǎn)世?但使今無轉(zhuǎn)世呼土克圖,則數(shù)萬番僧何所皈依?不得無如此耳”。乾隆皇帝很清楚活佛轉(zhuǎn)世一事,并非是生命體的真實輪回,但考慮到西藏地方之信仰彌堅,徜無此精神領(lǐng)袖,數(shù)萬信眾則將迷途無歸。也因此,藏地的政治治理須循其數(shù)千年之軌,“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即尊其信仰,順其自然,借其法威,為我所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活佛圓寂后,為何不在其學有所成的弟中選一個接班人,按說這是最符合規(guī)律的也是人類社會組織中領(lǐng)導人接替所通用的辦法,但偏偏去尋找一個未曉世事的靈童來承其衣缽接其法位。當然,這個辦法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為,其形成與藏傳佛教的歷史背景密切相關(guān),那一時期藏傳佛教教派林立,其興也勃焉,其衰也忽焉,為此,為防止教派分裂,并強化教派影響力增強信眾凝聚力,活佛轉(zhuǎn)世制度應運而生。而其制度中的解讀神喻,察天觀湖,遺物辨認?等一系列的神秘主義的繁復程序操作,實質(zhì)是確立靈童轉(zhuǎn)世的合法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藏傳佛教之各教派都有自己的活佛傳承世系,格魯派除了達賴、班禪外還有哲布尊丹巴和章嘉兩個活佛世系,值得一提的是還有少數(shù)女活佛世系,最著名是多杰帕姆(即金剛亥母)女活佛世系??催^一份統(tǒng)計資料,中國佛教有史以來至目前總計產(chǎn)生了一干三百余位活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活佛作為教派領(lǐng)袖,他以延續(xù)前世高僧的智慧和功德為己任,通過宗教指導、社會服務(wù)和文化活動而“弘法利生”,并在主持宗教儀式指導弟子修行?及自身修行中示范佛法實踐,提升全體信眾的靈性境界?。</p><p class="ql-block"> 活佛是累世智慧及功德的承載體,其不僅對信眾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對世俗杜會生活也具有深層的影響生力,為此,出于政治考量,世俗政權(quán)都會對活佛的教權(quán)給予尊重。但是,當青藏高原社會發(fā)生政冶動蕩時,各種勢力的刀光劍影,權(quán)力埸上的你死我活,活佛們心有佛法卻手無寸鐵,沒人聽他的,卻又拿他說事,雖是站在臺中央,卻是位可憐角色。</p><p class="ql-block"> 倉央嘉措這位活佛便生不逢時,當活佛不由他,不當活佛也由不得他,他不明白自已為何是個活佛,但命遠捉弄,陰差陽錯,真正令他不舍的其實是曾經(jīng)的人間之情。由他的詩歌解讀,他少年時代情竇初開,有一位少女走進了他的心,但一入空門,終成幻境,他站在布達拉宮的石階上常常凝視著東山之月,那輪明月分明是那張己深刻在心底的絕代面容。他曾將佛法施與眾生,直指人心的卻是他的詩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住進布達拉宮,</p><p class="ql-block">我是雪域最大的王。</p><p class="ql-block">流浪在拉薩街頭,</p><p class="ql-block">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個滿身春色的女子</p><p class="ql-block">眸子閃處,花花草草</p><p class="ql-block">笑口開時,山山水水</p><p class="ql-block">但那塊發(fā)光的綠松石</p><p class="ql-block">折射著她一生的因緣</p><p class="ql-block">她坐在自己的深處避邪</p><p class="ql-block">起來后</p><p class="ql-block">又把那些誤解她的人</p><p class="ql-block">的白錯過</p><p class="ql-block">一揮手</p><p class="ql-block">六塵境界</p><p class="ql-block">到處都是她撒出的花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用一朵蓮花</p><p class="ql-block">商量著我們的來世</p><p class="ql-block">再用一生的時間奔向?qū)Ψ?lt;/p><p class="ql-block">卻因一粒沙塵錯過了今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節(jié) 秘不發(fā)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682年2月25日,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病逝于布達拉宮,終年六十八歲。</p><p class="ql-block"> 五世達賴喇嘛(1617-1682年)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重要領(lǐng)袖。他精通梵文,并在詩學、歷算、醫(yī)藥,宗教等領(lǐng)域多有建樹,為歷代達賴喇嘛中著述最豐者?,在他的感召及努力下,推進了藏傳佛教佛法學習體系及宗教儀規(guī)的修制、規(guī)范的完備。他具有一定的政治眼光,清政權(quán)入主中原后,其審時度勢,于公元1652年其親率使團赴京朝覲清順治帝,并獲冊封“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lǐng)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稱號,由此奠定達賴喇嘛在西藏的政治宗教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世達賴圓寂后,其弟子也即身任第巴一職的桑結(jié)嘉措決定秘不發(fā)喪,向外界宣稱: 五世達賴喇嘛已“入定”,靜居秘閣,禁絕外擾,一切政教事務(wù)均由“第巴”代為處置。</p><p class="ql-block"> “秘不發(fā)喪”這個詞看似是個倫常用語,但其應是一個政治術(shù)語。觀其古今中外,“秘不發(fā)喪”之舉多為集權(quán)專制政權(quán)所用,且社會政治生活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死者生前必是大權(quán)獨攬,威勢無二;二是其社會政治的格局必是有坐大勢力或黨爭暗流,概莫例外。也所以,權(quán)易新始,無論由誰執(zhí)柄,又必然是伴隨大規(guī)模的政治清洗,這幾成專制獨裁的權(quán)埸規(guī)律,了無新意,鮮有例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桑結(jié)嘉措在五世達賴喇嘛圓寂后為其寫有傳記,傳中說道,秘不發(fā)喪之舉乃是遵五世達賴遺策,蓋因當時格魯派正處上升期,但險象環(huán)生,稍有裂隙,瞬為崩壞,為此密囑不戚于內(nèi),不宣于外,直到他的轉(zhuǎn)世靈童能夠獨立掌管政教事務(wù)時為止。</p><p class="ql-block"> 當然,有后世研究者卻說,孤證自證,自說自話,一是可疑,二是可鄙,認為桑結(jié)嘉措不過是為繼續(xù)利用其五世達賴的宗教權(quán)威控制藏地權(quán)力和掌管格魯教權(quán)力事務(wù)而已。但事實真相為何?己成不解之謎。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秘不發(fā)喪后,第巴桑結(jié)也迅速啟動了尋找轉(zhuǎn)世靈童等一系列工作程序,不久,一名叫倉央嘉措的孩子被選中了。選好了,但應進行的下步程序卻中斷了,于是靈童倉央嘉措雖然已經(jīng)準備好了,但只能時刻準備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697年,也就是五世達賴死后15年,清康熙皇帝終于擊潰了以噶爾丹為首的衛(wèi)拉特蒙古準噶爾部。不久,從準噶爾降將的口中得知五世達賴喇嘛已圓寂多年的消息。康熙吃了一驚,緊急派人去查證此事,桑結(jié)嘉措無法隱瞞,只得據(jù)實報告了清庭。康照皇帝盛怒之下,向桑結(jié)嘉措下了一道詔書,詔文不留情面,措詞嚴厲:“厄魯特(即漠西蒙古準噶爾部)降人告曰,達賴喇嘛久已脫緇矣”,“爾以久故之達賴喇嘛詐稱尚存!”,“達賴喇嘛者,乃至大普慧喇嘛,本朝為護法之主,交往六十余年,則其訃音即當奏聞于朕?!蔽奈舱嫔=Y(jié)嘉措:“朕必問爾詭詐欺達賴喇嘛,班禪呼圖克圖,助噶爾丹之罪,發(fā)云南、四川、陜西等處大兵,如破噶爾丹之例,或朕親行討爾,或遣諸王大臣討爾”</p><p class="ql-block"> 天顏震動,桑估結(jié)嘉措情知大禍臨頭,隱喪了15年,任何辨解都是無濟于事。于是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十月25日,趕緊將早以尋訪到的但其年已14歲的轉(zhuǎn)世靈童倉央嘉措迎于拉薩布達拉宮舉行了坐床典禮。六世達賴喇嘛從此登上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倉央嘉措既定為轉(zhuǎn)世靈童,即應從幼童時開始嚴格的佛理教義方面的訓練,逐步塑造一個活佛應有的靈魂世界及具備一個活佛應有的知識體系。但桑結(jié)嘉措這位第巴,可能因為假五世之名,一身而擔政教兩任,精力有限,顧此失彼,完全沒有盡到倉央精神啟蒙導師的職責。倉央嘉措雖然被送入寧瑪教寺院進行佛學啟蒙教育,但此教派世俗禁忌頗寬,倉央嘉措仍然得以在教俗兩界自由穿行,也許正因此,佛理的精妙,世俗的多彩,終將其心靈的詩性輝光點燃。俗話說,上帝開啟一扇門,便會閉上另一扇門。倉央嘉措被詩神所接?,也就再也回不到佛的懷抱,所以迎進布達拉宮的僅僅是他的皮囊,而那些閃爍在高原的璀璨如星光的詩行,才是他的靈魂。</p><p class="ql-block"> 桑結(jié)嘉措是個強勢性格的第巴,他想一手遮天,但人算不如天算,惹動天怒,倉皇之下迎請倉央嘉措入宮,心想事過境遷,法位歸常,也就風平浪靜了。但他未料到由于倉央嘉措心性已趨世俗價值,與活佛空性大境己是漸行漸遠,桑結(jié)嘉措始知大錯鑄成,已無力回天了。</p><p class="ql-block"> 應該說桑結(jié)嘉措與倉央嘉措的關(guān)系顯現(xiàn)出一個權(quán)勢者意圖操控政教格局所面臨的困境,政冶權(quán)術(shù),宗教倫理,個體情感,復雜交織在一起,令桑結(jié)嘉措身心俱疲,無以復加。</p><p class="ql-block"> 倉央嘉措心不在佛卻身為活佛,他困感于此,苦苦追問著世上安有兩全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慮多情損梵行,</p><p class="ql-block">入山又恐別傾城,</p><p class="ql-block">世間安得兩全法,</p><p class="ql-block">不負如來不負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五節(jié) 政爭禍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藏傳佛教的歷史有前弘期、后弘期之說(即有前后兩段的傳播發(fā)展期),但在此前后兩期中,中間還經(jīng)過了一段百年的所謂“黑暗期”,史稱“朗達瑪滅佛”。朗達瑪是吐蕃王朝的最后一世贊普,也即是末代之王。 </p><p class="ql-block"> 朗達瑪其兄赤祖德贊因祟佛觸動了貴族勢力利益死于謀殺,其胞弟朗達瑪被扶植繼位后,即實施滅佛行動,先是封閉了大昭寺、桑耶寺等核心寺院,將佛像捆綁于予以毀埋;繼而全面焚毀經(jīng)書,停止供養(yǎng)僧人,強逼僧眾還俗,導致藏地百年間梵音絕響,僧人絕跡。藏地佛界稱之“黑暗時代”。</p><p class="ql-block"> 公元842年,一位密宗修煉者拉隆貝吉多杰扮為“不祥黑魔”(白馬涂黑、穿戴外黑內(nèi)白大氅與黑帽),趁朗達瑪在大昭寺閱讀碑文時,詐以行禮,用袖箭射中其額頭致死?。</p><p class="ql-block"> 此次刺殺立刻引發(fā)了吐蕃王朝內(nèi)亂,朗達瑪其子永丹與歐松大打出手爭奪王位,地方將領(lǐng)則趁機自立,又"邦金洛起義"農(nóng)奴焚毀貴族莊園、掘毀王室陵墓,整個衛(wèi)藏地區(qū)陷入了混亂。在一系列內(nèi)外部危機疊加下,吐蕃王朝迅速解體崩潰。由此,青藏高原進入了長達數(shù)百年的割據(jù)分裂時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藏傳佛教從公元10世紀后(即后弘期始)逐漸復興,并與藏地苯教又及本土文化發(fā)生了融合后,到15世紀時漸而形成了以下各教派。</p><p class="ql-block">? 寧瑪派?:因帶紅色僧帽稱“紅教”?。</p><p class="ql-block">? 薩迦派?:因寺院圍墻涂紅、白、黑三色條紋得名“花教”。</p><p class="ql-block">? 噶舉派?:因著白色僧裙稱“白教”。</p><p class="ql-block">? 格魯派?:因帶黃色僧帽稱“黃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5世紀以來,格魯派得到前藏貴族及蒙古勢力的支持而發(fā)展強勁,由此引發(fā)了教派局勢震蕩,教派勢力范圍的重新洗牌,令一些老教派滿腹怨恨,心有不甘。其時,藏巴政權(quán)一則認為格魯派是攪局者,二則在喝舉派的慫涌下,決定絞殺格魯派,藏地政局面臨一埸腥風血雨。</p><p class="ql-block"> 藏巴政權(quán)是吐蕃王朝解體后又經(jīng)數(shù)百年割據(jù)期后出現(xiàn)的一個政權(quán),興起于辛廈巴家族,其也是西藏歷史上最后一個世俗貴族政權(quán)。</p><p class="ql-block"> 公元1612年,藏巴汗彭措南杰征服控制了西藏全境后,明令禁止四世達賴喇嘛云登嘉措轉(zhuǎn)世,格魯于此生死存亡之際,當然不會束手待斃,于是引來蒙古廓爾喀蒙古一部兵馬并聯(lián)合前藏軍隊進攻藏巴政權(quán),但不敵藏巴軍隊,彭措南杰率兵萬余擊潰蒙古騎兵后,又將格魯派色拉寺和哲蚌寺?lián)v毀并斬殺僧眾達五千余人。</p><p class="ql-block"> 1642年,格魯派又向衛(wèi)拉特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求援,而此時,衛(wèi)拉特蒙古和碩特部因受準噶爾部的排擠,正欲另尋出路,與格魯派一拍即合。和碩特部騎兵很快攻克了日喀則,并俘獲了藏巴汗丹津旺布(噶瑪?shù)ぞ?,囚禁不久便將其被縫入牛皮袋沉江處死,藏巴政權(quán)隨之滅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插說一 : 民間有“蒙藏一家親”之說,此言有其歷史背景,1244年,薩迦派薩迦班智達攜侄八思巴與蒙古闊端在涼州會盟;又及1578年,格魯派領(lǐng)袖索南嘉措與蒙古土默特部首領(lǐng)俺答汗在青海仰華寺會晤。此兩事為蒙藏兩族精神合流的標志性事件,蒙古人的軍事擴張打開了青藏高原的封閉,而西藏人則再造了蒙古種族的靈魂心性,漸而促進了兩族多方面的趨同,終致蒙藏形成了一個精神共同體。)</p><p class="ql-block"> (插說二: 一些蒙古勢力退出中原后的形成的格局情況。在明朝軍事力量打擊下,蒙古勢力即敗退北方草原及回疆一帶,其中,退據(jù)漠北(今外蒙古)一帶的書稱“廓爾喀蒙古”,退據(jù)西域回疆一帶的書稱“衛(wèi)拉特蒙古”,留在漠南(即內(nèi)蒙古)一帶的有察哈爾,科爾沁諸部(注:著名的滿清孝莊皇后,即是滿蒙和親時來自科爾沁部的公主,其即是清順治帝的生母)。上述蒙古各部中,廓爾喀蒙古與內(nèi)蒙古諸部均與成吉思汗有血緣連結(jié),而衛(wèi)拉特蒙古四部之中唯有和碩特部與成吉思汗有血緣連結(ji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和碩特部固始汗入藏后即與格魯派建立政治合作關(guān)系,形成了汗王(軍事)與達賴(宗教)的二元政權(quán)體系,并建立了甘丹頗章政權(quán)。甘丹頗章乃是五世達賴喇嘛在拉薩哲蚌寺的寢宮之名,因其多在此處理政務(wù),漸被指代西藏政權(quán),史學界故稱其為“甘丹頗章政權(quán)”。</p><p class="ql-block"> 1682年五世達賴圓寂后,桑結(jié)嘉措權(quán)欲日增,漸感和碩特部之藏區(qū)存在實在是礙手礙腳。1700年,固始汗重孫拉藏汗繼承甘丹頗章地方政權(quán)汗位,桑結(jié)嘉措的強勢執(zhí)政風格致與拉藏汗的摩擦不斷,雙矛盾日益尖銳,己成水火不容之勢。其間,桑結(jié)嘉措與衛(wèi)拉特蒙古準噶爾部暗通款曲,私與結(jié)盟,意圖借準噶爾部之力將和碩特部逐出藏區(qū)。</p><p class="ql-block"> 1705年,桑結(jié)嘉措買通拉藏汗府的內(nèi)侍,企圖毒殺拉藏汗,但不秘而泄。桑結(jié)嘉措倉促集合衛(wèi)藏民兵,準備以武力驅(qū)逐拉藏汗,但衛(wèi)藏民兵顯然不蒙古騎兵的對手,一觸即潰,桑結(jié)嘉措隨即被俘,接著,就在拉薩把他處死了。</p><p class="ql-block"> 這段歷史,讓人嘆息,格魯派為教派生存,先借和碩特部推翻了藏巴政權(quán),但和碩特部既來之則安之,不走了。芒刺在背,欲除而快之,又欲借準噶爾部驅(qū)逐和碩特部,但又失之輕率,被人反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康熙44年(公元1705年),拉藏汗處死桑結(jié)嘉措并統(tǒng)攬西藏地方大權(quán)后,特派專使前住京師向康熙皇帝奏報了藏地這一政教沖突事件,并說桑結(jié)嘉措所立的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不理教務(wù)違反戒律沉溺酒色,肯定不是五世達賴喇嘛的真正轉(zhuǎn)世,請求廢除倉央嘉措的達賴喇嘛封號。</p><p class="ql-block"> 康熙帝認為桑結(jié)嘉措私與準噶爾部結(jié)盟,圖謀不軌,又長期匿報五世達賴之死,欺上瞞下,此次被殺實屬罪有應得。于是派員進藏封賜拉藏汗為“翊法恭順汗”,并賜予其金印一顆,同時命把倉央嘉措解送北京。</p><p class="ql-block"> 從拉薩到北京之路,皚皚雪峰,茫茫草甸,冰河開了又凍了,草原綠了又黃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一走</p><p class="ql-block">山就空了</p><p class="ql-block">所有的鳥都朝著相反的方向偏激</p><p class="ql-block">我被俗世隱瞞</p><p class="ql-block">轉(zhuǎn)身時又被自己撞倒</p><p class="ql-block">從此言行曖昧</p><p class="ql-block">對自身毫無把握</p><p class="ql-block">而一再遭受目擊的人</p><p class="ql-block">大都死于口頭禪</p><p class="ql-block">有的甚至死于美德</p><p class="ql-block">當那條唯捷徑省略了朝拜者</p><p class="ql-block">我便在一滴花露中瞬間徹悟</p><p class="ql-block">我用世間所有的路</p><p class="ql-block">倒退</p><p class="ql-block">從哪兒來回哪兒去</p><p class="ql-block">正如</p><p class="ql-block">月亮回到湖心</p><p class="ql-block">野鶴奔向閑云</p><p class="ql-block">我側(cè)耳傾聽</p><p class="ql-block">但一場大雪便封住了所有人的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六節(jié) 理順世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據(jù)《清史稿》記,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倉央嘉措于押解途中病殪在青海湖邊的“納革芻喀”地點,時年25歲。</p><p class="ql-block"> 又《清圣祖實錄-卷227》載: “康熙45年12月庚戌,理藩院題 ,駐札西寧喇嘛商南多爾報稱,拉藏送來假達賴喇嘛,行至西寧口外病故。假達賴喇嘛行事悖亂,今既在途病故,應行文將其尸骸拋棄。從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倉央嘉措既死,拉藏汗將在哲蚌寺為僧的益西嘉措指認為六世達賴喇嘛(其于康熙二十五年出生在博克達山,有傳言其系拉藏汗私生子)。公元1710年,康熙帝依拉藏汗等奏,封益西嘉措為“第六世達賴喇嘛”,并賜金印。</p><p class="ql-block"> 不料,西藏僧眾民意沸騰,抵制益西嘉措為六世達賴喇嘛的呼聲此起彼伏。與此同時,拉薩格魯派寺院集團則在積極尋找倉央嘉措的轉(zhuǎn)世靈童,并很快認定了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在理塘出生的格桑嘉措為倉央嘉措的轉(zhuǎn)世靈童,“以其父護之,居西寧宗喀巴瘞胞衣地之黃教祖寺”(即今青海西寧塔爾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 1716年,繼任準噶爾部新汗王的是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其對西藏地區(qū)唾涎己久,恰桑結(jié)嘉措之潰散部眾前來請求其拯救法難。正中下懷,即興兵六千余眾,打著擁護倉央嘉措轉(zhuǎn)世靈童格桑嘉措的旗號進軍西藏。準噶爾部軍隊極野蠻兇悍,在拉薩大開殺戒,和碩特部拉藏汗死于亂劍之下。準噶爾部控制西藏局勢后,立即廢掉了拉藏汗所立的六世達賴益西嘉措,并將之囚禁于藥王山。</p><p class="ql-block"> 從固始汗入主藏區(qū)到拉藏汗死于拉薩,這段時間共75年,蒙古和碩特部從西藏高原的政冶舞臺就此謝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719年 (康熙五十八年)清朝派皇十四子允禵為撫遠大將軍率軍進藏剿滅了占據(jù)西藏的準噶爾部,并掃清各蒙古勢力殘部。公元1720年,清廷順應青藏教眾民意,將在理塘出生的格桑嘉措冊封為六世達賴,又命將益西嘉措則被押解送京(據(jù)說其后死于內(nèi)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準噶爾部其祖先可追溯至明代瓦剌部(即土木堡之變中俘虜明英宗的軍事集團),后西遷至天山北路。1636年巴圖爾琿臺吉建立準噶爾汗國,核心統(tǒng)治區(qū)包括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準噶爾盆地等。</p><p class="ql-block"> 噶爾丹(1644—1697年)系巴圖爾琿臺吉第六子,其成為衛(wèi)拉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lǐng)后,其先降服回疆葉爾羌汗、哈薩克等邦國,又統(tǒng)合漠西蒙古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形成衛(wèi)拉特蒙古聯(lián)盟。其1688年進攻廓爾喀蒙古,進而挑釁威脅清朝,1697年康熙第三次親征時,擊敗其軍事主力,致其全線敗潰,噶爾丹于科布多自殺?。</p><p class="ql-block"> 噶爾丹亦是五世達賴喇嘛的弟子,與桑杰嘉措有同窗之誼。噶爾丹是很有想法的一個人,他也想成就如成吉思汗一般偉業(yè),但不料女真一族強勢崛起且入主中原后政權(quán)體系也基本完備,如此,其戰(zhàn)爭動員力非他一個部落草莽英雄相比。噶爾丹死后,準噶爾部并不言敗,其后任者仍不屈不撓,與清廷死嗑,不斷在西北生事,康雍兩朝被折騰的沒過幾天安生日子,朝廷上下都得勒緊褲帶,省出錢糧都用于了西北戰(zhàn)事。直到乾隆一朝,準噶爾內(nèi)部生亂,清廷大軍終于殺進準噶爾部天山老巢,乾隆皇帝想起祖孫三代就陪準噶爾部玩了,恨得咬牙切齒,決定對準噶爾部下個死手,以達到“永絕根誅”的目的,命令一下,天山南北頓陷血海,連雪峰也映紅了,屠刀之下,準噶爾部幾無遺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十余年里,一共出現(xiàn)了三位六世達賴活佛,一是倉央嘉措,二是益西嘉措,三是格桑嘉措,如此,達賴活佛世系就有些亂套。</p><p class="ql-block"> 事情是一步一步走來的,每一步都不算錯,都是由當時的具體環(huán)境條件所決定的?,F(xiàn)在一回頭,事情又不對勁了。問題出在哪兒?其實,就是清廷的每一步都是被牽著鼻子走的,但是也沒辦法,清廷對西藏的控制多數(shù)時間鞭長莫及,只能是以穩(wěn)定當時局勢為最優(yōu)選擇,不照下面所奏報去辦,本身也拿不出其它辦法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格桑嘉措被清廷冊封為六世達賴喇嘛,但此舉考慮多少有些不周全,因為格桑嘉措本是倉央嘉措的轉(zhuǎn)世靈童。清廷如此冊封,顯然認為倉央嘉措已被剝奪了六世達賴稱號,所以只能依序而名。但民間卻認為既是倉央嘉措的轉(zhuǎn)世靈童承繼法位,實是他已成七世達賴,于是格桑嘉措在民間己被稱為七世達賴活佛。</p><p class="ql-block"> 就這樣,民間不改口,官家也不改封,雙方都要面子,都又心照不宣,于是就都繃著勁,看誰堅持到最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乾隆二十二年,格桑嘉措圓寂,五年后乾隆二十七年,經(jīng)清廷諭示,其轉(zhuǎn)世靈童強白嘉措在布達拉宮坐床,是為七世達賴。乾隆四十六年正月,乾隆皇帝正式行文冊封時,強白嘉措?yún)s序為了八世達賴。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六月,乾隆帝特派欽差赴藏宣布了清廷對八世達賴的冊封,并賜予金冊金印,敕令八世達賴親政。</p><p class="ql-block"> 清廷正式冊封強白嘉措為八世達賴,實際上也是默認了格桑嘉措為七世達賴,這樣一來,又間接地承認了倉央嘉措是六世達賴,實際又是恢復了倉央嘉措的活佛尊號。</p><p class="ql-block"> 至此,清廷總算是理順了達賴活佛的傳承世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康熙帝一朝起,有關(guān)活佛的問題牽扯了清政權(quán)不少精力,由此,清政權(quán)意識到事關(guān)邊地穩(wěn)定,不可掉以輕心。</p><p class="ql-block"> 乾隆帝看出了些問題 : “達賴喇嘛與班禪額爾德尼之呼必勒罕(即活佛),及喀爾喀四部落供奉之哲卜尊呼土克圖(即被清廷冊封的活佛的尊號),皆以兄弟叔侄姻婭,遞相傳襲,似此掌教之大喇嘛、呼必勒罕,皆出一家親族,幾與封爵世職無異。 即蒙古內(nèi)外各禮薩克供奉之大呼必勒罕,近亦有各就王公家子弟內(nèi)轉(zhuǎn)世化生者,即如錫呼圖呼土克圖,即系喀爾喀親王固倫額駙拉旺多爾濟之叔,又……似此者難以枚舉。蒙古資為談柄,以致物議沸騰,不能誠心皈信”。(引自孟森《清史講義》)</p><p class="ql-block"> 乾隆帝又考慮 : “若不為之剔除積弊,將來私相授受,必致黃教不能振興,蒙古番眾猜疑輕視,或致生事。然轉(zhuǎn)生之呼必勒罕出于一族,是乃為私。佛豈有私,故不可不禁。茲予制一金瓶,送往西藏,于凡轉(zhuǎn)世之呼必勒罕,眾所舉數(shù)人,各書其名置瓶中,掣簽以定,雖不能盡去其弊,較之從前一人之授意者,或略公矣”。(引自孟森《清史講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乾隆五十七年十月,金奔巴瓶鑄成。乾隆五十八年,《欽定藏內(nèi)善后章程二十九條》正式頒行,以法律形式固化了該制度?。金奔巴瓶共鑄了兩件,分置于拉薩大昭寺(后移至布達拉宮)和北京雍和宮,分別用于認定藏、蒙地區(qū)大活佛轉(zhuǎn)世。</p><p class="ql-block"> 金瓶掣簽辦法實施后,基本杜絕了貴族勢力及有關(guān)幕后集團對活佛轉(zhuǎn)世活動的操縱。程序透明公開,社會效果極好。從經(jīng)濟學角度上看,也極其上算,息紛止爭將大幅降低人力財力管理成本,兩個瓶子就算全部純金所鑄,與其相比,盡可忽略不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瓶掣簽”對我啟發(fā)很大,這個辦法不就是想解決好多人爭一個位的問題嗎,當今世界有近200個國家,各種麻煩事務(wù)不可勝數(shù),但有一半事是忙著選舉什么首腦、總統(tǒng)、主席、總理等等,不是在選舉的會埸上,就是在去選舉的路上…… 我想,能不能推廣推廣金瓶掣簽辦法呢?當然,北方大國之騎熊肌肉男以及東鄰金國宇宙大元帥,他們就算了,民意支持百分之百,弄只金瓶也浪費錢,何苦掣來掣去,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此辦法針對西方那些虛偽民主制最為恰當,他們收了大資產(chǎn)階級或金融寡頭之類的錢,道貌岸然,包裝形象,詆毀對手,大打出手……。 簡直烏煙瘴氣,令人痛心不已。如果弄個金瓶臺上一放,抽出誰是誰,贏了就干,輸了就算,豈不是譜寫了政治文明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倉央嘉措被押解差出了拉薩,他知道命運是不可解讀的,他只是隱約感覺自己此生是尋找一份前世曾有的一份情,他生命的意義也許正在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穿過世事朝我走來</p><p class="ql-block">邁出的每一步都留下了一座空城</p><p class="ql-block">這時,一支從來世射出的箭</p><p class="ql-block">命定了我唯一的退路</p><p class="ql-block">?那一天,</p><p class="ql-block">我閉目在經(jīng)殿的香霧中</p><p class="ql-block">驀然聽見你誦經(jīng)中的真言;</p><p class="ql-block">那一個月,</p><p class="ql-block">我轉(zhuǎn)動所有的經(jīng)筒</p><p class="ql-block">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p><p class="ql-block">那一年</p><p class="ql-block">我磕長頭匍匐在山路</p><p class="ql-block">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p><p class="ql-block">那一世</p><p class="ql-block">我轉(zhuǎn)山轉(zhuǎn)水轉(zhuǎn)佛塔</p><p class="ql-block">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七節(jié) 死亡疑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按官家史料所稱,倉央嘉措無疑是病殪于青海湖畔。但民間多有傳說,倉央嘉措并未死去,而是于青海湖畔脫身而去,后徑自一路北上到了內(nèi)蒙的阿拉善地區(qū)、并永遠地留在了那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據(jù)阿拉善衛(wèi)拉特文獻書齋收藏的文籍《上師活佛各代轉(zhuǎn)世傳承》其中有《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從拉薩駕臨阿拉善實錄》(以下簡稱實錄)一節(jié),記錄了倉央嘉措來阿拉善前后的一些行蹤和事跡。</p><p class="ql-block"> 《實錄》載:“康熙四十六年,藏歷火豬年秋天,二十五歲的六世達賴喇嘛被請出西藏”。</p><p class="ql-block"> 《實錄》又記 : “他們(即解押一行)走到朵口錯那湖畔時,北京來黃信(皇帝詔諭)說,將達賴喇嘛請到北京來,讓他何處駐錫?如何供養(yǎng)?你倆能隨便做主嗎?接到信,兩位使者及其隨從都非??只?,反復祈求德都博克多喇嘛(即倉央嘉措)開恩寬恕,否則我們將全部喪命。第二天,他們來到一個往宿地,聽當?shù)匾晃焕险吒嬖V這個地方叫貢嘎淖爾(貢嘎湖)。德都博克多當晚攜帶舍利母、金剛撅、檀木念珠等寶物,獨自一個人離開此地朝西南方向走去…… ”</p><p class="ql-block"> 《實錄》接記: “又一天,他遇到班迪加布等從澤力克返回的部分阿日克地方的商人。他跟他們一起到阿日克,在班迪加布家住兩個月,念誦呼圖格圖經(jīng)。之后,他跟拉崗寺的一個人一起到達寶如那巴地方的一座般若義理的小寺和山洞里修道幾個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上述中,我們可推出當時一些情形 : 從拉薩而出的解押倉央嘉措的一行人行至西寧口外時,突然接到了康熙圣旨,意思就是說 : “這件事你們細細想過沒有,讓朝廷把他(指倉央嘉措)接在手里,我們讓他住在哪里?他又究竟以什么身份方式在此生活” ?</p><p class="ql-block"> 這份圣旨劈頭蓋臉,突兀而來,顯然是清廷回過味了。當時是急事急辦,沒有想那么復雜,就令將倉央嘉措解送京師,現(xiàn)在頭腦冷了下來,才猛然意識到此事不是一句解送來京那么簡單,雖然己廢除了其尊號,但康熙帝明白藏地僧眾心里并不在意此官家形式,這下弄到京師,殺是不敢殺,養(yǎng)著又無名份,越想越頭大,于是趁著人還未解到,趕緊下道詔令堵在道上。</p><p class="ql-block"> 圣旨其實是說了半句話,就是“我們不接收了”,至于后半句“下步怎么辦”,不說了。解押人員跪接圣旨后,站起來后,便失去前進的方向。兩個使差暗下嘀咕,說咱們肯定是玩不過人家搞政治的。二人想了又想,既是朝廷要犯……,是暗示讓咱們動手嗎?但是,結(jié)果一個活佛性命,給咱們十八個膽子也不敢。再回返拉薩呢,除了活佛命不保,恐怕連咱家的命也搭了進去,而且還可以肯定,背黑鍋的還是咱倆。事情捋清楚后,就要求全體解差人員都必須睡覺休息,不經(jīng)批準,誰都不能起身,當然倉央嘉措除外。又該上路了,反倒是倉央嘉措推住這個,推推那個,催促出發(fā)。但眾人轉(zhuǎn)而又睡,只在空中擺擺手,倉央嘉措頓時明白了,于是悄然出門,隱入在濃濃之晨霧中。</p><p class="ql-block"> 不久,拉薩、京師都接到奏報 : 偽喇嘛死于道,焚化,棄之。于此,有關(guān)各方似乎都波瀾不驚,不細問,不打聽,不議論,都不多事,于是倉央嘉措從此便在歷史記載中死亡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家揚繼國曾深入阿拉善地區(qū),尋訪倉央嘉措于青海湖脫身到此的有關(guān)歷史事實及遺跡。其在友人的幫助下,采訪了當?shù)乇姸嗨聫R老者又及蒙藏百姓,獲得了很多線索及相傳在民間的故事,寫下了《賀蘭山麓的倉央嘉措》一文,文中以翔實的材料佐征了倉央嘉措于青海湖脫身及在阿拉善的宗教活動又及圓寂后的靈塔有關(guān)情況。</p><p class="ql-block"> 既然倉央嘉措脫身末死,官家未必不知實情,但又為何裝聾作啞呢?明知有此事卻當無此事,其實便是其時最好的應對方法。倉央嘉措己無名份,即便其有宗教活動,均屬體制外行為了,相安無事便是至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倉央嘉措是權(quán)力爭斗下的犧牲品,得勢者稱其為“假喇嘛”、“偽喇嘛”,意在廢而重立,其實他自己之前曾多次請求還俗,但一入法門,猶如鑄器,再難還原。權(quán)力搏殺下他只是個被動者,最后萬般無奈,被推上祭臺成為一個悲劇符號。但活佛如倉央嘉措們的悲劇卻不是個案。</p><p class="ql-block"> 九世達賴喇嘛·隆多嘉措(1805—1815年)?生于西康土司家庭,1808年被認定為轉(zhuǎn)世靈童,經(jīng)清政府特批免于金瓶掣簽而坐床。11歲時在布達拉宮暴亡。</p><p class="ql-block"> 十世達賴喇嘛·楚臣嘉措(1816—1837年)?生于理塘仲奪,通過金瓶掣簽選定,22歲親政前暴卒于布達拉宮。</p><p class="ql-block"> 十一世達賴喇嘛·凱珠嘉措(1838—1855年)?生于康區(qū)打箭爐(今四川康定)。經(jīng)金瓶認定。18歲親政后僅11個月便暴亡。</p><p class="ql-block"> 班禪系統(tǒng)又如何? 班禪活佛系統(tǒng)也在九世班禪圓寂后,也出現(xiàn)了其轉(zhuǎn)世靈童時接連暴斃的事件。</p><p class="ql-block">? 1942年,被班禪堪布會議廳視為九世班禪的轉(zhuǎn)世靈童的青海貴德縣4歲男童隆熱嘉措突發(fā)疾病身亡,隨后另一位候選轉(zhuǎn)世靈童絳熱也意外夭折?。</p><p class="ql-block"> 1944年塔爾寺召集十余名候選靈童考察期間,三位主要候選靈童相繼死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上述事件,若只是一起,也可說是意外,若是發(fā)生兩起,也可稱說偶然,但接連二三,說不下去,如何搪塞恐也無人相信。但因當時社會情勢所限是沒有權(quán)威力量可以介入查辦這些疑案的,不了了之,只能往前看,再找新靈童。不查歸不查,但人們心中有數(shù),說透了,不過是各種勢力圍繞爭奪活佛這一宗教權(quán)威的而博弈,遺憾的是其中有著太多的陰謀與血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關(guān)于倉央嘉措最后的歸宿,據(jù)楊繼國《賀蘭山麓的倉央嘉措》一文: “乾隆十一年(藏歷十二繞迥火虎年)五月八日,德都博克多葛根(即倉央嘉措)在承慶寺圓寂,享年六十四歲……圓寂后先是供奉在他巫床的昭華寺,后移至南寺,大殿后的一塊臺地上,那兒矗立著一座三四米高的舍利塔,方座圓身尖頂,底座為白色,塔身為金色,這便當年供奉倉央嘉措肉身靈塔的地方。(但此靈塔是新修的,原靈塔在史無前例中,已被紅wei兵搗毀,他們將倉央嘉措的肉身在旁邊的空地上燒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倉央嘉措以其充滿神性的詩歌成為一個獨立特行的另樣活佛,也正是此身份表達與內(nèi)心流露的邏輯矛盾構(gòu)成了一個獨特的詩人樣本。從此點講,他是一位體察到萬物之靈情懷的活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問佛:為何不給所有女子羞花閉月的容顏</p><p class="ql-block"> 佛曰:那只是曇花的一現(xiàn),用來蒙蔽世俗的眼晴</p><p class="ql-block">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么多遺憾</p><p class="ql-block"> 佛曰: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即遺憾</p><p class="ql-block"> 我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p><p class="ql-block"> 佛曰: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p><p class="ql-block"> 我問佛: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該怎么辦?</p><p class="ql-block">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p><p class="ql-block"> 我問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p><p class="ql-block"> 佛曰: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p><p class="ql-block"> 我問佛:為什么總是在我悲傷的時候下雪</p><p class="ql-block"> 佛說:冬天就要過去,留點記憶</p><p class="ql-block"> 我問佛: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p><p class="ql-block"> 佛說:不經(jīng)意的時候人們總會錯過很多真正的美麗</p><p class="ql-block"> 我問佛:那過幾天還下不下雪</p><p class="ql-block"> 佛說:不要只盯著這個季節(jié),錯過了今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尾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藏高原是一片宗教信仰深厚的土地,在舊西藏時期,上層僧侶、世俗貴族以及最高治權(quán),都極為看重活佛對廣大民眾精神統(tǒng)攝的巨大作用,一則是用以對社會的管控治理,二則是為自身的政治權(quán)力合法性站臺,也因此,圍</p><p class="ql-block">繞著活佛的政治操弄都是應有之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倉央嘉措雖有活佛之名,但其在詩歌上成就無疑顯現(xiàn)出他生命階值的符號是個詩人。他的詩歌以個體生命的感受反映出那個風云變幻歷史時期的社會環(huán)境氛圍,從側(cè)面勾勒了當時政治斗爭的殘酷以及人性在重重束縛下的掙扎。這些詩歌表達了他內(nèi)心深處的痛苦與無望。由于他的詩歌在不同的身傷中來回切換著視角,也將其內(nèi)心的矛盾沖突推到了哲學層面,由此,對他的詩歌內(nèi)涵解讀有著獨特的審美體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布達拉宮廣場周邊,不時有磕長頭的朝拜者,他們匍匐在地,一步一伏,屈而伸之,周而復始。據(jù)有人計算,如此磕長頭,身體健康者,一天約能行進四到五公里左右,而他們青藏高原的邊地向著拉薩中心而來,經(jīng)年累月,其苦可知。對于無神論者的我們不會理解他們內(nèi)心精神世界,此又有何意義。其實這是將自身置于祭臺的一種儀式。</p><p class="ql-block"> 為何青藏高族群的宗教情感如此懺誠?據(jù)有關(guān)文章分析說,高原氣候惡劣,變幻莫測,如此自然環(huán)境使得青藏高原族群對于生命無常有著更為深刻的體悟,也與佛教“緣聚緣散,世事輪回”的思想相印證,因此,視苦難為凈化業(yè)障的必經(jīng)之路?,宗教信仰也成為了最好的精神慰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以為自己是無神論者,也認清了宗教的本質(zhì)是愚弄人麻醉人的精神鴉片,但史無前例中那些數(shù)百萬仰望著的人群紅海洋,用指血表忠心……其實我們也是匍匐在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后還是以倉央嘉措的一首名為《仙鶴》</p><p class="ql-block">的詩來結(jié)束全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上的仙鶴</p><p class="ql-block">借我一雙潔白的翅膀</p><p class="ql-block">我不會遠走高飛</p><p class="ql-block">飛到理塘就返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文結(jié)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補說 : </p><p class="ql-block"> 《仙鶴》一詩 ,據(jù)說是倉央嘉措寫的最后一篇詩。其詩最后一句“飛到理塘就返回”,在倉央嘉措圓寂后,格魯派尋訪其轉(zhuǎn)世靈童時,這句詩便被認為是倉央嘉措對轉(zhuǎn)世來處的隱喻。對此點,尋訪者們都對此篤信無疑。于是,在理塘尋訪到了格桑嘉措,是為七世達賴。這是藏傳佛教中頗為感人的一個宗教事件,一句詩行的潔白羽翼竟穿透了宗教的莊重神秘,使其其有了極美妙的意味。當然,后來的倉央嘉措詩歌的愛好者與研究者卻在世俗世界里猜度著理塘所蘊含的寓義,是一個來自理塘的女子?或是一個去往了理塘的女子?還或是僅僅因為理塘是一個天空之城,可以令那雙潔白羽翼自由飛翔……。但究竟倉央嘉措的本來思想,我們恐怕己無法得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