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從太原出發(fā),方向東北。目的地是位于晉北忻州市五臺縣的佛教圣地——五臺山。</p> <p class="ql-block">車行約兩小時后在這個服務區(qū)小憩。</p> <p class="ql-block">一直沒有認真研究過中國地理。憑我的印象,山河四省的面積排序應該是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這四個地方我都生活過若干年,自以為大差不差,結果這次一查還真的打臉了。事實是河北盡管除去北京天津,面積仍達18.88萬平方公里,高居首位。河南16.7其次。大山東只有15.67,而我以為小山西確有15.58,面積幾乎與山東相等(人口卻才有山東三分之一)。這又一次證明主觀印象的偏差有時是可怕的。</p> <p class="ql-block">進入五臺縣境內后,山色清奇,植被繁茂,有漸入佳境之感。</p> <p class="ql-block">另外一件事也值得一提。昨天到酒店報到時,被告知我們的團隊規(guī)模要擴大,原因是昨天五臺山暴雨,景區(qū)封閉,造成昨日的旅客全部積壓。當時為此還和旅行社爭執(zhí)了一番。因為日程都已排好無奈屈服。但也擔心今天再碰上惡劣天氣。沒想到今天日麗風和,云白天青,也算是天助我也。(我們到平遙時聽說五臺山又再次封山了,此乃后話)</p> <p class="ql-block">隨行的導游是個三十出頭的小伙子,自稱是佛家世俗弟子,在五臺山還有師傅。他一路都是佛家故事,還鼓動旅客要做功德,捐哈達,似乎也是個帶貨導游。</p> <p class="ql-block">進入五臺山景區(qū)了。</p> <p class="ql-block">中國有所謂四大佛教名山,分別是五臺山,普陀山,峨眉山,九華山。因為不通佛學,也不知這幾座山的由來。我去的第一座是九華山,時間是1980年大二時,如今能記得的是,山上有高僧不朽肉身,大廟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薩。85年去了峨眉山,也是暑假期間。對峨眉山印象很淡,也許是天氣太熱行程內容又過于密集之故。定居杭州后,普陀寺去過幾次,這時對幾座佛教名山有了基本概念,還去過自稱是第五名山的雪竇山幾次。如今登臨五臺,算是把這四座山湊齊了。</p> <p class="ql-block">如今看來,我游歷這幾座山的順序是逆行的。五臺山才是四大佛山之首。首先,五臺山是歷史最為悠久的佛山。五臺山的佛教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四大佛山中開山最早的。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在此建寺弘法,與洛陽白馬寺并稱中國最早的佛寺。其次,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在佛教中地位極高,被稱為七佛之師、萬佛之母,是四大菩薩之首(后面依次是觀音,普賢,地藏?)。再次,歷代帝王對五臺山佛教的發(fā)展給予了大力支持。北魏孝文帝、唐代除武宗外的歷任皇帝、元明清三代的統(tǒng)治者都積極扶持五臺山佛教,修建寺廟,進行佛事活動。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多次上五臺山,進一步提升了其影響力。第四,五臺山是我國唯一兼有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佛教道場,青廟與黃廟并存,顯教與秘教共生。這種多元的佛教文化融合,使得五臺山的佛教氛圍獨特,吸引了來自不同地區(qū)和教派的信徒。第五,2009年,五臺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其古建筑群和佛教文化被廣泛認可。這里不僅是信仰中心,也是研究古代建筑、藝術與哲學的重要載體,蘊含著深厚的人文底蘊。綜上所述,五臺山榜首四大佛山也算實至名歸。至于有人標榜五臺山自然風光,我倒是覺得不足為訓。</p> <p class="ql-block">五臺山因五座山峰峰頂平坦如臺而得名。五座臺頂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北臺葉斗峰海拔3061.1米,被譽為"華北屋脊"。說這里是避暑勝地也是名實相符的。在游客中心的海拔已經1500以上了。</p> <p class="ql-block">五臺山在歷史上曾有過300多座寺廟,這一數(shù)字反映了其在佛教發(fā)展歷程中的輝煌。按照導游的說法,目前五臺山現(xiàn)存的寺廟有124個,在風景區(qū)內的有86個。其中青廟99座,黃廟24座,五爺廟1座(類似土地廟?)。</p> <p class="ql-block">我在報團時曾經比較過各種行程五臺山寺廟的差異。價格不同的團參觀的寺廟也不同。比如佛光寺(唐代建筑),顯通寺(最為古老),菩薩頂(相傳文殊居所)等,因為不在最便捷的車型通道上,一般價格較貴,大眾團則主要安排鎮(zhèn)海寺,殊像寺,老爺廟,廣化寺,羅睺寺等,蓋因路線順暢不走回頭路。有名的塔院寺(地標大白塔所在地)因為白塔在修繕中,目前無法參觀。</p> <p class="ql-block">我們的第一站是廣化寺。</p> <p class="ql-block">廣化寺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代,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建筑的黃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宋代是五臺山華嚴宗盛行的一個時期,廣化寺作為弘揚華嚴宗的一個主要道場,當時的寺名為廣華寺。</p> <p class="ql-block">清朝時,廣化寺迎來了又一次的輝煌,成為章嘉活佛的“五處”之一。當時五臺山的黃教,受清朝諸帝青睞,特別是主持內蒙四十九旗、青海二十九旗教化的章嘉一支黃教。因此,累代章嘉活佛尤受帝王們的尊崇,章嘉呼圖克圖在五臺山除駐錫鎮(zhèn)海寺外,另劃出善財洞,廣化寺,普樂院,文殊寺、金剛窟五寺讓其管理,故稱為佛爺五處。做為佛爺五處之一的一處黃教道場,僧人多時達百余人。</p> <p class="ql-block">廣化寺外觀。</p> <p class="ql-block">這是黛螺頂。</p> <p class="ql-block">我們去的第二座寺廟是羅睺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臺山大白塔東北寺廟集群區(qū),和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菩薩頂合稱五臺山的五大禪處。</p> <p class="ql-block">羅睺寺創(chuàng)建于唐,是當時大華嚴寺(今顯通寺)的十二院之一,名叫善住閣院。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重建,清代曾多次重修。明成化年間,趙惠王重建善住閣院及羅睺羅殿,并把它從大華嚴寺獨立出來,稱名羅睺寺。明萬歷年間,李彥妃為祈子登基許愿,撥款重修。清康熙年間,此寺由青廟改為黃廟。</p> <p class="ql-block">五臺山羅睺寺是五臺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黃廟之一和五大禪寺之一,寺內兩幢木構小樓以接待十方客人而聞名。據(jù)傳,羅睺寺過去香火鼎盛,尤其是黃教的信徒,經年絡絡不絕,它成為五臺山黃廟中很有影響的一座寺院。在山門前有一對唐代石獅,大而雄壯嚴的氣氛。</p> <p class="ql-block">可能是為了順路?我們看的前兩座寺廟居然都是喇嘛寺,但喇嘛寺數(shù)量在五臺山不足五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這就是塔院寺,大白塔被包裹起來了。</p> <p class="ql-block">五爺廟,本名萬佛閣,位于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臺懷鎮(zhèn)中心,占地面積4898平方米,但香火最旺的一座寺廟。五爺廟因寺內供有五龍王,人們稱為廣濟龍王廟,俗稱五爺廟;又因文殊殿內供有萬尊泥塑貼金小佛像,又稱此為萬佛閣。</p> <p class="ql-block">五爺廟原是塔院寺的屬廟,屬于青廟,康熙年間改為黃廟,并成為獨立的寺院。導游說五爺廟算廟不算寺。估計也是信口開河,我查的結果是,五爺廟也屬于黃廟。</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是五臺山早期佛教寺廟之一,因寺內供奉著文殊菩薩而得名,始建年代不詳,根據(jù)文獻資料推測可能建于后趙,重建于唐代。</p> <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圣祖題匾“瑞相天然”于文殊騎狻猊像。因此,殊像寺成為五臺山五大禪處與十大青廟之一。這是我們此次五臺山看過的唯一一座青廟,也是最為著名的一座寺廟。</p> <p class="ql-block">我們進出五臺山的路線是南進西出。因此要翻越連綿的五臺山峰巒。轉眼就到了海拔1900米。</p> <p class="ql-block">這是五臺山東臺峰頂?shù)耐K?。東臺頂亦名望海峰,海拔兩千九百九十六米?!肚鍥錾街尽份d∶“蒸云寢壑,爽氣澄秋,東望明霞,若陂若境,即大海也。亦見滄瀛諸州,因以為名?!边@就是東臺望海峰之名的由來。</p> <p class="ql-block">我們乘坐的是一輛55座大巴,司機果然藝高人膽大,選擇了地圖都不推薦的砂石線盤山公路,這條線路全長60多公里,如果繞行省道則要走148公里。但這條盤山公路很多地方路面很窄,彎道很急,我坐在前排真是看的膽戰(zhàn)心驚。</p> <p class="ql-block">傍晚到達砂河鎮(zhèn)。隸屬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這里離平型關距離不遠。砂河鎮(zhèn)不大,酒店邊上的餐廳價廉物美,大家飽餐一頓人均不足30元,真是實惠。</p> <p class="ql-block">這兩個菜都是當?shù)靥厣?,雖然不是山珍海味,吃起來還是很清口的。</p> <p class="ql-block">行程第三天,出發(fā)前往渾源縣。渾源縣屬大同,前幾天敦基兄正在此地,特告我山西宜一地住下慢品,可惜時間有限,只能匆匆也。</p> <p class="ql-block">渾源縣內的北岳恒山在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2002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2009年,北岳恒山被成功列入“國家自然和文化雙遺產名錄”“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上н@里在2020年前,一直在國家貧困縣行列。</p> <p class="ql-block">北岳恒山海拔2017米,東跨太行山,西銜雁門關,南障三晉,北瞰塞外。四千多年前,舜封恒山為北岳。之后,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岳為王為帝,明太祖又尊北岳為神。但如今恒山在五岳中位置不顯,游人更多的是道恒山腳下的懸空寺游玩。</p> <p class="ql-block">恒山地上植被茂盛,地下煤炭富集;屬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6.1℃。北岳恒山主峰天峰嶺山勢構造為典型的版畫式斷層山,一層絕壁,一層綠帶,景色獨特。</p> <p class="ql-block">金龍峽,這是恒山的一條峽谷,處于懸空寺所在區(qū)域 。峽谷兩側是陡峭的山崖,恒山懸空寺就建在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間,峽谷內有河流穿行,為懸空寺周邊增添了靈動的山水景致,形成獨特的山水相依地貌,也讓懸空寺“懸”于山水間的奇景更顯震撼。</p> <p class="ql-block">恒山主峰天峰嶺 。天峰嶺作為恒山主峰,海拔約2016.1米,山勢巍峨,與翠屏峰共同構成恒山獨特的山水格局,二者遙相對望,在地理上形成天然峽谷通道,也為懸空寺所處的奇險景致添彩,是恒山景觀中“兩山夾一寺”奇妙畫面的重要組成部分 。</p> <p class="ql-block">懸空寺,原名“玄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境內北岳恒山主峰西側翠屏峰的懸崖峭壁間,是一座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廟。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F(xiàn)存的的建筑主要在明清時修建,這一時期的懸空寺處于鼎盛時期。</p> <p class="ql-block">鏡頭拉近的效果。懸空寺面積不大卻包含三教,釋迦牟尼(佛教)、老子(道教)、孔子(儒教)的雕像共居一殿,體現(xiàn)了三教合流的思想,是懸空寺區(qū)別于其它寺院最獨特的特點。有六座宮殿,四十余間閣樓殿宇,主要殿宇有三宮殿、三圣殿和三教殿。有大小佛像80多尊,其中佛教殿有12處,道教殿有五處。</p> <p class="ql-block">懸空寺是木質框架式結構,三教殿是建筑的最高點,離地面距離為90米。由于歷年河流淤積,目前該殿僅剩58米。半插橫梁為基地,借助巖石作為暗托,運用力學的原理使建筑穩(wěn)定。具有石窟與寺殿相連和半壁樓殿半壁窟的特殊建造形式。</p> <p class="ql-block">懸空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唐、金、元、明、清歷代屢有修建。</p> <p class="ql-block">懸空寺的空間位置和構筑方法繼承了北魏時期的主要特征,自北魏以來,向有磁窯峽古道貫穿南北途經該寺,直抵恒山。</p> <p class="ql-block">金、元時期,南樓、北樓及懸空棧橋已大致形成現(xiàn)今的空間格局。而且,連接中原與塞外的磁窯峽古道、北魏棧道和云閣虹橋仍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據(jù)說當年李白游歷到恒山,見到建在崖壁上的懸空寺,大為震驚,但左思右想,一時又找不到更好的詩句來形容懸空寺,于是揮筆寫下了“壯觀”二字,寫罷意猶未盡,于是又在“壯”字上重重加了一個“點”,意為懸空寺比“壯觀”還要多一點。清乾隆版《恒山志·跡志》載:“壯觀,唐李白書懸空寺道左?!泵骱胫伟妗稖喸粗葜尽罚骸疤评畎讜畨延^’,位于磁峽東崖上,筆力遒勁,人多摹觀。”</p> <p class="ql-block">但是,恒山懸空寺所在的山西大同市人民政府官網(wǎng)則介紹:“從這兩個字的書法風格看,并不存在多少唐人筆意,頗像是明清之際流行的館閣體。當是明清之際的好事者的托名之作。”如今刻在懸空寺下面巨石上的“壯觀”,是今人于1995年從大同華嚴寺重新刻的。</p> <p class="ql-block">懸空寺之所以令人驚嘆,極大得益于這幾十根木柱產生的視覺效果。懸空寺的木柱數(shù)量沒有確切數(shù)字,不同來源提供了不同說法,包括約30根直徑不足10厘米的細柱、27根碗口粗的木柱及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差異可能源于統(tǒng)計方法或觀察角度不同。</p> <p class="ql-block">但實際情況是,懸空寺的木柱主要是為了給人心理上的安慰,真正支撐寺廟重量的是嵌入崖內的橫梁。這些橫梁利用力學原理,深入巖石中,承受著寺廟的重量。因此,木柱的數(shù)量并不是衡量懸空寺穩(wěn)定性的關鍵因素。</p> <p class="ql-block">懸空寺以其獨特的建筑特點而聞名,選址于峭壁間,采用純木榫卯結構和半插飛梁支撐,集佛道儒三教合一,設計精巧且抗震,是建筑史上的奇跡。</p> <p class="ql-block">寺廟依靠插入懸崖的橫梁為基礎,輔以十幾根碗口粗的立柱作為支撐。這些橫梁選用當?shù)罔F杉木,并用桐油防腐,插入巖體僅1米深。半插飛梁利用杠桿原理,下立柱看似支撐實則虛設,起到卸力作用,減少地震影響。整體采用純木榫卯結構,沒有一根釘子,結構非常堅固。寺廟共有40余間殿閣,通過棧道和橋梁相互連接,形成一個整體。</p> <p class="ql-block">懸空寺對面的恒山。</p> <p class="ql-block">目前為了減少游客對古建的影響,懸空寺每天對入寺游客進行限流。除了提前預約(主要針對團隊),每天網(wǎng)上預約人數(shù)約3000人,還要分上下午場次,基本都是秒光。所以我們也無緣上山,只能在山下觀望。</p> <p class="ql-block">總的來說,懸空寺以其“奇、懸、巧”的特點,讓游客在欣賞建筑藝術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無論是從遠處眺望還是親身登臨,懸空寺都能給人帶來視覺和心靈上的震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