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上看到一則消息:這部電影,延長上映!哪部電影?細看才知道,是為紀念中國抗日戰(zhàn)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八十周年而創(chuàng)作的獻禮片《南京照相館》。于是趕緊讓女兒買了票前去觀看。</p> <p class="ql-block">走進影院時,盛夏的暑氣還黏在衣角,隨著劇情的展開,身上卻有了陣陣寒意。當《南京照相館》的片尾字幕在黑暗中緩緩滾動,周圍有人在輕聲啜泣,而我攥緊的手心,早已被冷汗浸濕。這部延長上映的影片,用一幀幀沉甸甸的畫面告訴我們:有些歷史,從來不該被時間沖淡;有些抗爭,哪怕微弱如螢火,也足以照亮民族的精神長夜。</p> <p class="ql-block">影片以“南京照相館”為支點,將鏡頭對準了南京大屠殺期間一群手無寸鐵的普通人。他們不是馳騁戰(zhàn)場的英雄,只是街角照相館的老板、在電影里充當小角色的演員、照相館里學徒的少年。為了在大屠殺中保命活下去,他們躲進了照相館,被迫幫助日軍攝影師沖洗底片,卻意外沖印出日軍屠城的罪證照片。在那一刻,他們毅然決定讓這些底片留存下去,以底片作為“武器”,完成了一場堅定的抗爭。這看似簡單的決定,背后卻蘊含著巨大的勇氣和智慧。</p> <p class="ql-block">在日軍的鐵蹄下,南京城淪為了人間煉獄。百姓們失去了家園,失去了親人,生命如螻蟻般脆弱。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絕境中,他們沒有選擇屈服,沒有選擇沉默。他們深知,這些罪證照片是日軍暴行的鐵證,是歷史的真相,是不能被磨滅的記憶。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這份真相,守護著人類的良知。</p> <p class="ql-block">最讓我震撼的,是影片中對“記錄”二字的深刻詮釋。照相館老板在日軍搜查時,將部分罪證底片藏在饅頭里吞進腹中;學徒冒著被槍斃的風險,在暗房里爭分奪秒地沖洗膠片;躲避在地下室的老婦人,用針線將底片縫進棉襖夾層,走過槍林彈雨的街道。這些畫面沒有宏大的戰(zhàn)爭場面,卻比任何硝煙都更具有穿透力——他們知道,這些底片能證明日軍的暴行,能讓后世看清侵略者的嘴臉,能讓逝去的同胞不成為“無名者”。這哪里是在保存膠片?這是在守護一個民族的記憶,是在用生命為歷史存檔。</p> <p class="ql-block">影片中有一個細節(jié)讓人淚目:當日軍發(fā)現(xiàn)照相館的秘密,瘋狂搜捕時,老板妻子將最后一卷底片塞進孩子的襁褓,輕聲說“記住,這比命金貴”。懵懂的孩子,不懂什么是戰(zhàn)爭,卻安然蜷縮在襁褓里,像護著整個民族的希望。這讓我想起歷史書上那些冰冷的文字:南京大屠殺期間,無數(shù)平民用各種方式保存日軍罪證,有人藏在墻縫里,有人埋在地下,有人甚至將膠片纏在身上。他們或許不懂“反法西斯”的宏大敘事,卻以最樸素的良知告訴自己:不能讓罪惡被掩蓋,不能讓真相被篡改。</p> <p class="ql-block">如今,八十年過去了。當我們坐在舒適的影院里,看著銀幕上那些黑白影像的復刻,很難想象當年的人們是懷著怎樣的勇氣,在絕望中堅守。影片結(jié)尾,當被整理出來的照片呈現(xiàn)在軍事法庭,作為南京大屠殺的證據(jù),鏡頭掃過那些黑白照片:被炸毀的房屋、哭泣的孩子、日軍猙獰的面孔……每一張都像一把刀,刻在觀眾的心上。而更讓人動容的是,照片角落總有一雙雙隱藏的眼睛——那是記錄者的眼睛,帶著恐懼,卻更帶著不屈。</p> <p class="ql-block">有人說,這部電影能成為暑期檔票房榜首,是因為它觸碰到了民族最深的情感。確實,在娛樂化的當下,我們太需要這樣作品,它提醒我們:和平從不是理所當然,銘記也不是為了延續(xù)仇恨,而是為了讓那些用生命守護的真相,成為我們前行的底氣。就像影片中那句臺詞:“底片會褪色,但記憶不能;相機能被砸,但勇氣砸不碎。”</p> <p class="ql-block">走出影院,城市的霓虹燈閃爍,車水馬龍依舊。我想起購票時,女兒問我“為什么一定要看這部電影”,現(xiàn)在我想告訴她:因為那些藏在底片里的抗爭,那些普通人的勇敢,是我們民族的精神基因。它們不該只存在于歷史課本里,更該活在每一個人的心里——這,或許就是《南京照相館》延長上映的意義:讓更多人看見,一張底片的重量,足以撐起一個民族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劇照來自網(wǎng)絡(luò))</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