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社區(qū)開展的“追尋軍墾足跡 傳承紅色精神”主題黨日活動,走進左宗棠鳳凰臺歷史文化公園,紅星軍墾博物館,地窩子遺址,紅星二場三連連史館。</p><p class="ql-block"> 從左公“受命于危難”的家國擔(dān)當,到第一代兵團人“白手起家”的奮斗傳奇。<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者護山河無恙,后者讓荒野生春。</span>兩處展館跨越百年,卻同樣鐫刻著中國人“守土有責(zé)、拓荒無畏”的精神基因,<span style="font-size:18px;">都在時光里沉淀。</span></p> <p class="ql-block"> 站在左宗棠鳳凰臺歷史文化館,仿佛能聽見歷史的回響。晚清重臣左宗棠“抬棺出征”,在西北大地播撒屯墾、興學(xué)的火種。這不僅是個人的壯志,更是一個民族在風(fēng)雨飄搖中堅守國土、賡續(xù)文脈的縮影,讓人讀懂“天地正氣”四個字的千鈞重量。</p><p class="ql-block"> 踏入鳳凰臺歷史文化公園,石墻上的“左宗棠鳳凰臺歷史文化公園”幾個字在陽光下顯得格外莊重。抬頭望向那片湛藍的天空,仿佛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沉淀。這里不僅是城市的綠肺,更是一段關(guān)于左宗棠、關(guān)于鳳凰臺的深沉記憶。緩步前行,仿佛走進了時光的隧道,去探尋那些被歲月掩埋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走進紅星二場軍墾博物館,看到軍墾戰(zhàn)士們居住在簡陋的地窩子里,沒有豪言壯語,只有夯土墻上的汗?jié)n、油燈下的針線筐,訴說著在戈壁荒灘上扎根、發(fā)芽的堅韌。</p><p class="ql-block"> 第一代兵團人曾用雙手在荒漠中開辟出家園,他們住著挖入地下的土坑,用紅柳、蘆葦和黃泥搭建屋頂,在風(fēng)沙中開墾良田。那些戰(zhàn)士在戈壁灘上揮汗如雨的模樣,他們用最原始的方式,書寫著最堅韌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 在戈壁灘上,一座雕塑吸引了我的目光。兩名工人正在奮力挖掘,他們的動作仿佛凝固在時間里。站在雕塑前,仿佛聽見了鐵鍬與巖石碰撞的聲音,那是勞動的節(jié)奏,是建設(shè)的脈搏。他們用雙手改變著大地的模樣,也讓我們明白,每一寸土地的繁榮,都離不開默默耕耘的人。</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眼前是一片干涸的沙地,遠處幾棵樹在風(fēng)中搖曳,圍欄外的世界喧囂而遙遠。站在那里,心中涌起一種難以言說的感動,仿佛這片土地在低聲訴說著屬于它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站在泥土和草搭建的地窩子前,那顆紅色五角星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像是指引著我們走進一段塵封的記憶。地窩子,成了他們精神的象征,也是那段拓荒歲月的無聲見證。</p><p class="ql-block"> </p>